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桡动脉途径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

李刚;陈松;丁建东;冯毅

关键词:经桡动脉, 肾动脉造影, 肾动脉狭窄
摘要: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2年7~12月收住院伴有血压升高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24例,按不同的动脉途径分为两组:经桡动脉造影组68例,经股动脉造影组56例,均在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即刻同途径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对比观察两组在肾动脉造影期间X光照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共检出肾动脉狭窄18例,肾动脉狭窄总发生率为14.5%.两组在X光照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桡动脉造影组手术成功率低于经股动脉造影组(P<0.05),经桡动脉造影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经股动脉造影组(P<0.05).结论:在目前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逐渐开展的状态下,经同途径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来确诊肾动脉狭窄患者,具有安全、可行、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少的优点,并可通过改进导管长度提高手术成功率.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人T-bet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克隆人T-bet基因全长编码区的cDNA,并进行鉴定和测序分析,为从转录水平研究Th1/Th2平衡及其与免疫相关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获得T-bet基因的cDNA;连接至pGEM-Teasy载体,导入大肠杆菌DH5α并选择阳性克隆;应用M13F/R通用引物进行双向反应测序,以作序列鉴定.结果:扩增得到的T-bet基因cDNA全长1 670 bp,包括编码区1 607 bp,编码530个氨基酸残基,与Gen-bank中发表的序列完全一致.结论:获得了人T-bet基因的克隆,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构建了基础平台,为寻找多种免疫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杨敏;王锁英;王胜军;马洁;毛朝明;邱谷风;许小朋;邵启祥;许化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与肺癌

    目前在所有的肿瘤中,肺癌占死亡率之首,发生率居第二位,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了重大的威胁.虽然近年已采用手术为主的治疗方法,但是全球范围内肺癌死亡率仍在增加,大多数病人都是死于肺癌的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而肺癌的转移是一极其复杂的多步骤过程,包括侵袭,血液和(或)淋巴扩散,远处种植克隆和血管生成.

    作者:朱少伟;张晓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PTEN、MMP-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癌肿浸润、转移的相关性

    胃癌是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发病率高的肿瘤.其生物学恶性程度较高,转移扩散严重,预后不佳[1].近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证实:肿瘤细胞的浸润与转移首先须发生基膜的降解.PTEN(pho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10)、MMP-9(matrix metalloproteinnases-9)均与基膜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有关,本文旨在探讨这两者同时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的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是否相关.

    作者:许军;谈敏;徐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介入和内镜治疗十二指肠乳头部梗阻性黄疸

    十二指肠乳头部病变,由于早期症状隐匿,缺乏特征性,不易引起注意.大多出现梗阻性黄疸时,才能够得到诊疗,外科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多.为了提高十二指肠乳头部病变引起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本组采用介入和内镜联合治疗方法,旨在对其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作初步探讨.

    作者:徐洪俊;周长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经桡动脉途径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2年7~12月收住院伴有血压升高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24例,按不同的动脉途径分为两组:经桡动脉造影组68例,经股动脉造影组56例,均在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即刻同途径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对比观察两组在肾动脉造影期间X光照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共检出肾动脉狭窄18例,肾动脉狭窄总发生率为14.5%.两组在X光照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桡动脉造影组手术成功率低于经股动脉造影组(P<0.05),经桡动脉造影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经股动脉造影组(P<0.05).结论:在目前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逐渐开展的状态下,经同途径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来确诊肾动脉狭窄患者,具有安全、可行、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少的优点,并可通过改进导管长度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李刚;陈松;丁建东;冯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表皮生长因子(EGF)与肠道黏膜损伤的修复

    肠黏膜由于缺氧、酸中毒、氧自由基、炎性介质等众多因素而导致细胞损伤、坏死脱落,机械屏障破坏,通透性增加,加上伴随的肠内菌群失调,细菌与内毒素移位,肠黏膜及系膜内免疫组织产生炎性反应,进一步损伤肠黏膜,增加肠通透性,促进细菌移位,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SIRS)甚至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1].表皮生长因子(Epithelial Growth Factor,EGF)家族成员是肠道损伤后细胞恢复正常和治疗的重要因子之一,促进细胞的增殖和移植,抑制胃酸的分泌,对回肠黏膜的缺陷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2].本文就EGF在肠道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陈曦;孙炳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检测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其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美国GE.Logiq-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对其有无动脉粥样斑块及狭窄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87例患者(72.5%)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重度狭窄发生率为4.17%.高危因素有高血压(70.8%)、高脂血症(45.8%)、糖尿病(33.3%).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急性脑梗死患者普遍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后者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陈绪才;卞建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输尿管结石所致<10 mm肾积水的超声诊断

    目的:探讨输尿管结石所致<10 mm肾积水的发生率、原因及超声诊断注意点.方法:98例正常人与93例(其中2例双肾同时发生积水)经X线体外震波碎石(ESWL)及临床确诊为输尿管结石的病例进行超声观察、登记、统计分析.结果:93例(95肾)输尿管结石患者中,有28例(占29.5%)集合系统宽度<10 mm,平均宽度为(7.9±1.37)mm,与健侧相比,平均增宽3.1 mm,经t检验,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输尿管结石所致<10 mm肾积水的发生率为29.47%,超声诊断输尿管结石所致肾积水<10 mm时应作两侧比较,当两侧集合系统宽度差别≥3.1mm时,应考虑肾积水的存在,此时应结合临床、是否合并同侧输尿管扩张、合并结石等情况而作出肾积水的诊断.

    作者:王中盛;陈炳华;杜庆寿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安博维对兔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兔心肌梗死后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在心室重构和心衰形成中的变化及安博维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兔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将2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伪手术组,心肌梗死组,药物干预组.手术前及手术后10周心超检测室间隔厚度(L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EF).用Western Blot法测定10周后心肌组织的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含量.结果:手术后10周时,药物干预组LVSd,LVPWd明显低于心肌梗死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心肌梗死组(P<0.05),但低于伪手术组(P<0.05).心肌梗死后MMP-3表达升高,相对含量与EF呈负相关.结论:MMP-3参与了左室重构和心肌梗死后心衰的形成.安博维通过抑制MMP-3的表达,明显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肌肥厚,改善左室功能.

    作者:李道鸿;赵彩民;杨向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HBV变异对乙肝病毒标志物和DNA定量的影响

    目的:了解无锡地区HBV前C/C基因变异情况,探讨基因变异对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及HBV DNA定量的影响.方法:HBVM用时间分辨荧光定量试剂检测;HBV DNA定量PCR以德国Roche Lightcycler荧光定量扩增仪检测;HBV DNA前C/C测序使用①德国Roche Mag NA Pure LC全自动核酸提取,加样系统;②美国BeckmanCoulter CEQ 8000 Genetic Analysis System.结果:92例乙肝患者血清中有41例(44.6%)发生前C/C区nt1896位变异,41例中有34例HbeAg阴性,7例HbeAg仍为阳性;以nt1896位是否变异分组,变异组和未变异组HBV DNA定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nt1896位变异导致HBeAg转阴,HBV病毒变异对HBVM有决定性的影响,但该变异对HBV复制无影响.

    作者:奚华新;蒋跃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应用血细胞分析仪后对血细胞显微镜复检标准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分析

    目的:研究血细胞显微镜复检标准实施的可行性,保证血细胞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方法:根据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年第28卷第2期关于<血细胞显微镜复检标准的制定及临床应用>一文所制定的标准,对我院1 639例符合复检标准的标本进行镜检分析,对标准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进行探讨与分析.结果:需要复检的标本中38.5%存在幼稚细胞、杆状细胞增多、异型淋巴细胞和其他类型的异常.结论:制定血细胞显微镜复检标准非常重要,可以提高血细胞检查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该文献所制定的血细胞复检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基本符合我院的具体情况,较为合理、实用、全面、具体.

    作者:孙苏玲;蒋茜;孙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呼吸链抑制剂对HepG2细胞DMT1表达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缺氧与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divalent metal transporter 1,DMT1)基因表达的关系,观察线粒体有氧呼吸链抑制剂对HepG2细胞DMT1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将呼吸链抑制剂叠氮钠(NaN3)和鱼藤酮(rotenone)分别与HepG2细胞共孵育,用Western Blot法检测DMT1的表达.结果:10 mmol/L和20 mmol/L的NaN3浓度可明显增加HepG2细胞±IRE DMT1的表达;20 μmol/L的Rotenone可明显增加+IRE DMT1的表达,而对-IRE DMT1无明显影响.结论:DMT1的表达受呼吸链的调控,而+IRE DMT1与-IRE DMT1的表达调控可能不完全一样.

    作者:张蕾;朱俐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数字视频采集技术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目前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已较为成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视频采集技术日益成熟,并业已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但对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过程的视频记录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相关报道较少,常常导致许多与手术相关的重要资料无法得以保存,从而对进一步研究和教学造成很大损失.本研究通过对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过程进行实时记录、数字转换、采集编辑,旨在研究数字视频采集技术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曹胜武;傅震;鲁艾林;耿晓增;程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体表胃肠起搏器对胃动力紊乱性疾病的治疗

    目的:分析评估胃动力功能障碍患者经体表胃肠起搏器治疗后的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4年12月经检查诊断为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患者22例.应用泰士WCH胃肠起搏器治疗,并进行治疗前后症状及症状积分的评估.结果:患者经体表胃肠起搏器治疗后症状积分为6.77±3.35较治疗前0.77±1.19明显改善(t=7.88,P<0.05),22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86.4%.结论:体表胃肠起搏器能有效改善胃动力紊乱性疾病患者的症状.

    作者:吴莺;张尤历;魏金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嗅鞘细胞移植在修复损伤脊髓中的作用

    一般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其再生、修复和功能恢复是绝对不可能的,脊髓损伤一直是全世界医疗界棘手的问题.1981年神经学家在基础研究中证实中枢神经损伤后的神经结构修复是可能的,掀起了各国学者对脊髓修复研究的又一次热潮,其中关于细胞移植的研究开展得尤有成效.

    作者:蒋羽清;刘锦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胫腓钩治疗20例下胫腓关节分离的体会

    踝关节是人体负重大的关节.踝关节外伤引起的下胫腓关节分离,影响踝关节的稳定性,将使关节面对合不良,日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因此,手术治疗下胫腓关节分离尤其重要.我院自2002年5月~2004年2月,使用常州康辉公司生产的胫腓联合钩治疗下胫腓关节分离患者2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翀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不同镇痛方法用于下肢术后镇痛的比较

    目的:观察比较静脉曲马多自控镇痛(PCIA)和硬膜外罗哌卡因吗啡自控镇痛(PCEA)用于下肢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 Ⅰ~Ⅱ病人64例,均行下肢手术,随机分为静脉曲马多组(PCIA组)和硬膜外罗哌卡因吗啡组(PCEA组),每组32例.PCIA组:术毕外周静脉单次给予曲马多负荷量1 mg/kg,继之接镇痛泵,PCIA药物配方为:曲马多800 mg+氟哌利多5 mg+0.9%生理盐水至100 ml.PCEA组:术毕经硬膜外导管单次注入0.125%罗哌卡因5 ml,继之接镇痛泵.PCEA药物配方:1%罗哌卡因20 ml+吗啡10 mg+氟哌利多5 mg+0.9%生理盐水至100 ml.两组持续给药速度均为2 ml/h,单次PCA剂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术后定时进行镇痛镇静评分,观察有无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头晕嗜睡、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PCIA组明显高于PCE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镇静评分(Ram-say评分)PCIA组明显高于PCE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发生率PCIA组明显低于PCEA组.头晕嗜睡发生率PCIA组明显高于PCEA组.结论:下肢术后镇痛,采用吗啡PCEA镇痛优于曲马多PCIA.

    作者:王燕;谢杏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诊断(附5例报告)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是肝内少见的肿瘤样病变.本文搜集了上海中山医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5例经病理证实的FNH病例,讨论其在螺旋CT多期扫描中的表现,以提高CT诊断的正确性.

    作者:毛金忠;杨星;杨应武;时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口腔科医用焊接材料焊接可靠性研究

    目的:为了提高常用牙科金属材料CoCr合金和1Cr18Ni9Ti不锈钢的焊接可靠性,选择钎焊性能好的钎料(焊剂).方法:对1#~5#5种钎料(焊剂)进行了润湿性试验、填缝试验、力学性能测试及显微组织分析.结果:运用新研制的1#和4#钎料进行焊接的牙科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和可靠性.结论:1#和4#钎料可以替代从国外进口的价格昂贵的钎料.

    作者:吴占敖;谢春生;杨青青;刘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及预后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探索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并评价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对63例食管鳞癌患者手术后病理诊断阴性的区域淋巴结(pN0)进行进一步研究,检测其Mucinl(myc1)基因mRNA表达,对淋巴结微转移进行基因诊断.对患者随访,应用x2检验比较患者的生存差别;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判定独立的预后因素.结果:淋巴结微转移基因诊断的特异度为100%(30/30);淋巴结微转移基因诊断的灵敏度为90%(27/30).366枚pN0淋巴结中,22例患者(34.9%)的30枚淋巴结(8.2%)检测到myc1基因mRNA的表达,诊断为淋巴结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者3年生存率为54.5%(12/22),无转移者3年生存率为80.5%(33/41),两组相比较差别显著(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3肿瘤(P<0.05,OR=7.17)淋巴结微转移(P<0.05,OR=3.71)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应用RT-PCR法检测食管癌区域淋巴结中myc1基因mRNA的表达,可以诊断淋巴结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与pN0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作者:郑世营;赵军;葛锦峰;吴广州;李小兵;邵峰;纪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江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