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林;戴月;朱谦让;张静娴
目的:分析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的血糖变化,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本院定期产检并分娩的孕产妇1000例进行甲状腺功能及糖耐量检测,测定其血液促甲状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筛查出甲减孕妇121例,并对TSH及血糖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追踪其妊娠结局,选取同期甲功正常的孕产妇10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孕妇中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121例,发病率为12.1%,血糖水平较甲功正常孕妇的血糖水平明显增高(P<0.05),其中空腹血糖与TSH有相关性(P< 0.05,r=0.39).追踪妊娠结局:121例中有92例合并各类产科合并症及分娩期并发症,约占76.03%.甲减孕妇中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胎儿窘迫、胎儿生长受限等并发症较甲功正常的孕妇发病率高.结论:妊娠合并甲减的发生率高,对母儿的不利影响较大,应对甲减孕妇加强血糖监测,及孕期、分娩期合并症的监测及处理.
作者:谢芳;管丽莎;陈轩;高红;吕弘道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miRNA145联合二甲双胍对人结直肠癌细胞株HCT116增殖的影响.方法:慢病毒法将miRNA145转染入人结直肠癌细胞株HCT116,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miRNA145表达的变化.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检测miRNA145和/或二甲双胍对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miRNA145和/或二甲双胍对细胞AMPK、mTOR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CCK-8实验表明miRNA 145、二甲双胍均具有抑制HCT116细胞增殖的作用,二者联用使细胞增殖受到更大程度的抑制.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二甲双胍、miRNA145以及二者联用可进一步促进AMPK的活化进而影响mTOR蛋白表达水平.结论:miRNA 145联合应用二甲双胍具有更强的抑制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增殖的作用.
作者:王钟林;张冬生;王勇;孙跃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在心脏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5年4月,本院23例因心脏术后出现低心排综合征而运用ECMO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3例中15例(65.2%)成功脱离ECMO支持治疗,其中10例存活出院(生存率43.5%),5例成功撤除ECMO后因严重并发症而死亡.8例因无法撤除ECMO而死亡.全组ECMO平均支持时间(191±121)h.ECMO支持治疗期间出现的主要并发症有出血、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存活出院组ECMO装机前血乳酸水平及术后总出血量和死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MO可为心脏术后低心排患者提供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控制术后出血,应用ECMO时机是心脏术后低心排救治成功的关键因素.
作者:郑翔翔;张石江;梁永年;秦建伟;邵永丰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索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经手术治疗的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06例PTMC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率为22.6%(24/106).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大径(>5 ram)、多发癌灶、双叶肿瘤与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与中央区淋巴结阳性发现率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径>5 mm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OR=0.092;95%CI=0.028~0.306).结论:对于临床触诊阴性的PTMC患者,原发肿瘤直径>5 mm、多发癌灶、双叶肿瘤者有必要行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作者:周沁;杨晓晨;查小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合并子痫前期的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方法:选取2015年1-5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无合并子痫前期的妊娠期糖尿病单胎孕妇98例为对照组,妊娠期糖尿病合并子痫前期孕妇68例为研究组.收集两组孕妇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尿酸(UA)、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两组的产后出血、剖宫产、早产、胎窘、胎膜早破、产间发热、羊水量情况、胎儿宫内生长迟缓(FGR)及巨大儿的发生率.结果:①研究组的BMI、FBG、TG、TC、U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的产后出血、剖宫产、早产、胎窘、羊水过少、FGR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控制不理想、血甘油三酯、血胆固醇升高是妊娠期糖尿病合并子痫前期的相关风险因素,妊娠期糖尿病合并子痫前期将进一步增加母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作者:石云;钱宇佳;贾雪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本研究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缺乏在小鼠高血压发病的病理进程中对脑内加压素(VP)表达和脑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运用尾动脉压体积描记法、免疫组织化学、离体微血管压力肌动描记法分析和比较2月龄25羟化维生素D 1α羟化酶基因敲除[1α(OH)ase-/-]小鼠和同窝野生型小鼠的平均动脉血压、脑内VP的表达和脑微血管反应性的变化.结果:1α(OH)ase-/-小鼠出现高血压表型,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VP表达都高于同窝野生型小鼠,大脑后动脉对乙酰胆碱的舒血管反应和对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的缩血管反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1,25(OH)2D3在高血压发病过程中对脑内神经内分泌和脑血管功能起重要调控作用.
作者:毛志远;贾坚;丁炯;苗登顺;张露青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临床上发现一组特殊病例,一个家族4代人中均发现有同一种神经肌肉性疾病的患者,症状具体表现为上肢肘关节有不同程度的伸直受限,下肢踝关节似马蹄样畸形,足部高弓畸形、无明显内翻内收现象.本研究拟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探讨其发病的致病基因及分子机制.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患儿、具有相似症状的患儿父亲及健康母亲的血液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疾病相关基因突变,并进一步收集该家族中的其他患病及健康成员的血液样本,利用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一系列突变基因,包括ANXA3基因突变[chr4,c.C820T (p.R274*)]、ATP6V1 E2基因突变[chr2,c.G136A (p.V46M)]和HIST1H3A基因突变[chr6,c.C205T(p.Q69*)]等.基于家族更多成员血液样本的PCR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ANXA3为该疾病潜在的致病基因,突变可导致其蛋白质高级结构的改变,可能与该疾病发生有关.结论:本研究为从分子水平上了解该家族遗传性疾病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作者:孔竹青;倪磊;朱淼;卢文祥;白云飞;张志群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自体骨泥植骨作为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不愈合植骨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2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病例15例.手术取出原内固定,重新复位,骨折断端采用合适的坚强内固定材料予以固定,植入自体髂骨骨泥.术后1、3、6、12个月复查X线,观测骨痂生长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36月,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年所有患者均达骨性愈合,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3个月分别有12、15例患者复查X线发现明显骨痂生长.结论:采用自体骨泥植骨结合坚强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效果满意,可作为植骨方式的常用选择之一.
作者:高峰;秦晓东;方永祥;李翔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以脂质体多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2月43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患者均给予脂质体多柔比星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脂质体多柔比星给药剂量30 mg/m2.合并抗肿瘤药物按常规方法给药.21~28 d为化疗1周期.至少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全组43例患者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其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4例,疾病稳定16例,疾病进展12例,客观有效率为34.9%,临床获益率72.1%,中位疾病进展时间4.5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疲乏、肝功能损害及手足综合征等,未见明显的心脏毒性.结论:以脂质体多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武渊;孙蔚莉;袁渊;刘德林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的麻醉管理重点.方法:分析行胸腔镜辅助下双侧肺静脉隔离法行射频消融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50例,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支气管封堵器封堵一侧支气管行单肺通气.结果:49例患者房颤病史(6.2±4.9)年,术后脱机时间(9.2±3.3)h,术后平均住院(7.5±3.6)d,除1例术后因脑梗死后肢体偏瘫伴球麻痹,引起肺部感染,行气管切开后抗感染治愈,余病例无并发症.结论:全麻胸腔镜下房颤消融术中,支气管封堵器实现单肺通气,提高氧合,维持血流动力学和内环境稳定,选择合适的麻醉和血管活性药物,配合使用体表除颤电极,是保证围术期安全的重要措施.
作者:龚婵娟;陈晓东;陈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比较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铂类(TP组)和吉西他滨联合铂类(GP组)化疗方案对晚期(ⅢB、Ⅳ期)肺鳞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46例肺鳞癌患者随机分为TP组和GP组进行化疗,每例患者至少化疗2个周期以上.结果:治疗后TP组与GP组相比,临床有效率、临床获益率、疾病进展时间和1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TP组在骨髓抑制(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和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GP组(P<0.05).结论:TP组与GP组方案在治疗晚期(ⅢB、Ⅳ期)肺鳞癌的疗效无明显差别,但TP组方案相对耐受性较强,表现在降低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不良反应方面,而在降低肝肾功能损害、脱发等不良反应无明显优势.
作者:王昕炜;徐维章;沈文怡;周青;朱华云;吴平平;陈凌翔;刘元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分析Her-2状态对洛铂联合其他药物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113例Her-2检测结果明确且使用含洛铂方案治疗的转移性乳腺癌病例,评价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共收集113例,其中111例可评价疗效.Her-2阳性组35例(31.5%),1例完全缓解(CR),15例部分缓解(PR),15例疾病稳定(SD)[客观有效率(ORR):45.7%,疾病控制率(DCR)88.6%].Her-2阴性组76例,1例CR,16例PR,37例SD (RR:22.4%,DCR 71.1%),两组间RR(P=0.012)及DCR(P=-0.043)比较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亦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3/4级中性粒细胞下降24例(21.2%),17例(15.0%)患者出现3/4级血小板下降,其他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反应、轻度肝损害、疲乏、周围神经病变、口腔炎及皮疹等,多为1/2级轻度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能缓解.结论:晚期乳腺癌Her-2状态影响洛铂为基础的治疗方案疗效,Her-2阳性者对治疗更敏感,中位TTP更长.
作者:刘德林;袁渊;孙蔚莉;武渊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输血治疗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6 107人次的输血中,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30例(0.1 1%);其中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7例(0.03%),过敏反应23例(0.09%);单采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率高(0.32%);有输血史的病例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结论:我院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主要的输血不良反应是FNHTR和过敏,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血制品是血小板;临床医生应该严格把握患者的输血指针,以此来减少由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
作者:王晓卫;韩军;冯丽;李萌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125 (cancer antigen,CA125)、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 19 fragment,CYFRA21-1)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肺癌组120例、肺良性病变组82例及健康对照组6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4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肺癌组CEA、CA125、NSE、CYFRA21-1血清水平分别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类型肺癌患者血清标记物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类型肺癌的血清标记物阳性率亦有明显差异(P<0.05).4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高,为90.00%,但特异度低于CEA+CA125+NSE联合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种不同的肿瘤标志物对于肺癌诊断均有其独特优势,但亦存在不足,目前尚无一种肿瘤标记物能够明确诊断肺癌.联合检测能明显提高肺癌检出率,但其特异度还有待提高.
作者:夏宁;张宇;郝可可;侯志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研究正常人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长轴纵向、短轴径向及圆周方向达峰值应变的时间,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的同步性.方法:获取正常对照组(30例)、非对称型肥厚型心肌病组(35例)标准心尖四腔、三腔、两腔和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心尖水平图像;分别测量和比较肥厚型心肌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各节段的纵向、径向和圆周方向的收缩期达峰值应变的时间,并将所有时间与心率标化,得到标化的达峰时间.结果:正常组左室长轴纵向、短轴径向、圆周方向应变的标化达峰时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肥厚型心肌病组各节段纵向应变的标化达峰时间(Tl)在多数节段显著降低(P<0.05),不仅发生在心肌肥厚的室间隔,心肌厚度正常的节段也降低;短轴径向应变的标化达峰时间(Tr)、圆周应变的标化达峰时间(Tc)在部分节段也延迟,但纵向应变的标化达峰时间延迟更加明显.结论: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够较好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整体和局部的收缩同步性.
作者:季玲;胡文志;吴红平;雍永宏;姚静;许迪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生存素(survivin)抑制剂YM155对三阴性乳腺细胞株MDA-MB-231的凋亡及自噬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YM155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联合加入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处理细胞与单用组比较细胞增殖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Real-time PCR法检测不同加药组与对照组细胞的survivin、beclin 1和bcl-2的mRNA表达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urvivin、bcl-2、caspase-3 、PARP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和LC-3表达变化情况.结果:YM155对MDA-MB-231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效应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结果显示YM155在0.5、1.0、1.5 ng/mL浓度对细胞的凋亡率分别是(11.9±2.4)%、(21.7±2.6)%、(30.8±4.5)%,与对照组(6.4±1.2)%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使用自噬抑制剂3-MA(5 mmol/L)联合处理细胞24 h后细胞增殖率(62.5±3.3)%,与单用YM155组(54.7±2.7)%相比,细胞增殖活性增强(P<0.05).YM155可显著下调survivn的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bcl-2和提高caspase-3、PARP的蛋白表达,同时上调beclin 1表达及增加LC-3Ⅱ/LC-3 Ⅰ的比值,促进细胞自噬的发生.结论:YM155能够有效诱导乳腺癌细胞MDA-MB-231凋亡及自噬的发生,其诱导的自噬效应进一步促进其凋亡的发生.
作者:樊晓东;甄林林;刘敏敏;厉芝;宋玮;丁亦含;施建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索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自噬的发生与线粒体数目改变的关系.方法:培养3T3-L1前脂肪细胞,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细胞分化过程中自噬小泡的形成与变化、线粒体数目的改变,同时运用Western blot检测NRF1、mtTFA的表达.结果:电镜结果显示:在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自噬小泡出现在细胞分化的第2天,随后迅速增加,第4天自噬小泡的面积达到大,第6天开始消失;线粒体数目在分化第2天显著下降,第4天开始逐渐增加,到第6天超过分化前的水平并在第8天恢复;在分化过程中的自噬小泡内,有被吞噬的线粒体.Western blot结果则显示调控线粒体合成的转录因子NRF1、mtTFA的表达在分化第2天显著下降,第4天迅速升高,至分化末期再次下降.结论: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的早中期形成了大量的自噬小泡,包括一些线粒体自噬,这些线粒体自噬的发生可能是分化早期线粒体数目减少的原因之一.
作者:张许;林海燕;尹业;韩晓;程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分析经鼻蝶显微手术治疗垂体大腺瘤的疗效,对手术技术进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5月-2015年4月行经鼻蝶显微手术切除的垂体大腺瘤患者220例,对其临床症状、影像学、内分泌、肿瘤切除率和手术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头颅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显示肿瘤全切198例,次全切20例,部分切除2例;术中脑脊液漏47例,术后尿崩129例;术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泌乳素(prolactin,PRL)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ACTH)下降,生长激素腺瘤患者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下降.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技术成熟,能够切除垂体大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技术.
作者:杨坤;邹元杰;刘宏毅;耿良元;刘翔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微波刀在不阻断入肝血流对合并肝硬化肝癌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合并肝硬化的肝癌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手术方式为微波凝固切肝法,对照组为普通钳夹法.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和1年随访结果,包括肝切除时间、肝切除面积、肝切除速度、失血量、结扎数量、有无输入红细胞、发生出血需行肝门阻断例数,以及术后3d和7d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血白蛋白、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术中微波凝固切肝法组在肝切除失血量及结扎(包括钛夹、缝扎等)数量与传统钳夹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波凝固切肝法组术中发生出血需行肝门阻断的例数与传统钳夹法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微波凝固切肝法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钳夹法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钳夹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合理掌握指征情况下,不阻断入肝血流微波凝固切肝法对肝脏损伤更小,术中出血更少,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作者:黄新立;母小新;徐晓亮;韩国勇;秦建杰;吴金道;王学浩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两孔法、三孔法、开腹法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开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采取腹腔镜两孔法、三孔法、开腹法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病例,比较3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3组在手术时间、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P>0.05),但术后住院时间腹腔镜组明显短于开腹组(P< 0.05),腹腔镜组间无差异,但两孔法比三孔法少一个手术切口.结论: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术后住院时间短,切口疤痕不明显.腹腔镜两孔法与三孔法手术效果相同,但前者手术创伤更小,手术疤痕更小,美容效果更佳.
作者:张杰;唐维兵;耿其明;蒋维维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