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
每天,宋国华的亲友都会在微信群里,收到一条来自宋国华的小说“推送”.五个多月里,大家已阅读了100多篇宋国华根据自己真实经历改编的小故事.“有的朋友说,每天就等着看我的小说,大家都鼓励我,所以我很愿意继续分享.”宋国华说.
作者:俞琪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从小,妈妈就教我要懂得给予.在待人接物上,妈妈总说:“你去别人家,不能空着手,要有准备.吃的用的,有心想着给人家送去.啥都没有,就别去串门,不要让人觉得你想占别人什么便宜.”
作者:魏蔻蔻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坐,首先是一种礼,然后是一种仪;先有了礼节之致,才有了仪态之美.古代的礼仪融于举手投足的每件小事中,正所谓“礼者何也,即事之治”.除了礼仪讲究,坐还与健康息息相关.坐得不规矩,惹病上身;坐得合适,可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作者:丁丽玲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去过西方国家的人都有类似的经历:找遍很多地方都没有热水喝,这让从小习惯喝热水的我们,尤其是女性比较头疼.西方人怎么就不喝热水呢?既有历史原因,又和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作者:崔玉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省博物馆被偷了!几件镇馆的宝贝不翼而飞.这绝不是一个人干的,而且必定都是行家,破坏警铃、开保险锁、车子接应,加上在中途换车,据推算,少有5个人才干得了.
作者:刘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一天,德国著名抒情诗人海涅正在伏案写作,仆人敲门送进来一件包裹.那包裹是海涅的朋友梅厄先生寄来的.海涅因被打断写作很不高兴,他不耐烦地撕开包裹,结果发现包裹里面还包着纸,而且是一层又一层,撕起来没完没了.
作者:李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假日全家难得团聚,帮父母打扫卫生、聊聊家常,一起吃顿大餐或出门游玩,洋溢着暖暖的亲情.在欢乐之余千万别忘记父母的健康问题,毕竟上了年纪这才是需要关注的.回家多留心下面几点,就可以大体掌握父母的健康情况了.
作者:朱鑫璞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上世纪70年代,我二十几岁,从高中语文教师的岗位上调到公社干秘书.我们这个公社有67个自然村,四万多人口,根据地理位置,划成了六个片,每个片十几个村.那时候,公社副书记、常委包片,干部驻村,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两个月难得回一次家,赶上“三夏”“三秋”时节,更是忙得顾不上家.
作者:衣成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妈妈和爸爸正在看电视,妈妈说:“我困,我要去睡觉了.”她走进厨房,准备明天早饭吃的三明治.她用凉水冲净爆米花碗;从冰箱里拿出明天早饭要吃的肉;检查过麦片盒子,看看是不是快见底了;把调羹和碗摆在桌上;给咖啡壶通上电,冲泡明早要喝的咖啡.
作者:杨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湖南湘菜产业促进会副秘书长邓执君擅长做辣椒炒肉.在“寻找民间厨神”活动中,他向大家传授做菜秘诀.选料:肥瘦相间配螺丝椒辣椒炒肉作为湘菜代表,不仅味道好,也简单易做.辣椒炒肉做法简单,选材较容易.
作者:王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现在想吃猪肉,肉摊或超市的里脊、前肘、后肘、当腰等部位,明码标价,任你挑选,只要兜里揣着钱,想买多少买多少,想买哪块买哪块.这在20世纪70年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那时肉少人多,有钱也买不到,必须凭票供给,吃肉是很奢侈、很隆重的大事.买肉的人都喜欢挑块肥的,越肥越好,肥肉香,还可煸炒“靠”点猪大油做莱,填补花生油匮乏的缺憾.因此,卖肉的营业员很吃香.
作者:刘烟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配菜,即根据菜肴品种和各自的质量要求,把经过刀工处理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主料和辅料适当搭配,使之成为一个(或一桌)完整的菜肴原料.配菜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菜的色、香、味、形和营养价值.常见的技巧有五个方面:
作者:柏红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坚持锻炼仍得了癌症柳邦仁怎么都想不通,自己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没有任何不良嗜好,每天坚持跑步锻炼身体,可是有一天竟然进了医院.“像我这样的人都生病,不是冤枉吗?”
作者:姜珊;刘郑磊;洪欣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如果说手术和放疗主要对付的是目标相对“庞大”的实体瘤,那化疗就是一些有全身播撒倾向的肿瘤,或已经广泛分布在骨髓和血液里的中晚期肿瘤的克星,通过口服、静脉和体腔给药等方式,消灭这些“逃逸”的肿瘤细胞,属于全身治疗手段.恶性肿瘤在原发灶长大后会转移到全身各处器官,因此化疗后来也应用于各种恶性实体肿瘤的辅助治疗.
作者:潘战和 刊期: 2016年第12期
行走在巴蜀大地,不论是酒肆林立的都市,还是荒僻幽远的乡村,都可以见到泡菜的踪影.泡菜是四川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朋友在饭馆聚餐,酒至半酣,开始进入结束阶段,吃点饭、喝点汤的时候,老板总会端上一碟泡菜来杀杀油腻,也下饭.
作者:彭忠富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我生在闽南,近水楼台先得月,从小就跟父亲喝起了“铁观音”.后来某次,我到武夷山旅游,顺手从那儿带了一斤“正山小种”.回家一泡,一个人慢慢细品,竟然爱上了红茶,爱上了桐木关,爱上了那千百年传承的红色香韵.
作者:戴高山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早晨在菜市场遇到了曾住在我家楼下的邻居刘姨.“你儿子找着对象没有?”我问.“这不,我正准备和你说呢!”刘姨喜滋滋地说,“上个月有人给介绍了一个,那个女孩儿叫苗苗.你没见,她长着一双好看的丹凤眼,笑起来特别迷人.尤其是身材,胖乎乎的,一看就是个有福的人,呵呵!我计划年底就给他们把婚事办了.到时你可得来赏光喝喜酒啊!”
作者:左世海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母亲去世后,她将独居的八旬老父接到家中照料.但她很快就发现,父亲听力严重下降给全家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父亲的卧室成了一个巨大的共鸣箱.他一天到晚开着电视,从球赛看到新闻,从各式各样的抗战剧看到家长里短的生活剧,他坐在离电视机不到一米的地方,支楞着耳朵,专心捕捉墙报和台词.
作者:华明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1966年,我的婆婆生病,特别思念在工程部队当兵的大儿子.她对我说:“你抽时间到部队去,把他叫回来,让我看他几眼.”我只去过一次丈夫的部队,路途遥远,再说那时社会比较乱,我一个人去实在担心害怕.
作者:苑芬彦;王良惠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