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东;方立华;周良
2000年武汉市已实现消除碘缺乏病(IDD)阶段目标[1],2000年10月根据国家颁布的标准(GB5461-2000)[2]将碘盐水平由原来的20~60 mg/kg调整为(35±15)mg/kg20~50 mg/kg,为了解武汉市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后及碘盐浓度调整后IDD病情现状及人群碘营养水平,客观评价食盐加碘干预措施的落实情况和效果,2004年5月对武汉市4个IDD防治重点区采用LQAS法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毛重喜;姚群;周敦金;徐明星;王重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环境激素是一种体外的化学物质,当它进入人体内时,会让人体内的内分泌系统误认为是激素,而加以吸收,占据了人体细胞中正常激素的位置,而干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尤其是造成生殖系统机能异常,除了影响动物和人体内分泌系统以外,科学家还发现环境激素还能引起人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智力低下,也会对人的免疫功能产生影响,即使是极其微量的环境激素也会对免疫功能产生影响.
作者:张萍;梁高道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在箱包生产工艺中,需要使用大量粘合剂,这些粘合剂中含有多种有毒物质,对劳动者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为了解箱包企业职业卫生状况,现将一箱包制作企业的3年职业卫生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汤冬梅;葛旺;吕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对4起食物中毒的10株菌株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定及毒素分析.方法按照食品卫生检测标准GB4789.10-94、<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0-1996及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结果这10株菌均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并检出葡萄球菌A型肠毒素,且其中1株同时检出葡萄球菌C型肠毒素.结论应加强食品卫生的管理工作,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食品,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生成.
作者:熊燕;刁平;龙一兵;陈智;江元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罗田县在2005年4~6月份对全县中小学生进行口服阿苯达唑片驱虫工作中,出现皮肤过敏反应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晓东;方立华;周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和国际食品贸易的日益扩大,近几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如疯牛病(BSE)、口蹄疫(FMD)、二恶英(Dioxin)、禽流感(Avian Flu.)、苏丹红1号等事件暴发的影响,国际社会对食品质量安全(food safety)的关注程度逐步加强.食源性疾病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仍然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的健康,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卫生问题之一.如何做好食品卫生管理,保障食品安全,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成为世界各国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作者:常军;刘烈刚;陈永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复方季铵盐消毒液的消毒效果和毒性强度.方法应用定量杀菌试验测定消毒效果,并开展毒理试验.结果含250 mg/L季铵盐消毒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作用1.5 min,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3.0 min,对白色念珠菌作用4.5 min,杀灭对数值均>5.00.含8 000 mg/L季铵盐消毒液作用10min、20 min和30 min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平均灭活对数值均<1.00.含250 mg/L季铵盐消毒液擦拭木质台面消毒3.0 min对自然菌的杀灭对数值均>1.00.对铜绿假单胞菌能量试验低合格有效浓度为500 mg/L.37℃存放90 d,平均下降率为8.70%.样品原液对小鼠LD50为4 300 mg/kg体重,属低毒级;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无致微核作用;含2 500 mg/L季铵盐水溶液对小鼠LD50>5 000 mg/kg体重,属无毒级;含1 250 mg/L季铵盐水溶液对兔皮肤无刺激性.结论该消毒液对细菌繁殖体具有优秀杀灭性能,对以脊髓灰质炎为代表的亲水病毒几乎无作用;原液低毒,稳定,实际使用液无毒;可用于一般预防性消毒,以及细菌性传染病的疫源地消毒.
作者:彭明军;张天宝;黄晓波;彭长华;郑立国;江永忠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为了解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卫生状况,2005年5月对洪山区21家建筑工地食堂进行了食品卫生状况调查.1建筑工地食堂的特点和主要卫生问题1.1临时性施工期限直接决定了建筑工地食堂存在的临时性.调查21家在建工程,工期6~12个月的有5家,13~18个月的有10家,19~24个月的有6家.而工期18个月以内的15家建筑工地食堂用房均是临时搭建,选址随意,场地狭小,在简陋的房屋内摘菜、洗菜、切配、烹调、售饭.
作者:高学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湖北省全球基金艾滋病防治项目于2004年9月29日正式启动,按照项目要求,在抓项目管理的同时,湖北省在全球基金艾滋病防治项目中多部门合作进行了一些探索,围绕搭建平台、共同参与、扩大影响、营造氛围,促进艾滋病防治多部门合作.
作者:胡晓云;徐国景;山建国;余焱明;鲍武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为了解水泥厂的职业病危害状况,加强水泥生产行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改善作业环境条件,制订综合防治措施,保护工人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对某水泥厂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历年职业病发病状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胡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情境分析方法是将观察对象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动态环境中来研究,综合考察支持、辅助或制约观察对象的各种复杂的主客观条件,从而得到对观察对象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的整体性评价.
作者:汪文新;毛宗福;江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湖北省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规律,及时发现和报告突发疫情,有效预防控制疾病.方法根据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湖北省全年24小时疫情报告、突发疫情月报监测数据,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年湖北省共报告突发疫情152起,丙类和非法定传染病所致突发疫情占78.9%;2~4月突发疫情明显增多,突发疫情主要集中在学校,发病人群以学生为主,其次是农民.结论针对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做好突发疫情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同时需加大对丙类和非法定传染病的监测力度.
作者:陈红缨;叶临湘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害鼠治理工作虽然几起几落,但总的看来,进展较快,成绩显著,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肯定.与其他行业、学科一样,进展中有问题,成绩中有不足,不同的阶段都面临着妨碍前进的问题.
作者:汪诚信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湖北省流感病毒分离株的变异、进化发展过程,比较这些毒株之间的遗传进化亲缘关系,探讨湖北省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变异规律,为湖北省流感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省内1983~2002年分离到的8株H3N2亚型流感病毒HA1区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并用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分析比较各年代病毒分离株的进化关系.结果随着时间的变化,湖北省内流感病毒HA1基因间核甘酸替换数增加,随之抗原决定簇A和B的氨基酸有改变.结论分析1983~2002年8株流感病毒株,根据其HA1基因序列,按年代特征划分为两个谱系.其中一个谱系是1985年及其以前分离的毒株.上个世纪90年代后分离的毒株为一个谱系,90年代及2002年的毒株在进化树上和80年代处于不同分支.
作者:彭延;潘南胜;袁方玉;霍细香;张险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蚊虫不仅由于其吸血性、骚扰性等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而且是重要的疾病媒介,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长期以来蚊虫的控制主要依赖化学农药,随着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毒、高残留、易产生抗性、易污染环境的化学杀虫剂正逐渐被更新或淘汰.蚊虫生物控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具体体现为生物防制方法作为综合防治的一部分逐渐加强,应用明显增多,逐渐向生物防制与生态防制为主的防制策略发展.
作者:张吉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医院消毒工作是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防止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手段,开展医院消毒监测工作,加强消毒工作质量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1年7月~2002年6月对武汉市传染病医院各消毒环节进行了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现将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应亮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产科医学,尤其是围产医学的迅速发展,围产儿死亡率在妇幼保健工作中越来越受重视.为研究涵江区围产儿死亡情况,主要死因和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从1996年对全区开展了围产儿死亡的监测工作.
作者:郑玉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弓形虫是一种全球性分布的人畜共患疾病,人群普遍易感.人感染弓形虫后,绝大部分为隐性感染,一旦发病,则可侵犯多种脏器,几乎涉及临床各个学科[1],其中对人类危害大的是先天性弓形虫病.被感染的妇女,不论有无临床症状,常可通过胎盘将弓形虫病传给胎儿,直接影响胎儿的发育,常常导致流产、早产、畸胎、死产.为了探讨孝感市孝南区育龄妇女弓形虫感染情况,于2002年5月~2005年5月对孝感地区来孝南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部分育龄妇女进行了弓形虫感染血清学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尹望平;毛红柳;孔小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武汉市农民工对乙型肝炎的认知程度.方法随机抽取900名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农民工对乙肝认知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不同职业农民工对乙肝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的认知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人、青少年以及低学历农民工的乙肝知识宣教工作有待加强.
作者:郭常军;刘兴邦;李会俭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不孕症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为了提高对不孕症的诊断水平,该文对在十堰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317例不孕症患者进行官腔镜联合B超检查,直视下行宫腔镜检查及输卵管插管加压通液,现将有关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金琳;佘锋国;李晓红;赵菊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