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胜武;傅震;鲁艾林;耿晓增;程刚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血脂代谢的变化及激素替代治疗的影响,了解性激素对冠心病发病的影响.方法:选取453例绝经前、围绝经期、绝经后妇女,分别测定其血清中的雌二醇(E2)、孕酮(P)、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4项性激素和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项血脂指标,并对58例绝经后妇女进行激素替代治疗(HRT)6个月后再重新测定其血清中的脂类.结果:绝经后妇女E2水平较绝经前及围绝经期妇女有明显下降(P<0.01),后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绝经后与围绝经期妇女的FSH及LH均较绝经前妇女明显升高(P<0.01),绝经后较围绝经期升高更明显,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绝经后与绝经前妇女血脂水平相比TC、TG、LDL-C水平明显升高而HDL-C水平明显下降(P<0.01),绝经后妇女E2与TC、LDL-C水平呈负相关,与HDL-C水平呈正相关.58例HRT 6个月后,LDL-C明显下降,HDL-C明显上升(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血脂异常与体内性激素水平下降有关,HRT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洪珍;陈霁;李彩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评估胃动力功能障碍患者经体表胃肠起搏器治疗后的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4年12月经检查诊断为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患者22例.应用泰士WCH胃肠起搏器治疗,并进行治疗前后症状及症状积分的评估.结果:患者经体表胃肠起搏器治疗后症状积分为6.77±3.35较治疗前0.77±1.19明显改善(t=7.88,P<0.05),22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86.4%.结论:体表胃肠起搏器能有效改善胃动力紊乱性疾病患者的症状.
作者:吴莺;张尤历;魏金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人类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家族成员间的同源性,揭示其进化规律.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和网上数据库对核酸蛋白质序列进行同源比较,结构域分析和进化树绘制.结果:人类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家族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均有较高的同源性,系统进化树显示各成员来源于同一祖先并在不同时期分野.结论:各成员来自于同一祖先的同一家族,其进化方式属于趋异性进化.
作者:杭赛宇;吴士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前在所有的肿瘤中,肺癌占死亡率之首,发生率居第二位,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了重大的威胁.虽然近年已采用手术为主的治疗方法,但是全球范围内肺癌死亡率仍在增加,大多数病人都是死于肺癌的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而肺癌的转移是一极其复杂的多步骤过程,包括侵袭,血液和(或)淋巴扩散,远处种植克隆和血管生成.
作者:朱少伟;张晓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胃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活性,以正常人作对照分析.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CD3+、CD4+、NK细胞数量及CD4+/CD8+比值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5),而CD8+细胞水平显著升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数量的改变与胃癌临床病理分期有关,分期越晚,CD3+、CD4+及NK细胞数量CD4+/CD8+细胞比值越低,CD8+细胞水平越高;Ⅰ、Ⅱ期胃癌患者与Ⅲ、Ⅳ期患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可用于胃癌患者的免疫状态监测.
作者:温江涛;孙林;刘海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十二指肠乳头部病变,由于早期症状隐匿,缺乏特征性,不易引起注意.大多出现梗阻性黄疸时,才能够得到诊疗,外科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多.为了提高十二指肠乳头部病变引起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本组采用介入和内镜联合治疗方法,旨在对其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作初步探讨.
作者:徐洪俊;周长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是肝内少见的肿瘤样病变.本文搜集了上海中山医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5例经病理证实的FNH病例,讨论其在螺旋CT多期扫描中的表现,以提高CT诊断的正确性.
作者:毛金忠;杨星;杨应武;时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一般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其再生、修复和功能恢复是绝对不可能的,脊髓损伤一直是全世界医疗界棘手的问题.1981年神经学家在基础研究中证实中枢神经损伤后的神经结构修复是可能的,掀起了各国学者对脊髓修复研究的又一次热潮,其中关于细胞移植的研究开展得尤有成效.
作者:蒋羽清;刘锦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索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并评价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对63例食管鳞癌患者手术后病理诊断阴性的区域淋巴结(pN0)进行进一步研究,检测其Mucinl(myc1)基因mRNA表达,对淋巴结微转移进行基因诊断.对患者随访,应用x2检验比较患者的生存差别;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判定独立的预后因素.结果:淋巴结微转移基因诊断的特异度为100%(30/30);淋巴结微转移基因诊断的灵敏度为90%(27/30).366枚pN0淋巴结中,22例患者(34.9%)的30枚淋巴结(8.2%)检测到myc1基因mRNA的表达,诊断为淋巴结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者3年生存率为54.5%(12/22),无转移者3年生存率为80.5%(33/41),两组相比较差别显著(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3肿瘤(P<0.05,OR=7.17)淋巴结微转移(P<0.05,OR=3.71)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应用RT-PCR法检测食管癌区域淋巴结中myc1基因mRNA的表达,可以诊断淋巴结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与pN0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作者:郑世营;赵军;葛锦峰;吴广州;李小兵;邵峰;纪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兔心肌梗死后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在心室重构和心衰形成中的变化及安博维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兔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将2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伪手术组,心肌梗死组,药物干预组.手术前及手术后10周心超检测室间隔厚度(L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EF).用Western Blot法测定10周后心肌组织的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含量.结果:手术后10周时,药物干预组LVSd,LVPWd明显低于心肌梗死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心肌梗死组(P<0.05),但低于伪手术组(P<0.05).心肌梗死后MMP-3表达升高,相对含量与EF呈负相关.结论:MMP-3参与了左室重构和心肌梗死后心衰的形成.安博维通过抑制MMP-3的表达,明显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肌肥厚,改善左室功能.
作者:李道鸿;赵彩民;杨向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布替萘芬的抗炎作用.方法:分别观察布替萘芬的低、中、高3个剂量组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和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肿胀的影响.结果:布替萘芬可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程度和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肿胀程度.结论:布替萘芬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作者:吴衡;吴海燕;张娟;马聪;孙钟武;杨兵;李永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已成为晚期不能手术肝癌治疗面临的现实问题.经皮肝穿刺注射无水乙醇(PEI)治疗小肝癌,疗效与外科手术相仿,但对大的肝癌,由于无水乙醇不能渗透整个瘤体而影响疗效.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小剂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笔者在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注射无水乙醇(PEI)加小剂量TACE治疗巨块型肝癌23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顾祥彬;裔兆英;殷志成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江苏省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江苏省HBV-DNA阳性慢性HBV感染者215例,其中HBsAg携带者3例,急性乙型肝炎3例,慢性乙型肝炎166例(轻度80例、中度50例、重度36例),肝硬化27例,原发型肝癌12例,重症肝炎4例,采用S区基因测序法检测HBV的基因型.结果:215例HBV-DNA阳性血清标本中,B基因型72例(33.5%),C基因型132例(61.4%),B+C基因型11例(5.1%);未发现A、D、E、F、G、H型;C基因型肝癌+肝硬化+重症肝炎+慢性乙肝(中度+重度)显著高于B型与B+C型(P<0.05),C基因型的病程明显较B基因型和B+C基因型长(F=17.615),γ-干扰素B基因型感染者的血清含量比C基因型和B+C基因型感染者的血清含量显著高(F=13.652),S2+S3+S4方面C基因型比B基因型和B+C基因型显著增多(P<0.05),结论:江苏省存在HBV的B、C和B+C三种基因型;以C基因型为江苏省优势毒株;并且C基因型病程长,肝纤维化程度明显,严重的肝病以及原发性肝癌的患者中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
作者:经继生;黄培;阮成荣;马洁;汪顺才;吴国强;谢志萍;朱传武;章幼栾;王开林;张燕;李林根;丁琦;赵文海;梅存金;庄洪润;赵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RhoA蛋白在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核内的分布.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免疫组化以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方法提取的蛋白样品,观察RhoA蛋白在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核内的分布情况.结果:以上方法的结果均显示RhoA蛋白在SGC-7901的细胞核内有分布.结论:在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RhoA蛋白不仅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膜,在细胞核内也有分布.
作者:陶燕;陈永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克隆人T-bet基因全长编码区的cDNA,并进行鉴定和测序分析,为从转录水平研究Th1/Th2平衡及其与免疫相关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获得T-bet基因的cDNA;连接至pGEM-Teasy载体,导入大肠杆菌DH5α并选择阳性克隆;应用M13F/R通用引物进行双向反应测序,以作序列鉴定.结果:扩增得到的T-bet基因cDNA全长1 670 bp,包括编码区1 607 bp,编码530个氨基酸残基,与Gen-bank中发表的序列完全一致.结论:获得了人T-bet基因的克隆,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构建了基础平台,为寻找多种免疫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杨敏;王锁英;王胜军;马洁;毛朝明;邱谷风;许小朋;邵启祥;许化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踝关节是人体负重大的关节.踝关节外伤引起的下胫腓关节分离,影响踝关节的稳定性,将使关节面对合不良,日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因此,手术治疗下胫腓关节分离尤其重要.我院自2002年5月~2004年2月,使用常州康辉公司生产的胫腓联合钩治疗下胫腓关节分离患者2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翀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肠黏膜由于缺氧、酸中毒、氧自由基、炎性介质等众多因素而导致细胞损伤、坏死脱落,机械屏障破坏,通透性增加,加上伴随的肠内菌群失调,细菌与内毒素移位,肠黏膜及系膜内免疫组织产生炎性反应,进一步损伤肠黏膜,增加肠通透性,促进细菌移位,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SIRS)甚至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1].表皮生长因子(Epithelial Growth Factor,EGF)家族成员是肠道损伤后细胞恢复正常和治疗的重要因子之一,促进细胞的增殖和移植,抑制胃酸的分泌,对回肠黏膜的缺陷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2].本文就EGF在肠道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陈曦;孙炳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胫骨平台骨折往往是高能量损伤的结果,是创伤骨科治疗的难题,其难点首先在于骨折复位固定的复杂性,并且要考虑伴随高能量损伤所致软组织损伤.传统往往采用广泛显露,双侧坚强钢板固定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因过高的皮肤感染、坏死及骨不连而逐渐被淘汰[1].20世纪90年代Krettek等[2]在生物固定基础上提出微创经皮钢板固定(MIPPO)技术,保存骨折周围成骨性组织,促进骨折愈合,并有效避免了切口并发症,在此类骨折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本院从2004年6月~2005年5月对14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采用经皮微创双钢板固定,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尹毅;刘景瑞;陈芳;洪孝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目前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已较为成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视频采集技术日益成熟,并业已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但对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过程的视频记录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相关报道较少,常常导致许多与手术相关的重要资料无法得以保存,从而对进一步研究和教学造成很大损失.本研究通过对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过程进行实时记录、数字转换、采集编辑,旨在研究数字视频采集技术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曹胜武;傅震;鲁艾林;耿晓增;程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2年7~12月收住院伴有血压升高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24例,按不同的动脉途径分为两组:经桡动脉造影组68例,经股动脉造影组56例,均在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即刻同途径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对比观察两组在肾动脉造影期间X光照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共检出肾动脉狭窄18例,肾动脉狭窄总发生率为14.5%.两组在X光照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桡动脉造影组手术成功率低于经股动脉造影组(P<0.05),经桡动脉造影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经股动脉造影组(P<0.05).结论:在目前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逐渐开展的状态下,经同途径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来确诊肾动脉狭窄患者,具有安全、可行、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少的优点,并可通过改进导管长度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李刚;陈松;丁建东;冯毅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