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仙义;张雷;袁海龙;刘玉波;车慧;胡琳;刘海英
目的:在正常大鼠和脑缺血大鼠灌胃服用安宫牛黄丸后,比较研究该药的朱砂和雄黄中汞和砷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和分布特点.方法:安宫牛黄丸以灌胃正常大鼠和脑缺血模型大鼠,药后在不同时间采血样、断头处死动物,取出大鼠的肝脏、肾脏和脑组织并制备匀浆,经微波消解,以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总汞、总砷.结果:安宫牛黄丸灌胃正常大鼠后1 h血液中的总汞、总砷含量高;总汞在血液、肾脏中含量高;总砷在血液中含量高.安宫牛黄丸灌胃于脑缺血24 h模型大鼠后1 h在体内的汞和砷的分布特点同于正常大鼠.结论:安宫牛黄丸在血液中的达峰时间为1 h;汞主要分布于血液、肾脏,而砷在血液中的浓度高;汞和砷在正常大鼠和脑缺血模型大鼠的体内分布特点没有明显区别.
作者:王金华;叶祖光;梁爱华;薛宝云;王跃生;王智民;王岚;李春英;张静;黄宁;金蔼英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考察黄药子总甲醇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的肝脏毒性.方法:灌胃给药10 d后测定大鼠的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 DBil),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称量肝重量并计算肝指数;观察大鼠外观、行为及饮食的变化;对肝脏组织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甲醇总提取物及其氯仿部位对大鼠的GPT、肝指数、外观、行为、饮食及肝脏的组织形态有显著的影响.结论:氯仿部位是黄药子甲醇总提取物的肝脏毒性部位.
作者:谭兴起;阮金兰;陈海生;王菊英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中药功效分类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分类方法,为掌握同类药物在药性、功效、主治疾病和禁忌等方面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应用等都提供了便利手段.由于对药物认识角度不同,以及药物本身具有的多种临床功效,使得同一药物有可能在不同文献中被分为不同类别,如狗脊可被分为祛风湿强筋骨药[1]和补阳药[2]等.本文根据中药特征进行功效分类结果统一的探索性研究.
作者:姚美村;乔延江;袁月梅;艾路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白芥子提取物抑制前列腺增生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理.方法:采用丙酸睾酮诱导的去势小鼠前列腺增生;组胺诱导的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滤纸片埋藏诱发的大鼠皮下肉芽肿为动物模型.从白芥子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白芥子苷和白芥子β-谷甾醇为药效研究对象.结果:白芥子苷(16.0,8.0 mg*kg-1*d-1)和β-谷甾醇(16.0,8.0 mg*kg-1*d-1)均能明显降低由丙酸睾酮诱发的去势小鼠前列腺增生,降低小鼠血清酸性磷酸酶活力(P<0.01或P<0.05);白芥子苷(16.0 mg*kg-1*d-1)能明显降低滤纸片埋藏引起的大鼠肉芽肿增殖(P<0.05);β-谷甾醇(8.0,16.0 mg*kg-1*d-1)能明显降低组胺诱发的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P<0.05).结论:白芥子苷、β-谷甾醇具有抗雄激素和抗炎活性.
作者:吴国欣;林跃鑫;欧敏锐;檀东飞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对具有补血活性的四物汤提取物C薄层色谱(TLC)中的糖类斑点进行定性分析.方法:用自动多次展开(AMD)方法获得了四物汤提取物C的TLC图谱,用TLC与电喷雾离子化质谱(ESI-MS)离线联用技术对其中4个主要斑点进行分析,并且用AMD技术对其中的单糖进行了分析.结果:4个斑点的构成物质分别主要为单糖、二糖、三糖、四糖,其中单糖主要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结论:TLC ESI-MS离线联用方法能快速简便地对中药TLC图谱中糖类斑点进行定性.AMD单糖分析方法可实现在普通10 cm硅胶板上8种常见单糖的良好分离,并且展开过程自动化.AMD和TLC ESI-MS离线联用技术对糖类成分分析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梁乾德;李卫华;王红霞;王升启 刊期: 2003年第07期
鸦乳是鸦胆子提取物,现代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其有广谱抗肿瘤活性,70年代曾应用于临床,由于乳粒过大,出现不良反应多,易产生油水分层等问题以后应用减少.我科自2000年10月至2002年10月,应用新一代鸦胆子油乳配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34例,与同期对照组32例肝癌作比较,结果治疗组近期疗效,症状改善,化疗副反应优于对照组,总结如下.
作者:贾勇士;吴树强;钦志泉;卢丽琴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用于鉴别川芎产地的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技术.方法:用HPLC获得川芎药材的色谱图,从中提取15个色谱峰,再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相似度计算以及Fisher因子分析等方法进行考察.结果:不同产地川芎的色谱指纹图谱存在明显的差异,所提取的15个色谱峰可用作指纹特征.结论: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技术可用于川芎药材的产地鉴别.
作者:陈闽军;吴永江;范骁晖;程翼宇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查阅近年有关文献,对甘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综述.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分为黄酮类、黄酮醇类、异黄酮类、查尔酮类、双氢黄酮类、双氢查尔酮类等;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抑菌、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邢国秀;李楠;王童;杨美燕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据文献记载[1]黄芩的根为清热解毒常用中药,从中分离出的黄酮类化合物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等20多种成分.其中黄芩苷是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与黄芩中有效成分黄芩苷共存的有黄芩酶[2],其在适宜条件下可酶解黄芩中的苷,而导致黄芩苷含量下降.在制剂工艺[3]中由此而导致的含量不合格屡见不鲜.为验证酒炙黄芩在制剂提取工艺中的投料方法,我们制备了酒黄芩、生黄芩热水投料、冷水投料的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黄芩苷含量进行了研究,为制剂中的煎煮工艺提供依据.
作者:许腊英;毛维伦;赵亚玲;余鹏;刘芬 刊期: 2003年第07期
药物筛选是一个采用适当方法与分析手段对候选物质药理活性评价的主动寻找药物的过程.高通量筛选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形成的寻找新药的高新技术,其有3大技术支持,即组合化学、遗传学和高通量筛选,分别为新药开发提供新化合物源,新的作用靶标和大规模的筛选方法.后两者相辅相成,构成较为完整的筛选体系,即基于疾病机理,选择特定生物分子作为靶标的高通量筛选.目前机理筛选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直接检测化合物对生物大分子如受体、酶、离子通道、抗体等的结合及作用;另一种是检测化合物作用于细胞后基因表达(尤其是mRNA)的变化.不论何种筛选模式,其关键问题是药物靶标的确定和筛选效率的提高,生物芯片及相关技术的出现将在药物筛选的关键问题上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可促进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尤其是对中药活性物质的筛选和方剂作用原理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作者:王忠;刘建勋;张伯礼;王永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益气降糖颗粒是由南瓜粉、丹参、牡蛎、黄芪、枸杞子、葛根、茯苓7味中药精制而成.君药南瓜粉无可测定的明确有效成分,所以本研究选择臣药葛根做为含量测定的对象.葛根素是葛根的主要有效成分[1],其含量测定分析方法有高效液相法[2]、薄层扫描法[3]、紫外分光光度法[4],我们建立了测定益气降糖颗粒中葛根素含量的HPLC法 , 为该中成药的质控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作者:李强;阎东海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通过研究分析黄帚橐吾挥发油的成分,为黄帚橐吾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帚橐吾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其相对含量,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出41个化合物,鉴定出的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的72.73%.结论:黄帚橐吾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4-甲基-1-(1-甲基乙基)-3-环己烯-1-醇(相对百分含量14.369%),丁烯酸, 2,2-二甲基丁酸, 1-甲基-3-(1-甲基乙基)-苯, (1s-内)-1,7,7-三甲基双环[2,2,1]庚烷-2-乙酯, trans-1-甲基-4-(1-甲基乙基)-2-环己烯-1-醇,α-杜松醇,α,α,4-三甲基-3-环己烯-1-醇.
作者:唐艳丽;邓雁如;汪汉卿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考察黄连与吴茱萸按不同比例配伍时,黄连中主要化学组分溶出率的变化规律.方法:黄连与吴茱萸分别按1∶0,6∶1,3∶1,2∶1,1∶1,1∶2,1∶3,1∶6,0∶1等9个比例配伍,水煎,制得各供试样品,在优化的RP-HPLC条件下进行分析,得到色谱分析数据,然后考察其中8种组分的溶出率与配伍比例之间的关系,建立回归方程.结果:8种组分中,1种组分的溶出率保持相对稳定;6种组分与黄连比例成线性关系;另外,检出1种新组分,它与黄连比例成非线性关系.结论:黄连与吴茱萸配伍后各种黄连生物碱的溶出率成相同比例下降,并检出1个二药单煎时未能检出的组分.
作者:彭明兴;吴永江;程翼宇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乌灵菌粉系真菌乌灵参Xylaria sp经深层发酵而得的菌丝体干燥粉末.据四川中药志[1]记载,乌灵参具有利尿,补心神,治失眠吐血及产后失血等药用价值,腺苷是乌灵菌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本文参考文献报道[2,3],采用HPLC法,测定乌灵菌粉中的腺苷含量,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该药的含量测定.
作者:钟荣华;徐水法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确定消渴颗粒剂适宜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以分组提取的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出率为指标,确定提取用溶剂及加入量、提取次数与时间等工艺参数.结果:确定黄芪单独醇提的工艺条件为6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6倍量,每次2 h;葛根等3味药共同醇提的工艺条件为80%乙醇回流提取4次,每次6倍量,每次1 h;鬼箭羽等3味药共同水提的工艺条件为加水12倍量,提取3次,每次1.5 h.结论:确定的提取工艺能保证有效成分提取充分,同时减少了出膏量.
作者:龚慕辛;季小梅;詹玉石;刘亮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益气通淋冲剂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对益气通淋冲剂干预组及其对照组的大鼠前列腺增生组织标本的β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检测.结果:VEGF和bFGF的表达对照组与各干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TGFβ1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VEGF和bFGF在对照组与益气通淋冲剂大剂量组、小剂量组及保列治组间有差别(P<0.05), 对照组与益气通淋冲剂小剂量组,益气通淋冲剂大剂量组与保列治组间3种生长因子在增生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无差别.结论:益气通淋冲剂可以使前列腺增生组织的间质组织和腺上皮萎缩,使前列腺缩小,主要作用机制是益气通淋冲剂抑制了VEGF和bFGF在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米振国;刘素香;曹永勤;杨晓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对2000年以来的新型给药系统--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黏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等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应用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国际上应用前景良好的新给药系统--药物涂层支架、基因治疗载体系统、生物芯片、分子马达、纳米陷阱等.希望能对中药剂型改革与中药现代化提供参考.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新型给药系统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研究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改变中药粗放生产的现状及中药现代化进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的研究应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有待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中,将新型给药系统用于中药剂型改革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作者:周韶华;肖小河;袁海龙;赵艳玲;山丽梅;蔡光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考察霍山石斛原球茎在液体培养中增殖、水溶性多糖与总生物碱积累的特征.方法:在霍山石斛试管苗茎段原球茎诱导与继代培养的基础上,进行原球茎的液体悬浮培养,分析原球茎生长动态,用比色法测定水溶性多糖与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霍山石斛茎段在NAA或NAA与KT组合的MS培养基上可诱导出原球茎,MS基本培养基适合原球茎继代培养增殖;原球茎在液体悬浮培养中大比生长速率0.044 * d-1,倍增时间15.8 d,适生长周期为4周,水溶性多糖和总生物碱含量分别是3.75%和0.0261%.结论:霍山石斛原球茎液体培养生长良好,具有目的化学成分的合成能力,为发酵培养开发霍山石斛资源提供可能.
作者:罗建平;查学强;姜绍通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活血通络粉针由桃仁、赤芍、川芎等组成,系采用现代分离、纯化工艺研制而成的中药冻干粉针[1,2].方中君药桃仁为蔷薇科植物桃Prunus persica (L.)的干燥成熟种子,主要有效成分苦杏仁苷;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主要有效成分芍药苷.故将芍药苷和苦杏仁苷定为正交工艺优选的指标成分.本文报道了赤芍与桃仁共煎工艺优选的实验方法与结果.
作者:萧伟;范庆林;凌娅;王振中;彭国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明党参和川明参群体遗传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分子鉴定的研究.方法: 对7个不同野生群体的明党参和1个栽培群体的川明参进行ISSR分析.利用POPGENE分析软件分析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 共检测了152个位点,总的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为90.8 %,群体遗传分化值Gst为57.5 %,明党参群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A=1.272;P=27.26%;I=0.132;H=0.087)高于川明参群体(A=1.217;P=21.7 %;I=0.103;H=0.067).结论: 明党参的遗传多样性较高,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不同群体间.川明参的遗传多样性低于明党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川明参与明党参在DNA水平出现了相当的遗传分化.并通过ISSR分析筛选出了川明参一个特有的分子标记.对明党参和川明参的系统发育关系也进行了探讨.
作者:邱英雄;傅承新;吴斐捷 刊期: 200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