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盐酸沙格雷酯对糖尿病患者微量蛋白尿的影响

黄文龙;张晓兰;高远;方铭

关键词:糖尿病, 盐酸沙格雷酯, 微量蛋白尿
摘要:目的:观察盐酸沙格雷酯治疗糖尿病合并微量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2011年期间住院的糖尿病合并微量蛋白尿患者17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8例,对照组7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微量蛋白尿排泄率.结果:治疗组2周后微量蛋白尿有下降趋势,对照组无下降,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12周后较对照组微量蛋白尿排泄率明显下降(P<0.001).结论:沙格雷酯长期应用对治疗糖尿病微量蛋白尿有显著疗效.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76例Rh阴性孕妇妊娠结局分析

    目的:探讨Rh阴性孕妇妊娠结局及产后出血的处理.方法:对南通市妇幼保健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间住院分娩的76例Rh阴性孕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分娩的76例Rh阳性孕妇作对照,分析比较两组的妊娠结局.结果:Rh阴性孕妇早产、低体质量儿、产后出血、剖宫产率、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有生产史的Rh阴性孕妇致围生儿溶血病发生率高于首次妊娠者及仅有流产史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O血型相合者较不相合者Rh血型抗体产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RH阴性孕妇应加强孕前、孕期管理和宣教,尽量减少无效妊娠,分娩时应做好备血,积极治疗,改善预后,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病死率.

    作者:李丽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HNF4α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构建pcDNA3.1/HNF4α重组质粒,转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MSCs),并检测其在HUMSCs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载体pcDNA3.1/HNF4α,经酶切和DNA测序鉴定,通过脂质体法转染HUMSCs后,进行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免疫荧光检测转染后1周肝特异性生化指标.结果: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NF4α,转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后,RT-PCR示转染后HNF4α mRNA表达,Western blot分析见HNF4cα蛋白表达,免疫荧光示转染1周后HNF4α促进了HUMSCs向肝细胞方向分化.结论: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并在HUMSCs中正确表达,为进一步研究HNF4α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中作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禹亚彬;杭化莲;卞建民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不同疗法对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并比较不同疗法在治疗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t dementia,VCIND)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VCIND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子脑顶核(cerebellar fastigial nucleus electrical stimulation,FNS)组、奥拉西坦组和尼莫地平各3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FNS组采用FNS,奥拉西坦组口服奥拉西坦,尼莫地平组口服尼莫地平治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事件相关电位-P300(event-related potentials P300,ERP-P300)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or ultrasonic monitor,TCD)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FNS组治疗后MoCA明显增高(P<0.01),P300潜伏期缩短(P<0.01)、波幅增高(P<0.01),TCD显示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增高(P<0.01).奥拉西坦组治疗后MoCA较前明显增高(P<0.01),P300潜伏期缩短(P<0.01)、波幅增高(P<0.01),但TCD显示治疗前后平均血流速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尼莫地平组治疗后TCD显示平均血流速度增高(P<0.01),而MoCA、P300潜伏期和波幅均无变化(P>0.05).3组间治疗后MoCA评分FNS组及奥拉西坦组高于尼莫地平组(P<0.01),FNS组高于奥拉西坦组(P<0.01);治疗后P300潜伏期FNS组较奥拉西坦组及尼莫地平组更短(P<0.01),而后2组间无差异(P>0.05);治疗后波幅奥拉西坦组较FNS组及尼莫地平组更高(P<0.05),而后2组间无差异(P>0.05);治疗后TCD显示平均血流速度FNS组MCA高于奥拉西坦组及尼莫地平组(P<0.01),而后2组间无差异(P>0.05),FNS组及尼莫地平组ACA、PCA、VA高于奥拉西坦组(P<0.05),其中FNS组ACA、VA高于尼莫地平组(P<0.05),而PCA2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FNS、奥拉西坦、尼莫地平均能够对VCIND患者产生治疗效果:奥拉西坦能够有效改善其认知功能:尼莫地平可改善其颅内血流供应;FNS对认知功能及颅内血流供应均有改善,效果更为全面.

    作者:韩颖;齐惠;崔鹏;李来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肌钙蛋白Ⅰ检测联合超声心动图评价兔直线加速器单次照射后心脏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I,cTnI)联合超声心动图在评价兔单次照射后急性心脏放射性损伤(radiation induced heart disease,RIHD)上的应用价值.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5只采用直线加速器进行单次照射.依据照射剂量分为A组(临床相关剂量组)和B组(高剂量组),A组动物剂量和数目分别为0、10、14、18 Gy和3、3、6、7只;B组剂量和数目分别为22、30、40、54 Gy和3、1、1、1只.照射前后进行cTnI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包括:①血流脉冲多普勒Tei指数;②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Sa)、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以及Ea/Aa;③常规指标: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随访4个月后取兔心进行病理学检查并对RIHD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①照射后3 h cTnI开始明显上升,24 h后开始下降,1周后降到基线水平,B组cTnI值明显高于A组;②Sa、Ea和Aa以及Tei指数在不同照射剂量组间以及照射前后存在差异,照射后Sa、Ea和Aa减小,Tei指数增大;照射剂量增大,Sa、Ea和Aa减小,Tei指数增大;左心室大小、EF和FS均无统计学差异;③A组和B组的RIHD的严重程度有差异.结论:心脏在接受单次较大剂量照射后,可以发生急性RIHD,发生几率和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密切相关.

    作者:郭建锋;黄敏;吴锦昌;吴传峰;郑凯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一种适用于初试者的STZ法建T1DM大鼠模型的技术方案

    目的:探索一种适用于初学者的以STZ法复制1型糖尿病(T1DM)大鼠模型的技术方案.方法:10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DMM)和对照组(NC).采用有别于现有文献报道的技术方案即分批次建模.DMM组分3批依次分别一次性腹腔注射60 mg/kg(DMM1)、70 mg/kg(DMM2)、55 mg/kg(DMM3)STZ溶液,NC组注射等量的柠檬酸盐缓冲液.DMM1、DMM2建模未成功者均编为DMM3.将72 h后禁食17h空腹血糖值(FPG)≥11.1 mmol/L和相应生理指标作为成模的判断依据.结果:DMM1建模前后FPG无差异(P>0.05),DMM1建模失败;DMM2建模前后FPG具有显著差异(P<0.05),成模率为75%.DMM3补充剂量后建模成功.结论:分批次进行的STZ法建模方案适宜于初学者使用.

    作者:赵凌云;刘南君;许永杰;李学英;刘晓红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2005~2008年江苏省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生存分析

    目的:分析江苏省2005~2008年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到2011年底的生存状况,探讨影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05~2008年首次进入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数据资料,采用Kaplan-Meier绘制研究对象的生存曲线,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江苏省艾滋病患者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51例研究对象男女比例为1.75:1,以已婚或同居为主,年龄多数在20~50岁之间,感染途径主要是异性性传播,患者以苏南经济发达地区为主;治疗前基线CD4+T细胞计数平均为107个/mm3,抗病毒治疗后第12、24、36、48、60个月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0.88、0.85、0.84、0.78和0.78,84例死亡病例中53.6%死于首次治疗后6个月内.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基线CD4+T细胞计数、首次抗病毒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方案是否改变与其生存时间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显著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率,早期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丁萍;张正红;陈国红;徐晓琴;邱涛;徐金水;李雷;胡海洋;羊海涛;傅更锋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CT表现

    目的:分析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临床确诊ABPA患者的CT表现.结果:10例患者均见中心性支气管扩张,5例为单侧,5例为双侧;上叶支气管受累12处,下叶支气管受累9处.10处表现为单纯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呈囊状、柱状或静脉曲张样改变;17处表现为中心性支气管扩张伴黏液栓,呈牙膏样、指套样改变,其中12处黏液栓呈较高密度.20处扩张支气管周围可见树芽征.2例可见肺段或亚段肺实变,内见铸型的高密度支气管影.结论:熟悉ABPA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张伟;俞同福;徐海;宗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比较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与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获得随访的37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中21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16例采用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及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随访11~18个月,骨折均愈合.两组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术后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肩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各有优势,都适用于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可根据患者和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采用.

    作者:朱东波;李云龙;吴树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经自然孔取出切除标本47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部无切口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腹部无切口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根治性等进行评价.结果:47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术式,无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无手术相关死亡.手术平均时间140(90~210) min,平均失血110(50~350) ml.术后平均留置导尿时间10(7~15)d,平均住院日14(10~21)d,所有患者3个月后排便控便功能均良好.平均清扫淋巴结14(8~24)枚,28例低位直肠癌平均远切缘1.8(1~4) cm,无切缘阳性病例.结论:经自然腔道取出标本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同时具有腹部创口小化,降低直肠低位横断难度等优点.

    作者:费伯健;金留根;杜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OPG/RANK/RANKL轴与二尖瓣合并房颤患者术后窦性心律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OPG/RANK/RANKL轴与二尖瓣合并永久性房颤患者术后自动转复的窦性心律稳定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35例在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术后自动复律的房颤患者,根据术后7d内房颤是否复发分为房颤(AF)组和窦性心律(SR)组.术中取右心耳组织,采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OPG、RANK、RANKL的表达,用Masson三色法检测组织中间质纤维化程度.结果:AF组RANK和RANKL表达水平以及RANKL/OPG比值均高于SR组,胶原容积分数(CVF)在SR组显著低于AF组,RANK、RANKL表达水平以及RANKL/OPG比值与CVF呈显著正相关.结论:OPG/RANK/RANKL轴可能参与了二尖瓣合并房颤患者术后房颤的复发,因此可作为房颤上游治疗一新靶点.

    作者:奚雷;曹海龙;朱锦富;吴延虎;陈亦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ω-3脂肪酸在肝移植术后应用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使用ω-3脂肪酸作为静脉营养支持对移植肝功能的恢复、感染率、排斥发生率、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肝移植受体术后持续5d实行静脉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标准静脉营养:热量104.6 kJ、氨基酸1.5 g/(kg·d);试验组除标准全胃肠外营养(TPN)再给予ω-3多不饱和脂肪酸[0.2 g/(kg·d),n=31].结果:两组在术后1周感染率、急性排斥发生率、ICU停留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周肝功能明显改善总胆红素(TBIL)[ (34.2±4.2)μmol/Lvs.(39.1±5.8)μmol/L,P<0.05],丙氨酸转氨酶(ALT)[ (77.9±9.6)U/L vs.(93.8±4.1)U/L,P<0.05)],谷草转氨酶(AST)[ (73.8±8.9)U/L vs.(89.4±7.3)U/L,P<0.05)],术后住院时间缩短[(22.8±3.9)d vs.(27.4±4.3)d,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使用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改善移植肝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武正山;张峰;游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超声造影结合Bosniak分级在复杂肾囊性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结合Bosniak分级在复杂肾囊性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22例复杂肾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增强CT表现,超声造影和增强CT分别用Bosniak分级系统进行分级,其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常规超声观察囊性肿瘤的囊隔数目、囊隔或囊壁厚度、有无实性结节及钙化,以及囊壁、囊隔或结节处血供情况;超声造影观察病灶囊壁、囊隔及实性结节等内部结构的造影增强表现.结果:22例复杂肾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病理确诊肾癌12例.CEUS检查Bosniak分级:Ⅰ级0例、Ⅱ级3例、Ⅱf级3例、Ⅲ级6例、Ⅳ级10例;增强CT行Bosniak分级:Ⅰ级2例、Ⅱ级5例、Ⅱf级1例、Ⅲ级6例、Ⅳ级8例.12例囊性肾癌中,CT和超声造影判断为BosniakⅣ级分别为8例(66.7%)和10例(83.3%);10例良性病变中,CT和超声造影判断为BosniakⅢ级分别为2例(20.0%)和4例(40.0%).结论:超声造影能较好反映复杂肾囊性占位性病变的内部结构和血供情况,CEUS-Bosniak分级较增强CT-Bosniak分级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26).CEUS-Bosniak分级对复杂肾囊性占位性病变探测可能有更高灵敏性和较大诊断价值,且安全、不易遗漏恶性病变.

    作者:邵剑锋;周锋盛;胡强;严志强;张坚;徐卓群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甘氨酸改善缺氧性MDCK细胞损伤的作用依赖于ERK1/2、Akt及p38MAPK信号通路

    目的:建立犬肾细胞(Madin-Darby canine kidney,MDCK)细胞缺氧模型,进一步阐明甘氨酸对缺氧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MDCK细胞置于体积分数为95%N2和5% CO2的有机玻璃调节性密闭容器中,分别培养24、36、48、72或84 h,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甘氨酸对缺氧性损伤MDCK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将MDCK细胞分为正常组、缺氧组和甘氨酸处理组,加药后孵育1、2或3h后,收集细胞总蛋白,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 and 2,ERK1/2)、p38MAPK和Akt的磷酸化活性.结果:在所观察的所有缺氧时段内,MDCK细胞MTT 活性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加入甘氨酸后,缺氧24、36或48 h后细胞的增殖能力比缺氧组有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缺氧72或84 h后,甘氨酸未能显示明显的保护作用.缺氧时ERK1/2和Akt的磷酸化活性明显降低,p38MAPK的磷酸化活性明显增高.将甘氨酸加入到缺氧细胞中,ERK 1/2和Akt又重新被激活,p38MAPK被抑制.结论:甘氨酸可保护MDCK细胞免于早期缺氧性损伤,该作用可能通过激活ERK1/2和Akt,抑制p38MAPK而实现.

    作者:秦霞;蒋莉;张咏梅;陈琪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1年12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66例,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其声像图特征.结果:66例超声共检出结节82个,大径≤10 mm的结节占24.4%(20/82).其中52例为单侧单发,14例为多发.82个结节中低回声结节占91.5%(75/82),实质性结节占92.7%(76/82),结节内见砂粒样钙化的占80.5%(66/82),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的结节占78.0%(64/82),阻力指数>0.7结节占86.6%(71/82).超声探及淋巴结转移的占25.8%(17/66).合并弥漫性病变的占60.6%.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其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同时超声能监测甲状腺弥漫性病变患者合并的结节是否发生恶变,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甲状腺癌提供有力依据.

    作者:王亚丽;邓晶;王剑翔;叶新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2006-2010年江苏省监测地区儿童跌倒/坠落伤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2006~2010年江苏省监测地区儿童跌倒/坠落伤发生特征,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5年来医院监测点儿童跌倒/坠落伤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跌倒/坠落伤位居各类儿童伤害就诊的首位,占40.4%;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1∶1;各年龄段均有发生,比例近似.跌倒/坠落伤发生的前3位地点为家中(32.9%)、学校与公共场所(32.0%)和公共居住场所(18.1%);伤害发生时从事多的活动为休闲活动,占66.5%;受伤性质以扭伤/控伤为多见,占55.3%;受伤多的3个部位为头部(39.9%)、上肢(28.9%)和下肢(24.6%);80.3%的病例为轻伤,重度伤害仅占0.4%;意外伤害占99.3%.比较城乡间跌倒/坠落伤特征,发现两地就诊者性别、伤害意图、发生季节、发生旬段4个特征分布差异无显著性,在年龄、文化程度、发生地点、发生时活动、发生时段、伤害性质、部位、严重程度、结局等特征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跌倒/坠落伤是江苏省监测地区就诊比例高的儿童伤害,应根据不同分布特征选择优先干预的方向并开展干预活动.

    作者:杨婕;张永青;张晓燕;陆晓娜;武鸣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钙敏感性受体活化促进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的凋亡及炎症反应

    目的:探讨钙敏感性受体活化与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凋亡及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缺氧/复氧法处理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模型.新生大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GdCl3(CaSR激动剂)组、GdCl3+SB203058(p38MAPK特异抑制剂)组.TUNEL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钙敏感性受体(calcium-sensing receptor,CaS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mRNA表达;免疫蛋白印迹法( Western blot)测定Caspase-3、Bcl-2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的蛋白表达.结果:模拟I/R增强了CaSR、TNF-α、IL-6、p38MAPK的表达及心肌细胞凋亡;GdCl3进一步增强了上述作用,而对Caspase-3和Bcl-2则分别起着正向及负向调节作用;与GdCl3组相比,GdCl3+ SB203058组p38MAPK、TNF-α、IL-6的表达明显降低,而心肌细胞凋亡及CaSR的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CaSR激活不仅促进新生鼠心肌细胞I/R损伤后心肌细胞凋亡,且通过p38MAPK信号转导促进I/R区域的炎症反应.

    作者:周雪媛;严凌;朱铁兵;潘世阳;王连生;陶正贤;杨志健;曹克将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糜蛋白酶、高渗糖配伍胰岛素快速治疗腹壁切口愈合不良

    目的:探讨糜蛋白酶、高渗糖配伍胰岛素治疗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效果.方法:对18例妇产科手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病例的诊断、体征、特殊情况及处理方法、愈合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局部清创,创面覆盖糜蛋白酶,切口注射高渗糖胰岛素,并用普通医用胶布闭合切口.结果:脂肪液化、感染、营养不良、缝合不当为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因素,经糜蛋白酶清创、创面局部注射高糖胰岛素后,封闭5~7 d全部治愈,切口愈合率100%.结论:糜蛋白酶、高渗糖配伍胰岛素对治疗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有良好的效果,且方法简单易行,见效快,花费少,患者痛苦小,易被接受.

    作者:张蕾;邵振堂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S100A16基因的原核表达和多克隆抗体制备

    目的:构建S100A16原核表达载体,制备S100A16蛋白多克隆抗体并初步鉴定.方法:RT-PCR扩增得到小鼠肝脏组织的S100A16基因,将此片段克隆到带有His标签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多克隆位点,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融合蛋白表达,以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His-S100A16融合蛋白.纯化蛋白经SDS-PAGE电泳鉴定后,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抗血清.分别采用ELISA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抗体效价和特异性.结果:经双酶切和核酸序列分析证实成功构建pET-28a-S100A16原核表达质粒.考马斯亮兰染色结果证实IPTG可有效诱导融合蛋白表达.用纯化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得到的S100A16抗体血清,经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该抗体效价高,特异性好.结论:构建带有His标签的S100A16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高纯度His-S100A16融合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S100A16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作者:薛一;孙静;刘梦兰;黄琼;杜新丽;张日华;刘云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血小板参数与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及外周血管病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和外周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6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生化资料、尿微量白蛋白(MAU)以及踝肱比值(ABI)等指标.按MAU值分为MAU组和正常组,按ABI值分为外周血管病变组(PAD组)和非PAD组,分别进行两组间血小板参数和临床资料的比较,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MAU组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MPV和PDW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PAD组腰臀比(WHR)、SBP和TC较正常组升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血小板相关参数均未见统计学差异.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BP、TC、TG和PDW为影响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的危险因素(回归系数B>0,P<0.05).SBP、WHR及HDL-C为影响外周血管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尤其是MPV和PDW,有助于早期预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作者:杨俊;肖文金;胡吉;董吉祥;黄韵;张笑燕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大鼠Thy-1肾炎增殖病变及sublytic C5b-9致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检查大鼠Thy-1肾炎(Thy-1 nephritis,Thy-1N)肾小球系膜细胞(glomerularmesangial cell,GMC)的增生病变及亚溶解型(sublytic)C5b-9复合物在GMC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复制大鼠Thy-1N模型,分别于注射Thy-1抗体后18 h、3 d和7d时,取肾组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查其肾组织中细胞增殖指标,即细胞周期蛋白D2(cyclin D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ve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mRNA丰度及蛋白表达水平.用免疫荧光观察肾小球中C5b-9复合物的沉积.同时,使用BrdU掺入法、光镜及电镜观察大鼠肾小球细胞的增殖情况.此外,体外培养大鼠GMC,进行不同分组处理后再给予sublytic C5b-9刺激,用3H-胸腺嘧啶核苷酸掺入法(3H-thymidine incorporation,3H-TdR)检查GMC的增殖情况.结果:大鼠Thy-lN病变18 h,肾组织中cyclin D2、PCNA表达和肾内BrdU阳性细胞数均开始升高,实验3d和7d,其表达进一步提高.同时肾小球内可见C5b-9复合物沉积,部分C5b-9包绕的肾细胞形态完好.另形态学观察还发现,实验18 h,部分GMC溶解坏死,而实验3 d,GMC数量明显增多,7d增加更为显著.体外实验中,大鼠GMC在sublytic C5b-9刺激后18h,其细胞增殖水平显著增高,而用sublytic C5b-9刺激GMC产生的培养上清处理正常的GMC后,亦能轻度刺激GMC增殖.结论:大鼠Thy-1N肾小球病变存在早期增殖和继发增生的病理改变,而GMC的早期增殖可能与sublytic C5b-9作用有关.

    作者:赵聃;李妍;周建博;张婧;邱文;王迎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