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雅;李帅;王映红;王素娟;杨永春;石建功
目的:进行黄连Coptis chinensis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对32份黄连种质进行ISSR分析.利用TREEC0NW软件分析遗传相似系数,UPGMA方法聚类,构建亲缘关系系统图.结果:16条引物共得到106条扩增条带,其中有51条呈现多态性,占48.1%.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0.825 8~0.935 1.聚类结果显示黄连种质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无明显相关性,但可以看出来源于同一地区的部分黄连种质聚在一起,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结论:栽培黄连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种质间的亲缘关系较近.
作者:陈大霞;李隆云;彭锐;瞿显友 刊期: 2006年第23期
丹参水溶性成分为酚酸类化合物,经药理实验证实有强烈的抗血栓、抗氧化、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1].目前,含丹参水溶性成分的药品众多,因此,有必要对丹参药材中水溶性成分的质量进行控制.文献中,对丹参药材中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含量测定有较多的报道[2,3],如比色法、纸色谱法、薄层法、HPLC等,但对丹参中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的定量分析较少,而在2000年版药典中以水溶性成分为主的复方丹参滴丸的含量控制是丹参素.作者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梯度洗脱同时测定丹参药材中4种水溶性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的含量,为该类制剂综合质量评价提供准确、快捷的定量分析方法.
作者:杨伟;李永吉 刊期: 200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中药金思维对脑缺血模型大鼠海马神经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蛋白激酶C(PKC)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脑缺血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模型组,金思维组殚(6.1 g·kg-1·d-1)和都可喜组(7.39 mg·kg-1·d-1).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各组大鼠海马区CRF,PKC蛋白表达量.结果:CRF:假手术组海马区可见少量阳性细胞;模型组见大量阳性细胞,着色深,随时间延长增多.金思维组和都可喜组阳性表达较少,着色较浅.模型组蛋白阳性表达面积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金思维组和都可喜组,P<0.01.PKC:假手术组海马区阳性表达颗粒少,模型组见大量阳性表达颗粒,金思维组和都可喜组阳性表达颗粒稀疏.模型组CRF蛋白阳性表达面积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金思维组和都可喜组,P<0.01.同时发现金思维组和都可喜组2组大鼠海马CRF,PKC蛋白阳性表达面积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脑缺血诱导CRF,PKC蛋白高表达是导致海马神经细胞迟发性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金思维可下调脑缺血后CRF,PKC蛋白表达,这可能是金思维保护缺血后神经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尹军祥;田金洲;时晶;程龙;王永炎 刊期: 2006年第23期
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的功效,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并能提高学习能力.其主要成分人参皂苷基本上能代表人参的药效指标.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人参皂苷难以通过血脑屏障(BBB)[1].为提高脑血药浓度,增强人参的疗效,增加人参皂苷对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使人参皂苷更有效的通过BBB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亮;顾宜;费燕 刊期: 2006年第23期
目的:查找并发现参类药材的SNP位点,利用多重等位基因特异PCR同时鉴别人参、西洋参.方法:查找GenBank上已收载的参类药材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根据人参、西洋参的SNP位点设计引物,对PCR反应体系进行优选.在此基础上,对20个不同来源的人参、西洋参样品进行PCR扩增,根据各自的特异条带进行鉴别.结果:当退火温度为66 ℃时,出现249 bp条带的为人参,1 049 bP条带的为西洋参.该鉴别反应特异性高、重复性好,能在同一反应中准确鉴别人参、西洋参.结论:多重等位基因特异PCR能成功地对人参、西洋参进行鉴别,在中药材分子鉴定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崔光红;唐晓晶;黄璐琦 刊期: 2006年第23期
目的:对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大青叶的干燥叶用80%乙醇提取,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对醋酸乙酯部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Rp-8,Rp-18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MS,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论:从醋酸乙酯部分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其中5个生物碱,2个芳香酸,2个木脂素,2个黄酮.分别鉴定为:10H-indolo[3,2-b]quinoline(1),靛玉红(2),4(3H)-喹唑酮(3),(E)-3-(3′,5′-dimethoxy-4′-hydroxybenzylidene)-2-indolinone(4),deoxyvascinone(5),苯甲酸(6),邻羟基苯甲酸(7),(-)-落叶松脂素(8),(+)-异落叶松树脂醇(9),异牡荆素(10),6-β-D-glucopyranosyldiosmetin(11).其中化合物1,4,5,8,9,11为首次从大青叶中分离得到.
作者:柳继锋;张雪梅;薛多清;江志勇;顾琼;陈纪军 刊期: 200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红绒毛羊蹄甲Bauhinia aurea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用MS和NMR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3,4-二羟基苯甲酸(1),4-羟基苯甲酸(2),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3),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4),没食子酸(5),没食子酸甲酯(6),没食子酸乙酯(7),羽扇豆-3-醇(8),羽扇豆-3-酮(9),豆甾-4-烯-3-酮(10),β-谷甾醇(11)和胡萝卜苷(12).结论:除化合物5,8,11和12外,其余化合物均属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
作者:尚小雅;李帅;王映红;王素娟;杨永春;石建功 刊期: 2006年第23期
目的:考察<中国药典>所载3个品种大黄间泻下效应上的差异及原因,为进一步运用量化指标客观的评价泻下活性奠定基础.方法:以Bliss法计算小鼠泻下效应的ED50,比较3个品种间效价强度,测定结肠肠壁细胞Na+-K+-ATP酶活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中泻下相关组分番泻苷A,结合型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游离型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的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泻下组分总蒽醌类、结合蒽醌类、游离蒽醌类、总番泻苷类含量.结果:3个品种大黄间泻下效力存在较大的差异,以泻下质反应为指标,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及甘肃产掌叶大黄的泻下ED50分别为0.37,0.99,1.83 g·kg-1.3个品种效价强度比为4.94∶1.85∶1.而对小鼠结肠肠壁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抑制作用,也存在品种差异,唐古特大黄的酶抑制作用强于其他2种.不同品种大黄泻下组分含量差异也较为明显.结论:大黄的3个品种泻下活性与泻下组分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是导致临床处方和成药终疗效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王家葵;李傲;王慧;徐晓玉 刊期: 200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民间草药箭叶橐吾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乙醇总提物经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7个萜类化合物,其中5个为倍半萜类,7α-hydroxy-9(10)-ene-1,8-dioxo-6,7-dihydrofuranoeremophilane(1),1β,10β-epoxy-6β,8β-dihydroxy-eremophil-7(11)-en-12,8α-olide(2),1-oxo-9-desoxycacalol(3),benzofuranoeremophil-1-ene(4),蜂斗菜内酯A(bakkenolide A)(5);2个为三萜类化合物,3β,16β-dihydroxy-12-oleanen-28-al(6)和羽扇醇(1upeol)(7).结论:化合物1~3和6为首次从箭叶橐吾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和6为橐吾属内首次报道.
作者:刘守金;张勉;王峥涛;刘建群;张朝凤 刊期: 2006年第23期
独活属植物为二年或多年生草本,约60种,多数分布于欧洲和亚洲.我国有23种及3变种,主要分布西南地区[1].该属中有许多常用中药,如独活、糙独活、印度独活、狭翅独活等有祛风止痛的功效,椴叶独活有通经活血的功效,而二管独活在西藏民间用于妇科等[2].因此,研究该属植物的分类,不仅能作为经典分类方法的补充和改进,而且对有效利用该类群药用植物资源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国明;刘国林 刊期: 200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杜仲木脂素部位(EUL)对血管的舒张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以大鼠胸主动脉为标本,观察EUL对NE,KCl预收缩血管的舒张作用及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作用的影响.结果:EUL能显著舒张NE预收缩的血管,内皮去除后,该作用明显降低;KCl收缩下,EUL对主动脉环无明显舒张作用.去内皮的血管,EUL对NE在无Ca2+液中收缩幅度没有影响;使NE的量效曲线非平行右移,大反应降低.钾通道阻断剂格列本脲孵育后能明显抑制EUL的舒血管作用.结论:杜仲木脂素部位有明显的舒血管作用,其机制与内皮依赖性有关.同时ATP敏感性K+通道也参与了EUL的舒血管作用.
作者:许激扬;宋妍;季晖 刊期: 2006年第23期
超临界快速膨胀(RESS)制备微细颗粒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制备超微粒子的新技术.作者对该技术制备超微颗粒的原理做了简要介绍,重点介绍该技术在制备超微颗粒中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作者:张忠义;李红磊;雷正杰 刊期: 2006年第23期
针对牛黄解毒片(丸)的安全性问题,通过考证牛黄解毒丸源流和品种演变情况,分析雄黄功效历史的沿革、毒性和用法用量的记载,提出导致牛黄解毒片(丸)及含砷成方制剂的安全性相关因素,并对如何加强该类成方制剂的监督管理提出建议.
作者:张力;高思华;周超凡;林瑞超;柳长华 刊期: 2006年第23期
通降颗粒是由苏梗、香附、枳壳、陈皮、黄连、乌贼骨、虎杖、吴茱萸和甘草9味中药经提取加工而成的颗粒剂,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胃食道反流病.为保证本品的质量,以臣药枳实中成分柚皮苷为含量测定的指标成分.作者参考有关文献,建立了通降颗粒中柚皮苷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本法准确、简便、快速,适用于通降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郭宗珍;王英锋;申严;郭雪清 刊期: 200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虫草多糖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虫草多糖组.采用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经过虫草多糖治疗4周后,大鼠肝脏用丽春红胶原染色观察大鼠胶原纤维沉积的变化,观察大鼠血清肝功能的变化,盐酸水解法检测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Envision两步法测定肝组织Ⅳ型胶原含量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含量;酶图法检测肝组织金属蛋白酶2(MMP-2)活性,同时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改变.结果:镜下检查可见模型组大鼠肝脏胶原纤维间隔形成;血清肝功能指标异常,MMP-2含量降低;组织Hyp含量,Ⅳ型胶原含量,Ⅰ型胶原蛋白表达,TIMP-2,MDA含量,均较正常组均显著增加,SOD活性下降,而虫草多糖组的上述指标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下降,使SOD活性升高,MMP-2含量升高.结论:虫草多糖有显著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与促进胶原降解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李风华;刘平;熊卫国;徐光福 刊期: 2006年第23期
根据药用植物资源面临的现状和自身的特点,以价值系数、分布系数、生物学系数、现状系数等4个大的方面,15个小项为标准,对药用植物受威胁及优先保护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制定了相应的综合评价体系.
作者:黄璐琦;唐仕欢;崔光红;肖培根 刊期: 200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黑沙蒿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分离纯化,薄层色谱及波谱法进行化学成分结构鉴定.结果: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异野樱素(isosakuranetin,1),3,5-二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2),金合欢素(acacetin,3),滨蓟素(cirsimaritin,4),鼠李素(rhamnetin,5),3,5,3′,4′-四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eupatolitin,6),5,7,2′,4′-四羟基-6,5′-二甲氧基黄酮(7),金丝桃苷(hyperoside,8).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鉴定.
作者:张卫;赵东保;李明静;刘绣华;汪汉卿 刊期: 200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樟子松针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以硅胶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根据各种有机波谱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松叶酸(pinifolic acid,1),15-oxo-8(17)-labden-18-oic acid(2),15-acetoxy-labd-8(17)-en-18-oic acid(3),去氢松香酸(dehydroabietic acid,4),7α-羟基去氢松香酸(7α-hydroxydehydroabietic acid,5),7β-羟基去氢松香酸(7β-hydroxydehydroabietic acid,6).结论:化合物3~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鉴定,化合物3为新天然产物.细胞毒实验显示化合物2,4~6对Hela和A549细胞具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
作者:张蓉;段宏泉;姚智;潘勤;张富赓 刊期: 2006年第23期
虎杖为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的干燥根茎及根,具有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化痰等作用,用于关节痹痛、湿热黄疸,经闭、瘢瘕、水火烫伤、跌扑损伤、痈肿疮毒、咳嗽痰多等症[1].虎杖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芪类和蒽醌类化合物,以往文献多采用二苯乙烯苷或大黄素的含量来评价其质量[2-9],但单一化学成分不能全面反映药材质量.本研究建立了同时测定虎杖药材中芪类成分白藜芦醇、虎杖苷(白藜芦醇-3-O-β-D-葡萄糖苷,下同)与蒽醌类成分大黄素、大黄素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下同)含量的HPLC方法,并对来自全国10个不同收集地的虎杖药材样品进行了测定,以期为虎杖的品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齐辉;张勉;王峥涛 刊期: 2006年第23期
目的:通过离体和整体实验来研究川芎嗪(TMPz)代谢转化过程,探讨参与TMPz代谢的CYP450亚酶,为临床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TMPz的UV-HPLC检测方法,测定大鼠血浆和肝微粒体温孵液中TMPz及代谢产物,分析TMPz代谢消除率与各诱导和抑制剂之间的相关性;Nash法测定肝微粒体温孵液中ERY N-脱甲基酶活性,探索其与代谢物生成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测定DEX,Ket在体诱导或抑制后,大鼠血中的TMPz药物浓度,计算和比较药动学参数.结果:特异性CYP3A诱导剂DEX组中TMPz代谢物生成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主要诱导CYP2B的阳,β-NF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强效的CYP3A抑制剂Ket则显著抑制TMPz的代谢;TMPz的代谢速率与CYP3A的特征性ERY N-脱甲基反应呈现高度的相关性;在体诱导或抑制后TMPz的药动学参数中DEX组的CL(s)大于对照组,t1/2小于对照组;而Ket抑制的CL(s)小于对照组,t1/2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YP3A是介导TMPz生物转化的CYP450亚酶,川芎嗪与CYP3A酶抑制或诱导药合用可能存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作者:况晓东;李新华;熊玉卿 刊期: 200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