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伟;吴玲;刘登礼;赵幽燕;平鹦;周晓玉
目的:了解survivin基因的表达在小儿急性白血病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用RT-PCR测定小儿急性白血病初诊患者survivin基因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特征、初步治疗反应进行比较.共研究了54例小儿白血病患儿并以36例非恶性血液病为对照,根据survivin基因的阳性和阴性分为2组,分析其临床特征和早期的治疗反应.结果:Survivin基因在非恶性血液病组中无1例被检出,白血病组中共41例被测出,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survivin基因阳性组的早期治疗反应好的病例数明显低于阴性病例组(P<0.01).结论:测定survivin基因对诊断、判断预后、残留白血病的检测意义较大.
作者:方拥军;郭锡熔;杨引;芮耀耀;黄婕;陆瑾;陆勤;张兰芳;王俊禄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眶距增宽症是颅面发育不良的一种综合征,是国际公认的颅颌面严重畸形之一.鼻部畸形严重影响外貌和功能,因此鼻部的整形在眶距增宽症中尤为重要.本院从1992年至今已为6例眶距增宽症实行了眶周截骨加鼻额整形手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崔杰;王刚;陈建兵;王顺荣;沈卫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海人酸(KA)致(癎)大鼠模型海马及脑脊液内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的变化,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二组,KA组:KA(2 μg/kg)海马杏仁核注射后分为6 h、1、3、7天组,每组8只;9 g/L盐水对照组(n=8).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大鼠海马组织及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Glu和Asp)水平变化.结果:海马中Glu、Asp的水平在观察的24 h内随时间推移呈逐步增长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3天后仅Glu较对照组明显上升.脑脊液中Glu、Asp的水平在致(癎)后6 h便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且7天内保持上升趋势.结论:癫(癎)大鼠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水平变化较海马组织内早.其中Glu更具有代表性.
作者:吴春风;黄松明;郑帼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葡萄糖调节蛋白75(grp75)基因对H2O2诱导的C6胶质瘤细胞氧化应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grp75基因瞬时转染C6胶质瘤细胞,以H2O2作为氧化应激刺激物,建立细胞损伤模型,运用MTT、LDH、苔盼兰拒染、细胞周期流式细胞术(FCM)和凋亡小体方法观察grp75对H2O2引起的C6细胞氧化应激性损伤的影响.结果:grp75转染组C6细胞在H2O2(0.1 mmol/L,24 h)刺激后MTT增加、LDH活性降低,细胞凋亡明显抑制,与空载体转染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grp75基因对H2O2引起的C6细胞氧化应激性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莉莉;杨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早期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动态变化与全身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多发伤住院患者15例按照APACHE Ⅱ评分将患者分为重创组(≥15分)7例与一般伤害组(<15分)8例.分别于入院后第1、3、5、7天进行NT-proBNP与hs-CRP动态检测.结果:多发伤患者第1天血浆NT-proBNP与hs-CRP呈正相关(r=0.556,P<0.001),且重创组两指标较一般伤害组升高更为显著(P<0.01);两组患者血浆NT-proBNP、hs-CRP浓度均值第1天即有升高;其中一般伤害组血浆NT-proBNP与hs-CRP浓度高峰均出现在第3天,然后持续下降;重创组血浆NT-proBNP浓度均值持续升高,第7天仍然呈升高趋势,而hs-CRP浓度呈现双峰(第3天出现第1峰后于第7天再次升高).结论:多发伤患者早期NT-proBNP动态变化与全身炎症反应有关,重创患者动态变化趋势可能存在更多影响因素.
作者:郑志强;罗亮;张婷;王昕华;韩曙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Kiss-1基因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诱导的雌性性早熟大鼠下丘脑中mRNA的表达.方法:正常21日龄清洁级SD雌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青春前期组(组1)、正常青春期组(组2)、双酚A组(组3).每天双酚A 400 mg/kg灌胃.RT-PCR法检测组1、组2和组3的Kiss-1 mRNA的表达.结果:与组1相比,组3下丘脑Kiss-1 mRNA水平增加了2.35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组3与组2的Kiss-1 mRNA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可导致雌性大鼠的性早熟,Kiss-1与双酚A诱发的性早熟中可能有关.
作者:薛颖;于宝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肿瘤抑制基因BARDI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的方法检测422例中国汉族女性乳腺癌患者和476名正常女性对照者BARD1基因Pro24Ser(rs1048108)和Arg378Ser(rs2229571)位点的基因型,以SAS9.1.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Pro24Ser(rs1048108)和Arg378Ser(rs2229571)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病例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与野生型(24CC,378GG)相比,Pro24Ser位点突变基因型(CT/Tr)和Arg378Ser位点的杂合型(GC)均能够显著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调整OR和95%CI分别为0.64,0.49~0.84;0.54,0.3~0.86).并且位点间还存在协同作用,携带一个以上保护等位基因者与携带0-1个者相比,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显著降低(调整OR=0.67,95% CI=0.51~0.87).分层分析表明,Pro24Ser位点的保护作用在52岁以下年龄组、绝经前妇女、无肿瘤家族史者和Arg378Ser位点发生突变者中更强.结论:BARD1基因Pro24Ser(rs1048108)和Arg378Ser(rs2229571)单核苷酸多态性改变能够显著降低中国人群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这一结论有待进一步大样本、不同种族人群的关联研究以及功能学研究的证实.
作者:秦建伟;唐金海;霍翔;张建;王艳;马红霞;钮菊英;胡志斌;沈洪兵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周围血管疾病发病率正逐年增高.预防、诊断、治疗该病,已成为临床密切关切的课题.过去在外科治疗前主要依靠血管造影的方法诊断[1-3].自动移床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的出现,为腹部、盆腔及双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作者:杨亚芳;田俊;韩晖云;刘剑;李海歌;华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肿瘤抗原MUC4 HLA-A*0201限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肽负载树突状细胞诱导CTL的体外免疫效应.方法: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诱导树突状细胞(DC).用之前表位预测法预测并合成的五种肽分子分别脉冲成熟的DC,并刺激HLA-A*0201+健康人自体CD8+T细胞成为CTL.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CTLIFN-γ的分泌.同时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其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人PBMC可在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被诱导称为DC.肽P01204诱导的CTL,在不同的效靶比可特异性杀伤P01204脉冲的T2细胞[5∶1时为(9.03±0.24)%,10∶1时为(19.62±0.44)%,20∶1时为(27.93±2.22)%]和MUC4+、HLA-A2+的HCT-116细胞[5∶1时为(7.26±0.18)%,10∶1时为(16.83±0.40)%,20∶1时为(25.23±1.35)%],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能够产生IFN-γ的细胞数(130.33±6.58)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相关抗原MUC4的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P01204,能诱导入外周血单核细胞的CTL反应,该活化的CTL能分泌免疫活性物质诱导特异性靶细胞的凋亡.
作者:孟凯;吴峻立;高文涛;苗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评价不同类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室间隔及左室侧壁各节段收缩功能的异常.方法:采集肥厚型心肌病患者83例(其中室间隔肥厚52例,心尖肥厚16例及对称性肥厚15例)和正常对照者30例的动态组织多普勒图像后,分别测量各组室间隔和侧壁的基底段、中段、心尖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峰值应变(ε)、位移(S)、达峰值应变的时间(Tε),各组结果分别与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ε与相应节段心肌肥厚的部位相关,如心尖肥厚组心尖部应变值降低;对称性肥厚组室间隔、侧壁均降低;室间隔肥厚组室间隔应变显著降低.ε与心肌肥厚的程度有相关性.Vs、S与心肌肥厚的部位和程度没有相关性.各种不同类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长轴各节段的Tε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可评定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异常.
作者:季玲;许迪;陆凤翔;陈莉;雍永宏;姚静;曹克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心肌细胞培养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定向分化成心肌样细胞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骨髓,通过贴壁法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经多次传代后获得较纯的MSCs.用5-氮胞苷(5-aza)进行诱导分化,实验组为在玻片上的5-aza干预的MSCs移入到心肌细胞培养环境中;对照组为5-aza干预的MSCs.显微镜下观察两组形态变化,并通过免疫组化鉴别心肌心肌特异蛋白Desmin和肌钙蛋白Ⅰ(cTnI)表达及其出现时间的早晚.结果:对照组MSCs诱导后10天可见细胞由原来扁平多角形变成长梭形,15天后部分细胞体明显增粗,可见到有些细胞间有融合样情况发生,20天左右类似肌管样细胞出现.而实验组在17天左右可以看到类似心肌管样细胞.免疫组化表明实验组的阳性结果出现的时间比对照组要早.结论:心肌细胞培养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成心肌样细胞有促进作用.
作者:苏恩本;陈椿;龚觉晓;卢新政;陈子庆;夏新辉;黄峻;马文珠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在心力衰竭细胞上增加β1肾上腺素受体(β1-AR)表达对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首先用异丙肾上腺素制作大鼠心力衰竭模型,然后分离、培养心肌细胞,转入含入β1-AR基因的腺病毒,24 h后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β1-AR的含量,并进行单个心肌细胞收缩功能的分析.结果:心衰细胞上β1-AR含量为正常对照组的(0.56±0.19)倍(P<0.01),心力衰竭+转基因组β1-AR的含量为正常对照组的(5.68±0.36)倍(P<0.01);心力衰竭组心肌细胞对异丙肾上腺素刺激引起的收缩幅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转入β1-AR基因后,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的收缩功能,选择性β1-AR拮抗剂CGP20712A可以完全阻断转入β1-AR后的效应,选择性β2-AR拮抗剂ICI118,551可以部分降低心力衰竭大鼠和β1-AR表达增加的心衰大鼠心肌细胞的收缩幅度.结论:在心力衰竭后的大鼠心肌细胞上增加β1-AR的表达,可改善细胞的收缩功能,这种作用可能是直接通过β1-AR实现的.β2-AR也参与了心力衰竭大鼠和β1-AR表达增加的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作者:孙红;常爱民;张洋;王影;徐亚林;陈琪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建立凝聚态β-淀粉样蛋白(Aβ1-40)诱导的模拟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动物模型,观察其学习记忆及病理性改变.方法:将凝聚态Aβ1-40注射入大鼠双侧海马,大鼠跳台和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HE和银染检测病理变化.结果:海马内注射凝聚态Aβ1-40可引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海马注射区可见神经元丢失、胶质细胞增生及神经原纤维缠结.结论:凝聚态Aβ1-40海马内注射具有明确的在体神经毒性作用,可以模拟AD的学习记忆障碍、神经元损伤等行为学和病理学方面的特征.
作者:姜礼红;张一娜;宋芳芳;郭达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18F-FDG符合线路(DHC)显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手术和131I治疗后复发转移的临床随访价值.方法:对28例临床经手术和131I清甲治疗后的DTC患者行18F-FDG DHC显像及131I全身显像,计算其诊断复发转移灶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与甲状腺球蛋白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28例患者中DHC显像真阳性8例,真阴性13例,假阳性1例,假阴性6例,其诊断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7.1%、92.8%、75.0%、88.9%、68.4%.当HTg≥10 ng/ml,DHC显像探测复发转移灶以颈淋巴结、骨灵敏度较高.结论:18F-FDG DHC显像对术后和131I清甲治疗后的DTC复发转移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少华;王自正;姚薇萱;王峰;蒋娥;孟庆乐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检测水通道蛋白4(AQP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探讨其在胃癌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在临床取胃癌组织标本应用RT-PCR、Western-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AQP4在胃癌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结果:AQP4主要分布在正常胃底及胃体的壁细胞及主细胞的基底侧,细胞浆中表达较低,而在肿瘤细胞中表达则表达缺失.结论:AQP4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表达较高,而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缺失.
作者:魏尉;张玉华;徐皓;朱正才;肇毅;吴文溪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研究T抗原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T抗原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06例胃癌组织中T抗原的阳性率为56.6%,而36例良性溃疡组织中T抗原表达均为阴性;Ⅱ、Ⅲ、Ⅳ期T抗原阳性率比Ⅰ期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胃癌组织中T抗原阳性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中分化、低分化与高分化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胃癌中伴有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腹膜转移者T抗原阳性率较无转移者明显升高(P<0.01);胃癌Ⅲ期或者Ⅳ期T抗原阳性比T抗原阴性的术后5年生存率要差.结论:T抗原在胃癌中高表达而在良性溃疡中无表达,T抗原的表达与胃癌的分期、分化及有无转移相关,T抗原表达的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差.T抗原可能成为胃癌预后判断的一个较好指标.
作者:徐克群;张维;关乃富;鲍永仪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组织中MK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新生的关系,为宫颈鳞癌的化学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8例宫颈鳞癌和10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MK蛋白的表达,并对其微血管(CD34标记)计数.结果:宫颈鳞癌组织中MK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上皮组织(P<0.01),MK蛋白的高表达与宫颈鳞癌病灶的大小及临床分期相关性显著(P=0.045;P=0.002),与患者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MK蛋白表达阳性者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阴性者,二者正相关(P=0.043).结论:MK蛋白过表达可能参与了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并与宫颈鳞癌的血管新生密切相关,可作为宫颈鳞癌化学防治的一个新靶点.
作者:阮红杰;吴强;赵铭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对两组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不停跳搭桥术后近中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连续收治的145例接受不停跳搭桥患者依据年龄被分为两组,相对高龄组(≥70岁)68例;相对低龄组(<70岁)77例.采用多次信访、电话随访以及门诊复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两组患者手术后近中期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近期是指术后1个月,中期是指术后12~24个月,平均(18.3±8.8)个月.结果:两组均未发生住院死亡.高龄组在术后平均气管插管时间、血制品的输注及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低龄组,而术后平均ICU观察时间、住院时间、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等方面两组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别.结论:与低龄组患者相比,对于高龄组患者,不停跳搭桥同样能带来满意的临床近中期结果.
作者:刘培生;陈鑫;石开虎;徐明;蒋英硕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观察及其疗效分析.方法:32例PDA患者于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测量动脉导管大小,在透视下经传送装置将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置入动脉导管内,使之在动脉导管窄处固定,即刻造影,术后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主动脉弓造影即刻无分流26例;5例存在微量或少量残余分流,经UCG复查,其中4例术后48h分流消失,1例术后3个月分流消失;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平均压由封堵前(40.0±15.3)mmHg下降至(33.0±14.1)mmHg(P<0.05);术后3个月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均较术前缩小(92.0±29.4)ml vs(110.0±30.2)ml,(54.0±11.3)ml vs(63.0±15.0)ml,P<0.05.结论:应用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操作方法简便,治疗范围广,成功率高,不失为很有前途的代替进口封堵器的介入性治疗方法.
作者:金恒;赵刚;吴红萍;王毅;马明;管耘园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胆囊结石(GS)是胆道外科常见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1-2].胆囊结石成因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3],并逐渐趋向于机体自身脂代谢异常的研究.为探讨二者之间关系,作者将本院1998~2006年总结的63例因单纯性胆囊结石住院患者行胆囊切除术报告如下.
作者:张锦翔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