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我校医用计算机课程教学探讨

焦瑞;李祥生

关键词:医学院校, 计算机基础教学, 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数字化医疗的不断完善,计算机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改革,跟上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步伐.文章通过研究山西医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参考性的改革建议.
基础医学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本土化PBL教学法在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中对PBL教学法进行改革,形成了以PBL教学法为核心、结合传统教学法的本土化PBL教学法,主要形式有:临床病理讨论方式、设疑式、试讲式,并将其应用于病理学方向专业学生的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中,同时总结了在PBL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解决方法.

    作者:陈裕庆;张文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医学检验专业病理实验教学的改革

    通过对检验专业的病理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为培养实用型人才打下基础.将两个医学检验班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教学中更多地结合实验室检验指标,对照组采用传统授课方式.期末比较两者的病例分析成绩.试验组优秀率为84.4%,对照组优秀率为21.2%,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在检验专业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引入实验室检验指标进行讲解及分析,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病理学及相关学科知识.

    作者:王艳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口腔解剖生理学网络课程教学实践和探讨

    口腔解剖生理学作为口腔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由于其知识抽象且逻辑性强,给教学带来了难度.根据口腔解剖生理的特点与以往的教学经验,口腔系构建了口腔解剖生理学网络课程并且在口腔专业学生中应用.口腔解剖生理学网络课程在辅助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

    作者:易晓辉;吉建新;王敬旭;高平;刘小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应用显微数码互动提高病理实验教学质量

    在医学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有助于师生之间的实时交流,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它为医学病理学实验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作者:石莺;杨梅松竹;龚兴牡;陈金华;王小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医科大学学生对健康教育学的认识与评价

    文章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部分医学生对目前健康教育学课程的认知以及对教学安排、内容、效果等的评价,探索健康教育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健康教育学有学习兴趣,课前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健康教育实质认识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是否有助于将来工作的判断,从而影响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部分学生希望适当增加学时数且期待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作者:尤华;吉华萍;陆慧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我校医用计算机课程教学探讨

    随着数字化医疗的不断完善,计算机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改革,跟上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步伐.文章通过研究山西医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参考性的改革建议.

    作者:焦瑞;李祥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医学信息管理类专业课程选用教材质量的调查分析

    该文采用山西医科大学教材质量评价指标,对该校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所用的专业课程教材进行质量评价,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不同教材之间选用和适用性的差异,从而推动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材的建设.

    作者:郭文秀;贺培风;张岩波;王秀平;孔瑞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网络与多媒体结合的小组讨论式医学影像学教学探讨

    以临床七年制学生为研究对象,设立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新型的网络与多媒体结合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考试成绩对不同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短时间获取大知识量.实验组成绩与对照组成绩比较: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F=72.360,P<0.001.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作者:姜慧杰;王丹;李金萍;张在人;郭宏;舒圣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临床医学八年制生物化学教学的体会

    八年制医学教育旨在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医学人才.通过对生物化学八年制教学的总结,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各方面进行探讨,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八年制医学生的培养质量,适应现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

    作者:沈岚;刘新平;药立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PBL教学法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基于学生学习系统解剖学的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探讨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结合PBL教学法的优点,通过对课程重点内容布置预习作业,结合课堂讲解及课堂讨论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在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并和既往班级的成绩进行对比.该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往届班级成绩接近,但对应用性题型答卷较好.PBL教学法可以在系统解剖教学中进行推广,并做进一步探讨.

    作者:王海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

    通过对国内外多个著名医学院校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调研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以期为推动该课程的进一步教学改革和总体课程体系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卜友泉;汪长东;易发平;宋方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人体寄生虫学留学生教学的体会

    人体寄生虫学是整个留学生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是巩固并加强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就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特点,结合留学生英语教学的实践,探讨留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医学院校开展留学生教育提供参考.

    作者:王媛媛;杨小迪;孙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留学生组织学和胚胎学教学改革探讨

    该文针对留学生组织胚胎学全英文教学这一特殊性,对如何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培养教师的英文授课技能;精心做好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师的自信心,采用简洁易懂的英语表达形式;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搞好多媒体互动式的实验教学并采用多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等,将会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闫继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学习型论文写作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及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写作能力,并能从整体的角度系统地掌握生物化学知识,该教研室在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开展学习型论文的写作,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刘兴顺;解军;程牛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生物制药工艺学信息化改革的思考

    针对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作者提出生物制药工艺学信息化改革首先是对现代教育思想内化吸收的过程,其次在信息整合中应对各种信息技术的各种功能进行限定、选择,再者教学改革应紧扣学科特点.

    作者:卢小玲;刘小宇;高云;黄才国;焦炳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神经外科进修医师的教学体会

    初步探讨培养神经外科进修医师的教学经验.通过岗前培训,导师制临床带教,教学查房,临床专题讲座,医德医风缂肮姹芤搅凭婪啄芰Φ呐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就,使进修医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作者:陈立朝;许民辉;邹咏文;张云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新药研究与评价教学

    新药研究与评价课程涉及新药从开发到批准投产上市的系统综合评价过程,运用信息化技术不但可跟踪新进展,扩充教学资源,而且可丰富多媒体教学和拓展教学空间,从而提升新药研究,评价教学水平.

    作者:张晓冬;毛煜;郑杰民;陆国才;黄矛;袁伯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实验课是医学微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巩固理论课教学成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文分析了传统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医学微生物实验课的改革方向:重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改革考核制度,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王媛;黎志东;黄艳平;吴兴安;张芳琳;于澜;李炎;徐志凯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机能实验学的教学体会

    机能实验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提高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一门必修课,但实验成功率低会影响学习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住动物、器材、操作及总结几个关键环节,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包括告知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合理运用实验器材,通过多媒体电教结合教师的示教与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静脉给药、动脉插管等各项操作技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与实事求是、严谨创新的科研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大大提高机能实验教学效果.

    作者:王娟;洪宗元;桂长青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医学免疫学理论和实验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

    对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理论和实验课程中的具体实施进行分析,探讨了信息化教学对提升医学免疫学教师自身信息化素养和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积极作用.

    作者:钱程;陈国友;王全兴;于益芝;曹雪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基础医学教育杂志

基础医学教育杂志

主管:山西医科大学

主办:山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