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江苏宜兴地区中小学生常年性变应原致敏状况调查

鲍永生;殷敏;程雷;高德根;鲁春林;黄永豪;石川和夫;徐其昌;三好彰

关键词:超敏反应, 变应原, 皮肤试验, 流行病学, 儿童
摘要:目的:观察江苏宜兴地区中小学生的常年性变应原致敏状况.方法:2002~2003年以宜兴市丁山镇930名中小学生(6~16岁)为对象进行室尘和尘螨变应原皮肤划痕试验.结果:室尘和尘螨变应原的皮试阳性率分别为13.1%和10.0%,总阳性率为17.5%.Cochran Armitage趋势分析表明,变应原致敏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P<0.005);小学一、四年级与初中一年级各组间变应原致敏率无统计学差异,而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致敏率明显高于其他各年级组(P<0.005).结论:宜兴地区中小学生对常年性变应原的致敏随年龄呈增加趋势,尤以高中学生的致敏率上升为著,应加强环境干预.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α-actin mRNA表达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肌动蛋白(α-actin)mRNA水平表达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收缩蛋白mRNA表达改变在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阐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二次注血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兔动物模型,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α-actin mRNA表达变化.结果:在SHA后第1天α-actin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上升(P<0.01);第4天α-actin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上升(P<0.001);第7天α-actin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第14天α-actin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下降(P<0.001).结论:SAH后早期α-actin mRNA水平表达上升,能够导致平滑肌收缩蛋白合成上升,增强平滑肌细胞的收缩能力,与CVS的发生、发展有关.持续性CVS后期平滑肌细胞的代谢功能受损,导致α-actin mRNA表达下降.

    作者:陈云祥;吴幼章;傅震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效果.方法:手术切除12只SD大鼠第一腰椎椎板,造成0.2 cm×0.5 cm硬脊膜裸露区,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实验组以棉片浸透0.1 mg/ml MMC,对照组以棉片浸透生理盐水置于裸露的硬脊膜后5 min.术后第4周处死动物,测定其硬膜外组织中胶原组织面积及成纤维细胞记数,同时根据Rydell分级标准评价粘连程度.结果:实验组无明显硬膜外粘连,对照组形成致密的硬膜外粘连.实验组胶原面积及成纤维细胞记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局部应用MMC可有效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形成.

    作者:王立新;曹晓建;张宁;金正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sIL-2R、ECP和sIgE的检测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测定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发作期8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23例、健康对照组17例血清sIL-2R水平;同时uniCAP100变态反应检测仪测定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特异性IgE(sIgE).结果: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发作期与哮喘急性发作期sIL-2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患病组间无差异(P>0.05),毛细支气管炎发作期sIL-2R水平的增高与血清ECP的增高、sIgE阳性无关.结论:毛细支气管炎发作期sIL-2R水平增高是普遍的,T细胞激活参与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

    作者:滕源;谢娟娟;谢国强;朱小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血压正常高值对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影响

    目的:用血压正常高值男性作为观察对象,探讨血压正常高值时血压升高在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的氧化和心脏重塑几方面的早期影响.方法:健康男性(年龄46±5岁)分成两组,血压正常高值组(收缩压130~140 mmHg或舒张压85~89 mmHg,n=32例)和正常血压组(<130/85 mmHg,n=36例).用检测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内共轭双稀来测量体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结果:与正常血压组比较,血压正常高值组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0.58±0.06)vs (0.75±0.07)mm,P<0.001,肱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0.45±0.05)vs(0.57±0.07)mm,P<0.001,ox-LDL水平增高(29±9)vs(47±17)mol/L,P<0.001,但内皮功能和左心室重量两组无差异.经相关性分析,颈动脉IMT与24 h收缩压(P<0.001)及ox-LDL(P=0.002)相关.结论:血压正常高值者的IMT增厚,ox-LDL增高;血压正常高值男性的IMT增厚与ox-LDL水平升高相关.

    作者:印小荣;段宝祥;何晓虹;张幼祥;李蓬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肾移植大鼠慢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一种方便、实用的慢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模型,为研究器官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提供平台.方法:以近交系F344大鼠和近交系Lewis大鼠作为供、受体,取供体的双肾作为供肾,借助静脉支架管,行供体的静脉与受体肾静脉的端端吻合,肾动脉与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施行原位异体肾移植.移植后即给与环孢素腹腔注射.并于术后4周后行病理检查.结果:所有手术均于60 min内完成.所有的受体均存活超过60天,围手术期死亡数为零.受体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4周后可见典型的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结论:建立了大鼠慢性排斥反应肾移植模型.为研究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进展和干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作者:冯宁翰;钱立新;华立新;夏国伟;吴军;贺伟峰;宋宁宏;乔迪;徐正铨;张炜;吴宏飞;眭元庚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特殊情况的处理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益成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成为胆囊切除的金标准.本文就LC术中常见问题,结合文献探讨如下.

    作者:胡忠亚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婴幼儿肠道腺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的调查与研究

    目的:对婴幼儿肠道腺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进行调查与研究.方法:采用免疫层析快速法对2004年1月至12月的597例急性水样泻的粪便标本进行检测.结果:597例标本中腺病毒阳性139例(23.3%),轮状病毒阳性128例(21.4%),腺病毒和轮状病毒同时阳性185例(31.0%).腺病毒与轮状病毒双重感染是常见的感染形式,与两种病毒单纯感染差异显著(P<0.01);轮状病毒感染以6个月~1岁婴儿多见,在1~5岁幼儿组感染率明显下降,与腺病毒及双重病毒感染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腺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是婴幼儿急性水样泻的主要致病原,双重病毒感染是多见的感染形式.轮状病毒是6个月~1岁婴儿水泻的主要致病原.

    作者:林谦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15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GP)的手术时机.方法:对156例AGP患者根据其是否有胆道梗阻及胰腺是否水肿或坏死分为2组4型进行分析.结果:非梗阻伴水肿型AGP 69例和梗阻伴水肿型AGP 28例均治愈,非梗阻伴坏死型AGP 21例,治愈20例,死亡1例,梗阻伴坏死型AGP 38例,治愈34例,死亡4例.结论:对于非梗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可以采取积极的非手术治疗,在2周左右行延期的胆道手术.而梗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应在严密监测下积极的非手术治疗24~72 h后,如梗阻不能缓解,则宜早期手术.

    作者:姚平;时开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Plk1与MUC4在胰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胰腺癌中Plk1、MUC4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33例胰腺癌及其癌旁组织、3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3例黏液性囊腺瘤,5例慢性胰腺炎中Plk1、MUC4的表达.结果:胰腺癌中Plk1、MUC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7%(24/33)、51.5%(17/33),与胰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的浸润、肿瘤的部位无显著相关(P>0.05).癌旁组织、慢性胰腺炎和良性胰腺肿瘤组织中Plk1、MUC4表达均为阴性.结论:Plk1、MUC4在胰腺癌中表达具有一定肿瘤特异性,可能是胰腺癌治疗的两个理想靶目标.

    作者:朱毅;赵闻雨;高文涛;彭涛;徐泽宽;苗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附30例报告)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介入治疗的方法.方法:应用蘑菇伞封堵器(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occluder,PDAO)介入封堵特殊类型的PDA 30例.结果:30例中巨大PDA 5例[窄径平均12.4±1.7 mm (10.1~16.3 mm)],细小PDA 15例(窄径平均2.10±0.42 mm),外科手术后再通的PDA 6例(窄径平均3.20±0.34 mm),伴重度肺动脉压增高的PDA 3例[(平均肺动脉压88±7 mmHg(75~97 mmHg)],合并严重脊柱侧弯畸形1例.对5种不同类型的PDA根据其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均成功封堵.结论:对于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选择恰当的方法可成功封堵.

    作者:邓军;孔祥清;杨荣;盛燕辉;钱玲梅;周蕾;杨振文;孙伟;曹克将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肝脏外伤的特点及其诊治方法(附67例报告)

    目的:分析肝脏外伤的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总结分析1999~2004年本院收治创伤性肝破裂67例的救治方法及其与致伤因素的关系.其中Ⅲ级以上的严重肝破裂49例.1例术前死亡,手术治疗55例,手术方式包括单纯修补、清创性肝切除、肝周填塞止血;非手术治疗11例.结果:手术组:治愈53例,术后并发症13例除4例近期手术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术中死亡2例;非手术组11例均治愈.结论:本组肝外伤以右叶破裂多见;Ⅰ~Ⅱ级单纯性外伤性肝破裂部分可保守治疗;手术是治疗创伤性肝破裂的主要措施.

    作者:倪绍忠;时开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高压氧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中PC、PS及AT-Ⅲ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对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影响.方法: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盒检测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137例HBO治疗组患者、97例常规治疗组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PC、PS和AT-Ⅲ水平.结果:常规治疗组PC、PS和AT-Ⅲ水平开始时比正常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1;第10天仍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第20天恢复正常,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压氧治疗组PC、PS和AT-Ⅲ水平开始时比正常对照组也低,P<0.01;第10天、第20天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BO能调节PC、PS和AT-Ⅲ水平,可减轻因缺血、血管损伤引起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异常,对缺血性脑卒中减轻脑损伤的治疗,预防复发有显著效果.

    作者:王仕忠;王秋莎;杨杞华;梅今;张平;顾建定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Go6976阻断EGF的促ER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作用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在体外和裸鼠模型体内促进雌激素受体(ER)阴性乳腺癌细胞株增殖作用,以及应用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Go6976对该作用的影响.方法:以流式细胞技术研究EGF和Go6976对ER阴性乳腺癌细胞株细胞周期的影响,连续观察二者干预下的裸鼠乳腺癌模型的种植瘤生长情况7周.结果:流式细胞检测显示EGF组与对照组相比G2/M和S期细胞百分比增加,增殖指数(PI)达到0.31,EGF有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作用,EGF+Go6976组G0/G1期细胞占91.54%,PI为0.09(P<0.01),显示Go6976有抑制EGF的促增殖作用.对裸鼠种植瘤的生长观测显示EGF组肿瘤体积增长快,而Go6976组肿瘤体积增长慢.在肿瘤重量观察中,EGF组肿瘤较对照组增加约78%(P<0.01),显示EGF可以促进ER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S在裸鼠体内生长,而Go6976+EGF组与EGF组比较,种植瘤重量减少(P<0.01),显示Go6976可以抑制EGF的促肿瘤增殖作用.结论:EGF家族的生长信号无论在体外试验还是在裸鼠模型体内实验中都显示有促进ER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的作用.PKC作为EGF家族信号传递过程的重要参与者,抑制其活性可以对EGF信号起到反向调节作用.

    作者:王汉晋;武正炎;蔡永东;范萍;郑伟;丁永斌;甄林林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江苏宜兴地区中小学生常年性变应原致敏状况调查

    目的:观察江苏宜兴地区中小学生的常年性变应原致敏状况.方法:2002~2003年以宜兴市丁山镇930名中小学生(6~16岁)为对象进行室尘和尘螨变应原皮肤划痕试验.结果:室尘和尘螨变应原的皮试阳性率分别为13.1%和10.0%,总阳性率为17.5%.Cochran Armitage趋势分析表明,变应原致敏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P<0.005);小学一、四年级与初中一年级各组间变应原致敏率无统计学差异,而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致敏率明显高于其他各年级组(P<0.005).结论:宜兴地区中小学生对常年性变应原的致敏随年龄呈增加趋势,尤以高中学生的致敏率上升为著,应加强环境干预.

    作者:鲍永生;殷敏;程雷;高德根;鲁春林;黄永豪;石川和夫;徐其昌;三好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WNT4基因在房间隔缺损患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心房肌组织中WNT4基因的表达变化,分析WNT4基因与ASD病理生理学之间的关系.方法:获取20例单纯Ⅱ孔型ASD患者和9例正常对照右房心耳肌组织标本,采用RT-PCR技术检测心房肌组织中WNT4基因mRNA的表达丰度.结果:WNT4基因表达于正常和ASD患者心房肌组织中,正常心肌组织中的表达丰度为(54.67±25.85)%,ASD患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丰度为(33.21±20.37)%,ASD患者心肌组织中WNT4基因的表达丰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t=2.4151,P<0.05).结论:WNT4基因在心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ASD的病理生理学有关,其在ASD患者心肌组织中表达下调可能与ASD病理状态下右房压力负荷增加导致胎儿心脏基因程序启动、心脏特异性染色体重构机制有关.

    作者:何巧平;孔祥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心肌声学造影评价慢性心肌缺血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MCE)对慢性心肌缺血心肌血流灌注的诊断价值.方法:建立慢性心肌缺血猪模型,经外周静脉持续滴注微泡造影剂,分别于造模前、造模4周后测算A·β、标化A·β,比较造模前后心肌灌注图像及A·β、标化A·β.结果:造模前声学微泡在心肌组织中均匀分布,色泽明亮,A·β、标化A·β分别为49.82±14.07、1.01±0.21;Ameroid环套扎LCX后4周,局部心肌基本无灌注,回声低暗,A·β、标化A·β分别为4.08±3.56、0.13±0.07,明显低于造模前.结论:心肌声学造影可用于量化评估慢性心肌缺血时的心肌血流灌注状态.

    作者:周蕾;许迪;姚静;金玉;唐晓霞;陈莉;雍永宏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钬激光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附39例报道

    目的:评价腔内激光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39例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共47条肢体,采用钬激光治疗结合下肢浅静脉高位结扎及钬激光治疗同时行曲张团块及交通支切除.结果:39例患者术后随访2~6个月,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显示大隐静脉主干均发生血栓性闭塞,所有病例在术后3~4周内均出现曲张静脉消失,色素减轻.结论:腔内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近期(6个月以内)疗效明确,损伤小,术后恢复快,适于推广.

    作者:赵伟;李建平;夏加增;孙晓光;姚路斌;周宏;何旻;曹芳;洪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股骨髁部不稳定骨折四种内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

    目的:对治疗股骨髁部不稳定骨折常用的4种内固定方式进行生物力学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24根尸体股骨,模拟股骨髁T形骨折,分组用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股骨髁解剖钢板(远端为3孔)、动力髁螺钉和95°角钢板固定,进行轴向压缩试验和轴向扭转试验,测量标本的应变、纵向压缩位移、水平分离位移和扭转角度.结果:发现在同等载荷条件下,中心型逆行交锁髓内钉的强度和刚度优于侧方钢板螺钉系统(P<0.01);动力髁螺钉和逆行交锁髓内钉的抗扭强度和刚度优于95°角钢板和股骨髁解剖钢板(P<0.01).从应力遮挡实验来看,逆行交锁髓内钉和动力髁螺钉的应力遮挡率大.结论: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和动力髁螺钉固定股骨髁T形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但应注意它的应力遮挡效应,骨折愈合后及时取出内固定.

    作者:沈文东;范卫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应用AdEasy系统构建携带反义多药耐药相关蛋白的重组腺病毒的实验研究

    目的:应用腺病毒载体AdEasy系统构建携带反义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方法:将MRP基因片段反向克隆到腺病毒载体质粒pAdTrack-CMV上,与骨架质粒在大肠杆菌BJ5183体内进行同源重组,经293细胞包装、扩增后得到携带反义MRP的重组腺病毒AdEasy-GFP-ASmrp.结果:成功地构建了携带反义MRP的重组腺病毒载体系统,经测定病毒滴度可达2.5×109efu/ml,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100时对SMMC7721/ADM细胞株转导效率可达90%以上.结论:腺病毒载体AdEasy系统能简便、有效地产生重组腺病毒,且生成的病毒滴度高、转导效率好,为进一步研究肝癌耐药机制及其逆转方式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陈琳;苟兴华;严律南;韩蕾;李德华;赵永恒;胡海洋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激素受体表达和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激素受体表达强度和表达状态的影响.方法:检测新辅助化疗组和对照组(未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前或术前空芯针穿刺标本和后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情况,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ER和PR表达变化的差异.结果:新辅助化疗组60例,ER、PR表达强度发生改变分别为18.3%(11/60)和13.3%(8/60),ER、PR状态发生改变分别为6.7%(4/60)和3.3%(2/60);对照组60例,ER、PR表达强度发生改变分别为15%(9/60)和10%(6/60),ER、PR状态发生改变分别为5.0%(3/60)和3.3%(2/60),两组ER、PR表达强度及表达状态均有改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的ER、PR表达强度和表达状态的改变无明显影响.

    作者:费伯健;周士福;金留根;林奇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