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健康教育干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生活习惯的影响

陈玉林;李毅丽;郑芳;王英;吴俊

关键词:健康教育干预, 社区, 高血压患者, 生活习惯, Health Education, 公共卫生问题, 高血压患病率, 血管类疾病, 生活方式, 社会变革, 治疗率, 控制率, 发病率, 居民
摘要: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类疾病,近年来由于社会变革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高血压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我国现在约有高血压患者1亿6千万[1],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0%[2],目前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仅为24.70%和6.10%,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3].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兵人群Y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抗体水平回顾性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入伍新兵人群中Y群流脑IgG抗体的流行分布情况,为今后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技术,对北京军区近4年来自7个省市的360名入伍新兵血清进行了Y群流脑IgG抗体检测,统计分析其阳性率.结果 发现各年间入伍新兵血清Y群流脑IgG抗体历年间无显著变化,为28.57%~60.78%,平均43.61%;抗体含量,为0.000~98.622 μg/ml,平均 4.590 μg/ml;地区间差别显著,内蒙古(60.78%)、陕西省(55.00%)和湖北省(48.33%)较高,山东省(28.57%)和北京市(33.33%)较低;入伍前工作与否,抗体阳性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别;其差别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各地区隐性感染和时间长短有关.结论 入伍新兵人群中Y群流脑IgG抗体阳性率为28.57%~60.78%,抗体平均含量,为4.590 μg/ml,并有显著性地区差异;所以,在新兵入伍期间,采取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等有效预防措施.

    作者:俞苏蒙;叶晓波;邢云卿;孔健;蒋先敏;高彦军;冯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孝感市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及防控对策研究

    丙类传染病是<传染病防治法>法定报告的一类传染病,分析孝感市2004-2008年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后,发现丙类传染是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也是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丙类传染病的监测和管理,特别是要做好学校传染病风险排查,预防和控制丙类传染病在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生聚集性疫情.

    作者:任勇;黄璟;刘凯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深圳市南山区2006~2009年中小学生肥胖现状分析

    近年来,青少年肥胖的患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流行病.我国伴随经济增长和都市化进程,儿童青少年肥胖增势迅猛,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1].本文利用2006~2009年深圳市南山区中小学生健康体检数据进行分析,为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吴育庆;黄通;周国茂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江陵县1999~2008年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目的 分析江陵县1999~2008年法定传染病流行趋势,为制定传染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江陵县1999~2008年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江陵县1999~2008年共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9836例, 死亡2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57.63/10万,年均死亡率为0.71/10万,年均病死率为0.35%.2000~2001年报告发病率低,2007年报告发病率高,1999~2008年发病报告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自2002年开始呈明显增长态势;传染病的主要发病类型有所变化,由肠道传染病转化为血源和呼吸道传染病交替为主;发病的强势病种也发生变化,痢疾下降至第3位,血吸虫病、梅毒分别上升至4、5位.结论 近2年,血源及性传播和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分居一、二位,乙肝、肺结核分居病种一、二位,应加强对重点传染病防控.

    作者:刘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武汉市孕产妇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知识与获取途径分析

    艾滋病母婴传播已成为15岁以下儿童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1].充足的艾滋病知识能够降低艾滋病危险行为的发生[2],充足的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对于促进人群接受艾滋病自愿检测至关重要[3],一旦孕产妇人群掌握了充足的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和了解了医疗干预在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重要作用,孕产妇人群对于艾滋病检测的接受程度将大为改善[4~6],而如果没有正确的艾滋病传播知识,会引起人们不必要的恐慌,加剧人们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歧视[7],从而对人们咨询检测艾滋病和寻求更多的医疗援助产生阻碍[8].

    作者:吴昊澄;李十月;燕虹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汽车车身制造厂卫生防护距离的研讨

    目的 研讨汽车车身制造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进一步为汽车制造厂卫生防护距离国家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方法 对具有代表性的车身制造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确定其特征污染物,调查企业周边居民的健康状况,根据现场特征污染物的实测结果,结合大气扩散模式,采用地面浓度反推法计算其卫生防护距离.结果 汽车车身的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苯、甲苯、二甲苯、锰及其无机化合物和粉尘颗粒物,其中存在无组织排放的有苯系物和粉尘颗粒物,特征污染物为苯系物,用实测结果来推算其无组织排放量为1.77988 kg/h.结论 建议汽车车身制造厂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为300 m.

    作者:曾玉宇;吴家兵;姚道华;祁成;梅勇;吴磊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一起学校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

    2009年7月,位于湖北西南部的宣恩县李家河乡某中学发生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共发生病例40例,罹患率为2.65%,这是宣恩县近年来发生在学校的较大的一起甲型副伤寒疫情.

    作者:易继宽;陈朴;胡儒元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社区开展麻风病线索调查效果分析

    目的 利用基层社区健康服务网络开展线索调查,分析实施效果.方法 选择流动人口相对密集的社区,利用社区健康服务网络,在充分培训的基础上开展麻风病线索调查.并在调查前和调查结束后1周内,对社区人群进行麻风病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2008年,在11个社区开展麻风病线索调查活动,培训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务人员57名,覆盖社区居民 73800 人,82人次咨询了麻风病相关问题,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务人员报告疑似麻风病病例19例,确诊病例0例.线索调查前、后,社区人群对麻风病基本知识及麻风病疑似症状的知晓率明显提高(P<0.01).求医行为及对待麻风病人的态度行为明显改变(P=0.000<0.01).结论 在麻风病低流行的情况下,人口流动性大的城市中,利用基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网络,在培训好基层医务人员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结合持久的健康教育开展麻风病线索调查是一种低成本、实用的麻风病主动发现方式.

    作者:周国茂;李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黄冈市1996~2008年艾滋病流行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艾滋病疫情已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展,局部地区已出现艾滋病发病和死亡高峰,引起艾滋病流行危险因素广泛存在.黄冈市艾滋病疫情也同全国一样,自2003年以来快速增长,由传入期发展到快速增长期.为了解黄冈市艾滋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之间的流行病学特征,现对黄冈市1996~2008年艾滋病疫情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许向东;戴本南;朱然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环境与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及降解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农产品生产基地、个体农产品生产户粮食、蔬菜、水、土壤及养殖鱼、猪肉有机氯农药残留及降解状况.方法 按国标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对11类401份食品样品,水55份,土壤65份检测HCH和DDT.结果 粮食、蔬菜中未检出有机氯,其中4类食品HCH检出率是7.7%,DDT的检出率是6.23%, 个体农户农产品种植土壤HCH、DDT检出10份,检出率为47.6%;水样3份检出HCH和DDT,检出率为16.6%,HCH、DDT残留量与2001年结果比较,除水中降解速度缓慢外,土壤、鱼、鲜猪肉中HCH,DDT则降解较快.结论 有机氯农药禁用30多年了,由于在自然环境中降解困难,其残留通过生物体的放大作用,影响了食品质量安全,造成了对人体的危害.

    作者:邹琴;刘守亮;秦启发;骆胜超;杨素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武汉市水利工程治理垸内钉螺孳生地防治血吸虫病效果分析

    武汉市属典型的湖沼型血吸虫病疫区,2003年全市查出垸内钉螺面积349.67 hm2,占全市钉螺面积的2.54%[1].垸内钉螺面积虽然不大,但分布广泛,离居民点较近,人畜常到,受粪便污染较严重,人们因生产、生活活动极易感染血吸虫.

    作者:徐明星;杨燕;姚群;罗华堂;黄四喜;程忠跃;胡来林;王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天门市2007~2008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为分析天门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控制麻疹疫情策略,大限度地控制或减少麻疹的发生和流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天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2007~2008年该市的麻疹发病情况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陶家春;孙援越;谢钧;马菲;杨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全员推行绩效考核工作促进疾控事业科学发展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印发〈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标准的通知〉>(卫疾控发[2008]68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进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荆州市疾控中心严格按照<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实施方案>和<荆州市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成立了市疾控中心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从2009年7月开始推行全员绩效考核工作,通过不断实践,逐步完善指标分解、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等工作,确保了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叶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湖北省县以下重点基层医疗机构配置CT可行性论证

    目的 乡镇卫生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仍然是湖北省CT配置的政策性空白区,而事实上有些县以下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中心卫生院业务量已经超过部分县级综合医院.方法 根据新医改方案对未来整个医疗体系的布局,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已经明确的大方向.结果 当前符合既定配置标准范围内的各级各类医院CT装备基本饱和,县以下基层医疗机构配置CT的条件基本成熟.结论 研究者建议尝试以中心卫生院为突破口,坚持配置标准,规范配置流程,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医疗机构CT合理配置,拓展医疗服务.

    作者:李陕生;周达;裴圣广;苗焕民;陈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湖北省2008年居民户碘盐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为全面、准确掌握湖北省居民户碘盐覆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进行抽样,采用直接滴定法(GB/T13025.7-1999)进行盐碘测定.结果 共抽样检测102个县(市、区)的 24084 份盐样,合格份数 23062 份,不合格864份,非碘盐158份.全省碘盐覆盖率为99.25%,碘盐合格率为96.37%,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5.65%.结论 2008年湖北省碘盐覆盖率情况良好.

    作者:石青;周素华;熊培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湖北省人群死亡率及死亡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湖北省人群死亡特征和趋势,为制定卫生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6~2008年疾病监测死因监测数据,采用Deathreg 2005死因统计分析软件和Excel软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6~2008年标化死亡率分别为4.73‰、5.23‰,5.94‰;男性死亡高于女性.死亡顺位前五位死因依次为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各年度间各疾病死亡率有所变化,但区别不大.0~岁年龄组死亡率为761.08 /10万,主要死因为围产期疾病的早产和窒息;1~14岁年龄组死亡率为21.02/10万,主要死因为损伤中毒;15~39岁年龄组死亡率为62.11/10万,主要死因是损伤中毒.40~64岁年龄组死亡率为564.35/10万,主要死因为肿瘤.65岁及以上年龄组死亡率为 5 560.87/10 万,第一位死因是脑血管病.结论 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是造成湖北省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和心脑血管病、损伤和中毒是慢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

    作者:张庆军;张岚;祝淑珍;李俊琳;傅义;杨树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职业健康监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初探

    职业健康监护是保护劳动者健康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内容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随着<职业病防治法>的逐步贯彻、落实,职业健康监护工作量日益增加,职业健康体检机构也在不断增多,同时由于职业健康监护的特殊性,对工作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者:姚惠琳;叶玲;曾玉宇;姚莉;卢锐;曾巧荣;张耕;姚道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湖北省餐饮业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及非食用物质现状分析

    自从我国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2008年12月23日,武汉市汉阳区五里墩檀李湾等地又查获李某等4人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酸性橙生产的卤鸭共计2549 kg,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震惊.

    作者:张谦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武汉市霍乱弧菌中毒力相关基因及分类鉴定

    目的 为了解武汉地区历年收集的霍乱弧菌毒力相关基因分布情况,并对这些菌株进行分类鉴定.方法 分别对霍乱弧菌中的ctxA、zot、ace、ompU、tcpA、toxR、tcpI与hlyA等基因进行PCR检测,并对所有霍乱弧菌进行PCR分类鉴定.结果 分离的大部分霍乱弧菌菌株携带有所有的毒力基因,有3株细菌仅有个别非核心毒力基因扩增阳性;该PCR方法分类对O1型所有菌株都能很好地进行分类鉴别,对O139型则与血清型鉴定存在不一致情况.结论 PCR方法对产毒型和非产毒型O1/O139霍乱弧菌以及O1/O139和非O1/O139霍乱弧菌鉴定效率非常好.

    作者:江元山;熊燕;陈智;龙一兵;朱焰;周军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建筑民工预防艾滋病行为干预效果分析

    中国艾滋病流行因素广泛存在[1].由于建筑民工自发频繁的流动性和自身所处的社会弱势地位,容易与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相联系,有可能成为艾滋病传播中的脆弱人群[2].

    作者:邱兴庆;孟丽丽;吕涛;陶艳兵;徐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杂志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湖北省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