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山豆根致大鼠肝损伤外周血microRNA早期变化特征研究

盛云华;金若敏;姚广涛;周璐;乔靖怡

关键词:山豆根, 肝损伤, 微小RNA, 标志物
摘要:目的 探讨山豆根致肝损伤外周血微小RNA(microRNA,miRNA)的早期变化特征,寻找肝损伤早期外周血miRNA标志物.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山豆根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分别给予山豆根水煎液12 g/kg(2 mL/100 g)和等容量蒸馏水灌胃.于给药3、7、14、28天和停药后28天分批处理动物,取血清,测定常规血液生化指标ALT、AST、TB IL、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水平,计算球蛋白(GLO)水平;取肝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同时分别取两组大鼠给药7、14、28天全血进行miRNA芯片检测,筛选差异表达miRNA,并进行RT-PCR验证.结果 山豆根组给药7 ~28天ALT明显升高(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肝组织于给药28天出现肝细胞变性肿大.外周血miRNA芯片检测中,给药7、14、28天上调差异表达miRNA分别有1 1个、22个、1 3个,下调差异表达miRNA分别有1个、13个、2个.对给药7、14、28天共有差异表达miRNA通过靶基因预测和pathway分析发现,参与调控信号转导、细胞间相互作用、细胞骨架、免疫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可能参与了肝损伤的进程.时效高峰在7天的miR-291 a-5p的RT-PCR验证显示,miR-291a-5p在外周血和肝组织的表达基本一致.结论 miR-291a-5p可在早期提示肝脏的损伤,可作为山豆根致肝损伤早期标志物之一.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单味中药及其衍生物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治疗作用研究进展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病因未明的慢性进展性纤维化型间质性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好发于老年人,病变局限于肺部,组织病理学和(或)影像学表现具有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UIP)的特征[1].IPF以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50%左右的患者合并杵状指(趾),80%以上的患者双下肺可闻及Velcro湿哕音.IPF的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2],英国IPF的总发病率为4.6/10万,年发病率估计增长率为11%;美国IPF的年发病率为8.8/10万~17.4/10万;我国目前尚缺乏对IPF的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肺纤维化预后不良,多数患者死于肺病本身疾病进展,其中位生存期仅为3.5 ~4.4年[3].目前,西医治疗对肺纤维化尚未有确切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案.对此,越来越多的学者积极开展中医药对肺纤维化防治方面的研究,多项中医药研究证实多种单味中药及其衍生物可延缓肺纤维化疾病进展,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治疗前景.笔者就近年来单味中药及其衍生物在IPF中的治疗作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魏晓群;李时悦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麝香保心丸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

    动脉僵硬度增加是血管病变的早期表现,其后果导致收缩压和脉压增大,舒张压降低.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已证实,心血管病死率增加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动脉僵硬度增加和脉压增大相关[1-4].近年来大量基础研究结果提示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有保护血管、抗动脉硬化的作用[5],然而尚缺乏长期服用该药对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影响的临床资料.本试验给予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规治疗并口服麝香保心丸至少6个月,并检测反映动脉僵硬度的心脏-脚踝血管指数(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CAVI)和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观察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春玲;郑侨克;黄蕾;李艳萍;罗浩;贾芳;熊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舒郁宁心方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BDNF、TrkB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舒郁宁心方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以及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其主要受体酪氨酸激酶B(tyrosine kinase B,TrkB)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抑郁机制.方法 将6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及中药大、中、小剂量组,每组10只.对大鼠进行21天的应激刺激建立慢性应激抑郁模型.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5组大鼠在造模第22天开始灌胃,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中药大、中、小剂量组分别给予25.0、7.5、2.5 g/kg舒郁宁心方灌胃;西药组给予盐酸氟西汀混悬液(12 mg/kg)灌胃;均连续给药3周.分别于O(造模前)、3周(造模成功后)、6周(给药结束后)测定每只大鼠体重;敞箱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学;强迫游泳实验记录大鼠5min内不动时间.实验结束后脑区取材,测定大鼠脑组织中BDNF及TrkB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行为学指标下降,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延长,海马BDNF及TrkB表达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给药结束后,中药大剂量组和西药组大鼠体重增加,大鼠行为学改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缩短,海马BDNF、TrkB表达增强,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 <0.01).结论 舒郁宁心方可能通过改善脑组织BDNF和TrkB的表达水平发挥抗抑郁作用.

    作者:孙志高;黄泉智;许成勇;陈利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北京市猩红热发病周期的小波分析及其与五运六气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北京市猩红热发病周期及其与五运六气周期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复Morlet小波对北京市1970-2004年35年间猩红热年发病率和六气发病率进行周期分析,探讨其与五运六气周期的关联性,分析波峰对应年份干支特点与运气学说的关系.结果 猩红热年发病率和二之气发病率均具有5年和28年两个主周期,5年主周期与运气学说的五运5年周期吻合,高发年份为金运.结论 五运周期与猩红热发病周期存在一定的吻合性;猩红热发病中存在五运六气学说中的准周期现象和多周期叠加现象.

    作者:付帮泽;汤巧玲;黄羚;贺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脑内微小病变不同干预模式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通过比较脑内微小病变的不同干预模式,尝试建立—种能有效控制脑内微小病变进展、预防脑梗死发病的诊疗模式.方法 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408例存在多发的脑内微小病变者分为中药干预组(1 00例)、阿司匹林干预组(104例)、阴性对照组(1 00例)和非规范干预组(104例).非规范干预组不予特定干预措施,其他3组均进行社区生活方式干预和血管性危险因子常规治疗;中药干预组加服桂枝茯苓丸加地龙粉剂,阿司匹林干预组加服阿司匹林.定期复查,比较各组脑内微小病变、血管性危险因子变化以及脑梗死发病率.结果 中药干预组脑内微小病变总有效率为66.67%,明显高于阿司匹林干预组(52.32%)、阴性对照组(42.86%)和非规范干预组(37.04%);阿司匹林干预组明显高于非规范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后,中药干预组LDL-C、TC和TG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干预组(P<0.05),LDL-C、TC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收缩压明显低于非规范干预组(P<0.05);阴性对照组收缩压和TC明显低于非规范干预组(P<0.05).中药干预组脑梗死发病率为2.17% (2/92),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11.36%,1O/8B)和非规范干预组(14.44%,13/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阿司匹林干预组(6.74%,6/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桂枝茯苓丸加地龙粉剂可以治疗脑内微小病变,控制血管性危险因素,并终预防脑梗死发生.规范化的中药干预模式在治疗脑内微小病变预防脑梗死发病的几种模式中疗效佳,或可在临床推广.

    作者:曲红;张玉倩;周蔓蔓;赵小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加减半夏厚朴汤治疗伴心理因素功能性消化不良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观察加减半夏厚朴汤治疗伴心理因素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与多潘立酮、路优泰及二者联合应用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存在焦虑和(或)抑郁的FD患者89例,随机分为加减半夏厚朴汤组(23例)、多潘立酮组(22例)、路优泰组(22例)和多潘立酮加路优泰组(22例),每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以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汉米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进行心理评分;通过FD症状评分,计算FD症状改善率、FD症状评分<2分及FD症状改善率>50%患者所占比例;通过胃排空检查,比较各组患者胃排空率.结果 各组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HAMA评分、FD症状评分及胃排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加减半夏厚朴汤组、路优泰组和多潘立酮加路优泰组心理评分和FD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P<0.05);加减半夏厚朴汤组心理评分和FD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多潘立酮组(P<0.05).多潘立酮加路优泰组FD症状改善率以及FD症状评分<2分和FD症状改善率>50%患者所占比例高,加减半夏厚朴汤组次之,多潘立酮组低.各组治疗后胃排空率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减半夏厚朴汤对伴心理因素的FD具有一定疗效,与其改善心理状态和促进胃排空有关;且加减半夏厚朴汤对心理状态和症状的改善优于多潘立酮.

    作者:肖琳;李岩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山豆根致大鼠肝损伤外周血microRNA早期变化特征研究

    目的 探讨山豆根致肝损伤外周血微小RNA(microRNA,miRNA)的早期变化特征,寻找肝损伤早期外周血miRNA标志物.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山豆根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分别给予山豆根水煎液12 g/kg(2 mL/100 g)和等容量蒸馏水灌胃.于给药3、7、14、28天和停药后28天分批处理动物,取血清,测定常规血液生化指标ALT、AST、TB IL、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水平,计算球蛋白(GLO)水平;取肝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同时分别取两组大鼠给药7、14、28天全血进行miRNA芯片检测,筛选差异表达miRNA,并进行RT-PCR验证.结果 山豆根组给药7 ~28天ALT明显升高(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肝组织于给药28天出现肝细胞变性肿大.外周血miRNA芯片检测中,给药7、14、28天上调差异表达miRNA分别有1 1个、22个、1 3个,下调差异表达miRNA分别有1个、13个、2个.对给药7、14、28天共有差异表达miRNA通过靶基因预测和pathway分析发现,参与调控信号转导、细胞间相互作用、细胞骨架、免疫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可能参与了肝损伤的进程.时效高峰在7天的miR-291 a-5p的RT-PCR验证显示,miR-291a-5p在外周血和肝组织的表达基本一致.结论 miR-291a-5p可在早期提示肝脏的损伤,可作为山豆根致肝损伤早期标志物之一.

    作者:盛云华;金若敏;姚广涛;周璐;乔靖怡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归脾丸对苯中毒小鼠骨髓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 观察归脾丸对苯中毒小鼠骨髓细胞周期的影响,并探讨其造血调控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72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以及归脾丸大、中、小剂量组,每组12只.将小鼠置于人工模拟高苯浓度环境每天8h,连续14天,复制苯中毒模型.造模后,归脾丸大、中、小剂量组分别给予归脾丸溶液8、4、2 mg/(kg·d)灌胃;西药组给予利血生1.5 mg/(kg·d)和鲨肝醇5 mg/(kg· d)混悬液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均每天1次,连续3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及骨髓细胞周期.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归脾丸大、小剂量组及西药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均明显增加(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S期细胞比例和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增加,G0/G1期细胞比例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归脾丸大剂量组G0/G1期细胞比例下降,G2/M期细胞比例和PI增加,归脾丸中剂量组S期细胞比例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西药组比较,归脾丸大剂量组在G2/M期细胞比例和PI增加而在G0/G1期细胞比例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归脾丸可能通过调节苯中毒小鼠骨髓细胞周期的G1或G2期检查点,而使细胞进入细胞增殖周期,加速骨髓G0/G1期细胞向S期细胞、S期细胞向G2/M期细胞的转化,促进骨髓造血细胞增殖,提高外周血象,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作者:刘立;王树飞;许瑞;彭晓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肺损伤看“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特异性

    目的 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肺支气管病损特点及肺肠相关的特异性,为“肠病及肺”理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家兔结肠黏膜组织致敏与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模型相结合的免疫复合法复制UC大鼠模型,并与正常大鼠对照.检测两组大鼠肺功能[吸气阻力(Ri)、呼气阻力(Re)、用力肺活量(FVC)、0.2秒率(FEV0.2/FVC)、大通气量(MW)和平均用力呼气流速(FEF25%-75%)]及肝肾功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和肌酐(Cr)];观察两组结肠、肺、肝、肾病理改变.结果 模型组大鼠急、慢性期均表现为体重下降,黏液便、稀便,部分大鼠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喘鸣等症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急性期MW、FVC、FEV0.2和FEF25%-75%以及慢性期Ri、Re、MW、FVC和FEF25%-75%均显著降低(P <0.05,P<0.01),FEVO.2/FVC显著升高(P<0.05),且病理显示有间质性肺炎及肺间质纤维化改变.两组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肝肾组织病理观察未见明显病变.结论 UC可以特异性引起肺支气管病损,肺损伤是UC的肠外表现之一,并从“肠病及肺”角度论证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

    作者:朱立;王新月;杨雪;景姗;周波;黄秀霞;贾旭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不同中医证型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症中西医治疗选择初探

    目的 比较不同中医证型精索静脉曲张(varicocele,VC)伴少、弱精症男性不育患者中西医治疗的疗效,探讨其佳治疗选择.方法 选择120例VC伴少、弱精症男性不育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湿热瘀阻中医治疗组(A组)、湿热瘀阻手术组(B组)、肾虚血瘀中医治疗组(C组)、肾虚血瘀手术组(D组)、血瘀络阻中医治疗组(E组)和血瘀络阻手术组(F组),每组20例.A、C、E组分别给予相应中药治疗,B、D、F组给予精索内静脉显微结扎术治疗,并于治疗前和治疗第24周末进行精液常规分析、精浆生化检查和血清性激素5项(泌乳素、睾酮、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及雌二醇)测定.结果 共有18例患者配偶怀孕,其中A组1例,B组3例,C组4例,D组5例,E组1例,F组4例.治疗24周后,B、C、D、F组患者精子浓度、a级精子比例、a+b级精子比例、精子活率以及精浆果糖密度和精浆α-中性糖苷酶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1,P <0.05);A、E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中医证型组间治疗前后精液常规指标提高百分率以及精浆果糖密度和精浆α-中性糖苷酶差值比较,B组显著优于A组(P<0.01),F组显著优于E组(P<0.01),C、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5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VC伴少、弱精症男性不育患者精液质量,其中肾虚血瘀证患者不愿手术治疗可推荐选择中医辨证治疗.

    作者:倪凯;陈斌;李鹤;王鸿祥;杨昊;胡凯;韩银发;王益鑫;黄翼然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苓桂术甘汤联合热量限摄对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苓桂术甘汤联合热量限摄对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模型大鼠空腹血糖(FPG)、IR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的影响.方法 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限摄组和中药限摄组,每组12只.对照组喂以普通饲料,其他3组以高脂饮食喂养12周建立IR模型.造模成功后,对照组和模型组继续原饲料喂养4天,并灌胃生理盐水20 mL/(kg·d);限摄组给予热量限摄4天及生理盐水20 mL/(kg·d)灌胃;中药限摄组给予热量限摄4天联合苓桂术甘汤20 mL/(kg·d)灌胃.比较各组大鼠体重、FPG、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 Rl)和大网膜脂肪组织PPAR-γ蛋白表达.结果 热量限摄4天后,与模型组比较,限摄组和中药限摄组大鼠体重明显下降(P<0.01),两限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限摄组大鼠FINS、IRI明显降低(P <0.01,P<0.05),中药限摄组大鼠FPG、FINS和IRI均显著降低(P <0.05,P <0.01);两限摄组大鼠PPAR-γ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痰湿状态均得到改善,以中药限摄组作用更显著.结论 苓桂术甘汤联合热量限摄能降低IR模型大鼠体重、FPG及IRI,且较单纯热量限摄效果更佳,其改善IR作用可能与抑制PPAR-γ的活性有关,并可能同时具有抑制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

    作者:汪园园;金明华;柯斌;李苏华;沈泳芝;翟佳羽;陈春宇;秦鉴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高磷血症研究认识

    磷是人体必需元素,含磷化合物在细胞组成(细胞膜和核酸)、代谢(高能磷酸键ATP的产生、关键酶的磷酸化)以及维持酸碱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正常成人体内含磷约700 9,其中85%在骨骼,14%在细胞内,仅有1%在细胞外液;血清中70%磷为有机磷或磷脂,30%为无机磷.通常测定的血磷指无机磷,正常血清磷浓度为0.96 ~1.45 mmol/L;肾脏和肠道是维持血磷稳定的主要器官,绝大部分磷通过胃肠道吸收,成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入磷800~1 400 mg,从尿中排出700 mg,肠道排出500 mg[1].磷潴留和高磷血症是发生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及骨代谢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bone disorder,CKD-MBD)的关键因素,可以促进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水平升高以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fibrcblast growth factor 23,FGF-23)分泌增加,同时可继发血管钙化、心血管疾病等[2].而50%以上终末期肾衰患者合并高磷血症[3].笔者就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高磷血症的危害和治疗挑战以及中医药治疗CRF高磷血症的研究认识讨论如下.

    作者:毕礼明;高峻;朱冬云;马济佩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63例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临床特点和中医证型分布

    目的 探讨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患者的临床特点、中医证型分布及NMO的病机.方法 采用临床病例分析统计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NMO患者的临床特点、舌苔脉象和中医证型分布.结果 63例NMO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为1∶6.88,平均发病年龄(31.67±12.44)岁,28.57%的患者有明显诱因,以急性起病、复发缓解多见,平均复发4.60次,大多数患者以感觉障碍、视觉障碍和运动障碍为首发和就诊即时症状,中医证型有肝肾阴虚证、痰热瘀阻证等,主要涉及肾、肝两脏.证候要素以肝肾阴虚、痰、血瘀、热为多.结论 NMO本虚以肝肾阴虚为主,邪实以痰、血瘀、热兼夹为主.其中肝肾阴虚和痰瘀内阻的病理机制在NMO患者中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这一特点从患者的舌象和脉象上也可以得到佐证.

    作者:樊永平;胡蕊;鲍显慧;吴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特点与“毒损肠络”病机学说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病因不明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治愈难度大,常反复发作,甚至伴有肠外病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笔者将中医毒邪学说、络病学说与UC发病机制相结合,提出“毒损肠络”病机学说,认为湿热瘀毒积久损伤肠络是UC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病机关键,从中医及现代医学发病机制角度阐释其理论基础,完善UC辨证论治体系,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思路.

    作者:王新月;闫昕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人参皂苷Rb1对急性束缚性应激大鼠海马组织酪氨酸激酶B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急性束缚性应激对大鼠海马组织酪氨酸激酶B (tyrosine kinase B,TrkB) mRNA 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和给药组,每组6只.模型组采用急性束缚2h制备急性束缚性应激模型;给药组于造模前30 min给予人参皂苷Rb1 (40 mg/kg)腹腔注射,余同模型组;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和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含量;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大鼠海马组织TrkBmRNA表达水平.结果 造模前,各组血浆ACTH、CORT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模型组和给药组血浆ACTH、CORT含量均较本组造模前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同期(P<0.05),给药组明显高于模型组同期(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海马组织TrkB mRNA表达水平下降(87.73-7.62 vs 50.65 ±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组TrkB mRNA表达水平(78.91±18.07)较模型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参皂苷Rb1预处理可增加大鼠血浆CORT和ACTH含量,并维持海马组织TrkB mRNA表达水平,从而缓解急性束缚性应激所导致的损害.

    作者:郏丹赘;张明晓;姚玉瑞;金玮;刘俊伟;王均炉;陈必成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2013年中美国家心血管病报告要点对比解读及其启示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社会经济水平、生活方式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伴随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及老龄化进程而加快[1].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持续蔓延,中国已成为全球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区,因此及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防治策略至关重要.2012年8月和2013年1月,中国和美国相继正式公布了各自新的国家心血管病报告[2,3],两国报告中的统计数据均更新至2010-2011年,具有良好的对比度.对中美两国新心血管病统计报告要点进行对比解读,有利于深入分析和探究中国心血管病的流行现状、原因及发展趋势,且可为其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陈可冀;刘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不同中医证型的血清蛋白表达差异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不同中医证型的血清蛋白差异表达,并分析其意义.方法 将15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郁证(37例)、脾虚证(45例)、湿热证(18例)、血瘀证(28例)及阴虚证(26例),应用表面加强激光解析电离化飞行时间质谱法(surface 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分析其血清蛋白指纹图谱,并结合中医证候特点,探讨肝癌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不同中医证型的血清蛋白差异表达.结果 介入前1周,M/Z为3 392、4 970、5 911、6 200、8 575 Da的血清蛋白峰在各证型间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上述5个差异蛋白峰同时出现于脾虚证和血瘀证中.介入后1周,阴虚证M/Z为8 575 Da的血清蛋白峰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肝癌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不同证型间出现血清差异蛋白质峰.

    作者:杨素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中药治疗痴呆临床试验中证候结局的评价

    证候疗效作为次要疗效指标已经在中药治疗痴呆的临床试验中广泛使用,证候评估工具是证候疗效评价的关键,目前的痴呆证候评估工具有待进一步完善,包括内容设计、信度和效度评价等.笔者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量表开发的共性要求,对证候评估量表设计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述评.

    作者:倪敬年;时晶;田金洲;刘炳林;刘建平;刘铜华;徐世谦;崔公平;王永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补肾助孕汤对小鼠生殖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中药补肾助孕汤对小鼠生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60只昆明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每天2次经鼠胃管灌注补肾助孕汤,对照组同时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给药10、20天处死小鼠,每次每组15只,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雌二醇和孕酮水平;HE染色,行子宫、卵巢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法测定子宫内膜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a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和降钙素(calcitionin,CT)表达.结果 给药10、20天,实验组小鼠子宫、卵巢重量,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以及子宫内膜LIF、EGF、CT表达均较对照组同期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且以给药20天作用为优(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小鼠卵巢各级卵泡数目增加,子宫内膜腺体数目增多,子宫内膜增生,复层排列,基质细胞增多,以给药20天明显.结论 补肾助孕汤可以促进小鼠生殖器官的发育,促进雌二醇、孕酮分泌及卵泡生长;增加子宫内膜的容受性,从而增强其生殖能力.

    作者:李小妮;李雅璇;周吉海;谭季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银杏黄酮苷元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人主动脉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目的 观察银杏黄酮苷元(Ginkgo flavone aglycone,GA)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uman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HAECs)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HAECs,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ox-LDL组、VitE组以及GA30、60、90 mg/L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5组均加入ox-LDL 150 mg/L复制氧化损伤模型;GA30、60、90 mg/L组分别给予相应剂量GA干预;VitE组给予VitE 200 μmol/L干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CM-H2 DCFDA荧光探针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NADPH氧化酶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MDA)水平;Griess reagent法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100.00%)比较,ox-LDL组(70.68%)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VitE组、GA30 mg/L组、GA60 mg/L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8.95%、83.25%、94.93%,均明显高于ox-LDL组(P<0.05),以60 mg/L GA作用更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ox-LDL组细胞内ROS、MDA及NADPH氧化酶水平增加,NO含量及SOD活性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x-LDL组比较,GA30 mg/L组、GA60 mg/L组及VitE组细胞内ROS、MDA及NADPH氧化酶水平降低,NO含量及SOD活性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60 mg/L GA作用更强.结论 GA可明显抑制ox-LDL诱导的ROS合成,降低MDA水平,升高NO.其作用机制可能与SOD活性增加及NADPH氧化酶活性降低有关.

    作者:王玮玮;何艳;刘兴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