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护理体会

陈凤玉

关键词:脑室, 腹腔分流术, 术治疗, 外伤性脑积水, 术后护理, 脑积水分流术, 多种并发症, 脑外伤后, 临床经验, 经腹腔镜, 护理体会, 分流装置, 病人, 脑脊液, 发生率, 重症, 植入, 应用, 吸收, 文献
摘要:近年来许多文献报道,脑积水是重症脑外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1%~36%[1],而脑积水分流术是目前治疗外伤性脑积水唯一的有效方法.脑室-腹腔分流术(V-P)是临床上治疗脑积水效果理想、应用较为广泛的术式,主要是把一组带有单向阀门的分流装置植入体内,将脑脊液引入腹腔吸收.此类病人病情恢复缓慢,术后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因此术后护理至关重要,而这方面的报道极为少见.为促进病人术后的恢复,我们结合临床经验,现将我科2002年3月~2005年4月30例行经腹腔镜V-P术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彩超引导介入栓塞化疗治疗肝癌破裂出血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是肝癌的严重并发症,临床抢救通常是积极的扩容、止血,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考虑安排急诊手术.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介入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hepatic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技术被用于治疗肝癌破裂出血.自2001年4月~2004年8月,我院采用彩超引导下介入栓塞化疗抢救肝癌破裂出血患者42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许震;陈书文;杨中文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胸科手术前留置胃管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胸科手术前常规需要留置胃管,由于留置胃管有一定程度的痛苦和不适,会使患者感到一定的心理压力而产生应激反应,甚至会影响插管的顺利完成.本文通过对接受留置胃管病人的客观痛苦行为的观察与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关系来阐明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继红;姬同超;刘平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护理体会

    近年来许多文献报道,脑积水是重症脑外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1%~36%[1],而脑积水分流术是目前治疗外伤性脑积水唯一的有效方法.脑室-腹腔分流术(V-P)是临床上治疗脑积水效果理想、应用较为广泛的术式,主要是把一组带有单向阀门的分流装置植入体内,将脑脊液引入腹腔吸收.此类病人病情恢复缓慢,术后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因此术后护理至关重要,而这方面的报道极为少见.为促进病人术后的恢复,我们结合临床经验,现将我科2002年3月~2005年4月30例行经腹腔镜V-P术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陈凤玉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急诊科护理工作中护患纠纷的预防

    急诊科的特点是随机性强,病人病情急、重、危,病种复杂,病人及家属常有焦虑、恐惧心理,希望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治疗.在就诊的过程中,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或医护人员言语不慎,极易引起投诉甚至纠纷的发生.在急诊工作多年,分析以往病人投诉的原因,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尽量减少病人的不满甚至纠纷的发生.

    作者:吕东霞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min内完全恢复,超过2h常遗留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CT及MRI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传统的TIA定义时限为24h内恢复.我科自2001年来,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尼莫地平治疗47例TIA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秋霞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血液透析+血液灌流治疗百草枯中毒32例疗效观察

    百草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除草剂,中毒病例多有发生.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解毒剂,各地报道百草枯中毒后病死率为25%~76%[1].我院自1986年开展血液净化技术以来,先后收治了百草枯中毒患者32例,进行血液透析+血液灌流或单纯的血液灌流,其效果没有其他类的药物中毒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玫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大剂量阿糖胞苷对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后强化治疗的临床分析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化疗分为两个阶段,即诱导缓解治疗和缓解后强化巩固治疗.随着化疗方案的改进和支持治疗的加强,近20年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完全缓解率达60%~85%,但约半数患者会在短期内复发,因此减少复发率、延长缓解期、提高无病生存期(DFS)的关键是进行有效的缓解后治疗.阿糖胞苷(Ara-C)是治疗成人AML方案的基本组成药物.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对难治、复发AML有明显的抗白血病活性,从而推测HD-Ara-C可克服耐药.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不断摸索与调整Ara-C剂量,HD-Ara-C已广泛应用于诱导缓解和缓解后强化巩固治疗,使AML的DFS有了明显提高.我院1997年6月~2001年10月对8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缓解后应用HD-Ara-C与原诱导方案交替进行强化巩固治疗,以探讨HD-Ara-C对AML患者无病生存期的影响和HD-Ara-C的毒副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岩;张鲁勤;葛晋源;郭世美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给予同样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对照组加用穿琥宁注射液.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1%.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具有明显的退热、止咳、祛痰作用,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安全、有效.

    作者:李春力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抗菌药物在新生儿住院病人中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在新生儿住院病人中的应用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新生儿机体发育不成熟,对药物的代谢有其特殊性,且机体抵抗力差,容易招致各种感染.因此,在新生儿住院病人中应用抗菌药物,必须熟悉新生儿药代动力学以及各类抗菌药物的反应,按照新生儿具体情况,调整给药方案,以达到抗菌治疗合理、有效、安全,避免药物毒副反应的发生.

    作者:赵进方;高玉玲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星多克及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56例疗效分析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生期常见的新生儿疾病,也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及影响身体健康发育的主要原因.我院儿科2001年12月~2003年12月共收治86例HIE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星多克和脑蛋白水解物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雪芳;白家温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生脉针加川芎嗪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生脉针和川芎嗪针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306例慢性心衰患者,在心衰标准用药的基础上,随机分成观察组152例加用生脉针和川芎嗪针,并与常规治疗的154例患者(对照组)作对照,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137例,有效率90%,对照组有效93例,有效率61.5%.X2=14.02,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生脉针加川芎嗪针可广泛应用于慢性心衰的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治疗副作用,这一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毅星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维生素B6佐治婴儿痉挛症18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维生素B6佐治婴儿痉挛症的疗效.方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丙戊酸钠+丙种球蛋白+VitB6)和对照组(单用丙戊酸钠),于给药后5周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了IgG、IgA、IgM及补体C3,并且从临床症状和体液免疫方面对比观察其疗效.结果两组患儿治疗5周后,IgG、IgA上升水平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两组IgM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补体C3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从控制临床症状上来看,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有效率分别为88.88%和55.5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X2=4.9846,P<0.05).结论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维生素B6佐治婴儿痉挛症,于控制临床症状及改善体液免疫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应用丙戊酸钠组.

    作者:丁宁;刘淑华;严义培;封锡春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肝外伤66例治疗体会

    肝脏是人体内大的实质性脏器,质地脆弱易受外伤,在腹部实质性脏器破裂中,肝破裂的发病率仅次于脾破裂而位居第二,是腹部外伤中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我院1988~2004年共收治肝外伤66例,现将其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李群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双J管在肾盂输尿管成形术中的应用(附32例报告)

    我院自1996年以来,在肾盂输尿管成形术中应用国产双J管作内支架和内引流32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8~36岁,平均年龄24岁.术前均通过静脉肾盂造影或输尿管逆行插管造影明确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并决定手术治疗,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解除梗阻.术前进行常规检查.

    作者:赵新生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痰热清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31例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且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呼吸道感染是COPD发病和加剧的另一重要因素.临床治疗COPD以控制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我科2004年1月~2005年5月对31例COPD患者进行X线胸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正常.

    作者:汤艳丽;赵满红;葛国红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意识障碍的鉴别诊断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吸烟人数增多及环境污染,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发病率有增加趋势,临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意识障碍的病人较多,因此如何鉴别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意识障碍至关重要.我们自1999年8月~2003年8月共收治4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现将其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郑田香;冯夕玲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令和阿司匹林预防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将华法令和阿司匹林应用于非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评价其对缺血性脑卒中和全身性血栓栓塞一级预防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加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实验.结果抗凝剂的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结论华法令或阿司匹林能有效地降低非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和系统性栓塞发生率.

    作者:刘景兰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雌、孕激素受体、p53蛋白与子宫内膜腺癌的相关性研究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肿瘤之一,多发生在55~65岁.病因未明,它常与子宫内膜增生症并存,在一些卵巢功能性肿瘤或乳腺癌患者合并子宫内膜癌的比率也较高,说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长期刺激有关[1].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有年轻化、上升趋势,为给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对我院近5年38例子宫内膜腺癌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标记ER、PR、p53蛋白标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探讨ER、PR、p53蛋白与子宫内膜腺癌的相关性,为子宫内膜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范瑞;秦长岭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106例疗效观察

    面肌痉挛是面神经支配的肌肉发生阵发性不自主抽搐,常局限于一侧面部,双侧受累者少见,是神经科常见而难治的一组疾病.90年代以来,A型肉毒毒素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被认为是神经科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进展.我科于1999年5月~2002年5月采用A型肉毒毒素面肌内局部注射治疗106例面肌痉挛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勇;贺维亚;郭亚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60例报道

    我院自1999年以来应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60例,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患者均为住院患者.治疗组60例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43~94岁,平均63.8岁,有高血压病史43例,入院时血压(150~241)/(90~140)mmHg(1mmHg=0.133kPa),手术时间发病4~24h24例,24~48h 31例,2~3d51例.对照组60例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45~89岁,平均年龄63.2岁,有高血压病史42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出血量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

    作者:狄剑秋 刊期: 2005年第23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