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颈部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卢道延;冯宇;葛高华;徐益民;王德杭

关键词:双源CT, 双能量成像, 颈动脉, 血管造影术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行颈部双能量血管成像病例资料,评价颈部血管双能量成像的图像质量,并用多种后处理方法对血管病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41例患者均清晰显示颈部动脉全貌,28例颈部血管未见异常,9例血管有发育变异,104例发现异常血管病变.99例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中,发现140段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6例合并颅内动脉瘤.5例无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中发现3例颅内动脉瘤,2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结论:作为一种无创、经济,简便的检查方法,双源CT双能量成像能快速有效去除颈部及颅底骨骼,多方位显示颈部动脉狭窄程度、管壁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以及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在颈部血管病变的筛查、诊断及治疗后随访中有重的作用.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PAR-1作为口腔舌鳞癌治疗潜在靶点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并分析蛋白酶激活受体-1(proteinase activated receptor-1,PAR-1)基因在口腔舌鳞癌(oral 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TSC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探讨PAR-1作为OTSCC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能性.方法: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15例OTSCC组织及癌旁舌组织中PAR-1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检测PAR-1蛋白在109例OTSCC组织及其癌旁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AR-1 mRNA及蛋白在OTS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癌旁舌组织中的表达(P< 0.001);PAR-1蛋白高表达出现于OTSCC肿瘤直径较大和TNM分期晚的患者,在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随着OTSCC分化程度的降低、淋巴结转移,PAR-1蛋白表达也随之增高,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05);PAR-1蛋白在OTSCC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经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PAR-1高表达和TNM分期晚是OTSC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结论:PAR-1高表达与OTSCC的不良预后有关,可作为临床预后危险因素之一,也可作为靶向治疗OTSCC的潜在靶点.

    作者:卢军;朱惠君;程红霞;施公胜;黄剑飞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表面麻醉联合结膜下麻醉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表面麻醉联合结膜下麻醉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47例47眼青光眼患者在表面麻醉联合结膜下麻醉下行小梁切除术.结果:47例中无疼痛感者40例,有7例轻微疼痛,但能忍受.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术后情况良好.结论:表面麻醉联合结膜下麻醉行小梁切除术安全可靠.

    作者:王卫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蟾蜍灵对高糖诱导大鼠系膜细胞过表达纤维连接蛋白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蟾蜍灵对高糖诱导的大鼠系膜细胞(MC)过表达FN及CTGF的影响,拟探讨其防治糖尿病肾病的可能作用.方法:体外培养MC,将细胞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高糖组、高糖+低浓度蟾蜍灵(5×10-9 mol/L)组、高糖+中浓度蟾蜍灵(5×10-8 mol/L)、高糖+高浓度蟾蜍灵组(5×10-7 mol/L).以台盘兰拒染法检测蟾蜍灵对MC的毒性作用,48 h后,采用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MC中FN、CTGF mRNA和CTGF蛋白的表达及其变化.结果:蟾蜍灵在5×10-9~5×10-7 mol/L浓度间对MC无明显细胞毒作用.48 h后,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CTGF mRNA和蛋白以及FN mRNA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高、中、低浓度蟾蜍灵干预能显著降低高糖诱导的上述指标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效应(P<0.05).结论:蟾蜍灵能部分抑制高糖诱导的MC过表达FN,呈浓度依赖效应,其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降低促纤维化因子CTGF合成而实现,提示蟾蜍灵在DN纤维化防治领域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作者:曾智凤;甘卫华;龚晶;张爱青;李善文;王彬;郑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高效液相色谱编程荧光法测定室尘中痕量多环芳烃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室尘中16种常见多环芳烃(PAHs)的佳分离条件及测定的佳荧光激发、发射波长和增益.方法:用吸尘器采集室尘,用丙酮超声提取室尘中的多环芳烃化合物,浓缩后用乙腈定容,乙腈和水为流动相,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梯度淋洗分离,程序波长荧光检测器检测.结果:除苊烯外的15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在28 min内得到了很好的分离,在0.5~5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35%~5.89%,加标回收率为62.45%~110.36%.结论:该方法测定室尘中多环芳烃化合物快速简便、灵敏、重现性好.

    作者:陆晓梅;王炳玲;张晓玲;张绮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食管癌术后淋巴结阳性患者单纯放疗或同期放化疗疗效比较

    目的:研究食管癌术后伴淋巴结转移患者单纯放疗或同期放化疗的疗效.方法:68例食管中段和(或)上段癌术后伴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RT,34例)和同期放化组(CRT 34例).其中,RT组仅给予预防性放疗,总剂量54Gy/27次.CRT组给予预防性放疗,总剂量54 Gy/27次,放疗期间给予顺铂(DDP)75 mg/m2,第1和29天,氟尿嘧啶(5-FU)2 000 mg/m2 96 h持续滴注,第1~4和29~32天.结果:RT组和CRT组的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0.5%(24/34)、38.2%(13/34)、26.5%(9/34)和73.5%(25/34)、47.1%(16/34)、35.3%(12/34),x2=0.842,P=0.359.RT组和CRT组的1、3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8.8% (20/34)、26.5%(9/34)、14.7%(5/34)和64.7%(22/34)、47.1%(16/34)、26.5%(9/34),x2=3.382,P= 0.066.CRT组的急性放化疗反应明显高于RT组,晚期放疗损伤无差异.结论:食管癌术后伴淋巴结转移患者同期放化疗较单纯放疗有提高生存率的趋势,但急性放化疗反应较重.

    作者:仲琴;朱卫国;贾正飞;冯永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价值.方法:对本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均为单发,位于胃部20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5例、回肠3例、小肠系膜2例、食管1例、直肠1例.病灶大径2.3~16.5 cm,13例体积较小(<5.0 cm),多呈类圆形(84.6%,11/13),密度均匀(92.3%,12/13),境界清(100%,13/13),增强后轻中度均匀强化;22例体积较大(>5.0 cm),多呈不规则分叶状(86.4%,19/22),密度不均匀(90.9%,20/22),中心可见囊变坏死区(81.8%,18/22),少数可见出血(13.6%,3/22)、溃疡(13.6%,3/22)及钙化(9.1%,1/22),可直接侵犯周围结构(31.8%,7/22)及伴有远处转移(27.3%,6/22),增强后不均匀中度至明显强化,部分病灶内或瘤旁可见增粗供血动脉.结论:多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具有重价值.

    作者:周明;邹新农;钱斌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药瘾患者疗效的评估分析

    目的:评估连云港市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药瘾患者接受口服美沙酮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09年12月31日以前参加治疗的480例药瘾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的随访,其中207例患者以一对一问卷调查的方式完成了基线、6个月及1年的评估.结果:门诊患者治疗保持率达48.96%.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就业比例较基线时增加(P<0.05),与家人一同居住的比例增加(P<0.05),社会功能与家庭功能逐步恢复.3个时间段内患者使用海洛因的比例、注射吸毒行为与共用注射针具的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2例患者在入组治疗前已感染HIV以外,治疗过程中无HIV抗体阳转病例.结论: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提供的医疗服务在减少患者毒品使用的同时减少了艾滋病感染相关注射行为,其家庭功能与职业功能得到有效恢复,但需针对不同个案开展进一步的社会心理支持.

    作者:孙庆无;章以法;张晶;徐敏;陈国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血清OPG和sRANKL评价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的价值

    目的:探讨护骨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系统与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和血清OPG与可溶性RANKL(sRANKL)在评价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2例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与22例强直性脊柱炎静止期患者血清OPG和sRANKL的水平,分析其与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结果:①血清sRANKL水平及sRANKL/OPG比值在活动组均显著高于静止组,而OPG水平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②血清sRANKL水平和sRANKL/OPG比值与C反应蛋白、血沉、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性指数和功能指数呈正相关;③佳截断点上血清sRANKL(>4.76 pmol/l)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6.4%、72.7%,而sRANKL/OPG比值(>0.73)为90.9%和86.4%.结论:OPG/RANKL系统与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相关,血清sRANKL/OPG比值可作为评价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的临床指标.

    作者:罗红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35例肩袖损伤的常规MRI特点

    目的:分析肩袖部分和完全撕裂的MRI特点.方法:35例肩袖损伤患者,所有患者采用常规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轴位T1WI,T2WI FS,斜冠状位T1WI,T2WI FS和矢状位T2WI.结果:肩袖完全撕裂共10例.冈上肌腱撕裂9例,其中1例同时向冈下肌腱延伸,1例向冈下肌腱及小圆肌腱延伸;1例完全撕裂发生在肩胛下肌腱.小撕裂共4例,中等撕裂5例,大撕裂1例,无巨大撕裂.肩袖部分撕裂共25例,其中关节囊侧12例,肩峰下滑囊侧3例,1例同时在滑囊侧和关节囊侧,肩袖内部分撕裂9例.肩袖撕裂原因包括外伤,肩峰退变,钩状肩峰,肩锁关节退变,肱骨大小结节,喙突退变等.结论:肩袖部分和完全撕裂在常规MRI上有一定的信号和形态学特点帮助诊断,同时一些继发性改变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作者:邹月芬;陈其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bFGF对新生大鼠内耳听觉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体外培养的听觉感觉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取新生大鼠听觉上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BrdU和calretinin染色,以观察bFGF对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①100、200 ng/ml bFGF组中的BrdU阳性着染的细胞分别占所观察细胞的36%和3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而1、10 ng/ml bFGF组中的有丝分裂活动很微弱,分别为3%和7%.②100、200 ng/ml bFGF二组中calretinin阳性着染的细胞数量分别占所观察的细胞总数的7%和7.6%,1、10 ng/ml bFGF组中,calretinin阳性着染的细胞数量分别为0.5%和1.6%.结论:耳蜗上皮细胞的增殖活动和向毛细胞方向的分化受生长因子的调控,bFGF有较强的促增殖和促早期分化的作用.

    作者:刘晖;张文;王钟岩;贾艳平;李世东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酯键链接增韧基团增强姜黄素对肿瘤细胞靶向性作用

    目的:以酯键链接增强基团,制备姜黄素前体,观察其对前列腺癌细胞和正常二倍体细胞生长活性影响的差异.方法:叔丁氧羰基(Boc)-苯丙氨酸酯姜黄素单酯(BPC)作用于人前列腺癌DU-145细胞6~24 h后,MTT试验检测细胞生长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计数法测定1~7天细胞生长曲线.人主动脉平滑肌(people aortic smooth muscle cells,HASMC)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10~40 μmol/L的BPC作用于DU-145细胞6~24 h后,DU-145细胞生长抑制率为7.37%~66.87%(P<0.05),呈浓度、时间依赖性;部分细胞出现凋亡形态学改变,FSC-SSC散点图可见24 h DU-145细胞凋亡比率为37.84%~47.12%(P<0.05).对照组HASMC细胞凋亡比率为0.94%~4.23%(P< 0.05),较同浓度姜黄素降低.结论:BPC能在体外有效诱导人前列腺癌DU-145细胞凋亡、对正常二倍体细胞的抑制作用较低,为深入研究泌尿系肿瘤靶向性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任德帅;陈方敏;石家齐;严波;汤磊;杨燕;常傲霜;李登宝;肖锋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酒精用量对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和心脏重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适酒精使用剂量.方法:连续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接受低剂量酒精(≤2.0 ml)消融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10例;按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0年1月~2006年12月接受较大剂量酒精(>2.0 ml)消融治疗的患者20例作为历史对照组,分别评估两种治疗方案对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和心脏重构的影响.结果:低剂量和对照组术后即刻(28.0±8.8) mmHg和(27.5±7.2) mmHg、术后3个月(29.5±6.6) mmHg和(28.1±5.0) mmHg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均较基线时(69.9±13.1) mmHg和(70.6±13.4)mmHg显著性下降(P<0.01),术后室间隔厚度明显减小(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无变化;而两组间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LVOTPG水平及下降幅度均无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酒精用量分别与术后即刻LVOTPG以及术后3个月LVOTPG、室间隔厚度和左室舒张末内径等变化无相关性(P>0.05).结论:小剂量酒精消融同样导致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和心脏结构的改善.

    作者:王晖;徐东杰;吴恒芳;朱铁兵;王连生;戴振华;杨迪;杨志健;曹克将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多功能解剖器乳晕缘切口治疗乳腺纤维腺瘤的体会

    目的:探讨彭氏多功能解剖器(Peng's multifunction operative dissector,PMOD)乳晕缘弧形切口切除乳房纤维腺瘤的可行性和美容效果.方法:对73例使用PMOD乳晕缘隐蔽切口切除乳腺纤维腺瘤病例的切口选择、手术操作及美容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3例均显露良好,解剖清晰,操作便捷,手术平均28 min完成,术后切口愈合良好.结论:PMOD使手术野易暴露,能更清晰、安全、可靠地经乳晕弧形切口切除乳腺纤维腺瘤,达到治疗及较好的美容效果,年轻未哺乳女性同样适应,值得推广.

    作者:方琦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GST pulldown技术检测HEK293T细胞Daam1的活性

    目的:运用GST pulldown技术建立真核细胞中Daam1活性检测的可靠方法.方法:构建GST-RhoA的原核表达载体,并使其在大肠杆菌BL21菌株中大量表达.用GST pulldown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HEK293T细胞中活化的Daam1及Daam1蛋白的表达.结果:在成功构建了GST-RhoA的原核表达载体,并使其在原核细胞中大量表达融合蛋白GST-RhoA后,用GST pulldown和Western blot技术证实HEK293T细胞中有活化的Daam1和Daam1总蛋白的表达.结论:本工作所建立的GST pulldown技术可以检测HEK293T细胞中Daam1的活性,从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Daam1在真核细胞中的功能提供了技术保障.

    作者:李卫星;杜军;朱一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2008-2010年南京及周边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南京及周边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采用血清MP被动凝集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MP-IgM抗体检测,并结合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三年间共检测血清标本31843例,总阳性率为41.35%; 2008年阳性率高,达45.08%;≤1岁、1-3岁、3-5岁、>5岁的患儿MP-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0%、32.48%、38.24%、57.57%;男性患儿为36.08%,女性患儿为48.16%;春、夏、秋、冬四季阳性率分别为39.56%、36.51%、42.11%、48.69%.结论:MP可能为南京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病原之一.MP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尤以冬季感染率为高;婴儿感染率较低,而学龄儿童感染率高;女性患儿感染率高于男性患儿.本研究的结果初步揭示了南京及周边地区MP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对该地区MP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价值.

    作者:王晓卫;钟天鹰;岳玉林;陈晓军;苏川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有效性的系统评价

    目的:评价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Science Direct、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1995~2010年,后检索日期为:2010年10月10日.在严格质量评价的基础上,使用RevMan5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初检出683篇文献,经筛选终纳入12篇文献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死亡率:激素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激素组死亡率减少达36%(RR=0.64,95%CI:0.42~0.98,P= 0.04).②有效率:激素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激素组有效率增加达63%(RR=1.63,95%CI:1.35~1.98,P< 0.000 01).结论:本系统评价显示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与不使用相比,具有降低死亡率,改善肝功能的趋势.但由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的文献质量有限,有必开展更多设计严谨,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来确证.

    作者:杨潇;钱婧;钱佳萍;翁亚丽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外伤性食管-气管瘘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外伤性食管-气管瘘的发病率低,但诊断治疗有一定的特殊性.病因:胸部挤压.诊断方法:纤维支气管镜可以明确.治疗:急性水肿期对上消化道-支气管瘘患者来说保守治疗也许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作者:翟光地;吴奇勇;张科;张明;王勇;童继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人正常卵巢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培养

    目的:通过分离、纯化、培养及鉴定,获得典型人卵巢成纤维细胞.方法:采用酶消化+反复贴壁法,获得纯化成纤维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所得细胞进行特征性标志及生物学特性的检测,进一步阐述细胞特征,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形态学上,正常卵巢成纤维细胞形态多样,大部分为梭形、条索形,还有三角形、多角形和不规则形等,并具有伪足样外形;其生长潜伏期较长,12~14 d可传代;免疫细胞化学上,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强阳性,结蛋白(desmin)、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蛋白1(FSP-1)表达弱阳性;在较早期传代的细胞中,CK-7及CK-P呈少量阳性,随着细胞的纯化,其阳性表达渐行减少直至完全消失;肌动蛋白α(α-SMA)部分细胞表达阳性.而卵巢黏液性细胞标志CK-20、血管内皮细胞标志CD31、间充质细胞标志CD90、雌、孕激素受体(ER、PR)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3、MMP-9)、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癌胚抗原(CEA)、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α(FAP-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均阴性.结论:成功获得人卵巢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卵巢癌及其相关成纤维细胞提供了必的细胞学工具.

    作者:董丽华;孙玮;傅士龙;韩素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套管法”建立大鼠自体静脉移植模型及其病理学观察

    目的:探讨“套管法”建立大鼠颈静脉-颈动脉移植模型的可行性,并观察移植静脉早期的病理学变化.方法:采用套管法建立SD大鼠颈静脉-同侧颈动脉移植模型.分别在静脉移植后1、7和21 d取材,HE染色观察移植静脉血管壁组织血管结构变化特点,Digimizer图像处理分析软件测量内膜中膜增生厚度.结果:在18只模型中2只动物死亡,1只发现移植静脉内血栓形成,总成功率为83.3%.术后1d移植静脉内膜中膜厚度为(48.47±11.28) μm,7d内膜中膜开始增厚至(66.05±19.10)μm,术后21 d增生更加明显至(300.44±181.54)μm,三者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x2=125.2,P<0.01).1、7及21 d两两之间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采用套管法建立的大鼠颈静脉-颈动脉移植模型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其能较确切的复制人体静脉移植的病理生理过程,可应用于人类移植静脉狭窄闭塞的实验研究.

    作者:邹君杰;章希炜;杨宏宇;马昊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听觉多频稳态诱发反应分析

    目的:通过听觉多频稳态诱发反应分析,探讨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中枢神经的影响.方法:对280例血总胆红素(TBC) ≥220.6 μmol/L( 12.9 mg/dI)的足月新生儿临床资料及听觉多频稳态诱发反应(ASSR)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BC≤310.0 μmol/L195例,ASSR均正常;>520.0 μmol/L 18例均发生胆红素脑病,其中ASSR中重度以上异常16例;310.1~519.9 μmol/L67例,均无脑病临床表现,但ASSR出现异常,其中轻-中度异常63例(94.0%),中重度以上异常2例.听觉多频稳态诱发反应异常程度与TBC及TBC与白蛋白比(TB/A)有关(P<0.01),与高胆红素病因构成无关(P>0.05).结论:听觉多频稳态诱发反应可早期发现亚临床胆红素神经中毒症,建议血胆红素浓度≥307.8 μmol/L时,ASSR应列入常规检查.

    作者:康爱建;顾红兵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