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强;罗亮;张婷;王昕华;韩曙光
目的:研究海人酸(KA)致(癎)大鼠模型海马及脑脊液内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的变化,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二组,KA组:KA(2 μg/kg)海马杏仁核注射后分为6 h、1、3、7天组,每组8只;9 g/L盐水对照组(n=8).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大鼠海马组织及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Glu和Asp)水平变化.结果:海马中Glu、Asp的水平在观察的24 h内随时间推移呈逐步增长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3天后仅Glu较对照组明显上升.脑脊液中Glu、Asp的水平在致(癎)后6 h便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且7天内保持上升趋势.结论:癫(癎)大鼠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水平变化较海马组织内早.其中Glu更具有代表性.
作者:吴春风;黄松明;郑帼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了解survivin基因的表达在小儿急性白血病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用RT-PCR测定小儿急性白血病初诊患者survivin基因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特征、初步治疗反应进行比较.共研究了54例小儿白血病患儿并以36例非恶性血液病为对照,根据survivin基因的阳性和阴性分为2组,分析其临床特征和早期的治疗反应.结果:Survivin基因在非恶性血液病组中无1例被检出,白血病组中共41例被测出,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survivin基因阳性组的早期治疗反应好的病例数明显低于阴性病例组(P<0.01).结论:测定survivin基因对诊断、判断预后、残留白血病的检测意义较大.
作者:方拥军;郭锡熔;杨引;芮耀耀;黄婕;陆瑾;陆勤;张兰芳;王俊禄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心肌细胞培养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定向分化成心肌样细胞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骨髓,通过贴壁法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经多次传代后获得较纯的MSCs.用5-氮胞苷(5-aza)进行诱导分化,实验组为在玻片上的5-aza干预的MSCs移入到心肌细胞培养环境中;对照组为5-aza干预的MSCs.显微镜下观察两组形态变化,并通过免疫组化鉴别心肌心肌特异蛋白Desmin和肌钙蛋白Ⅰ(cTnI)表达及其出现时间的早晚.结果:对照组MSCs诱导后10天可见细胞由原来扁平多角形变成长梭形,15天后部分细胞体明显增粗,可见到有些细胞间有融合样情况发生,20天左右类似肌管样细胞出现.而实验组在17天左右可以看到类似心肌管样细胞.免疫组化表明实验组的阳性结果出现的时间比对照组要早.结论:心肌细胞培养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成心肌样细胞有促进作用.
作者:苏恩本;陈椿;龚觉晓;卢新政;陈子庆;夏新辉;黄峻;马文珠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上颌窦及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属良性病变,临床较少见,易与恶性肿瘤、内翻性乳头状瘤和真菌性上颌窦炎等相混淆.术前确诊颇难,常致误诊而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探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现将本科1993年2月~2006年6月收治的57例经病理确诊、资料完整的上颌窦及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巢长江;尤建强;邱建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隆突切除成形术因其手术风险大,并发症高,目前在临床上尚未普及.自2004年2月至2007年3月本院共完成4例隆突切除成形术,现总结如下.
作者:徐克平;赵建强;赵铭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二维电泳技术在尿道下裂大鼠与正常大鼠睾丸差异表达蛋白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孕SD大鼠10只,随机分为2组,妊娠12~19天,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予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500mg/(kg·d)、大豆油5 ml/d灌胃,第2l天取出仔鼠睾丸,提取总蛋白,进行二维凝胶电泳分离和图像分析.结果:按照5倍的表达量计算,发现有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9个,5个点在尿道下裂大鼠睾丸中高表达,而在正常大鼠睾丸为低表达;相反,在正常大鼠睾丸中高表达的4个点,在尿道下裂者为低表达.结论:初步建立了正常和尿道下裂大鼠睾丸的二维电泳图谱,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些差异表达蛋白,为进一步进行尿道下裂大鼠睾丸差异表达蛋白的分离及鉴定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者:蒋荣江;沈华;沈百欣;徐子程;张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女性外阴营养不良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非条件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女性外阴营养不良与工作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卫生习惯、既往与现患疾病情况、妇女月经史及生育史等因素的关系.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过敏体质(OR=3.606),情绪上好生气(OR=2.731),饮食习惯中偏咸(OR=2.506)、偏辣(OR=2.203)、偏热(OR=3.123),生活习惯中喜久坐(OR=2.584)、洗衣粉洗涤内裤(OR=4.299)、共用浴盆(OR=2.574)及白带色黄(OR=2.096)等因素与外阴营养不良发生联系显著(P<0.05),而饮食偏素和喜食猪肝为其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过敏体质、情绪上好生气、不合理饮食习惯、卫生生活习惯及反复阴道炎等与女性外阴营养不良的发生关系较大.
作者:申艳;莫宝庆;吴小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上消化道梗阻原因之一,其原因系胚胎期肠道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的正常旋转运动发生障碍致十二指肠、空肠受压和肠扭转等病变所致.本病主要见于新生儿期,发病率居新生儿上消化道梗阻首位,现就本院1990年1月~2005年12月治疗的39例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
作者:黄益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检测水通道蛋白4(AQP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探讨其在胃癌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在临床取胃癌组织标本应用RT-PCR、Western-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AQP4在胃癌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结果:AQP4主要分布在正常胃底及胃体的壁细胞及主细胞的基底侧,细胞浆中表达较低,而在肿瘤细胞中表达则表达缺失.结论:AQP4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表达较高,而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缺失.
作者:魏尉;张玉华;徐皓;朱正才;肇毅;吴文溪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围麻醉期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阳)下行心脏手术患者全身及脑部炎性反应的影响及其脑保护作用.方法: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患者24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U组患者在麻醉后和转机时分别静脉泵注乌司他丁,泵注时间均为1 h.C组患者则给予等量容积的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麻醉后手术前(T1)、体外循环开始后30 min(T2)、体外循环结束后1 h(T3)、4 h(T4)和20 h(T5)同时抽取动脉血和颈静脉球血.采用ELISA法测定动静脉血浆中TNF-α、IL-6及颈静脉球血S100B蛋白的浓度,并计算同一时点颈静脉球血和动脉血之差△TNF-α、△IL-6值.结果:与各自T1相比,两组患者血浆TNF-α、IL-6、△TNF-α、△IL-6的浓度在T2、T3、T4、T5明显升高(P<0.01或P<0.05)且C组升高的幅度明显大于U组(P<0.01或P<0.05).与T1相比,两组患者血浆S100B蛋白水平在体外循环开始后明显升高(P<0.01),T3达到高峰,T4开始下降,T5明显下降.U组T2、T3、T4、T5的S100B蛋白浓度升高的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1).结论:乌司他丁可减轻CPB心脏手术患者全身和脑局部炎性反应,可降低颈静脉球血浆中S100B蛋白水平升高的幅度,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邵东华;杭黎华;傅诚章;王洪;杨映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后立体视觉的重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56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和术后6个月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近立体视锐度,用同视机检查远距离双眼视觉.结果: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远距离立体视丧失比例高于近距离立体视.术后近距离立体视改善不明显,远距离立体视改善明显.术前有无融合功能对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非常重要.≤9岁组术后立体视觉恢复率明显高于>9岁组.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可明显提高远距离立体视.应早期手术治疗,以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达到功能性治愈.
作者:邵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能量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70例患者,进行能量多普勒超声和静脉造影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肢型血栓64例,占30.92%,髂股静脉血栓86例,占41.55%,股浅静脉血栓12例,占5.80%,腘静脉血栓18例,占8.70%,腓肠肌静脉丛血栓27例,占13.04%.能量多普勒超声与金标准静脉造影的结果显示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能量多普勒超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了无创和具有高敏感、特异性的检查方法,可以作为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和随访的首选方法.
作者:王炜;刘长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较传统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肺损伤的优越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2例因急性肺损伤需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32例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30例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将两组患儿的呼吸机参数氧浓度(FiO2)、吸气峰压(PIP)和肺氧合功能指标在0、2、6、12、24 h进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患儿平均上机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多少.结果:SIMV组在上机后6 h FiO2、PIP有显著下降(P<0.05).而IPPV组在上机12 h FiO2开始下降、上机24 h PIP才有显著下降(P<0.05).上机2 h SIMV组肺氧合功能指标较上机前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而IPPV组在上机后6 h出现显著改变.SIMV组平均上机时间明显缩短(P<0.05),机械通气并发症也较IPPV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需用机械通气的新生儿,SIMV通气方式能更快地降低FiO2和PIP,改善通气和氧合,缩短上机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王崇伟;吴玲;刘登礼;赵幽燕;平鹦;周晓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结合冠状动脉造影(CAG)探讨下壁导联ST变化和左前降支(LAD)形态和梗死位置的关系.方法:78例急性前壁心梗患者,根据入院时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改变分为2组:A组为下壁导联(Ⅱ、Ⅲ、AVF)ST段抬高组;B组为下壁导联ST段压低组.比较二组临床特点和梗死相关血管(IRCA).结果:IRCA部位A组90.63%为LAD远端,B组80.43%为LAD近端;LAD折返在A组占81.25%,B组中占0%.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导联ST段压低提示LAD近端梗死,此组患者急诊PCI术成功率高.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ST段抬高提示LAD远端梗死且大部分存在LAD返折.
作者:施红;宋杰;王书礼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ZEPHIR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或钛网植骨治疗26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路减压手术,单节段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多节段行椎间盘切除加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均结合ZEPHIR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病26例.结果:23例获3~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按JOA评分标准评分,各型术后评分均有显著提高.全部患者融合节段获骨性融合,内固定物无松脱、断裂、下沉,颈椎生理曲度和高度无丢失.结论:颈前路减压ZEPHIR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或钛网植骨是治疗单节段或多节段颈椎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孙锋;张兴祥;谷遐龄;倪善军;唐天驷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肿瘤抗原MUC4 HLA-A*0201限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肽负载树突状细胞诱导CTL的体外免疫效应.方法: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诱导树突状细胞(DC).用之前表位预测法预测并合成的五种肽分子分别脉冲成熟的DC,并刺激HLA-A*0201+健康人自体CD8+T细胞成为CTL.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CTLIFN-γ的分泌.同时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其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人PBMC可在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被诱导称为DC.肽P01204诱导的CTL,在不同的效靶比可特异性杀伤P01204脉冲的T2细胞[5∶1时为(9.03±0.24)%,10∶1时为(19.62±0.44)%,20∶1时为(27.93±2.22)%]和MUC4+、HLA-A2+的HCT-116细胞[5∶1时为(7.26±0.18)%,10∶1时为(16.83±0.40)%,20∶1时为(25.23±1.35)%],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能够产生IFN-γ的细胞数(130.33±6.58)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相关抗原MUC4的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P01204,能诱导入外周血单核细胞的CTL反应,该活化的CTL能分泌免疫活性物质诱导特异性靶细胞的凋亡.
作者:孟凯;吴峻立;高文涛;苗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葡萄糖调节蛋白75(grp75)基因对H2O2诱导的C6胶质瘤细胞氧化应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grp75基因瞬时转染C6胶质瘤细胞,以H2O2作为氧化应激刺激物,建立细胞损伤模型,运用MTT、LDH、苔盼兰拒染、细胞周期流式细胞术(FCM)和凋亡小体方法观察grp75对H2O2引起的C6细胞氧化应激性损伤的影响.结果:grp75转染组C6细胞在H2O2(0.1 mmol/L,24 h)刺激后MTT增加、LDH活性降低,细胞凋亡明显抑制,与空载体转染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grp75基因对H2O2引起的C6细胞氧化应激性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莉莉;杨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早期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动态变化与全身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多发伤住院患者15例按照APACHE Ⅱ评分将患者分为重创组(≥15分)7例与一般伤害组(<15分)8例.分别于入院后第1、3、5、7天进行NT-proBNP与hs-CRP动态检测.结果:多发伤患者第1天血浆NT-proBNP与hs-CRP呈正相关(r=0.556,P<0.001),且重创组两指标较一般伤害组升高更为显著(P<0.01);两组患者血浆NT-proBNP、hs-CRP浓度均值第1天即有升高;其中一般伤害组血浆NT-proBNP与hs-CRP浓度高峰均出现在第3天,然后持续下降;重创组血浆NT-proBNP浓度均值持续升高,第7天仍然呈升高趋势,而hs-CRP浓度呈现双峰(第3天出现第1峰后于第7天再次升高).结论:多发伤患者早期NT-proBNP动态变化与全身炎症反应有关,重创患者动态变化趋势可能存在更多影响因素.
作者:郑志强;罗亮;张婷;王昕华;韩曙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对两组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不停跳搭桥术后近中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连续收治的145例接受不停跳搭桥患者依据年龄被分为两组,相对高龄组(≥70岁)68例;相对低龄组(<70岁)77例.采用多次信访、电话随访以及门诊复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两组患者手术后近中期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近期是指术后1个月,中期是指术后12~24个月,平均(18.3±8.8)个月.结果:两组均未发生住院死亡.高龄组在术后平均气管插管时间、血制品的输注及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低龄组,而术后平均ICU观察时间、住院时间、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等方面两组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别.结论:与低龄组患者相比,对于高龄组患者,不停跳搭桥同样能带来满意的临床近中期结果.
作者:刘培生;陈鑫;石开虎;徐明;蒋英硕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索螺旋CT在兔颅脑进行低剂量扫描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为新生儿颅脑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水体模的同一层面,用120 kV,分别作1.0和1.5两种螺距,3 mm层厚的200、110、70 mAs扫描.在每幅图像的相同位置测5个兴趣区,作CT值的均匀性和噪声水平比较;选用15只健康成年兔,用扫描参数120 kV、3 mm层厚、FOV115,1.0和1.5两种螺距在同一范围作200、110、70 mAs三种不同剂量的螺旋扫描.由4名CT医生盲法评价兔脑CT图像,按优、良、差三个等级评判每一幅图像.结果:CT图像的均匀性随CT扫描剂量减少而变差,图像噪声水平随CT扫描剂量减少而增高.对螺距1.0,200、110、70 mAs及螺距1.5,200、110 mAs五组扫描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兔颅脑进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既能保证图像质量,又能降低兔在接受颅脑CT检查时的放射辐射.
作者:王天乐;龚沈初;张树清;沈云霞;桑军阳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