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祥;吕宾;孙聪;危北海
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宁波市中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浙江省中西医结合消化学会、宁波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分会协办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十四届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12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继续教育学习班于2012年6月14 ~ 17日在浙江宁波召开.参加大会正式代表共500人,出席开幕式约520人.会议收到学术论文近300篇,在大会进行专题报告和学术交流的论文35篇.
作者:李军祥;吕宾;孙聪;危北海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中药温化蠲痹方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滑膜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探讨其治疗CIA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采用大鼠尾根部注射牛Ⅱ型胶原乳剂的方法建立CIA模型.选取造模成功的16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中药组,每组8只.中药组给予温化蠲痹方22.9 g/(kg·d)灌胃,模型组以生理盐水灌胃,均每天1次,连续30天.给药结束后,提取两组大鼠滑膜总RNA,运用Illumina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每个样本基因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温化蠲痹方干预后大鼠滑膜差异表达基因有222条,其中上调基因76条,如防御素3b( RatNP-3b)等;下调基因146条,如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 Angptl 2)、黏蛋白1(Muc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等.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细胞凋亡、血管生成素、防御素基因、细胞因子、信号转导、癌基因等.结论 中药温化蠲痹方可能通过对多基因表达进行调控,从而发挥多靶点治疗CIA的作用.
作者:刘喜德;洪旭涛;王云卿;王芳;蔡龙;冯莹莹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中药斛芪浸膏对小鼠胸腺淋巴细胞经钴60 (60Co)辐照后细胞活力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取4~8周龄健康雄性昆明小鼠,分离胸腺淋巴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并分为对照组、辐照组,以及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对照组和辐照组加等量无血清RPMI-1640培养液,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加入等量斛芪浸膏溶液(25、50和100 mg/mL).除对照组外,其他4组均给予60Co-γ射线5 Gy单次辐照.分别于辐照后12、24、36、48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辐照后10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辐照后24h,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胞凋亡,观察DNA损伤情况.结果 辐照后24 ~ 48 h,辐照组细胞活力水平较对照组同期均明显下降(P<0.01,P<0.05);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细胞活力水平均明显高于同期辐照组(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细胞早期凋亡率均低于辐照组,中药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辐照组及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细胞总DNA经电泳后均出现典型的DNA断裂阶梯状条带,但中药低、中、高剂量组DNA损伤相对较轻,以中药高剂量组作用明显.结论 斛芪浸膏对60 Co辐照后早期小鼠胸腺淋巴细胞的细胞活力有保护作用,并能降低细胞的早期凋亡水平.
作者:张军勇;王凯丽;王傅喆;李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体位加手法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愿意接受微创介入治疗的老年OVCF患者132例,其中综合治疗组68例89个椎体,行体位加手法复位结合PVP治疗;PKP组64例81个椎体,单纯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以上.手术前后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Cobb's角及病椎前缘、中部高度比值等指标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比较两组单个椎体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骨水泥注入量、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结果 与本组术前比较,术后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下降,病椎前缘、中部高度比值和Cobb's角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相同时间点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骨水泥注入量及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综合治疗组单个椎体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PKP组(P<0.01).结论 体位加手法复位结合PVP治疗OVCF能达到与PKP相同的临床效果,有效恢复病椎高度,矫正脊椎后凸畸形,且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未见差异.
作者:冯晶;夏平;肖少雄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草麻黄补体抑制成分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免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应用多步沉淀及薄层层析方法进行草麻黄补体抑制成分的提纯和活性鉴定.选用健康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只.参照改良的Allen's重物打击法制备大鼠SCI模型.实验组SCI后给予草麻黄补体抑制成分(15 mg/kg)溶于5 mL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两组均于SCI后12 h及1、3、7、14天5个时间点分批处死大鼠,分别行SCI组织HE染色及补体C3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补体C3阳性表达及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mRNA表达.结果 在SCI后12 h及1、3、7、14天5个时间点,实验组SCI组织中补体C3阳性表达、MPO活性及ICAM-1 mRNA表达均明显弱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急性SCI后存在补体系统的激活,草麻黄补体抑制成分能够减轻SCI后的免疫炎症反应,在继发性SCI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李良满;朱悦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疣状胃炎(verrucous gastritis,VG)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胃黏膜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及其下游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表达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94例VG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肝胃不和组(28例)、脾胃湿热组(17例)、瘀阻胃络组(20例)和脾胃虚寒组(29例);另选慢性轻度非活动型浅表性胃炎伴Hp感染阴性者30例作为对照组.14C同位素标记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患者Hp感染情况,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胃黏膜组织HIF-1α、VEGF和COX-2表达情况.结果 VG患者Hp感染阳性率为37.23% (35/94);脾胃湿热组(76.47%)Hp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肝胃不和组(32.14%)、脾胃虚寒组(31.03%)和瘀阻胃络组(20.00%)(P<0.01).不同证型组VG患者胃黏膜HIF-1α和COX-2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P<0.05),其中瘀阻胃络组HIF-1α表达高,脾胃湿热组COX-2表达高.脾胃湿热组和脾胃虚寒组VEGF表达较对照组和肝胃不和组均明显升高(P <0.01,P<0.05).结论 不同中医证型VG患者病灶部位黏膜HIF-1α、VEGF和COX-2表达及Hp感染均有一定变化,HIF-1α在瘀阻胃络证中表达强,VEGF、COX-2的表达及Hp感染在脾胃湿热证高,具有证型特异性.
作者:卜煜锋;褚丽娟;施惠娟;张晓海;张洪涛;高丽琴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中医辨证方法不仅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信息,也体现疾病发生与转归的全过程.规范的辨证方法为临床疗效评估与科研工作提供了检验的平台.笔者经过16年的临床探索,将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e ovarian syndrome,PCOS)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在同一辨证层面(生殖内分泌代谢)上进行组间比较,并与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发现PCOS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在生殖内分泌代谢特征方面存在同质性和异质性.这对了解PCOS病理变化与证型之间的规律有重要意义,对理解和阐明中医学理论中相关脏腑虚证与PCOS的关系具有很好的启示.因此认为,在同层面的辨证模式下,探索疾病各证型的规律,从中寻找疾病发生机理,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疗效和科研水平.
作者:王兴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不同中医证型自发荧光成像(auto fluorescence imaging,AFI)内镜下荧光强度[绿/红(the ratio of green to red,G/R比值)]的特征,为UC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收集UC患者49例,根据白光内镜(white light endoscopy,WLE)黏膜形态和G/R比值对大肠湿热组(19例)、脾胃气虚组(30例)和健康对照组(21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脾胃气虚组和大肠湿热组G/R比值分别为(1.147±0.137)和(0.915±0.114),较健康对照组(1.227 ±0.137)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其中大肠湿热组G/R比值较脾胃气虚组更低(P<0.01).大肠湿热组活动期内镜活动指数(endoscopic index,EI)以中度(11例)和重度(5例)为主;脾胃气虚组以缓解期(17例)和活动期EI轻度(7例)为主.活动期G/R比值小于缓解期(0.963 vs 1.220,P<0.01),且活动期EI轻、中、重度的G/R比值依次降低,分别为1.044、0.967和0.830(P<0.01).结论 UC大肠湿热证的炎症程度高于脾胃气虚证.AFI能较好地反映UC的炎症程度.
作者:杨振华;殷泙;黄傲霜;史琲;毛燕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是一种生殖功能障碍与糖代谢异常并存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临床以持续无排卵、雄激素过多和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IR)为主要特征,同时还存在着远期并发症的危险,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子宫内膜癌等.下丘脑-垂体-卵巢( hypothalamic-pituitary-ovarian,HPO)轴功能失调,肥胖,IR,遗传因素,卵巢局部自分泌、旁分泌异常等与PCO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作者:郑艳华;苏念军;丁涛;马红霞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案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围手术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ovasospasm,DCV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63例aSAH住院患者分为试验组31例(介入治疗24例,开颅7例)和对照组32例(介入治疗26例,开颅6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及尼莫地平治疗,试验组加服中药脑脉解痉汤1号和2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院第180天DCVS、再出血、脑积水发生率及病死率;入院第1、3、7、14天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脉冲指数(PI)、脑血管痉挛指数(linde-gard指数);入院第1、14、180天中医证候评分、美国国立卫生所卒中量表(NIHSS)及修正的Rankin量表评分.结果 试验组DCVS发生率及再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9.0% vs 53.1%,3.2%vs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6.4%vs9.4%)及脑积水发生率(29.0% vs 25.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入院第7天Vm、PI和linde-gard指数以及第14天Vm和linde-gard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入院第14、180天时中医证候评分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降低aSAH患者DCVS的发生率、中医证候评分以及NIHSS评分,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李贵福;马朝晖;罗望池;钟经馨;郭建文;李铁林;黄燕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慢性胃炎腻苔患者的口腔微生物菌群组成特征,探索腻苔的形成机制.方法 收集40例慢性胃炎患者舌苔样本(腻苔组20例,非腻苔组20例)和20名正常人舌苔样本(健康对照组).利用16S rRNA基因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检测各组舌苔微生物菌群,得到舌苔样本细菌DGGE图谱,将其数字化后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偏小二乘判别法分析(PLSDA).结果 慢性胃炎腻苔组、非腻苔组与健康对照组舌苔的微生物组成存在差异.(1)腻苔组与非腻苔组之间有5条具有显著差异的条带,PLS判别模型的预报准确率达到97.5%;腻苔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有8条具有显著差异的条带,PLS判别模型的预报准确率达到95.0%;非腻苔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条带差异不明显.(2)腻苔组的8号条带亮度高于非腻苔组和健康对照组,测序结果显示其近邻居为Moraxella catarrhalis(黏膜炎莫拉氏菌/卡他莫拉菌),但两者相似度仅为96.2%,可能是目前尚未报道的一个新菌种;10号条带亮度为健康对照组>非腻苔组>腻苔组,测序结果显示其与Rothia mucilaginosa(黏滑罗斯菌)相似度达到100.0%.结论 8号条带的菌种可能与慢性胃炎腻苔的形成有密切关系,10号条带的菌种可能与慢性胃炎非腻苔形成有一定的关系,提示口腔微生物菌群的变化可能是腻苔的形成机制之一.
作者:李福凤;赵洁;庞小燕;钱鹏;陈慧;王忆勤;叶进;付晶晶;孙祝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血瘀证遗传相关的差异基因功能及目标通路.方法 以家系CHD血瘀证者(A组)及家系CHD非血瘀证者(B组)、家系非CHD血瘀证者(C组)、家系健康人(D组)、非家系CHD血瘀证者(E组)、非家系健康人(F组)为研究对象,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A组与B、C、D、E组,以及D组与F组的差异基因表达谱;通过基因本体论( gene ontology,GO)分析阐释差异基因的分子功能;通过BioCarta及KEGG网站寻找差异基因所在通路,应用超几何分布统计学方法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目标通路,并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对差异基因进行验证.结果 (1)通过对基因芯片数据的筛选(差异倍数≥3),发现家系CHD血瘀证差异基因表达主要涉及趋化因子、白介素细胞因子、补体系统、基质金属蛋白酶系、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内皮细胞黏附因子等.(2)通过相关差异基因(P <0.05)GO分析,找到与CHD血瘀证相关的差异基因的分子功能.(3)经过BioCarta及KEGG通路分析,发现家系CHD血瘀证与遗传相关的差异基因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目标通路主要涉及到炎症、斑块形成、内皮损伤等方面.经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反应验证了基因芯片准确可靠.结论 CHD血瘀证遗传相关的差异基因与炎症、斑块形成及血管内皮损伤密切相关.
作者:袁肇凯;王丽萍;黄献平;李杰;王萍;喻松仁;简维雄;孙贵香;刘群良;郑景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祛毒颗粒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病程进展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166例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4期脾肾两虚、浊瘀阻滞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83例,完成77例)和对照组(83例,完成75例).在一般治疗基础上,试验组口服祛毒颗粒,对照组口服尿毒清颗粒,均每次5 g,每天3次,治疗时间为12个月以上.观察两组患者血清肌酐( serum creatinine,SCr)的变化,以血肌酐倒数(1/SCr)为纵坐标,以治疗时间为横坐标,做直线回归分析,比较各组斜率和回归系数(b).同时观察两组患者血压、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Alb)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结果 试验组平均治疗时间[(42.8 ± 18.5)个月]较对照组[(34.2±12.7)个月]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48个月试验组未达到观察终点比率(35/77,45.45%)大于对照组(24/75,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回归直线b值为-0.00258±0.00132,对照组b值为-0.00386±0.00167,试验组斜率绝对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治疗第48个月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第12、24、36、48个月24 h尿蛋白定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血浆Al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H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祛毒颗粒能延缓CRF病程进展,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压、减少尿蛋白排泄、升高血浆Alb等因素有关.
作者:郭兆安;张爱真;徐炳侠;刁亚军;房婧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氧化苦参碱( oxymatrine,OM)对人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 Ⅰ,Ⅲ,PCⅠ,PCⅢ)、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1)表达的作用,并与瘢痕治疗常规药物氢化可的松( hydrocortisone,HC)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原代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KFb)、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yperplastic scar fibroblast,HFb)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ormal fibroblast,NFb),分别使用OM (500 μg/mL)、HC(2μg/mL)作用于KFb、HFb和NFb,RT-PCR法检测3种成纤维细胞PCⅠ、PCⅢ、FN及MMP-1 mRNA表达及其药物干预后的变化.结果 正常条件下,与NFb比较,KFb、HFb的PCⅠ mRNA表达分别增加31.7%和34.2%(均P<0.05),且KFb的PCⅢmRNA表达增加44.9% (P <0.01).药物干预后,OM使HFb的FN及PC Ⅰ mRNA表达量分别减少18.8%和23.6%(均P<0.05);HC使HFb的FN及PCⅠ mRNA表达量分别减少26.8%和43.6% (P <0.05,P<0.01);OM还使KFb的MMP-1 mRNA表达量增加21.8% (P <0.05).结论 OM可能通过抑制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PC Ⅰ和FNmRNA表达而减少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合成;与HC比较,OM还可通过诱导KFb的MMP-1mRNA表达增加以促进ECM的降解,因而具有潜在的治疗病理性瘢痕的作用.
作者:边曦;吴江群;聂兴举;秦泽莲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对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临床症状进行同、异、反的定量刻画,建立相应的集对分析数学模型,从而指导临床,提高临床辨证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采用凉血潜阳法治疗后具有完整资料的202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系统收集其临床症状、体征等.通过集对分析的方法,将治疗结局为痊愈及显效的归为同部,有效归为异部,无效归为反部,根据公式计算各项辨证因子的U值,筛选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中医辨证相关的联系因子,根据各辨证因子联系数的大小,构建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辨证模型.结果 鳞屑积分>2.04,红斑积分>2.34,年龄>50岁,面积积分>2.07,口干,脉滑,苔黄,脉濡,大便干结为银屑病血热证的主要辨证因子;汗出减少,失眠,脉数,任何程度的病变浸润,皮损发于任何部位,舌红,精神抑郁,病程1~360个月,年龄16 ~50岁,脉弦,苔薄,面积积分0+~2.07,苔白,舌紫,鳞屑积分0+~2.04,脉细弱为次要辨证因子;红斑积分0+~2.34,舌淡为再次辨证因子.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集对分析模型建立为:U血热证=Σan/N+ Σbmi/M+ΣCpj/P.结论 U血热证≥10.75可判定为血热证,采用中医凉血治疗即可取得不错的疗效;U血热证<0.75,则患者在血热证基础上伴有其他证型,单纯凉血治疗效果不好.
作者:李峰;迮侃;曹筱筱;李欣;李斌;陈洁;徐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腹水草水提液抗大鼠乙醇型胃溃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48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雷尼替丁组,以及腹水草高、中、低剂量组,每组8只.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雷尼替丁组给予0.18%雷尼替丁混悬液[0.027 g/(kg·d)]灌胃;腹水草各剂量组分别给予高、中、低剂量腹水草水提液[2.8、1.4、0.7 g/(kg·d)]灌胃,每天1次,连续14天.于后1次灌胃后,采用无水乙醇灌胃造模.比较各组大鼠胃溃疡指数及溃疡抑制率,检测血清及胃黏膜组织丙二醛( MDA)、NO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组织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含量.结果 腹水草各剂量组及雷尼替丁组溃疡指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小(P<0.01),且腹水草各剂量组呈剂量依赖性(P<0.01);腹水草高剂量组的溃疡抑制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和组织MDA、NO含量显著升高,SOD活性以及组织EGF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腹水草各剂量组及雷尼替丁组血清和组织MDA含量降低,血清NO含量升高,组织NO下降,血清SOD活性升高,组织EGF含量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结论 腹水草水提液具有抗大鼠乙醇型胃溃疡的作用.减少自由基生成、促进氧自由基清除及抗脂质过氧化反应,调控机体中NO和EGF含量,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作者:沈贵芳;郭伟;赵伟春;党海洋;李学亮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中药复方配伍机理研究一直是中医药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但复方的复杂性使得目前研究方法难以适合其自身特点,制约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笔者提出药物配伍关系与其体内代谢过程密切相关,制备中药活性小分子单克隆抗体,利用免疫分析方法能够实现多种主要药效成分的同时检测,可以阐明中药的体内代谢及相互作用关系,是进行复方配伍机理研究的新思路.
作者:屈会化;赵琰;王庆国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单胺氧化酶A( monoamine oxidase A,MAO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怒的调节关系.方法 以某学院健康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量表2(State-Trait Anger Expression Inventory-Ⅱ,STAXI-2)特质怒得分筛选受试者,其中高特质怒者225名,低特质怒者221名,经采血后,采用酚-氯仿法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法对MAOA基因上的4个tag SNP位点(rs5906957、rs2235186、rs1181275和rs5905613)进行基因分型,对高、低特质怒不同性别组MAOA基因4个tag SNP位点不同基因型受试者怒的表达量表得分和怒的控制量表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低特质怒女性MAOA基因rs2235186位点不同基因型组控制发怒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7),其余3个tag SNP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受试者在怒的表达及控制得分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AOA基因tag SNP rs2235186多态性与我国健康大学生低特质怒女性的控制发怒特质有关.
作者:闫秀娟;詹向红;侯俊林;刘永;王淑玲;李伟;闫国立;王友杰;杨丽萍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梳理血瘀证科学研究文献,对血瘀证分子调控网络研究历程及前瞻进行简要述评.血瘀证本质研究早由陈可冀、王阶等首次提出,随后历经30余年,研究逐渐深入.血瘀证研究历程主要包括血瘀证诊断标准的制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家系、双生子与临床流行病学相结合的血瘀证研究,四大组学与血瘀证分子调控网络研究,以及信号转导网络与血瘀证研究等.随着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基础研究、临床诊断和药物研发等领域的运用,可看到人类疾病全基因网络研究的希望,如代谢性疾病、癌症等.这些重大研究成果,为血瘀证深层次本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杨杰;王米渠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对高脂血症住院患者的中医证候临床调研,探讨高脂血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自拟《高脂血症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收集316例高脂血症住院患者的血脂分类、分级,合并症,以及中医症状、舌象、脉象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6例高脂血症患者中医单证辨证以肝气郁证为多见(66.46%).肝郁脾虚证(35.44%)、肝肾阴虚证(16.77%)、脾肾阳虚证(13.61%)、痰瘀内阻证(13.29%)、阴虚阳亢证(9.18%)是高脂血症5个常见中医复合证型.肝郁脾虚证在所有类型、程度的高脂血症中均占有高构成比.对高脂血症的分类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型合并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型多见(108/316,34.18%),其次为混合型高脂血症(81/316,25.63%),总计混合型占59.81%(189/316),高于总胆固醇(TC)增高型(16.77%)和甘油三酯(TG)增高型(23.42%).结论 肝郁脾虚证可能是影响高脂血症脂质代谢的核心证型.高脂血症临床以混合型高脂血症多见,临床用药需兼具降TC、TG和升高HDL-C 3种作用.
作者:朴胜华;郭姣;胡竹平 刊期: 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