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宋知非
目的:研究老年人肺结核与肺癌并存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52例两病并存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患者除表现为常见的咳嗽、咳痰、乏力、纳差等症状外,还可有咯血、呼吸困难、明显消瘦、精神不振或萎靡、胸痛等表现。两病痛灶在同一部位者12例:在原结核病灶部位显示圆形、块状或结节状增殖性改变者5例;出现内壁不规则厚壁空洞、肺段不张、原浸润性病灶扩大且伴有胸水者各1例;在原结核病灶边缘出现团块状、不规则影者4例。结论:两病并存者并不少见,而患者一般情况差、病情重,肺部x线表现多样,易漏误诊、治疗难、病死率高是其重要临床特点。
作者:李友良;宁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转导后CD3AK细胞免疫学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IL2基因转导入CD3AK细胞。检测转导细胞中特异性NeoR基因、培养上清IL2的表达水平及转导CD3AK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细胞毒活性和细胞表型。结果:从转导细胞mRNA中扩增出长度为347bp的特异性NeoR基因片段,转导细胞培养上清的IL2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体外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均强于未转导组细胞,CD4+/CD2+值升高。结论:PLIL2SN逆转录病毒转导CD3AK细胞后,IL-2基因得到表达并增强CD3AK细胞的免疫学功能。
作者:王立新;夏圣;许靖霞;蔡仙德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在应激状态下大鼠胃粘膜中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CAT)和钙泵(Ca2+-ATPase)活性的变化。方法:捆扎大鼠四肢,固定头部后淹水制成应激模型,检测其胃粘膜中MDA含量、CAT活性和Ca2+-ATpase活性。结果: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胃粘膜损伤加重,粘膜中MDA含量逐步增加,CAT和Ca2+-ATPase活性也代偿性增加,在应激2 h组活性较高。结论: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机体产生的自由基大量增加,尽管清除系统活性增加,但仍不足以及时将大量的自由基清除掉,从而造成胃粘膜损伤。
作者:许燕;张芸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与方法:通过对24例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行腔内治疗临床资料的分析,总结经验,以提高疗效。结果:24例患者中,行前列腺部分切除加连合部切开扩张术16例,单纯连合部切开扩张术8例,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均排尿通畅,无术后并发症。结论:高龄及高危不是前列腺腔内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作者:唐利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白塞综合征合并肠外瘘的诊治。方法:对1例2次手术后均合并肠瘘的白塞综合征患者行回盲部、末端回肠切除并回肠造瘘术的资料进行总结。结果:患者术后未再出现肠瘘,恢复良好,待二期手术。结论:白塞综合征合并肠外瘘应进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作者:陈卫东;石欣;刘训钰;嵇振岭;范新;陈怀仁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小切口及普通开腹胆囊切除术的创伤程度。方法:回顾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512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270例、普通开腹胆囊切除术(COC)638例的临床资料,比较3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后镇痛剂用量、术后体温、肠功能、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日、总住院日以及总费用、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行方差分析。结果:C组术后恢复指标与MC、COC组比均有明显差异(P<0.01),MC组恢复较COC组亦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LC手术创伤程度小,病人恢复快;MC手术创伤较COC小,病人恢复较快,手术费用低。
作者:金慧涵;徐泱;戴途;廉锡伟;陆友兴;陈鹏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丙型肝炎病毒(HCV)疫苗研制因其存在不同基因型等多种因素而困难重重,但人们仍在不断探索,现综述近年来HCV疫苗,包括HCV蛋白疫苗、HCV-DNA疫苗研制概况,并对存在问题和拟采用对策提出设想。
作者:窦骏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提高对染色体8四体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低增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8四体异常,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和结论:(1)8四体异常可见于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多见于单核系恶性增殖性疾病;(2)特尔立加小剂量Ara-C对低增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中的原始细胞过多性难治性贫血安全有效。
作者:丁家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组织扩张器(TE)延长神经后神经长度、功能和组织学变化。方法:TE以不同程度(8d共注水分别为2、4及8ml)及不同速度(分别于8、12及16d注水8ml)延长坐骨神经,对延长后神经进行电生理学、组织学检测,并进行组内比较。结果:(1)神经延长后,其传导速度(NC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有一定程度降低,组织学有改变;(2)重度延长组(8ml组)改变比轻度延长组(2ml组)、中度延长组(4ml组)更为明显,快速延长组(8d组)比中速延长组(12 d组)、慢速延长组(16 d组)改变更为明显。结论:(1)TE可有效地延长神经长度,同时神经伴有功能和组织学改变;(2)神经延长长度越长、速度越快,这些改变越明显。
作者:陈海;宋知非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两种测定司帕沙星含量的方法。方法: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及非水滴定法测定司帕沙星含量的结果。结果: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司帕沙星对照品线性范围为5~25mg·L-1,r=0.9999,RSD为0.69%;非水滴定法,RSD为0.15%。结论:两种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
作者:史家明;缪玉山;钱建清;倪冲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江苏省不同地区血站消毒管理工作状况。方法:由省防疫站直接调查和向各市防疫站发放调查方案,由各市对本地血站进行调查;同时参照GB15982-1995Ⅲ类医院环境标准进行消毒质量监测和评价。结果:各血站消毒管理组织健全,一次性采输血器材使用和处理方式规范,消毒质量监测合格率各血站相差较大。结论:血站环境与医院有一定的差异,建议制定国家或省级血站消毒质量监测的规范或标准。
作者:周士新;顾健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15例GBS患者和15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细胞百分率与CD4+/CD8+值进行测定。结果:CBS患者外周血中CD8+细胞百分率降低,CD4+/Cd8+增高,而cd3+、CD4+、CD19+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结论:异常免疫应答是GBS的重要发病机制,而CD4+/CD8+值异常可能是GBS的一个显著标志。
作者:周红;乔健;吕传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研究CYFRA21-1对来源于上皮细胞的实体恶性肿瘤诊断、分期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检测35例正常人、30例非肿瘤患者、53例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CYFRA21-1水平。结果:正常人组及非肿瘤患者组检测阳性率明显低于恶性肿瘤组(P<0.001)。CYFRA21-1在来源于上皮细胞的实体恶性肿瘤中均有表达:0~Ⅰ期者为(3.86±0.86)μG·L-1,Ⅱ~Ⅲa期者为(28.33±18.92)μg·L-1,Ⅲb~Ⅳ期者为(190.23±75.94) μg·L-1。随病情的发展,血清中CYFRA21-1含量明显增加(P<0.01)。结论:血清CYFRA21-1的含量可作为对来源于上皮细胞的实体恶性肿瘤进行诊断、分期及预后判断的一项比较客观的指标。
作者:吴培;吴复平;邹继红;顾晓怡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度数共转性外斜视手术方法的选择和手术量,观察手术效果。方法:对40例大度数共转性外斜视(斜视度>225°)患者行超常量外直肌后退术的结果进行总结,外直肌后徙量为8~12mm。结果:一次性手术治愈31例(治愈率为77.5%),改善8例(占20%),效果不良1例(占2.5%)。结论:超常量外直肌后徙矫正大度数外斜视效果良好。
作者:孙松;汪晓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初步探讨大黄对肠缺血再灌注(L/R)诱发的肠粘膜屏障损伤及机体炎症反应的防治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对照、I/R及治疗3组,检测各组动物肠组织SOD、血TXA2及内毒素水平,并观察细菌培养结果、脏器指标及生存率。结果:肠L/R后肠组织内SOD耗损,血TXA2水平升高并伴有严重的内毒素血症及菌血症;预先以大黄治疗可使肠内SOD耗损减少,血TXA2水平明显下降,同时细茵、内毒素易位减少,脏器功能指标改善,动物致伤24 h生存率提高40%。结论:大黄可减轻大鼠肠K/R后肠粘膜屏障破坏,并进一步对炎症反应所介导的器官损伤起保护作用。
作者:赵钢;江伟;徐惠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204例食管贲门癌病人为复方丹参注射液使用组,与对照组259例作比较,观察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了解吻合口的愈合情况。结果:对照组吻合口瘘发生8例(3.1%),丹参组发生1例(0.49%),两组比较,P<0.05;吻合口狭窄对照组24例(9.3%),丹参组5例(2.3%),两组比较,P<0.01。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有促进吻合口愈合的作用。
作者:姚宇清;陈荫春;张达才;濮玉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老年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为制订防范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抽样调查南京市158名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填写自我健康评估表、心理创伤量表、精神健康量表、幸福度量表、生活照料情况表、无望量表、老年性痴呆筛查量表等。资料用EPI和SAS系统作一元与多元分析。结果:一元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职业、婚姻、教育、中风史6个因子与老年性痴呆发生率均有密切关系;多元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高,老年性痴呆发生率越高,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体力劳动者发生率高于脑力劳动者。结论:老年性痴呆与社会心理因素有一定关系。
作者:吴伟;陈骏;周达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研究10-羟基喜树碱(10-HCPT)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用10-HCPT以不同终浓度、不同作用时间诱导SMMC-721人肝癌细胞。分别以倒置相差显微镜、电镜、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改变,提取细胞内小分子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并对这些细胞的P53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当10-HCP终浓度>2.0μmol·L-1时,部分细胞可见典型的凋亡特征:核固缩、凋亡小体、梯状电泳带。随着10-HCPT浓度或作用时间增加,凋亡率逐渐升高。各组细胞P53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阴性。结论:10-HCPT可诱导SMMCC-7721细胞凋亡,其作用效果呈剂量、时间依赖性。
作者:王晓颖;陈怀仁;王尔慧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通腑汤对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以甘草煎剂灌胃造成胃肠气滞证动物模型,观察通腑汤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大鼠胃肠电快波数的影响。结果:通腑汤能增强胃肠气滞证小鼠的小肠推进运动,其作用与西沙必利相似;通腑汤能增加模型大鼠胃肠电的快波数。结论:通腑汤对胃、十二指肠乃至回肠均有较好的促动力作用。
作者:朱欣佚;窦国祥;杨德治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和探讨肝硬化患者医院内感染(下称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对570例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5.08%,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和消化道,致病茵以革兰阴性茵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茵和真茵。药敏试验示院内感染茵耐药率高。有肝昏迷、腹水、上消化道大出血及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1者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结论:对危重病人和有各种致危因素的患者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加强院内感染的防治。
作者:刘燕;李春红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