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淫羊藿的药理研究进展

叶丽卡;陈济民

关键词:淫羊藿, 药理作用
摘要:目的:目前淫羊藿的研究备受重视,为此,对其近年来有效成分及其提取物的药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根据近10年的药理研究成果,综述淫羊藿药用植物对心脑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骨髓系统及抗衰老、抗肿瘤方面的药理实验研究。结果:淫羊藿有效成分及其提取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结论:我国淫羊藿植物资源相当丰富,应将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与中药现代化相结合,更有效地开展新药研究与开发。
中国中药杂志相关文献
  • 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酸枣仁中酸枣仁皂苷A的含量

    目的:建立测定酸枣仁中酸枣仁皂苷A含量的新方法。方法:反相高效液相法,采用Hypersil-C18柱为分析柱,乙睛-水(30∶70,V/V)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4 nm,流速为0.8 ml*min-1。结果:酸枣仁皂苷A在0.076~0.456 mg*ml-1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4,n=6),平均回收率为93.5%。结论:该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适用于酸枣仁中酸枣仁皂苷A的定量分析。

    作者:李玉娟;车镇涛;毕开顺;徐赞美;李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贵州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和开发利用研究

    目的:搞清中国贵州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及其生药鉴别,解决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方法:采用“贵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鉴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偶合关系→种苗扩繁与资源利用方法、技术及途径→GAP基地示范和中药材及其产品分级开发体系论证→综合评价与结论”的技术路线和实验研究方法。结果:贵州植物药品种3924种,占其中药资源品种的91.47%;药用植物275科1384属2987种,药用高等植物2802种,占高等植物总数的43.1%,并含有北温带、温带、南亚热带、甚至热带的植物类群和一些过度成分。结论:提出了在对贵州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实行有效保护和确保植物体药用质量的前提下,合理高效的开发利用和大面积规范化栽培种植,走资源节约型、产品高科技的中药现代化发展道路。

    作者:邹天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香加皮不能当五加皮药用

    香加皮俗名“北五加皮”,五加皮俗名“南五加皮”,两药同具“五加皮”之名,实为不同来源、功效不尽相同的两种药物,且香加皮有毒,有的地方南、北五加皮不分,处方上开五加皮,常给北五加皮,致临床上曾有过很多关于误服香加皮而中毒死亡的报告[1~3]。《中国药典》1977年版即将香加皮与五加皮两药分别收载,时至今日,以香加皮做五加皮药用的现象仍比比皆是,屡见不鲜。据调查[4,5],在我国北部及南方多数省区均如此。笔者于1999年对北京10个医药单位(市区级医院7家,药材批发部门3家)的五加皮药用品种进行了调查,结果所用五加皮均为香加皮,有的剂量大至15 g,而医师们对此情况并不了解,这一用药混乱情况严重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了保障人民用药安全与有效,现将两药研究近况进行比较,供中药工作者在生产、购销及使用时鉴定参考,同时也供中医师们对两药现状有所了解,以便正确地选择使用药物。

    作者:张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中国中药杂志》近况简介

    据1999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1300余种)中,我刊总被引频次为939,名列前20位;影响因子为0.345,居中医药学类期刊首位。 继1998,1999年之后,本刊2000年度再度获得中国科协择优支持基础性、高科技学术期刊经费资助,是获得该项资助的基础性、高科技优秀期刊中唯一的中药学术性刊物。 本刊获得2000年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一等奖。 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期刊网》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 本刊论文被相关学科的国际著名文摘CA(化学文摘),BA(生物学文摘),IPA(国际药学文摘)等收录,历年均进入CA千名表;我刊亦是被国际医药学界权威的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收录的唯一的中药学术刊物。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在灵芝培养料中添加激素和肥料的正交试验

    目的:研究肥料营养剂稀土、磷酸二氢钾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油菜素内酯混合拌料对灵芝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次数,以鲜芝产量为考核指标比较各因素各水平之间的差异。结果与结论:几种物质中以油菜素内酯对灵芝的产量影响大,其次是稀土,再次是磷酸二氢钾,经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可知,油菜素内酯和稀土分别达极显著和显著差异水平,并终得出3种物质混合拌料的理想配方为:稀土200 mg*L-1、油菜素内酯0.02~0.04 mg*L-1、磷酸二氢钾500~2 000 mg*L-1,采用此方可使灵芝增产35%以上。

    作者:陆晓民;李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葫芦素毫微粒冻干针剂的研究

    目的:制备稳定的、易再分散的葫芦素聚乳酸毫微粒(Cu-PLA-NP)冻干针剂。方法:选用适宜填充剂制备Cu-PLA-NP冻干针剂,并评价其相关理化性质。结果:冻干前后毫微粒形态、粒径、pH、包封率及载药量无明显变化,再分散性良好,制剂稳定,含水量合格。其临界相对湿度为69.52%。结论:在适宜的处方及工艺条件下制备的Cu-PLA-NP冻干针剂是可行的。

    作者:李超英;侯世祥;阳长明;孙毅毅;张继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赤芝孢子粉破壁前后多糖释放能力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一种较准确测定中草药中水溶性多糖的分析方法。方法:改良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释放能力。结果:37 ℃、沸水浴及水煮条件下,破壁比未破壁孢子的多糖释放能力分别强118.4%,87.5%和69.6%;多糖含量的测定RSD<1.3%。结论:该法适用于中草药或保健品的多糖含量测定。

    作者:鲍幸峰;方积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薄层扫描法测定三七药材中人参皂苷Rg1的含量

    中药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皂苷类是其主要生理活性成分,文献报道三七总皂苷含量约12%[1~3]。三七的薄层指纹图谱中,较明显的斑点为人参皂苷Rg1,Re,Rb1及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e与三七皂苷R1斑点极为接近,人参皂苷Rb1的Rf值偏低,只有人参皂苷Rg1的斑点清晰,分离效果好,故参考文献[4]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三七药材中人参皂苷Rg1的含量。

    作者:张萱;朱天琪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论《温病条辨》中地黄之运用

    目的:探讨《温病条辨》中地黄的运用规律。方法:对《温病条辨》中地黄的运用形式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结果:《温病条辨》记载含有地黄的方剂35首,另有随证加味运用地黄6处。吴鞠通既用地黄清热凉血、散血止血祛病邪,又用地黄滋阴养血、增液生津扶正气;地黄之配伍善于根据病位并利用药物性味组合增强疗效或化生新的功用;强调地黄不同炮制品间存在药性差异,临床应区别运用;指出湿热熏蒸之证当忌用地黄。结论:《温病条辨》中地黄的运用十分广泛,且有独到之处。吴鞠通的用药经验对温病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马红;龚婕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中药的含量测定与药效学关系刍议

    中药鉴定的任务,就是鉴别中药的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如果中药的品种不真,质量低劣,将影响到临床疗效,有的甚至可危及到人的生命安全。因此《中国药典》一部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的基础上,逐步的在含量测定上加以充实和完善,对药品质量起到了一定保障作用。但是,由于含量测定的标准不够完善,有的甚至缺乏药效学作为基础,而仅仅作为一种考察指标,而导致其含量测定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为此,本人就中药的含量测定的标准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作者:林世俊;胡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细辛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与细辛药材GAP生产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方法,总结细辛道地药材系统研究成果及其在细辛药材GAP生产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本草学、植物学、孢粉学、化学、药理学、酶化学、细胞学及RAPD技术,对细辛的本草沿革、植物基源、药材常规检测、花粉形态、染色体及核型、农药残留、微量元素、挥发油组分及其药理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与结论:提出了道地药材系统研究的方法;细辛道地药材系统研究的结论为细辛药材GAP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周长征;杨祯禄;李银;杨春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淫羊藿的药理研究进展

    目的:目前淫羊藿的研究备受重视,为此,对其近年来有效成分及其提取物的药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根据近10年的药理研究成果,综述淫羊藿药用植物对心脑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骨髓系统及抗衰老、抗肿瘤方面的药理实验研究。结果:淫羊藿有效成分及其提取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结论:我国淫羊藿植物资源相当丰富,应将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与中药现代化相结合,更有效地开展新药研究与开发。

    作者:叶丽卡;陈济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流感退热冲剂中黄芩苷的含量

    流感退热冲剂(柴桂解表冲剂)是我院药剂科与中医科联合研制的纯中药制剂,并已获得海军制剂文号[(1998)海制FP01024号]。由黄芩、柴胡、桂枝、炒杏仁、白芍、石膏、甘草、炙麻黄等诸药组成,功能为双解表里,清热解毒。动物实验表明该制剂具有明显的解热及抗炎作用[1],主要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见发热,头痛,身痛,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近年来我们以本冲剂作为军人门诊上感发热的常规用药,治疗了大量外感病人,临床疗效良好[2]。为了提高制剂质量,进一步稳定临床疗效,我们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流感退热冲剂中有效成分黄芩苷含量[3]。本法具有方便快捷、快速准确的特点,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标准。

    作者:张永林;凌云;江海身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蜕皮甾酮对大鼠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探讨蜕皮甾酮是否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冠状动脉结扎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预防性给予蜕皮甾酮(0.5,5,50 mg*kg-1,iv),测定血清中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左心室收缩性、心肌梗死范围。结果:预防性给予较低浓度(0.5~5 mg*kg-1)蜕皮甾酮能明显降低血清CPK,LDH的活性与MDA含量,其作用具有量效关系,以5 mg*kg-1作用佳,该剂量还能改善心肌收缩性,减少心肌梗死面积。结论:蜕皮甾酮对心肌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抗氧化有关。

    作者:吴旭;晋军;石富胜;崔少罡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沙棘高产栽培技术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以成熟果实和叶入药。近代医学研究认为沙棘油含亚油酸34.7%、亚麻酸27%、VE 260~323 mg*(100g)-1,是制药的宝贵原料。沙棘油及果汁可治疗高脂症及冠心病;沙棘总黄酮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症;沙棘果汁中的VC,VE能阻断亚硝酸盐在人体合成致癌物质亚硝酸胺,有防癌作用。为发展生产满足供应,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作者:武晓霞;徐杰;徐同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银杏叶制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鼠体感诱发电位和一氧化氮的影响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体感诱发电位(SEP)和一氧化氮(NO)变化及银杏叶制剂(EGb)的影响。方法:对假手术对照组、SAH模型组和EGb处理组大鼠检测24 h内局部脑血流量(rCBF)、SEP和血清及脑组织NO含量动态变化。结果:SAH模型组大鼠于SAH后rCBF立即降低,在24 h内无恢复趋势,SEP潜伏期于SAH后1 h开始明显延长,血清和脑组织NO含量于SAH后1 h开始分别显著减少或明显增加,并持续24 h。‘EGb处理组大鼠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均较轻。结论:SEP对SAH后脑缺血损害的判断有重要意义。血清NO减少、脑组织NO增加分别在脑血管痉挛发生及加重脑缺血损害中起重要作用。EGb通过逆转SAH后NO的异常改变而减轻脑血管痉挛及其脑缺血性损伤。

    作者:孙保亮;夏作理;杨明峰;邱平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谈羌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

    目的:从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阐明了羌活对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收集临床及现代实验研究资料,分析羌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意义。结果与结论:羌活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作用主要是:辛温通脉,畅行气血;疏达升清,调理气机;辛温宣散,祛风解表;引药归经,直达病所。

    作者:唐迎雪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外用苍耳子引起接触性皮炎1例

    患者,女,48岁。因风湿性关节炎应用偏方“单味苍耳子水煮液外敷”治疗,从本院购得苍耳子煎煮后分别敷于左右膝部及左右腕部。用药2 h后始于左膝部出现大片红斑,继而出现水疱、糜烂及渗出,随后于右膝部、左右腕部也出现相似皮肤损害,痒剧。自用皮炎平霜未见明显好转。在本市皮肤病医院诊断为接触性皮炎,给予口服敏迪、葡萄糖酸钙治疗,同时给予苦参洗剂(由该院自配,含苍耳子)外洗,病情加重,遂来我院就诊。继用苦参洗剂(因当时致敏原因未明,而苦参洗剂是治疗接触性皮炎的常用药物),病变范围扩大,门诊以接触性皮炎收入院。患者既往有关节炎病史10余年,无外伤及药物过敏史。

    作者:张玮;刘佃全;李玉胜;战克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贝母类药材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贝母是常用中药,按照中医临床处方一般只分川贝母与浙贝母两大类[1]。川贝母苦、甘,微寒,具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浙贝母苦,寒,能清热散结,化痰止咳,用于风热犯肺,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2]。 商品贝母的情况则较为复杂。《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收载的贝母有川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浙贝母和湖北贝母5种。其中川贝母项下又分为松贝、青贝、炉贝3种规格,尚有东贝、皖贝、滩贝等在部分地区流通使用。如此多的商品贝母,却要归入川贝母和浙贝母中使用,又没有相关的统一规定,加上历史的原因,使得贝母类药材的临床使用情况较为复杂混乱。

    作者:杨志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丹参中脂溶性成分提取工艺优选实验

    丹参具有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心安神等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瘀血阻滞,疮痈肿痛,热入营血所至高热等症状[1]。其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为抗菌有效成分之一,对人型结核杆菌H37RV菌株有较强的活性[2]。为充分提取丹参中有效成分,增强其疗效,作者用正交设计法对丹参中脂溶性成分提取工艺进行了优选,报道如下。

    作者:黄政德;蒋孟良;李昌刚;李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主管:中药通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