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师;吴湖炳;王明芳;王欣璐;郭晓君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鉴别诊断乳房肿块良恶性的临床价值.方法乳房肿块患者34例,按体重5.55 MBq/kg静脉注射18F-FDG后40min行胸部俯卧位PET/CT显像,必要时加做3 h延迟显像.经衰减校正后以半定量分析法[测定病灶的标准摄取值(SUV)及靶组织/非靶组织比值(T/NT)]及目测法进行图像分析,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乳腺癌27例,良性病变7例.18F-FDG PET/CT显像目测法对乳房肿块良恶性鉴别的灵敏度为92.59%,特异性为6/7例,阳性预测值为96.15%.结论18F-FDG PET/CT显像是目前鉴别诊断乳房肿块性质较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作者:李昕;刘庆伟;马莉;姚树展;刘松涛;宁国庆;赵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99Tcm-4,9-二氮-3,3,10,10-四甲基十二烷-2,11-二酮肟(HL91)显像、CT、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断(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测定联合应用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46例疑为肺癌患者在1周内进行Tcm-HL91 SPECT显像、CT检查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测定.计算每种方法及三法联合应用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终经病理检查或细胞学诊断证实肺癌26例,经病理检查或治疗后影像学随访确诊肺部良性病变20例.99Tcm-HL91 SPECT显像、CT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测定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7%、80%、78%,96%、60%、80%及50%、60%、54%.三法联合应用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100%、90%、96%,其综合诊断效能明显优于其中任何一种检查方法.结论99Tcm-HL91显像、CT、血清肿瘤标志物测定联合应用在肺部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有较大价值.
作者:李永军;徐兆强;王德杭;卢凯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PET/CT自2000年在北美放射学年会(RSNA)正式问世以来,已有3年历史,且发展迅速。我国应用PET/CT也有2年多的时间,我国PET/CT的占有量在亚洲居第1位,至2004年年底,已安装并投入运行的PET/CT共30余台。本文仅就PET/CT引进和应用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作一探讨。
作者:陈盛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笔者探讨了半定量分析方法在帕金森病(PD)患者行18F-脱氧葡萄糖(FDG)PET脑显像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根据PD临床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1]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①PD组:PD患者62例,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37~76岁,平均(59±12)岁.Hoehn-Yahr分期为Ⅰ期20例,Ⅱ期26例,Ⅲ期16例.患者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②正常对照组:与PD组年龄匹配的对照者100例,男68例,女32例,年龄37~77岁,平均(53±12)岁,均为健康体格检查者,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除外脑器质性病变.两组年龄差异无显著性(t=2.82,P>0.05).两组均行18F-FDG PET脑显像.
作者:梁颖慈;唐安戊;徐浩;乔穗宪;罗耀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一种监测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义眼台植入术后血管化过程的简单方法.方法10只新西兰大白兔,右眼实施HA义眼台眼眶植入术.术后第1、2、3、4、6、8周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显像.在双侧兔眼眶内取相同大小的感兴趣区,分别计算不同时期每只手术兔HA义眼台植入侧与非植入侧眼眶内平均放射性计数比值(R/L).术后第8周摘取HA义眼台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第1、2、3、4周的R/L平均值依次增大,且各周均数间差异有显著性(F=74.91,P=0.000).术后第6和8周的R/L平均值与术后第4周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F=2.054、3.126,P=0.243、0.511).术后第8周病理检查示全部HA义眼台完全纤维血管化.结论99Tcm-MDP显像可用于监测HA义眼台眼眶内植入后的血管化程度和过程.
作者:陈璟;吴华;李贵刚;张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葡萄糖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蛋白激酶C(PKC)活性、通透性及粘附性的影响.方法用[γ-32p]ATP参入外源性底物的方法测定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PKC活性;用51Cr标记的静止血小板与HUVECs保温,测定内皮细胞的粘附性;用HUVECs对白蛋白的体外通透性实验测定内皮细胞的通透性.结果20mmol/L的高浓度葡萄糖可大程度活化HUVECs的PKC,膜PKC活性为(2.874±0.046)mmol·mg-1·min-1,明显高于浆PKC活性[(1.215±0.019)mmol·mg-1·min-1,P<0.01];HUVECs在20mmol/L高浓度葡萄糖作用下的大粘附率为(62.84±3.24)%,对白蛋白的大通透率为(0.32±0.002)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UVECs的PKC总活性与HUVECs的通透性及粘附率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46、0.734(P均<0.05).PKC抑制剂Calphostin C能抑制高浓度(20mmol/L)葡萄糖对HUVECs的PKC活化,并使HUVECs的通透性及粘附率明显下降.结论高浓度葡萄糖(20mmol/L)可活化血管内皮细胞的PKC,进而增加其通透性及粘附性;而PKC抑制剂能对其明显阻抑.
作者:郝一文;李亚明;周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螺旋CT肺动脉造影(HCTPA)及血浆D-二聚体在诊断肺动脉血栓中的作用.方法临床疑为肺动脉栓塞(PE)患者42例,男26例,女16例,平均年龄(49.18±16.56)岁,均行核素肺V/Q显像、HCTPA及血浆D-二聚体测定.其中32例患者在行肺灌注显像时,选择双足背静脉注射肺灌注显像剂,同时完成双下肢静脉显像.结果42例患者中34例经临床诊断为PE,肺V/Q显像诊断PE的灵敏度、准确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4.12%、90.48%和94.12%,HCTPA分别为85.29%、83.33%和93.55%,D-二聚体分别为52.94%、57.14%和90.00%.32例行下肢深静脉显像的PE患者中20例有下肢静脉血栓.结论肺V/Q显像无创、安全、简便,诊断PE的灵敏度、准确性高.核素肺显像诊断亚肺段水平PE的能力明显高于HCTPA.
作者:李娟;刘保军;赵峰;何丽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2004年10月,秋高气爽,第8届亚洲及大洋洲核医学与生物学联盟大会在风景秀丽的北京召开.随着PET/CT分子显像时代的到来,本次大会本着与时俱进,共创美好未来的精神展示了自2000年第7届亚大会议以来核医学所取得的成果,58位特邀专家讲授了核医学及相关学科的新进展,为核医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此外2个卫星会议于10月15~17日在上海和香港举行,均取得了成功.
作者:朱承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PET/CT对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灶的检测效能.方法恶性肿瘤患者65例皆行PET/CT检查,原发灶皆经病理组织学确诊,转移灶的诊断综合组织病理学结果及多种影像学检查而定.行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融合图像、PET图像和CT图像帧对帧对比分析.结果初诊恶性肿瘤患者59例,有恶性病灶264个.264个病灶中,PET与平扫CT阅片均有肯定诊断结论者128个,占48.4%;而PET有肯定诊断结论,但CT难以有肯定诊断结论者111个,占42.0%;PET显像为阴性或难以确定,而CT有肯定诊断结论者11例共25个病灶,占9.6%.PET/CT的总检出率高于PET和CT.6例治疗后患者,CT难以确定肿瘤残余和坏死区域,而PET/CT能清楚区分.结论PET/CT可提高对恶性肿瘤诊断及分期的准确性.
作者:吴湖炳;王全师;王明芳;王欣璐;郭晓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心血管核医学是影像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心脏病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笔者所在医院为一市级综合性医院,近7年共完成心肌灌注显像1万余例,在冠心病的诊断、存活心肌检测、冠心病血管重建术疗效评价等方面得到了临床的充分肯定,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总结了笔者7年来在心血管核医学实践中所获得的几点体会.
作者:王跃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个体化131I剂量治疗Graves病的效果.方法根据经验结合国内外文献,给予Graves病患者个体化的每克甲状腺组织剂量,范围为1.48~4.07 MBq/g.对治疗后甲状腺毒症、甲状腺肿(简称甲肿)、Graves眼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性心脏病(简称甲心病)和周期性麻痹的转归进行临床随访,成功随访1003例(76.9%).131I使用剂量平均(329.3±307.1,44.4~3700)MBq,随访(16.4±10.0,3.0~44.7)个月.结果1次131I治疗后甲状腺功能(简称甲功)恢复正常593例(59.1%),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低)200例(19.9%),甲亢部分缓解190例(18.9%),治疗无效20例(2.0%).259例(25.8%)发生了早发甲低,其中88例为一过性甲低,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示甲肿质硬者易发生早发甲低,而甲肿体积较大者早发甲低易转归为甲功正常或甲亢.等级偏相关分析示甲肿较大、病程较长和使用过抗甲状腺药物者对131I治疗反应较差.131I治疗后Graves眼病痊愈195例(41.7%),好转155例(33.1%),无效105例(22.4%),加重13例(2.8%).131I治疗后甲心病痊愈56例(77.8%),好转10例(13.9%),无效6例(8.3%).131I治疗后周期性麻痹痊愈60例(85.7%),好转2例(2.9%),无效8例(11.4%).131I治疗后249例巨大甲肿(≥90g)患者中88.0%(219例)甲状腺基本恢复正常.结论个体化131I剂量治疗Graves病疗效良好.131I对Graves眼病、甲心病和巨大甲肿性Graves病的治疗有效、安全.
作者:王勤奋;张承刚;赵晓斌;施龙宝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反基因策略对雄激素受体(AR)表达和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针对AR基因2447~2461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三螺旋形成寡核苷酸(TFO),经脂质体介导转染LN-CaP前列腺癌细胞株,于转染后24、48、72 h分别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TdR)参入实验测定癌细胞增殖活性,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AR mRNA表达,用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RBA)单点法检测AR蛋白质表达,并与反义寡核苷酸(ASON)相比较.结果24、48、72 h TFO组LNCaP细胞的AR表达水平明显低于ASON组(P<0.05),TFO对LNCaP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显著高于ASON(P<0.05).结论该TFO能有效抑制AR表达和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可用于反基因放射治疗的研究.
作者:张勇;陈维真;谢瑶;高锦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甲状腺癌细胞系的钠碘同向转运体(NIS)表达及其碘摄取.方法通过ATRA诱导甲状腺癌细胞系滤泡状甲状腺癌细胞株(FTC-133)、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株(W3)及未分化甲状腺癌细胞株(8505C)后,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甲状腺癌细胞系的NIS mRNA及其蛋白质表达,并测定甲状腺癌细胞系诱导后的摄碘变化.结果ATRA诱导甲状腺癌细胞系48h后,FTC-133和W3的NIS mRNA及蛋白质表达增高,8505C未见变化;ATRA诱导甲状腺癌细胞系2周后,FTC-133和W3的摄碘增高.结论ATRA能诱导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摄碘增高,为ATRA诱导分化治疗甲状腺癌提供了依据.
作者:张一帆;李彪;赵龙;朱承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男,65岁.因右肺小细胞癌术后半年,无诱因突发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伴气短及四肢乏力入院.无外伤和脑部手术史,无结核感染史及疫区长期居住史,无家族相关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6.3℃,脉搏7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38/80mm Hg(1 mm Hg=0.133 kPa).病态面容,营养欠佳.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侧颈静脉无怒张,颈软无抵抗.正常胸廓,右胸见手术瘢痕,双肺触觉语颤无增减,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前区无隆起,叩诊心界正常,心率76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杨鹏;刘纯;宋少莉;王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PET/CT显像用于肺癌诊断及分期的价值.方法肺癌患者46例,其中初诊者35例,治疗后者11例.所有患者皆行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图像经图像融合后,进行PET/CT融合图像、PET图像和CT图像帧对帧对比分析.结果①35例肺癌初诊者,肺癌病灶PET/CT检出灵敏度100%,除1例肺泡癌呈双肺弥漫性浓聚外,其他皆表现为结节状或团块状病灶,病灶直径介于0.8~9.4 cm,标准摄取值为4.6±1.94.PET所见高代谢病灶与CT所见占位性病变位置及形态基本匹配.PET/CT在病灶定性、边界确定、显示病灶对周围组织的侵犯及在区分肺癌与肺不张、阻塞性肺炎、胸腔积液方面优于单纯PET和CT.11例肺癌治疗后患者中,9例双肺未见恶性肿瘤存在,另2例PET/CT发现双肺转移.②在转移灶的检出方面,PET/CT优于单纯PET和CT,灵敏度分别为95.2%、90.4%、73.8%.PET和CT对病灶的检出有互补性,PET在小淋巴结转移灶、胸膜转移、骨转移和肾上腺转移检出及定性方面优于CT,而CT对肺内小转移灶检出优于PET.结论PET/CT显像在肺癌诊断和分期方面优于单纯CT和PET.
作者:王全师;吴湖炳;王明芳;王欣璐;郭晓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男,45岁.咳嗽20余天,活动后憋气、乏力7 d入院.入院前先后从右侧胸腔抽出黄色微混胸腔积液2000ml,其实验室检查示:细胞数50个/高倍视野,其中中性粒细胞58%;黎氏检查(±);血糖7.12 mmol/L;抗酸杆菌、癌细胞均(-).胸部CT示右侧胸腔内大片状低密度影,右肺下叶受压,容积缩小,余肺内未见异常.血红细胞沉降率(ESR)25mm/1 h.既往胸部X线片检查曾发现肺内钙化灶,疑为陈旧性结核.吸烟20年,20支/d,现戒烟已1年余.
作者:霍力;周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PET/CT与PET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有全身不同部位病变的120例PET/CT显像患者,男74例,女46例,年龄23~78岁,中位年龄54.6岁.包括头颈部病变30例,胸部病变40例,腹盆腔病变30例,骨骼病变20例.分析PET图像和PET/CT融合图像,以准确定位、不能准确定位但不影响诊断、不能准确定位影响诊断3种标准评价PET和PET/CT的定位能力.结果PET对病变的定位准确性为29.2%,总的不影响诊断的定位准确性为69.2%;PET/CT对病变的定位准确性为86.7%,总的不影响诊断的定位准确性为93.3%(P<0.001).结论PET/CT在病变精确定位方面明显优于PET.
作者:丁其勇;管一晖;赵军;滑炎卿;左传涛;毛定飚;葛虓俊;张国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近年来,PET/CT发展较为迅速,在肿瘤诊断、分期、再分期及疗效监测等方面PET/CT当属此类设备的高工艺水平(State of the art)[1,2].笔者结合本中心1年多来3000余例PET/CT检查的临床实践,就PET/CT临床应用的若干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看法,供大家切磋与讨论.
作者:赵军;林祥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符合线路显像(DHTC)诊断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55例,其中鼻咽癌34例(初发12例,放疗后22例)、其他头颈部癌术后13例和原因不明的颈部转移瘤8例,进行18F-FDG DHTC.结果①18F-FDG DHTC诊断原发头颈部恶性病灶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0.5%(19/21例),80.8%(21/26例)和85.1%(40/47例);诊断转移瘤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3.8%(30/32例)和86.7%(13/15例).②8例淋巴结转移瘤患者中,4例颈外见异常单个18F-FDG浓聚灶,为原发病灶;1例显像阴性;3例见多发性18F-FDG异常浓聚,未能定位原发病灶.结论18F-FDG DHTC诊断原发头颈部恶性病灶和寻找颈部转移瘤的原发灶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生;蒋宁一;梁九根;卢献平;张宏;刘幸光;陈少雄;杨少梅;伦绮云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