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相林;于永鹏;王瑶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者女,38岁。主因右侧肢体不遂20%%d,于2013年10月28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2013年8月12日首次发病,右上肢麻木无力,伴反应略迟钝,就诊于某医院,颅脑MRI示:急性脑梗死,颅脑血管造影示:双侧颈内动脉纤细及颅底不规则“烟雾状”血管影,考虑为烟雾病。2013年9月26日病情反复,出现右侧肢体瘫痪伴失语,急送天津市环湖医院,颅脑CT示:脑出血。刻诊: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7年。血压:120/100%mmHg (1%mmHg%=%0.133%kPa),神情,精神可,右侧肢体不遂伴语言謇涩,右口歪斜,纳可,夜寐欠安,时有盗汗,二便调;舌红,少苔,脉弦细。右侧上肢肌力2级,下肢肌力3级,右侧巴宾斯基征阳性。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阴虚风动证。西医诊断:烟雾病。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予内科对症保守支持疗法。取穴: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风池、完骨、天柱、四白、地仓、颊车、阳白、太阳、金津、玉液、太冲和太溪。每日针刺1次。1周后,上肢肌力改善明显,可抬至头,夜寐差及盗汗症状均较前好转,14:d后可扶助行器行走,语言较前清晰,可进行简单日常交流,1个月后在家属监护下,可自行穿衣,行走,如厕,语言欠流利,夜寐安,盗汗症状好转。诸证均较前好转后出院。随诊3个月,未有脑血管病复发。
作者:开佰超;李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脑血管意外的血压控制,在第6版的内科学教材中明确指出,脑出血时,降血压的指征是血压高于200/130 mmHg (1 mmHg=0.133 kPa),一般降至不低于160/100 mmHg,原因是其过快降低血压可加重脑出血的情况,而缺血性脑卒中一般不行降血压治疗。因为短期内血压可恢复正常。同时提到降血压治疗时间是24 h降低25%左右,48 h不低于160/100 mmHg,1至2个星期降至正常水平。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者男,30岁。主因左腕背出现圆形包块伴活动时酸痛不适半年余,于2013年5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患者半年前,因猛然提重物后引发左手腕部疼痛不适,休息后逐渐好转,未予治疗,半月后发觉左手腕背侧有一圆形包块,不甚痛,故不曾就医,之后包块逐渐增大,活动时酸痛不舒,遂来就诊。查:左手腕背侧近腕背横纹中点处可触及一大小约1.5 cm×1.2 cm囊性包块,屈腕时包块突出明显,以手触之表面光滑,不与皮肤粘连,基底固定,橡皮样硬度,轻度压痛。诊断为左手腕背腱鞘炎。予火针点刺治疗。选取贺氏多头火针,嘱患者左手大限度背屈位,以使囊肿在体表突显,医师以左手拇食二指固定囊肿,使之不移,局部用75%酒精棉球消毒,以右手持火针针柄,将针身置于酒精灯火焰上方加热至针尖发白。用火针快速点刺囊肿中心,即见淡黄色透明胶状物涌出,再以火针迅速点刺中心点两侧的囊壁,各针刺点均有囊肿内容物涌出。使用消毒纱布拭去内容物并进行挤压直至囊肿扁平,用无菌纱布垫覆压其上,后用绷带缠绕加压固定。嘱患者患部少活动,自行按压患处,以耐受为度,不可沾水,3 d后取下。1周后囊肿消失,局部平坦,按压触摸及活动均无疼痛不适感,随访半年无复发。
作者:任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大法:秋宜下。凡可下者,用汤胜丸散,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柴胡汤。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颤证的临床表现阐述各异,涉及疾病种类较多,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治疗各有侧重。古代文献以《内经》为代表,后期医家不断补充总结,从不同经络进行辨证分析,并依据经络及其所对应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初步提出少阳经、太阳经、督脉、心经、心包经与颤症发病的关系,以及对于颤证治疗的启示,以期能为临床治疗此病的经络辨证提供依据。
作者:刘菲;李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前期是高血压病的“潜伏期”,若任其发展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将大大增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关注高血压前期是防治高血压病关键所在。但目前学术界尚无普遍认可的早期干预方法。通过对高血压前期的概念和危害的阐述,并浅析针刺干预高血压前期的优势,认为针刺作为重要的中医外治法在高血压前期的治疗方面具有不良反应少,易于接受,适于个性化治疗,且可双向良性调节,降压幅度适中等独特优势。
作者:班海鹏;杜宇征;王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美国约有2.58亿成年人罹患2型糖尿病,医疗费用超过1740亿。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为心血管疾病,但对于糖尿病患者心衰重要性的认识尚不充分。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者男,56岁。因右眼突发视力下降、视物重影1日,于2014年1月23日到天津市南开医院就诊。1日前,患者因家庭琐事情绪波动,自觉右眼视物模糊、变暗并有重影,次日入住针灸科。既往高血压病史8年,规律服抗高血压药,血压保持145/95 mmHg (1 mmHg=0.133 kPa)。刻诊:患者神清,精神可,情绪稳定,右眼视物模糊,有光感,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左右瞳孔大小约3 mm,对光反应可见,晶体透明。无眼痛、头晕、心慌等症状,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黄,脉弦。血压160/100 mmHg。眼科检查回报:视力右2.6,左4.5,双眼压2.3 kPa,双眼球无充血,角膜透明。右眼底视乳头边界清,色淡红,动脉极细,部分呈铜丝样,静脉迂曲、扩张。黄斑周围网膜灰白,黄斑区呈红色,血管旁有片状出血。左眼底示视乳头边界清,色淡红,动脉细,静脉迂曲。其他检查血尿常规、红细胞沉降速率、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胸部X光片、结核菌素试验均未见异常。颅脑MR未见异常。正常心电图。中医诊断:肝风内动,肝火上炎。西医诊断:视网膜动脉硬化Ⅱ级。治疗原则:疏肝理气,清热明目。取穴及操作:双侧太冲、行间、三阴交、捻转提插泻法;双侧风池、完骨捻转泻法;百会平刺捻转补泻;双侧精明深刺1.5寸(注意将眼球拨离穴位一侧);双侧攒竹,向精明穴斜刺;瞳子髎,平刺;印堂,提捏法向下平刺。以上穴位留针20 min。1次/d。中药丹栀逍遥散方加减:白术10 g,柴胡10 g,当归10 g ,茯苓15 g,甘草6 g,牡丹皮10 g,山栀10 g,芍药15 g,砂仁10 g,决明子15 g,菊花10 g和香附10 g。水煎服,1次/d。
作者:李光辉;邵义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卒中和抑郁的共病并非少见。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线抗抑郁药之一。研究显示, SSRIs会增高颅内出血的风险,亦有研究发现其对缺血性卒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关于发病前应用SSRIs对卒中预后的影响,目前报道较少。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静坐一词起源于儒释道文化,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身心调节活动方式,作为养生修行的方式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文化、哲学与科学的角度探讨超觉静坐的历史文化渊源、分类与习练方式、对高血压和心血管的影响,探讨防治其作用机制,期待在继承中创新,将古老的运动养生疗法赋予崭新的理论意义,进而指导其临床医学实践与研究。
作者:迟相林;于永鹏;王瑶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针刺与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两种重要手段,二者各有所长,正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所说“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素问·汤液醪醴论》也认为:“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可见《内经》认为中药与针灸在治疗人体内外疾病时各有所宜,且可合两者之长以治疗疾病。《内经》针药结合治疗疾病的观点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云:“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知针知药,固是良医”[1]。笔者受此观点影响,运用针药结合诊治1例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张久行;赵祥斐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可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导致脏器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高血压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呈年轻化趋势,且单纯运用降压药效果欠佳,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深研病机,辨证论治灵活运用柴陈泽泻汤治疗痰湿型高血压,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武建功;王作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气血津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是由人体各脏腑协同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脏腑都具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但每项功能都不是某一脏腑能够独立完成的,而是在其他脏腑的协助和气血津液的濡养下完成的,各脏腑的生理活动其实就是气血津液的运行变换过程,由此可见各个脏腑构成了一个以气血津液为核心的功能整体,体现了人体脏腑的整体性。
作者:刘艳石;李月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比较三伏天灸与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对症状改善的影响来明确天灸的作用。方法将8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天灸组)、对照组(中药组)各40例,治疗30 d后观察两组患者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症状的改善情况。采用PEMS3.1医学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喷嚏、流涕、鼻堵、鼻痒症状改善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喷嚏症状评分都有不同程度降低(t=2.7957,P<0.01);喷嚏症状评分及症状改善差值比较(t=3.8136,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流涕症状评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t=2.1416,P<0.05),流涕症状评分差值比较(t=2.8407,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鼻堵症状两组有不同程度改善,评分均不同程度降低(t=1.3024),两组症状评分差值比较,t=2.3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鼻痒症状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t=1.2484,两组鼻痒症状评分差值比较t=2.4189,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伏天灸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优于中药疗法。
作者:周晓平;何锦添;黄存军;谢红亮;朱芬;许琼瑜;陈尚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增高与缺血性卒中(IS)风险增加相关。然而,一些观察性研究仍遗留有混杂性和相反的因果关系。近期Mendelian随机研究调查tHcy与IS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得到不确定的结果,因此tHcy与卒中之间的相关性十分复杂,在临床研究设计时需谨慎考虑。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免疫共沉淀技术是研究蛋白质-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确定在生理状态下细胞内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在蛋白复合物的研究中,不仅可以用于验证其存在,还可以发现新的蛋白复合物。近来,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应用此技术来揭示中医药的作用机制,取得了一些成绩。就近几年免疫共沉淀技术的应用研究做文献综述。
作者:樊同涛;樊小农;麻聪聪;王晓光;常女子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假性延髓麻痹又称假性球麻痹,系双侧皮质延髓束损伤所致,临床以吞咽困难、构音障碍、情感障碍为主要特征,是脑卒中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其中吞咽困难可致吸入性肺炎,及严重营养不良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该病症,尽早恢复患者吞咽功能,对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降低肺部感染率和死亡率具有积极意义[1]。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支持疗法,降低颅内压、改善脑水肿和保护脑组织,但对于提高疗效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效果一般。芒针具有取穴少、得气快、刺激强、针感持久的特点[2]。笔者随师运用芒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明磊;杨兆钢;王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外周血管系统功能和结构异常,并非血压升高程度,才是“顽固性动脉性高血压”的显著特征。由于收缩压和舒张压易于测量,而评估和测量外周血管阻力的临床和实验室方法匮乏,导致血压高度成为反应阻力的指数。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半身疾病是指部分好发于或特发于身体偏侧的疾病,多为左或右偏侧患病。此类疾病临床较为常见。其病因病机不同,但都具有单侧发病之特点。基于中医经络理论,对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阐释独具特色。针灸治疗半身疾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针灸治疗的取穴规律加以归纳总结。
作者:赵祥斐;徐家淳;李瑞超;孙晶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