学术投稿

芍药佳采收期研究

吴健;赵亮;张钦;刘铭;唐晓清

关键词:羟基芍药苷, 多年生草本植物, 养血调经, 毛茛科, 止痛, 浙江, 栽培, 四川, 山东, 平肝, 内酯, 功效, 分布, 安徽
摘要: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是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浙江、安徽、四川、山东等省,多为栽培.味苦、酸,性微寒.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的功效.根内含芍药苷、芍药苷内酯、羟基芍药苷等成分[1].
中国中药杂志相关文献
  • 干燥方式和条件对大黄水提液蒽醌和鞣质成分含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大黄水提液(DHY)中葸醌和鞣质成分的影响.方法:大黄水提液分别采用冷冻干燥、减压烘干、常压烘干和喷雾干燥等4种不同干燥方式进行干燥,以含水量5%为标准,测定比较各干燥样品的总蒽醌、游离蒽醌、结合蒽醌和鞣质的含量.结果:不同干燥方式样品总蒽醌、游离蒽醌、结合蒽醌和鞣质含量存在较大差别,以冷冻干燥样品各项成分含量高,常压干燥100℃样品含量低.结论:温度是大黄水提液干燥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在实验范围内,大黄水提液在60℃以下干燥基本稳定,90℃以上长时间干燥不稳定. '

    作者:王强;罗云;金城;任永申;王伽伯;曲毅;肖小河;张沂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含淫羊藿总黄酮大鼠血清对成骨细胞发育的影响

    目的:研究含淫羊藿总黄酮大鼠血清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ROB)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将淫羊藿总黄酮(TTE)以0.1,1,10,100μg·mL-4种质量浓度、含淫羊藿总黄酮大鼠血清(SRAT)以2.5%,5%,10%3种质量浓度分别加入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培养液中,研究它们对细胞增殖和分化成熟的影响.细胞增殖采用MTT法进行分析,细胞分化是于培养第4,8,12,20天分别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比色法)、骨钙素分泌量(放射免疫法)、钙盐沉积量(比色法)和矿化结节(组织化学法)等.结果:TFE 4种质量浓度均对ROB细胞增殖和分化无明显影响,2.5%和5%SRAT则表现出强烈的刺激细胞增殖活性并显著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骨钙素分泌量、矿化结节数和钙盐沉积量.结论:淫羊藿总黄酮代谢产物强烈刺激成骨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分化成熟,说明淫羊藿总黄酮代谢产物具有抗骨质疏松的活性.

    作者:马慧萍;贾正平;陈克明;张汝学;李茂星;王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野生半夏人工栽培条件下的生长与繁殖

    目的:研究野生半夏在人工栽培条件下的生长与繁殖,为半夏人工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在四川、重庆、陕西境内收集的46个不同的野生半夏种材,进行田间比较试验.结果与结论:块茎质量在0.51~2.00 g(直径0.9~1.5 cm)的半夏块茎增重和总增重都较大,其增产效益较好;生长速度较大的为采自篷安、射洪、中江、乐至、泸县的居群,繁殖能力较强的为采自乐至、广元、篷安、简阳的居群;栽培0.30 g(直径0.7 cm)以上的块茎,出苗率可达到90%左右;株芽与质量相当的块茎在生长上无显著差异;在块茎质量与居群2种影响产量增加的因素中,块茎质量是影响块茎增重比例及总增重比例的主要因素;收获块茎重、株芽个数与块茎质量极显著正相关,块茎增重、块茎增重比例、总增重比例与块茎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总增重与块茎质量负相关.根据试验数据得出块茎直径、出苗率、块茎增重、总增重、块茎增重比例、总增重比例、株芽个数等生长、繁殖指标与块茎质量的曲线估计模型,并提出能获得较高效益的栽培策略.

    作者:曾小群;彭正松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微生物对蛇足石杉扦插生根及若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研究原生境土壤微生物、内生真菌和根表真菌对蛇足石杉扦插生根率和若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蛇足石杉分别在原生境土壤(土壤Ⅰ)、接种了内生真菌和根表真菌的灭菌土壤(土壤Ⅱ)、灭菌土壤(土壤Ⅲ)上进行扦插,调查蛇足石杉扦插生根率,测定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PPO(多酚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和石杉碱甲含量.结果:与土壤Ⅲ上的扦插蛇足石杉相比,土壤Ⅰ和土壤Ⅱ上植株生根率,分别提高了10%和16%,土壤Ⅱ上扦插植株茎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土壤Ⅰ上扦插植株叶片和茎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提高(P<0.05),土壤Ⅰ和土壤Ⅱ上的扦插植株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显著提高.结论:原生境土壤微生物、内生真菌和根表真菌对扦插蛇足石杉的生根有促进作用,提高蛇足石杉体内的代谢

    作者:李娜;陈钧;承曦;朱大元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调中降浊方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62例临床观察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一组以上腹痛和胆汁性呕吐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属临床常见病,常伴有萎缩一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目前西医对此缺乏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的药物.为此于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试用自拟调中降浊方治疗BRG62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任凤怡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冠心病介入术后的中医药干预进展

    冠心病介入治疗目前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有效方法,但术后并发症成为限制其疗效的主要因素.结合当前对介入术后并发症的中医证型认识及药物研究进展提出,应更深入把握中医证型演变规律,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制定切合实际的治法、方药.

    作者:孟庆杰;王阶;吴荣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黄金分割法优选半枝莲提取工艺

    目的:探讨在半枝莲提取工艺过程将黄金分割法作为筛选方法的可行性.方法:以野黄芩苷和总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用黄金分割法和等距法筛选提取半枝莲的乙醇浓度的水平范围,以正交试验验证.结果:半枝莲的佳提取工艺为15倍70%乙醇回流提取,提取3次,每次1 h.结论:将黄金分割法用于半枝莲提取工艺研究基本可行,可作为中药提取工艺的预筛选方法.

    作者:刘君焱;王玉蓉;刘益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泡腾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研究进展

    泡腾技术作为加快制剂崩解,促进药物溶出的技术,常用于速释制剂中,随着相关技术与理论研究深入,泡腾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缓控释制剂和脉冲释药系统中,调节释药制剂行为.作者主要介绍了泡腾技术在泡腾片、胃漂浮制剂、渗透泵片和脉冲释药系统中研究应用,以及泡腾制剂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进展,有利于泡腾制剂研究与开发.

    作者:罗晓健;辛洪亮;饶小勇;肖志强;高丽丽;孙婷婷;郭琦丽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胰腺癌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胰腺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胰腺癌的发病以男性居多,男女之比在2:1左右,发病年龄以45~70岁为多,60岁左右为高峰.

    作者:高甦;王笑民;杨国旺;唐武军;赵文硕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低空遥感技术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应用探讨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多样性保护已成为当前中药研究的重要领域,方法学研究是其中的关键,作者对低空遥感技术体系、设备、影像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作者:周应群;陈士林;赵润怀;谢彩香;李滢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二苯乙烯苷对动脉硬化大鼠一氧化氮合酶及其基因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二苯乙烯苷(TSG)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一氧化氮合酶(NOS)及其基因的调节作用与抗AS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饲+维生素D3复制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辛伐他汀阳性对照组、TSG高、中、低剂量组(120,60,30 mg·kg-1·d-1).造模12周后抽样检测大鼠主动脉,以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为造模指标.经治疗给药6周后,检测大鼠血清和主动脉组织中NOS水平,RT-PCR检测大鼠主动脉eNOS和iNOS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组和TSG高、中剂量组均能显著增加血清和主动脉组织NOS的活性、主动脉组织eNOS mRNA的表达及降低主动脉组织iNOS mRNA的表达.结论:TSG能上调AS大鼠动脉壁eNOS mRNA的表达,抑制AS大鼠动脉壁iNOS mRNA的表达,这可能是TSG抗AS的机制之一.

    作者:沈燕;王春华;王玉琴;李锋;张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甘草种源种子形态与萌发特性的地理变异研究

    目的:研究甘草种源种子形态特征与萌发特性的地理变异规律,探讨地理变异模式和生态学机制,为甘草种子区划和种子调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现地调查收集种源种子材料,随机抽样测定形态和千粒重,通过室内发芽实验观察种子萌发特性.结果:甘草的种子形态特征大致呈现自西向东,种粒逐渐增大的经向变异趋势.发芽特性呈现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增加,平均发芽速度加快的垂直变异趋势,并且平均发芽速度呈现自西向东发芽时间逐渐延长的经向变异趋势.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甘草种源种子的种粒大小与该产地年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种子发芽速度在干旱、高温、强日照生态环境下加快的变异趋势.结论:甘草种子形态特征和萌发特性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地理变异的形成与种源适应该产地的生态环境有关.

    作者:魏胜利;王文全;秦淑英;刘长利;张兆英;邸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黄杨宁缓释片的制备和评价

    黄杨宁是黄杨科植物中国贡杨Buxus sinica(Rehd.ct Wils.)Cheng及其同属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环维黄杨星D,能改善冠状动脉循环,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和防治心律不齐的作用,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

    作者:马凤余;胡容峰;梅康康;苏丹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甘草苷对原代海马神经细胞的保护和营养作用

    目的:研究甘草(liquiritin,LQ)对β-淀粉样蛋白(Aβ25-35)所致大鼠原代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和营养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原代海马神经元Aβ25-35损伤模型,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细胞凋亡、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考察LQ神经保护作用;通过考察LQ诱导海马神经元轴突延长的作用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海马神经干细胞分化为胆碱能神经元作用观察其神经营养作用.结果:10μmol·L-Aβ25-35显著降低细胞的存活率;明显升高细胞内钙离子水平;诱导细胞凋亡发生,凋亡率达28%.预先给预0·1,1,10μmol·L-1浓度的LQ处理细胞6 h,可显著抑制Aβ25-35导致的细胞死亡,能够明显降低Aβ25-35导致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流式细胞检测凋亡率分别降低到10%,15%,22%,提示LQ能够拮抗Aβ25-35导致的细胞凋亡.LQ能够显著增加神经生长因子(NGF)介导的海马神经元轴突延长,特异性的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抑制剂能够部分阻断该作用.另外,LQ可以诱导神经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胆碱能神经元.结论:甘草苷对Aβ25-35导致的大鼠原代神经细胞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同时甘草苷对原代海马神经元有营养作用.

    作者:杨云;卞广兴;吕秋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甘草制吴茱萸炮制研究

    目的:通过正交设计建立甘草制吴茱萸的炮制工艺,并进行质量标准研究、毒理研究和药效学研究.方法:以吴茱萸胺、吴茱萸次碱为指标进行炮制工艺的优化,以RP-HPLC测定吴茱萸胺和吴茱萸次碱的含量,并进行吴茱萸生品和甘草制品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和药效学试验.结果:甘草制吴茱萸的炮制工艺,甘草汁用量以6倍于药材的甘草溶液进行闷润,以低于230℃炒制至干.毒性及药效研究:吴茱萸生品和甘草制品以40(g饮片)·(kg体重)-1,b.w给小鼠一次性灌胃给药后观察7 d,各给药组的动物均未见明显异常;给小鼠灌胃给予0.6 g生药·kg-1(临床等效剂量)的吴茱萸饮片产品(生品、甘草制品)后,均可明显升高小鼠热板痛阈值;明显减少由冰醋酸诱导的小鼠腹膜刺激性扭体反应次数,对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对小鼠扭体反应的潜伏期也有一定延长作用.结论:生品吴茱萸和甘草制吴茱萸的毒性较低,甘草制吴茱萸具有镇痛作用.

    作者:洪玉梅;王维皓;王智民;王金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芙蓉菊化学成分研究

    从菊科芙蓉菊属植物芙蓉菊的全草中分离得到5个三萜、1个甾醇、1个碱基和1个六元环醇,经谱学分析分别鉴定为:蒲公英赛醇乙酯(1),蒲公英赛醇(2),α-香树脂醇乙酯(3)β-香树脂醇乙酯(4),β-谷甾醇(5),3β-乙酰氧基12-乌苏烯-11-酮(6),尿嘧啶(7)和5-D-甲基myo-肌醇(8).化合物3~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杨秀伟;邹磊;吴琦;傅德贤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HPLC测定菝葜属4种植物中落新妇苷的含量

    百合科Liliaceae菝葜属Smilax共约300种,广布于全球热带地区,我国约有60余种,大多数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中国药典>2005年版只收载菝葜S.china L.1个种[1],但从资源调查情况看,目前在大部分地区主流商品菝葜药材是菝葜S.china的根茎,同属植物长托菝葜S.ferox西南菝葜S.biumbellata,黑果菝葜S.glauco-china 等植物的根茎在部分地区也作菝葜使用.

    作者:周艳林;钟小清;严海;吕高荣;邹节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的制备及评价

    目的:研制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方法: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应用微柱离心法测定包封率,以包封率为指标,分别考察缓冲液种类、药脂比、胆固醇用量、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PEG-胆固醇、不同pH、离子强度等对脂质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用正交设计[L9(43)]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经乙醇注入法制得的脂质体的包封率为(88.27±2.16)%,平均粒径为(136±18)nm,粒度分布均匀,呈单峰分布,4℃放置30 d包封率无明显变化.结论: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制备工艺简单可行,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制剂学性质稳定.

    作者:宏伟;陈大为;赵秀丽;乔明曦;胡海洋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金银花及其同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金银花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Thunb.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该药材同属植物约200种,我国有98种,分布于全国各地.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具清热解毒、凉散风热之功效.金银花及其同属植物主要含有有机酸类、黄酮类、三萜皂苷类、环烯醚萜苷类和挥发油类等化学成分.

    作者:王燕;王智民;林丽美;高慧敏;刘塔斯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芍药佳采收期研究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是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浙江、安徽、四川、山东等省,多为栽培.味苦、酸,性微寒.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的功效.根内含芍药苷、芍药苷内酯、羟基芍药苷等成分[1].

    作者:吴健;赵亮;张钦;刘铭;唐晓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主管:中药通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