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免疫PCR检测

洪泽辉;周晓雷;吴国球;黄鹰;张红梅;张丽珊

关键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免疫聚合酶链反应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适用性强、敏感性高的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方法。方法:在乙肝表面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反应的基础上,逐步加入生物素化抗体、亲合素-DM耦联物,PCR扩增相应的DNA标记,通过检测DNA来反映相应抗原的量。结果:免疫PCR检测敏感度为常规酶联免疫试剂盒的300倍。结论:免疫PCR是一种适用于乙肝表面抗原的、高度敏感的检测方法。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低氧性肺血管重建与生长因子的关系

    肺血管结构重建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前者的主要致病因子均可直接或间接改变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厚,导致肺动脉高压发生。现就近年来对有关生长因子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林勇;陈文彬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甘草对大鼠小肠运动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甘草对大鼠小肠移行性综合肌电(MMC)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20只SD大鼠平分为氨甲酰甲胆碱组和甘草组,用药前后检测小肠的电活动,以MMC活动周期、Ⅲ相持续时间为指标分析小肠电活动状态。另20只SD大鼠平分为正常组和甘草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肠嗜铬细胞及小肠神经系统(ENS)中5-HT的含量,用显微分光光度计对免疫染色强度进行定量测定。结果:(1)甘草能抑制肌受体激动剂氨甲酰甲胆碱引起的十二指肠和空肠收缩反应,并能预防其收缩反应的发生;(2)甘草组与正常组比较,小肠嗜铬细胞和ENS中5-HT含量明显减少。结论:(1)甘草对大鼠十二指肠和空肠的抑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由M-受体介导的突触后抑制作用;(2)甘草通过抑制小肠嗜铬细胞分泌5-HT及降低ENS中5-HT的含量而对大鼠小肠MMC活动起抑制作用

    作者:寻庆英;周怀君;窦国祥;杨德治;魏义全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IL-2基因转导CD3AK细胞免疫学功能的研究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转导后CD3AK细胞免疫学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IL2基因转导入CD3AK细胞。检测转导细胞中特异性NeoR基因、培养上清IL2的表达水平及转导CD3AK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细胞毒活性和细胞表型。结果:从转导细胞mRNA中扩增出长度为347bp的特异性NeoR基因片段,转导细胞培养上清的IL2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体外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均强于未转导组细胞,CD4+/CD2+值升高。结论:PLIL2SN逆转录病毒转导CD3AK细胞后,IL-2基因得到表达并增强CD3AK细胞的免疫学功能。

    作者:王立新;夏圣;许靖霞;蔡仙德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10-羟基喜树碱诱导人肝癌细胞SMMC-772l凋亡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10-羟基喜树碱(10-HCPT)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用10-HCPT以不同终浓度、不同作用时间诱导SMMC-721人肝癌细胞。分别以倒置相差显微镜、电镜、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改变,提取细胞内小分子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并对这些细胞的P53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当10-HCP终浓度>2.0μmol·L-1时,部分细胞可见典型的凋亡特征:核固缩、凋亡小体、梯状电泳带。随着10-HCPT浓度或作用时间增加,凋亡率逐渐升高。各组细胞P53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阴性。结论:10-HCPT可诱导SMMCC-7721细胞凋亡,其作用效果呈剂量、时间依赖性。

    作者:王晓颖;陈怀仁;王尔慧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应激时大鼠胃粘膜中MDA含量和CAT、Ca2+-ATPase活性的变化

    目的:探讨在应激状态下大鼠胃粘膜中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CAT)和钙泵(Ca2+-ATPase)活性的变化。方法:捆扎大鼠四肢,固定头部后淹水制成应激模型,检测其胃粘膜中MDA含量、CAT活性和Ca2+-ATpase活性。结果: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胃粘膜损伤加重,粘膜中MDA含量逐步增加,CAT和Ca2+-ATPase活性也代偿性增加,在应激2 h组活性较高。结论: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机体产生的自由基大量增加,尽管清除系统活性增加,但仍不足以及时将大量的自由基清除掉,从而造成胃粘膜损伤。

    作者:许燕;张芸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低增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8四体异常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提高对染色体8四体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低增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8四体异常,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和结论:(1)8四体异常可见于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多见于单核系恶性增殖性疾病;(2)特尔立加小剂量Ara-C对低增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中的原始细胞过多性难治性贫血安全有效。

    作者:丁家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肝硬化患者医院内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和探讨肝硬化患者医院内感染(下称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对570例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5.08%,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和消化道,致病茵以革兰阴性茵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茵和真茵。药敏试验示院内感染茵耐药率高。有肝昏迷、腹水、上消化道大出血及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1者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结论:对危重病人和有各种致危因素的患者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加强院内感染的防治。

    作者:刘燕;李春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打孔L术的临床应用

    自羟基磷灰石义眼台广泛应用于眼窝重建以来,因与之配套的活动眼片活动度好而极大提高了义眼的整形美容效果。义眼整体活动与义眼台打孔密切相关。我院从1997年以来共行义眼台植入术35例,其中30例行义眼台打孔联动杆植入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手术方法定位角膜中心点;常规消毒铺单,行球后麻醉,结膜囊滴阿尔卡因;用义眼台固定环固定义眼台,烧灼中心点处;以手持电钻行钻孔术,深度为8~10 mm;冲洗干净后,放联动杆托,装入平头联动杆;结膜囊内涂抗生素眼膏,加压包扎。2 讨 论义眼台打孔术简单方便,但操作不当会引起联动杆的偏斜、松动、脱落,影响义眼片运动及手术的美容效果,甚至因钻穿义眼台造成球后出血,所以手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定位要准确。我们在行球后麻醉前让术眼各方向转动,以确定中心点,再根据角膜映光点及义眼台活动稍作修正。(2)球后麻醉剂量应充足,这样不仅能止痛、制动,还可以托起义眼台避免钻到眶壁。(3)固定眼球应垂直加压,以免偏斜。(4)钻孔应注意深度,以8~10mm为宜。(5)先装入平头联动杆,1周后换凸头联动杆。(6)术后应加压包扎24 h,以起到止血的作用。

    作者:董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血清CYFRA21-1的检测在实体恶性肿瘤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目的:研究CYFRA21-1对来源于上皮细胞的实体恶性肿瘤诊断、分期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检测35例正常人、30例非肿瘤患者、53例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CYFRA21-1水平。结果:正常人组及非肿瘤患者组检测阳性率明显低于恶性肿瘤组(P<0.001)。CYFRA21-1在来源于上皮细胞的实体恶性肿瘤中均有表达:0~Ⅰ期者为(3.86±0.86)μG·L-1,Ⅱ~Ⅲa期者为(28.33±18.92)μg·L-1,Ⅲb~Ⅳ期者为(190.23±75.94) μg·L-1。随病情的发展,血清中CYFRA21-1含量明显增加(P<0.01)。结论:血清CYFRA21-1的含量可作为对来源于上皮细胞的实体恶性肿瘤进行诊断、分期及预后判断的一项比较客观的指标。

    作者:吴培;吴复平;邹继红;顾晓怡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免疫PCR检测

    目的:探讨一种适用性强、敏感性高的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方法。方法:在乙肝表面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反应的基础上,逐步加入生物素化抗体、亲合素-DM耦联物,PCR扩增相应的DNA标记,通过检测DNA来反映相应抗原的量。结果:免疫PCR检测敏感度为常规酶联免疫试剂盒的300倍。结论:免疫PCR是一种适用于乙肝表面抗原的、高度敏感的检测方法。

    作者:洪泽辉;周晓雷;吴国球;黄鹰;张红梅;张丽珊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目的: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15例GBS患者和15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细胞百分率与CD4+/CD8+值进行测定。结果:CBS患者外周血中CD8+细胞百分率降低,CD4+/Cd8+增高,而cd3+、CD4+、CD19+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结论:异常免疫应答是GBS的重要发病机制,而CD4+/CD8+值异常可能是GBS的一个显著标志。

    作者:周红;乔健;吕传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丹贝和大豆异黄酮提取物对小鼠移植性肿瘤抑制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丹贝及大豆异黄酮提取物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的抑制作用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受试物对BALB/C小鼠移植肉瘤(S-180)的作用和对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检测小鼠胸腺、脾指数的变化。结果:11.42g·kg-1的丹贝异黄酮提取物能抑制S180生长,此剂量及5.71 g·kg-1的剂量能抑制胸腺指数下降,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结论:丹贝异黄酮提取物可望成为具有抑制肿瘤作用的保健食品。

    作者:翟成凯;高霞;孙桂菊;蒋兆坤;江汉湖;陆琮明;张小强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两种测定司帕沙星含量方法的研究

    目的:探讨两种测定司帕沙星含量的方法。方法: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及非水滴定法测定司帕沙星含量的结果。结果: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司帕沙星对照品线性范围为5~25mg·L-1,r=0.9999,RSD为0.69%;非水滴定法,RSD为0.15%。结论:两种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

    作者:史家明;缪玉山;钱建清;倪冲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1998年江苏省不同地区血站消毒管理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江苏省不同地区血站消毒管理工作状况。方法:由省防疫站直接调查和向各市防疫站发放调查方案,由各市对本地血站进行调查;同时参照GB15982-1995Ⅲ类医院环境标准进行消毒质量监测和评价。结果:各血站消毒管理组织健全,一次性采输血器材使用和处理方式规范,消毒质量监测合格率各血站相差较大。结论:血站环境与医院有一定的差异,建议制定国家或省级血站消毒质量监测的规范或标准。

    作者:周士新;顾健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周围神经延长术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组织扩张器(TE)延长神经后神经长度、功能和组织学变化。方法:TE以不同程度(8d共注水分别为2、4及8ml)及不同速度(分别于8、12及16d注水8ml)延长坐骨神经,对延长后神经进行电生理学、组织学检测,并进行组内比较。结果:(1)神经延长后,其传导速度(NC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有一定程度降低,组织学有改变;(2)重度延长组(8ml组)改变比轻度延长组(2ml组)、中度延长组(4ml组)更为明显,快速延长组(8d组)比中速延长组(12 d组)、慢速延长组(16 d组)改变更为明显。结论:(1)TE可有效地延长神经长度,同时神经伴有功能和组织学改变;(2)神经延长长度越长、速度越快,这些改变越明显。

    作者:陈海;宋知非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培养基培养法和细胞培养法分离培养生殖支原体的初步探讨

    目的:用培养基培养法和细胞培养法分离培养临床标本中的生殖支原体(Mg),以证实天津地区性传播疾病(STD)门诊患者有无Mg感染。方法:用无菌棉拭子取STD门诊患者生殖泌尿道分泌物,分别接种于SP-4培养基和Vero细胞进行Mg的分离培养,对符合Mg培养特性的培养物,用套式PCR试验、代谢抑制试验以及PCR扩增产物核酸序列测定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采用培养基培养法自79名STD门诊患者中分离培养出2株Mg,分离率为2.53%;采用细胞培养法自80名患者中分离培养出5株Mg,分离率为6.25%。两者无显著性差异(x2=0.57,0.25

    作者:张莹;赵季文;崔玉明;王蓓;徐翠瑜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大黄对肠缺血再灌注致大鼠炎症反应的防治作用

    目的:初步探讨大黄对肠缺血再灌注(L/R)诱发的肠粘膜屏障损伤及机体炎症反应的防治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对照、I/R及治疗3组,检测各组动物肠组织SOD、血TXA2及内毒素水平,并观察细菌培养结果、脏器指标及生存率。结果:肠L/R后肠组织内SOD耗损,血TXA2水平升高并伴有严重的内毒素血症及菌血症;预先以大黄治疗可使肠内SOD耗损减少,血TXA2水平明显下降,同时细茵、内毒素易位减少,脏器功能指标改善,动物致伤24 h生存率提高40%。结论:大黄可减轻大鼠肠K/R后肠粘膜屏障破坏,并进一步对炎症反应所介导的器官损伤起保护作用。

    作者:赵钢;江伟;徐惠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愈合的影响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204例食管贲门癌病人为复方丹参注射液使用组,与对照组259例作比较,观察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了解吻合口的愈合情况。结果:对照组吻合口瘘发生8例(3.1%),丹参组发生1例(0.49%),两组比较,P<0.05;吻合口狭窄对照组24例(9.3%),丹参组5例(2.3%),两组比较,P<0.01。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有促进吻合口愈合的作用。

    作者:姚宇清;陈荫春;张达才;濮玉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老年人肺结核与肺癌并存52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老年人肺结核与肺癌并存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52例两病并存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患者除表现为常见的咳嗽、咳痰、乏力、纳差等症状外,还可有咯血、呼吸困难、明显消瘦、精神不振或萎靡、胸痛等表现。两病痛灶在同一部位者12例:在原结核病灶部位显示圆形、块状或结节状增殖性改变者5例;出现内壁不规则厚壁空洞、肺段不张、原浸润性病灶扩大且伴有胸水者各1例;在原结核病灶边缘出现团块状、不规则影者4例。结论:两病并存者并不少见,而患者一般情况差、病情重,肺部x线表现多样,易漏误诊、治疗难、病死率高是其重要临床特点。

    作者:李友良;宁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十二指肠造瘘术治疗犬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研究

    目的:研究十二指肠造瘘术对犬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的治疗价值。方法:制作犬Ahnp模型,并行十二指肠造瘘术,24h后随机开放一半动物的十二指肠造瘘管,为实验组,另一半未开放者为对照组。犬存活72h后立即在无菌条件下开腹,取腹腔液、胰腺坏死组织、十二指肠液作细菌培养。结果:实验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两组腹腔液、十二指肠液细菌培养无明显差异,但实验组胰腺坏死组织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十二指肠造瘘术可以防治Ahnp时胰腺组织的细茵感染,从而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作者:石欣;高乃荣;陈怀仁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东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