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宜昌市夷陵区暴雨灾害后卫生防疫主要方式与效果评估

吴娟娟;黄卫东;张新华;罗成宜;陈进

关键词:宜昌市, 夷陵区, 暴雨灾害, 卫生防疫人员, 效果评估, epidemic prevention, Measures of, Main, 身体健康, 人员伤亡, 人民群众, 救灾防病, 太平溪, 暴风雨, 袭击, 受灾, 情报, 保障
摘要:2010年7月23日晚,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风雨袭击,全镇共有7个村受灾,并出现人员伤亡.接到灾情报告后,卫生防疫人员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做好救灾防病工作,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陕西省基层疾控机构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能力调查

    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能力是疾病预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重视.为掌握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的发展状况,以便继续深入开展生活饮用水水质安全监测与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和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为质量检测和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于2010年7月,对陕西省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水质监测能力进行了调查.

    作者:陈萍;常锋;王林江;徐增康;盂昭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三峡库区湖北宜昌段蓄水前后呼吸道传染病发病趋势分析

    目的 掌握三峡库区宜昌段蓄水前后呼吸道传染病的变化趋势,及时采取防治对策.方法 收集三峡库区湖北宜昌段监测点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资料和呼吸道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资料,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三峡库区湖北宜昌段蓄水前后呼吸道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73.P<0.05),肺结核构成比较大(67.2l%),且蓄水后上升趋势明显(t=-5.80,P<0.05).结论 三峡库区宜昌段肺结核蓄水后呈上升趋势,应继续加强库区疾病监测.

    作者:杨小兵;赵鑫;贺圆圆;张皓;王蕾;蒋静;鲁亮;郭玉红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宜昌市夷陵区暴雨灾害后卫生防疫主要方式与效果评估

    2010年7月23日晚,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风雨袭击,全镇共有7个村受灾,并出现人员伤亡.接到灾情报告后,卫生防疫人员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做好救灾防病工作,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作者:吴娟娟;黄卫东;张新华;罗成宜;陈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武汉市2010年90例乙脑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分析

    流行性乙脑炎(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抽搐、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病理反射及脑刺激征为主要表现.重症患者病死率高,部分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流行无明显的周期性,随着乙脑疫苗的普及,发病率明显下降.

    作者:周海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2010年荆州市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荆州市四类人群艾滋病知识及相关高危行为,为艾滋病综合防治、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哨点监测统一方案的要求,对四类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HIV、梅毒和丙肝抗体检测.结果 男男性接触者(MSM)、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STD)、吸毒者(DUS)、孕产妇(PRG)4类人群中除孕产妇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外,其他3类人群相对较高;HIV抗体阳性检出率高的是MSM人群(2.23%),其次是DUS人群(2.00%);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高的是STD人群(3.50%),其次是DUS(2.54%)、MSM(1.98%)和PRG(0.49%);丙肝抗体阳性检出率高的是DUS人群(54.45%),其次是MSM(1.49%)、STD(0.50%)和PRG(0.25%).男男性接触者近6个月男性与男性性伴发生肛交时使用安全套频率每次都使用的仅占21.35%.结论 应加强对孕产妇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的宣传,提高该类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各人群高危行为特征存在多样性,应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干预力度,控制艾滋病在荆州市的传播流行.

    作者:毛安禄;肖林;石新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血吸虫病轻疫区居民的血防知识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健康教育是血吸虫病防治策略中的一项重要措施.血吸虫病不仅仅是生物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血吸虫病主要还是由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造成的[1-4].人们的行为和卫生习惯是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得到改善的,掌握了血吸虫病防治的相关必备知识,就能够指导他们提高自己的血防意识和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4-6].2007年,荆门市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为0.16%,其中个别村的感染率>3%[7].为了了解荆门市疫区居民的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及态度的现状,作者于2010年7月对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何集办事处的居民进行了现场调查.资金项目:武汉大学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创新活动项目(djh128)

    作者:刘镕;熊涛;杨孟祥;董惠芬;蒋明森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鄂州市2004-2009年法定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目的 了解鄂州市2004-2009年法定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为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对鄂州市2004-2009年法定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9年鄂州市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7种,共计15 882例,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年均发病率为261.94/10万.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病种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结论 2004-2009年鄂州市血源和呼吸道传染病上升,肠道和自然疫源传染病下降或平稳,乙型肝炎、肺结核等传染病为防控重点.

    作者:廖学舟;唐杰;王焕章;王黎明;洪孔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社区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现状调查

    社区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不仅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提高生存质量;而且能节约医疗资源,较大幅度的降低家庭和社会的医疗负担,其影响超过疾病预防或治疗性干预.目前,武汉铁路局共有参保职工近十八万人,其中,患门诊慢性病需要在社区治疗的约2万人,占11%.有文献报道:近60%的慢性病患者,依靠行为干预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避免或者推迟发病[1].为了更好地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2010年自行编制了社区护士实施健康教育现状调查表,对职工居住某地区社区护士健康教育自身的认知水平、相关理论知识及技能、影响护士实施健康教育因素等进行了调查.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以便更深入地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

    作者:丁义珍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湖北省2010年碘盐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全面、准确掌握湖北省居民户碘盐覆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 2010年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进行抽样,采用直接滴定法(GB/T13025.7-1999)进行盐碘测定.结果 共抽样检测102个县(市、区)的29 715份盐样,合格28 904份,不合格706份,非碘盐105份;全省碘盐覆盖率为99.65%,碘盐合格率为97.27%,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7.11%.结论 2010年湖北省碘盐覆盖情况良好,居民食用合格碘盐达到消除碘缺乏病国家标准.

    作者:石青;周素华;熊培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汉阳区综合医院肺结核病人报告、转诊、到位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武汉市汉阳区综合医院利用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对肺结核病人发现的作用,为进一步加强结防机构与综合医疗机构合作和结核病防治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7-2009年武汉市汉阳区网络直报肺结核病人追踪情况月报表和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月报表及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09年武汉市汉阳区综合医院肺结核病人转诊到位率分别为31.9%、35.1%和43.4%;结防机构追踪到位率分别为55.1%、63.6%和69.2%,总体到位率分别为69.4%、76.4%和82.5%.在转诊到位病人中,60.5%为阳性病人,追踪未到位的病人中,78.3%是由于地址不详或查无此人.结论 加强PPM-DOTS,是提高病人发现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周利;徐焜;张剑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某企业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加工食品的案例分析

    1案件介绍2011年1月18日,武汉市食品药监局接本地电视台直播栏目组记者举报,反映某餐饮单位可能用火锅废弃油作原料加工成食品供顾客食用.执法人员随即与记者一起赶赴现场对该店进行检查,现场发现该单位在食品加工间内从事回收废弃油的提炼加工,当事人涉嫌利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经报批准于当日立案调查.

    作者:陈凤;范绪渊;李威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居住区大气中一氧化碳电化学测定方法研究

    目的 探讨电化学法测定居住区大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的可行性.方法 建立居住区大气中一氧化碳浓度检测的电化学法,进行准确度、精密度、干扰试验及现场试验测定.结果 用主动式及被动式电化学仪器测定居住区大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其相对误差均<5%,相对标准偏差均<5%;常规浓度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丁烯、丙酮及乙醇干扰气体经活性炭和碱性过滤器过滤后,对测定的干扰率均<2%;现场试验测定的相对误差均<5%.结论 该电化学方法 适合于居住区大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的测定.

    作者:谢曙光;吴培华;陈俐侃;周文珊;吴亚西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社区老年抑郁症相关危险因素的初步探讨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进展,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对整个社会的重要性日渐突出.除了传统的各种慢性躯体性疾病,精神疾患也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其中,老年抑郁症已成为仅次于老年痴呆的常见精神障碍,并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1].作为老年期常见的精神障碍,其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研究己成为老年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对其发病率及影响因素已有较多研究,但因研究方法、地区、人群以及测量工具的不同,得到的研究结论多不一致,可比性不强[2].本研究通过对武汉市某城市社区样本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为了解老年抑郁症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卫生状况,促进社区老年服务的改进与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王梓萌;成彩莲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睡眠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睡眠质量直接影响大学生身心发育和大学学业,大学生繁重的学业压力、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可能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因此,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对大学生的睡眠质量现状及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有效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状况,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杨秋月;王锋;胡丹丹;夏红芳;章进;张淑;朱长才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2010年当阳市暗娼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为了解当阳市暗娼中艾滋病病毒和梅毒的感染状况及相关行为信息,为评估干预效果及今后制定对CSW(性商业服务者)人群有效干预措施.现将2010年当阳市暗娼哨点监测情况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在辖区歌舞厅、酒吧、美容美发店、桑拿/洗浴中心、路边店等娱乐场所从事商业性性行为服务的暗娼.1.2调查方法根据<全国艾滋病峭点监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收集样本400人,由经过培训的凋查员使用<方案>的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一对一的调查,调查后,对有商业性性行为且知情同意的人进行HIV、梅毒抗体检测.

    作者:陈发春;赵燕;肖海涛;童绪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合同制护士管理制度现状与对策

    限于编制限制,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公立医院开始招聘合同制护士[1].合同制护士在社会地位、经济待遇以及管理方法等方面都与在编护士有较大的差别,如何缓解合同制护士的职业压力、提升其职业能力、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始终是各医院面临的难题.该文试在分析合同护士职业现状的基础上就其管理制度创新问题进行探析.

    作者:胡玲;夏海荣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高校教师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高校教师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为高校教师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群抽样某高校教师628人,通过问卷和健康体检的方式收集心血管疾病患病情况和相关影响因素,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各年龄组的血压(BP)、空服血糖(FBS)、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检出率有明显差异(P<0.01或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高血压患病的因素有学历、婚姻、睡眠、运动和体重(P<0.01),影响高血糖患病的因素有吸烟、运动和体重(P<0.01或P<0.05),影响高血脂患病的因素有吸烟、饮酒、运动和体重(P<0.01或P<0.05).结论 高校教师高血压、血脂异常及高血糖的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影响高校教师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主要为睡眠、运动及超重.

    作者:童玲;童坤;王元瑗;盖梅;朱长才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卫生应急学的学科形成与发展

    自2003年以来,公共卫生部门先后经历了抗击SARS、禽流感、H1N1流感,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卫生应急学正在逐步形成,它的学科特点总结如下.

    作者:谭晓东;狄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汉北河河滩禁牧以机代牛为主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成本-效益分析

    目的 评价以河滩禁牧、以机代牛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效益,为现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湖北省汉川市汉北河流域开展卫生血防常规防治措施的同时,以河滩禁牧、以机代牛措施为主,辅以河滩综合开发的措施,对防治工作进行费用-效益分析.结果 2005-2008年,共淘汰耕牛4 099头,购机951台,建禁牧管理室24座,河滩翻耕累计41 000亩,种抑螺防病林6 000亩,养禽累计33 664羽;感染性钉螺逐年减少,至2008年未查获感染性钉螺;项目区人群感染率由2004年的9.37%降低到2008年的3.41%;项目实施4年,总费用1 394.25万元,总效益3 913.22万元,净效益2 518.97万元,费用效益比1:2.81,净效益费用比1.81.结论 河滩禁牧、以机代牛为主的措施辅以河滩综合开发,既控制了血吸虫病传染源,减少人畜感染,又可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汪少荣;向瑞灯;张江明;张志海;周红先;喻斌;徐新文;邓芳;方荣;艾善炎;王国雄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芜湖市1951-2009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芜湖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为完善预防控制措施,有效控制流脑流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芜湖市1951-2009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报告资料及这期间开展的流脑防治相关资料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1951-2009年,芜湖市流脑发病总体呈下降态势,期间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38.24/10万,年平均报告死亡率为2.06/10万,报告病死率为5.38%,发病主要集中在0~10岁年龄段,以散居儿童及学生为主,占68.07%;农村地区发病高于城市;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即使在疫苗后时期,疫情仍有周期性波动迹象;2004年后出现C群流脑,2005年由C群流脑引起的发病率达到1.15/10万,发病年龄高峰上移到10~25岁.结论 芜湖市流脑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近年有流行优势菌群变化的可能.

    作者:倪进东;於秀年;钱帮群;程周祥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杂志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湖北省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