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烨;任华健;卫积书;吴峻立;徐泽宽;苗毅
目的:探讨2003年4月-2008年1月应用单侧椎弓根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渗漏原因,防治骨水泥滲漏.方法:本组43例患者,男27例,女16例;年龄65~92岁,平均67.7岁;均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共66个椎体,采用单侧椎弓根穿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多一次穿刺四个椎体.根据X线片对骨水泥渗漏的原因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疼痛完全解除或者有明显缓解,66个椎体共5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发生率7.6%,所有病例均随访6个月以上,无不良后果发生.结论:单侧椎弓根穿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有效、安全的微创手术,能够迅速地改善临床症状,骨水泥渗漏是其主要并发症,但一般无不良后果发生,只要病例选择合适,手术操作规范,骨水泥渗漏是可以避免的.
作者:赵磊;王黎明;王刚锐;徐杰;郑圣鼐;曾逸文;蒋纯志;桂鉴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在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HRPC)PC3细胞中,内皮素-1(ET-1)刺激对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影响,以及内皮素受体A(ETAR)与内皮素受体B(ETBR)在此调控通路中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0.1、1.0、10.0、100.0 nmol/L)ET-1刺激前列腺癌PC3细胞相同时间(24 h);另外用BQ123(ETAR拮抗剂)、BQ788(ETBR拮抗剂)单独作用于PC3细胞或与100 nmoL/L ET-1联合作用于细胞24 h.均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细胞中COX-2蛋白含量的变化:采用RT-PCR技术检测细胞中COX-2 mRNA的变化情况.结果:PC3细胞在0.1-100.0 nmol/L浓度的ET-1刺激后COX-2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并显示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BQ123在蛋白质和mRNA水平均显著抑制ET-1介导的COX-2的上调,与单纯应用ET-1组有显著差别(P<0.05),BQ788则对ET-1介导的COX-2的表达没有抑制作用(P>0.05).结论:在前列腺癌PC3细胞中,ET-1对COX-2的表达有上调作用;ETAR参与厂这一调控过程,ETBR可能未参与此过程.这为ETAR拮抗剂和选择性COX-2抑制剂联合应用于HRPC的治疗提供了分子生物学基础.
作者:苏琦;许露伟;李文成;王自正;朱金海;贾瑞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建立用微波消解-冷原子吸收法测定螺旋藻粉中的痕量汞的方法.方法:螺旋藻粉样品经过微波消解后,其中的汞被氧化为离子状态的汞,利用冷原子吸收测汞仪对样品进行测定.结果:汞浓度在0~5.00 μg/L的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999,方法检出限为0.013 μg/L,且对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贻贝(GBW08571)的验证结果与标准值吻合,回收率为90%-108%,样品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4.7%.结论:微波消解-冷原子吸收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快捷,结果可靠,适合于测定螺旋藻粉中的痕量汞.
作者:杨俊;毛丽莎;姜杰;陈裕华;黎雪慧;张慧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研究β2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对雌激素刺激大鼠成骨细胞分化与增殖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的β2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ICI118551)加入含雌激素(17β-E2)培养的第2代大鼠成骨细胞中,分别于培养3、6、9、12天时,使用PNPP法和放免方法检测成骨细胞培养基中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骨钙素含量,并用MTT法检测成骨细胞的增殖率.结果:ICI118551可提高雌激素刺激成骨细胞培养上清中碱性磷酸酶浓度促进细胞增殖,尤其当其浓度为10-5及10-6mol/L时,但对成骨细胞培养上清中骨钙素水平的影响不显著.结论:β2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能够显著促进雌激素刺激大鼠成骨细胞的释放和增殖作用.
作者:程庆华;余利鹏;刘锋;胡安全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新型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埃他卡林(IVT)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大鼠肺动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HPH模型组、IPT干预组,每组12只.IPT干预组给予IPT1.5 mg/(kg·d)灌胃,对照组及HPH模型组给予0.9%NaCl 5 ml/(kg·d)灌胃.HPH组及IPT干预组在(10.0 ±0.5)%氧浓度下饲养,每天8 h.每周6天,4周时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RV/(LV+S),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r-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各组肺动脉主干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①HPH模型组大鼠mPAP和RV/(LV+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PT干预组mPAP和RV/(LV+S)较HPH模型组显著下降(P<0.01).②HPH模型组大鼠肺动脉VEGF mRNA及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两者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IPT干预组与HPH模型组比较,VEGF mRNA及蛋白表达均下降(P<0.01);IPT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VEGF 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PH模型大鼠肺动脉VEGF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IPT可明显抑制慢性低氧大鼠肺动脉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
作者:王珏;陈建波;解卫平;金宇;王虹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建立了一种单管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同时测定多重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方法:以TYP基因外显子1上的3个SNP位点(71G>A、425A>T和758G>A)为例,首先采用PCR预扩增得一段含所有待测SNP位点的长片段;然后用限制性内切酶将其消化成短片段,在连接酶的作用下与设计的DNA适配器相连;以此连接产物为模板,在单个PCR管中加入一种适配器特异性通用引物和所有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后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离检测PCR扩增产物,并根据扩增片段的大小判断SNP的类型.结果:采用该法成功测定了30名健康中国人的TYP基因中的3个SNP位点,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RFLP)测定结果完全一致.结论:该方法特异性高、结果准确、检测成本低,可用于同时测定多个SNP位点.
作者:汪维鹏;李融;王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的预后及死亡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方法:对64例PM/DM患者进行10年以上追踪随访,以观察其发病年龄、性别、病种(PM/DM)、实验室检查、伴发的系统损害以及是否伴有恶性肿瘤等因素对预后及死亡的影响.结果:随访期间共死亡20例,病死率31.25%.5年生存率为78.13%,10年生存率为68.75%.发病年龄、性别、病种、血沉(ESR)、肌酸激酶(CK)、联合运用免疫抑制剂治疗6个因素与预后及死亡无相关性(均P>0.05).而恶性肿瘤、肺间质病变与预后及死亡有显著相关性(均P<0.01).结论:PM和DM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国内外文献报道不多且结论不一,本组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肺间质病变伴感染和恶性肿瘤.
作者:王红;丁丛珠;张华勇;华冰珠;孙凌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筛选心肌缺血相关的蛋白质,以期发现心肌缺血特征性的差异蛋白质或蛋白质群.方法:对模型动物小型猪施行冠脉Ameroid环缩术,通过对模型动物的动态观察,综合评价,并参照WHO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明确术后28天符合心肌缺血诊断.术后28天,动物前腔静脉取血,血样处理后进行荧光差异蛋白电泳(2D-DIGE),对差异蛋白点进行MALDI-TOF/TOF分析,获取蛋白样品的肽质量指纹图.结果:共筛选出31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其中17个蛋白质点在4周模型组中下调,14个蛋白点上调.对其中15个蛋白点采用质谱技术成功鉴定.白蛋白、血红素蛋白、烟酸受体在4周模型组中低表达,CH4 and secrete domain of Swine IgM、mutated 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肌球蛋白、磷脂酶C、白细胞抗原相关酪蛋白磷酸酶相关蛋白、磷酸核糖焦磷酸相关蛋白-1、Ig gamma 4 chain constant region在4周模型组中高表达.结论:初步发现碱性磷酸酶、肌球蛋白、白细胞抗原相关酪蛋白磷酸酶相关蛋白、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相关蛋白1、血红素蛋白、烟酸受体可能与心肌缺血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刘蕾;王伟;宋剑南;郭淑贞;马雅銮;陈冰;许文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试制半固体脱钙体系,建立在坚硬、透光性差的骨性材料内部观察、研究荧光基因标记细胞的方法.方法:靶细胞以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慢病毒载体标记后,接种于骨性生物支架材料内部;负载荧光细胞的生物材料经多聚甲醛固定后,研究不同脱钙剂对细胞荧光的影响;负载荧光细胞的生物材料经自创的半固体脱钙体系脱钙后,制备冰冻切片,并与塑料包埋切片、常规石蜡切片比较.结果:荧光倒置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在生物材料内部生长的绿色荧光细胞.骨性材料在半固体脱钙过程中,荧光倒置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材料中不透光的坚硬钙质成分逐渐消失,而细胞在原位保持形态和荧光;以不脱钙塑料包埋切片为对照,半固体脱钙和随后的冰冻切片可原位精细保持细胞的荧光和形态,且可适用于大块骨性组织.结论:本研究采用自行试制的半固体脱钙体系,可原位保留骨性材料内部生长细胞的位置、形态和荧光,为进行骨性材料内部结构及功能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江汕;江千里;裴国献;赵培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前跟骨的各类骨折已不少见,但治疗方法不同,远期治疗效果差别较大.而且目前治疗方法的选择有争议[1].跟骨骨折是严重且易致残的损伤,闭合治疗疗效较差[2].本科自2001年9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跟骨骨折患者37例.其中C型臂X线机监视下闭合撬拨复位7例,手术治疗19例,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周超;王刊石;王立邦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真核起始因子4E(eIF-4E)结合蛋白1(4E-BP1)、核糖体40S小亚基S6K蛋白激酶p70S6K在RAD001抑制胃癌MKN-28、N-87细胞生长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MKN-28、N-87细胞,给予RAD001干预后通过细胞计数、流式细胞术、Westem-blot检测肿瘤细胞生长、细胞周期分布及p70S6k、4E-BP1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情况.结果:细胞计数结果显示RAD001作用于胃癌细胞株MKN-28,N-87 24 h即开始出现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随着作用时间延长至48、72 h,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RAD001作用24 h后MKN-28、N-87细胞株细胞周期发生改变,停滞在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在实验中显示细胞系N87对于RAD001作用相对敏感.Western-blot结果显示RAD001作用24 h后MKN-28、N-87的4E-BP1和p70S6K表达下降,同时去磷酸化.结论:RAD001是通过抑制mTOR的活性,进而阻断4E-BP1及p70S6K的磷酸化和蛋白质翻译进而调节着细胞周期以发挥抑制胃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作者:刘莹;朱祖安;崔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评价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联合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小儿疝修补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年龄3~7岁、拟择期行疝修补术的患儿90例,ASA I级,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组)和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联合异丙酚、瑞芬太尼组(F组),每组30例.记录术前、切皮、缝合皮肤时的心率(HR),记录患儿停药后清醒时间,随访术后2 h烦躁发生率.结果:K组患儿切皮和缝合皮肤时心率较切皮前增高,同时亦高于同时点的P组和F组心率(P<0.05).停药后P组、F组苏醒时间短于K组(P<0.05).在术后2 h,P组烦躁发生率较K组、F组增高(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联合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用于小儿疝修补术,苏醒快,术后烦躁发生率低,可以常规使用.
作者:姚乃修;颜学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腔镜下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对较严重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治疗的效果.方法:较严重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共122例,每位患者随访时间为3-4个月.其中58例单纯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B组),64例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腔镜下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SEPS)(A组).结果:症状改善和分级提高的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并发症的比较,除静脉曲张复发(P<0.05)以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住院日的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溃疡愈合率的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愈合时间的比较,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1);复发率的比较,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SEPS治疗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作者:章希炜;杨宏宇;孙蓬;邹君杰;孙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检测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组织中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研究其表达水平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行肾根治性切除术并经病理证实为肾细胞癌的103例病例(92例为透明细胞癌,11例为乳头状细胞癌),平均随访时间为51.2个月,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肿瘤标本中vimentin蛋白的表达情况,对肿瘤大小、分期、分级、转移及生存率等临床病理资料与vimentin表达水平的相关性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肾癌中vimentin蛋白的表达水平与非肿瘤组织相比显著增加,并且与肿瘤大小(P=0.002)、转移(P<0.001)、pT分期(P<0.001)、分级(P<0.001)、存活率(95.8%vs72.7%,P=0.002)有相关性.单变量分析显示vimentin的表达水平对肾细胞癌发展及预后具有预测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的结果显示vimentin的高表达与肾细胞癌的进展呈正相关,检测vimentin表达水平可用于肾癌分期、分级及预后判断.
作者:李普;秦超;殷长军;孟小鑫;杨健;朱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比较胰腺癌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血清蛋白的差异以寻找候选血清肿瘤标志物,为胰腺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免疫亲合柱去除丰度高的14种血清蛋白,用双向电泳分离蛋白并比较差异.选取在胰腺癌患者血清中明显差异表达蛋白点,行质谱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建立了稳定性、重复性良好的凝胶蛋白图谱.对筛选出的在胰腺癌患者血清中明显差异表达的78个蛋白点,共有54个蛋白点被成功鉴定,其中胰腺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者29个,低表达者25个.结论:胰腺癌患者、健康志愿者血清蛋白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可筛选并鉴定出这些差异蛋白,后者有望为早期诊断胰腺癌提供依据.
作者:徐树建;徐泽宽;王富强;朱毅;苗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以及脊髓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诱导轴突分化因子Slit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规律,研究康复训练对损伤后脊髓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10个实验组和4个对照组,每组5只.以改良Allen's撞击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从损伤后7天起,实验组分别进行1-4周活动平板训练,对照组不训练.训练结束时(即损伤后14、21、28、35天)分别进行运动功能评估,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结合图像平均光密度分析观察大鼠脊髓内BDNF、Slit2以及GFAP的表达.结果:各不同训练时程后,大鼠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改善(P<0.05);训练后,大鼠脊髓内BDNF以及Slit2的表达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增加(P<0.05),GFAP的表达高峰延迟.结论:康复训练可能通过上调脊髓内BDNF和Slit2的表达水平,延迟星型胶质细胞的增生,使脊髓内神经元再生微环境朝有利方向变化来促进神经通路重建,改善运动功能.
作者:雷晓婷;刘兴波;王红星;徐冬晨;王彤;丁新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对129例子痫前期患者(轻度子痫前期64例,重度子痫前期65例)和137例同期入院产检并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娩的正常孕妇,进行PAPP-A基因位点S1224Y(A/C)(dbSNP:rs7020782)多态性的分析,比较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在子痫的期组和正常组间、重度子痫前期组和轻度子痫前期组间的差别.结果:AC基因型频率在于痫前期组(44.2%)高于对照组(31.4%,P<0.05);AC基因型频率在重度子痫前期组(75.4%)明显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12.5%,P<0.001);C等位基因频率在重度子痫前期组(40.8%)明显高于轻度子痫的期组(18.7%,P<0.001).结论:PAPP-A基因位点S1224Y(A/C)的AC基因型,C等位基因可能是子痫前期的重要遗传危险因素,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李坤;孙丽洲;吴恒芳;杨笛;张寄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孕早期胎儿颈部透明层(NT)增厚在产前超声筛查染色体异常(特别是21-三体综合征)中的价值.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OVID、Springer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08年8月)中的中英文文献,按照诊断试验的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收集所有相关的诊断试验文献,应用Meta-DiSc 1.4软件对符合条件的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4篇,检查胎儿共计162 992人.11篇文献对孕早期胎儿NT≥第95百分位对染色体异常的诊断价值进行了分析,汇总灵敏度、特异性和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78.8%、92.1%和0.891;12篇文献对孕早期胎儿NT≥第95百分位对21-三体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进行了分析,汇总灵敏度、特异性和AUC分别为81.3%、92.6%和0.883.结论:孕早期NT增厚对染色体异常(特别是21-三体综合征)产前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的准确性均较高,可用于孕早期染色体异常的产前筛查.
作者:余章斌;韩树萍;郭锡熔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MTB)对链霉素(SM)和乙胺丁醇(EMB)耐药性的技术平台建立.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法测定160株MTB临床分离株的SM和EMB耐药性,并与BAC了EC960法结果进行比较,分别对结果相符与不相符的菌株进行测序.结果:基因芯片法测定160株MTB临床分离株,结果显示SM敏感111株、耐药49株,以rpsL 43、88位aag突变为agg为主.芯片检测结果EMB敏感142株、耐药18株,耐EMB的MTB以embB 306位atg突变为gtg为主.基阅芯片法检测链霉素、乙胺丁醇耐药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0.0%、99%和60.0%、100%.两种测定方法结果不符的菌株中,采用基因测序法测定,结果显示基因芯片法检测点突变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结论:基阅芯片法检测MTB对SM与EMB耐药性方法具有快速、简单,特异性高,准确性高,可作为MTB的SM与EMB耐药性快速筛选方法.
作者:石小华;景奉香;胡忠义;崔振玲;赵建龙;朱蕾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医用臭氧不同注射方式对兔腰椎间盘正常髓核的作用以及安全性.方法:家兔20只,于透视下用20 G儿童穿刺针刺入家兔腰椎间盘中心部,抽取5 ml浓度为40 μg/ml臭氧,经穿刺针注入3 ml,在椎间孔处将剩余气体注入椎旁组织.其中L4~5为椎间盘内单点注射,L5~6为椎间盘内多点注射,以L3~4椎间盘作为正常对照.20只兔注射臭氧1次,分别在术后1、2、3、4周后处死取标本,将实验和正常对照标本中椎间盘髓核作大体、光镜下观察,并对光镜下髓核内细胞计数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实验动物均无严重的行为异常.各手术腰椎间盘术后1周腰椎间盘髓核水分明显减少,外形萎缩,4周髓核干涸,完全呈灰白色干酪样.多点注射组髓核内细胞计数比较单点注射组明显减少,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本研究显示椎间盘内40 μg/ml臭氧注射安全性较好,臭氧对髓核缓慢萎缩作用多点注射强于单点注射方式,为该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姜建威;吴清华;吴震海;李新胜;成岗;顾琛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