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脏外伤的特点及其诊治方法(附67例报告)

倪绍忠;时开网

关键词:肝破裂, 手术
摘要:目的:分析肝脏外伤的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总结分析1999~2004年本院收治创伤性肝破裂67例的救治方法及其与致伤因素的关系.其中Ⅲ级以上的严重肝破裂49例.1例术前死亡,手术治疗55例,手术方式包括单纯修补、清创性肝切除、肝周填塞止血;非手术治疗11例.结果:手术组:治愈53例,术后并发症13例除4例近期手术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术中死亡2例;非手术组11例均治愈.结论:本组肝外伤以右叶破裂多见;Ⅰ~Ⅱ级单纯性外伤性肝破裂部分可保守治疗;手术是治疗创伤性肝破裂的主要措施.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肾移植大鼠慢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一种方便、实用的慢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模型,为研究器官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提供平台.方法:以近交系F344大鼠和近交系Lewis大鼠作为供、受体,取供体的双肾作为供肾,借助静脉支架管,行供体的静脉与受体肾静脉的端端吻合,肾动脉与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施行原位异体肾移植.移植后即给与环孢素腹腔注射.并于术后4周后行病理检查.结果:所有手术均于60 min内完成.所有的受体均存活超过60天,围手术期死亡数为零.受体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4周后可见典型的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结论:建立了大鼠慢性排斥反应肾移植模型.为研究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进展和干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作者:冯宁翰;钱立新;华立新;夏国伟;吴军;贺伟峰;宋宁宏;乔迪;徐正铨;张炜;吴宏飞;眭元庚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心脏术后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水平和并发症的关系

    目的:研究心脏术后早期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水平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95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患者.人ICU30 min后在安静状态下记录S(-v)O2值,以后每小时记录1次,共12 h.按S(-v)O2均数分为≤65%(Ⅰ组,n=36)、>65%(Ⅱ组,n=59)两组.统计各组患者的ICU停留时间、在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数.结果:Ⅰ组术后低心排的发生率为50%(18/36),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5%(9/36),低氧血症发生率为14%(5/36)均较高,和Ⅱ组间有显著差异,P值<0.05.两组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Ⅰ组的ICU停留时间(4.42±3.41)天较Ⅱ组(3.00±1.56)天明显延长,P<0.05.结论:心脏术后早期S(-v)O2水平可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低S(-v)O2水平时循环和呼吸系统并发症增多,ICU停留时间延长.

    作者:章淬;王长来;陈鑫;穆心苇;张铮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CD4+T淋巴细胞表面CD40L的表达在小儿川崎病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目的:通过检测川崎病患儿静脉输注丙球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表面CD40L(CD154)表达,探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6例川崎病患儿静脉输注丙球治疗前后、16例其他发热性疾病患儿、15例正常儿童外周血T细胞表面的CD40L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相应血清中可溶性CD40L.结果:川崎病患儿CD4+T细胞表面CD40L表达(66.26±6.71)%显著高于其他发热性疾病对照组(58.11±6.35)%及正常儿童对照组(46.96±4.27)%,川崎病患儿静脉输注丙球治疗后明显下降(58.86±7.49)%.川崎病患儿血清中可溶性CD40L(17.36±5.72)ng/ml亦显著高于其他发热性疾病对照组(12.17±4.28)ng/ml及正常儿童对照组(7.48±3.59)ng/ml,静脉输注丙球治疗后无明显下降(16.46±5.12)ng/ml.CD4+T细胞表面CD40L表达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有关,而CD8+T细胞表面CD40L的表达及可溶性CD40L与冠状动脉损伤无关.川崎病患儿CD4+T细胞表面CD40L表达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正相关(r=0.553,P<0.05).结论:CD40L异常表达在川崎病发病机制中其起重要作用.静脉输注丙球能下调CD40L表达,且有利于治疗血管炎.

    作者:张雅媛;鲍华英;张兰芳;施圣云;邱卫娟;钱小青;王大为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尿毒症透析患者合并心包炎21例报告

    心包炎是慢性肾衰竭晚期的常见并发症,血液透析使尿毒症性心包炎的预后有了改善,但仍有3%~4%的患者直接死于心包炎.文章回顾性分析了本院近10年来69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21例合并心包炎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尿毒症心包炎可能的发生机制及有效治疗措施.

    作者:魏丛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60例乳腺癌、12例良性乳腺病变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FLT-1的表达进行检测,探讨其与微血管密度(MVD)、PCNA蛋白及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和良性乳腺组织中VEGF评分分别为8(6~9)分和3(2.25~4.00)分,乳腺癌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00);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FLT-1表达阳性率为58.3%,高于良性乳腺组织(25%)(P=0.035),一些乳腺癌细胞也有不同程度FLT-1表达.乳腺癌组织中VEGF与FLT-1表达相关(r=0.311,P=0.016),两者都与MVD相关(r=0.371,P=0.004;r=0.313,P=0.015);乳腺癌组织中VEGF表达与PCNA相关(r=0.353,P=0.006).乳腺癌组织中VEGF、FLT-1表达与患者年龄、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状况、肿瘤分期、雌、孕激素受体状况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乳腺癌组织中VEGF、FLT-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且与MVD相关,提示它们在乳腺癌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乳腺癌组织中VEGF表达与PCNA相关,提示高表达VEGF的肿瘤细胞增殖性较强.另外,发现一些乳腺癌细胞也有不同程度FLT-1表达,提示VEGF、FLT-1在乳腺癌生长中起自分泌调节作用.

    作者:刘晓;范萍;王水;武正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血压正常高值对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影响

    目的:用血压正常高值男性作为观察对象,探讨血压正常高值时血压升高在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的氧化和心脏重塑几方面的早期影响.方法:健康男性(年龄46±5岁)分成两组,血压正常高值组(收缩压130~140 mmHg或舒张压85~89 mmHg,n=32例)和正常血压组(<130/85 mmHg,n=36例).用检测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内共轭双稀来测量体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结果:与正常血压组比较,血压正常高值组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0.58±0.06)vs (0.75±0.07)mm,P<0.001,肱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0.45±0.05)vs(0.57±0.07)mm,P<0.001,ox-LDL水平增高(29±9)vs(47±17)mol/L,P<0.001,但内皮功能和左心室重量两组无差异.经相关性分析,颈动脉IMT与24 h收缩压(P<0.001)及ox-LDL(P=0.002)相关.结论:血压正常高值者的IMT增厚,ox-LDL增高;血压正常高值男性的IMT增厚与ox-LDL水平升高相关.

    作者:印小荣;段宝祥;何晓虹;张幼祥;李蓬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WNT4基因在房间隔缺损患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心房肌组织中WNT4基因的表达变化,分析WNT4基因与ASD病理生理学之间的关系.方法:获取20例单纯Ⅱ孔型ASD患者和9例正常对照右房心耳肌组织标本,采用RT-PCR技术检测心房肌组织中WNT4基因mRNA的表达丰度.结果:WNT4基因表达于正常和ASD患者心房肌组织中,正常心肌组织中的表达丰度为(54.67±25.85)%,ASD患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丰度为(33.21±20.37)%,ASD患者心肌组织中WNT4基因的表达丰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t=2.4151,P<0.05).结论:WNT4基因在心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ASD的病理生理学有关,其在ASD患者心肌组织中表达下调可能与ASD病理状态下右房压力负荷增加导致胎儿心脏基因程序启动、心脏特异性染色体重构机制有关.

    作者:何巧平;孔祥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13C-辛酸呼气试验与超声法诊断糖尿病性胃排空障碍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13C-辛酸呼气试验(OBT)与胃排空功能超声检测(GEU)在糖尿病患者胃排空功能检测中的一致性.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71例,对照组30例,分别行OBT与GEU检测,评价胃排空功能,并分别比较两种检测手段所得参数的相关性.结果:OBT显示糖尿病组胃半排空时间(GET1/2)、延迟相时间(tlag)均明显延长,120min胃残留率(Ret120min)增加.GEU亦显示不同时点糖尿病组胃排空率延迟.两种方法在不同时间点胃排空率具有高度相关性,对照组:60 min r=0.501P=0.005,120min r=0.526 P=0.002;糖尿病组:60 min r=0.604 P<0.001,120 min r=0.651 P<0.001.结论:应用OBT方法检测糖尿病胃动力障碍与GEU所得结果一致性较好,OBT不失为一种相对理想和临床实用的检测方法.

    作者:莫永珍;卞茸文;娄青林;顾刘宝;张建宁;夏晖;欧阳晓俊;何戎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高压氧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中PC、PS及AT-Ⅲ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对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影响.方法: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盒检测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137例HBO治疗组患者、97例常规治疗组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PC、PS和AT-Ⅲ水平.结果:常规治疗组PC、PS和AT-Ⅲ水平开始时比正常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1;第10天仍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第20天恢复正常,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压氧治疗组PC、PS和AT-Ⅲ水平开始时比正常对照组也低,P<0.01;第10天、第20天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BO能调节PC、PS和AT-Ⅲ水平,可减轻因缺血、血管损伤引起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异常,对缺血性脑卒中减轻脑损伤的治疗,预防复发有显著效果.

    作者:王仕忠;王秋莎;杨杞华;梅今;张平;顾建定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及P波离散度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和血浆脑钠肽水平(BNP)预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伴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方法:观察34例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A组,平均年龄70岁)的血浆BNP水平、大P波时限(Pmax)、小P波时限(Pmin)、Pd、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与34例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高血压病患者(B组,平均年龄71岁)比较.结果:血浆BNP水平:A组显著高于B组,(63.75±54.29)ng/L比(32.72±23.37)ng/L,P<0.01;Pd:A组显著高于B组,(69.72±25.04)ms比(28.22±14.15)ms,P<0.001;Pmax A组显著高于B组,(140.02±20.15)ms比(110.35±18.83)ms,P<0.001;LvEF:A组显著低于B组,(61.84±9.01)%比(67.72±5.18)%,P<0.05;Pmin、LAD两组差别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浆BNP水平和Pd均能预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伴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

    作者:熊亚晴;潘梓青;郭红梅;程学萱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效果.方法:手术切除12只SD大鼠第一腰椎椎板,造成0.2 cm×0.5 cm硬脊膜裸露区,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实验组以棉片浸透0.1 mg/ml MMC,对照组以棉片浸透生理盐水置于裸露的硬脊膜后5 min.术后第4周处死动物,测定其硬膜外组织中胶原组织面积及成纤维细胞记数,同时根据Rydell分级标准评价粘连程度.结果:实验组无明显硬膜外粘连,对照组形成致密的硬膜外粘连.实验组胶原面积及成纤维细胞记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局部应用MMC可有效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形成.

    作者:王立新;曹晓建;张宁;金正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食管癌术后纵隔转移灶后程加速超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转移灶后程加速超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意义和效果.方法:104例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纵隔转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研究组.开始治疗时两组均采用前后两野同照放射治疗,分割剂量DT2.0 Gy/次,5次/周,照射38 Gy后常规组根据C T复查情况重新模拟机定位,两野或者三野避脊髓继续常规分割治疗.研究组行CTsim定位,进行三维适形计划设计,新计划以DT1.5 Gy/次,2次/d,5天/周,常规组照射目标剂量60 Gy,研究组照射目标剂量68Gy.结果:治疗后3个月复查CT,各组病灶达CR者14//29例,分别占26.9%和55.8%,各组病灶达PR者26/22例,分别占50.0%和42.3%,两组总的有效率(CR+PR)分别是76.9%和98.1%.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转移患者进行后程加速超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可以明显提高局部控制率,疗效达CR和CR+PR的患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5和P≤0.05),急性放射治疗反应可耐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于长华;岳顺;李涛;徐益明;谢苏丹;周建农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心肌声学造影评价慢性心肌缺血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MCE)对慢性心肌缺血心肌血流灌注的诊断价值.方法:建立慢性心肌缺血猪模型,经外周静脉持续滴注微泡造影剂,分别于造模前、造模4周后测算A·β、标化A·β,比较造模前后心肌灌注图像及A·β、标化A·β.结果:造模前声学微泡在心肌组织中均匀分布,色泽明亮,A·β、标化A·β分别为49.82±14.07、1.01±0.21;Ameroid环套扎LCX后4周,局部心肌基本无灌注,回声低暗,A·β、标化A·β分别为4.08±3.56、0.13±0.07,明显低于造模前.结论:心肌声学造影可用于量化评估慢性心肌缺血时的心肌血流灌注状态.

    作者:周蕾;许迪;姚静;金玉;唐晓霞;陈莉;雍永宏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哮喘患儿血清ECP、TIgE、Phadiatop和Fx5E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总IgE(TIgE)水平、吸入过敏原过筛(Phadiatop)试验和常用食物过敏原过筛(Fx5E)试验在哮喘病中的意义.方法:收集61例哮喘发作患儿、13例正常儿童外周血标本以Pharmacia CAP系统检测血清中的ECP、TigE水平以及Phadiatop、Fx5E的阳性率.结果:哮喘发作组血清ECP、TIgE水平均高于正常儿童组(P<0.001).哮喘组的Phadiatop、Fx5E的阳性率也远高于正常儿童组(P<0.001).结论:TIgE、ECP是反应哮喘气道炎症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结合Phadiatop和Fx5E检测结果,对哮喘诊断、病情判断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振开;潘建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α-actin mRNA表达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肌动蛋白(α-actin)mRNA水平表达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收缩蛋白mRNA表达改变在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阐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二次注血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兔动物模型,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α-actin mRNA表达变化.结果:在SHA后第1天α-actin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上升(P<0.01);第4天α-actin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上升(P<0.001);第7天α-actin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第14天α-actin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下降(P<0.001).结论:SAH后早期α-actin mRNA水平表达上升,能够导致平滑肌收缩蛋白合成上升,增强平滑肌细胞的收缩能力,与CVS的发生、发展有关.持续性CVS后期平滑肌细胞的代谢功能受损,导致α-actin mRNA表达下降.

    作者:陈云祥;吴幼章;傅震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急性腹泻粪便中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分析

    为掌握夏秋季腹泻的流行情况,了解我市腹泻病原菌的分布、变化和致病性,并为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98年5月~2003年11月,对我院肠道门诊和急性腹泻患者Ⅱ号病监测的同时进行针对性调查,在380例水样腹泻患者的大便,对气单胞菌进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顾筱敏;潘宇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股骨髁部不稳定骨折四种内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

    目的:对治疗股骨髁部不稳定骨折常用的4种内固定方式进行生物力学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24根尸体股骨,模拟股骨髁T形骨折,分组用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股骨髁解剖钢板(远端为3孔)、动力髁螺钉和95°角钢板固定,进行轴向压缩试验和轴向扭转试验,测量标本的应变、纵向压缩位移、水平分离位移和扭转角度.结果:发现在同等载荷条件下,中心型逆行交锁髓内钉的强度和刚度优于侧方钢板螺钉系统(P<0.01);动力髁螺钉和逆行交锁髓内钉的抗扭强度和刚度优于95°角钢板和股骨髁解剖钢板(P<0.01).从应力遮挡实验来看,逆行交锁髓内钉和动力髁螺钉的应力遮挡率大.结论: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和动力髁螺钉固定股骨髁T形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但应注意它的应力遮挡效应,骨折愈合后及时取出内固定.

    作者:沈文东;范卫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sIL-2R、ECP和sIgE的检测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测定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发作期8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23例、健康对照组17例血清sIL-2R水平;同时uniCAP100变态反应检测仪测定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特异性IgE(sIgE).结果: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发作期与哮喘急性发作期sIL-2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患病组间无差异(P>0.05),毛细支气管炎发作期sIL-2R水平的增高与血清ECP的增高、sIgE阳性无关.结论:毛细支气管炎发作期sIL-2R水平增高是普遍的,T细胞激活参与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

    作者:滕源;谢娟娟;谢国强;朱小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Go6976阻断EGF的促ER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作用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在体外和裸鼠模型体内促进雌激素受体(ER)阴性乳腺癌细胞株增殖作用,以及应用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Go6976对该作用的影响.方法:以流式细胞技术研究EGF和Go6976对ER阴性乳腺癌细胞株细胞周期的影响,连续观察二者干预下的裸鼠乳腺癌模型的种植瘤生长情况7周.结果:流式细胞检测显示EGF组与对照组相比G2/M和S期细胞百分比增加,增殖指数(PI)达到0.31,EGF有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作用,EGF+Go6976组G0/G1期细胞占91.54%,PI为0.09(P<0.01),显示Go6976有抑制EGF的促增殖作用.对裸鼠种植瘤的生长观测显示EGF组肿瘤体积增长快,而Go6976组肿瘤体积增长慢.在肿瘤重量观察中,EGF组肿瘤较对照组增加约78%(P<0.01),显示EGF可以促进ER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S在裸鼠体内生长,而Go6976+EGF组与EGF组比较,种植瘤重量减少(P<0.01),显示Go6976可以抑制EGF的促肿瘤增殖作用.结论:EGF家族的生长信号无论在体外试验还是在裸鼠模型体内实验中都显示有促进ER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的作用.PKC作为EGF家族信号传递过程的重要参与者,抑制其活性可以对EGF信号起到反向调节作用.

    作者:王汉晋;武正炎;蔡永东;范萍;郑伟;丁永斌;甄林林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Plk1与MUC4在胰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胰腺癌中Plk1、MUC4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33例胰腺癌及其癌旁组织、3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3例黏液性囊腺瘤,5例慢性胰腺炎中Plk1、MUC4的表达.结果:胰腺癌中Plk1、MUC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7%(24/33)、51.5%(17/33),与胰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的浸润、肿瘤的部位无显著相关(P>0.05).癌旁组织、慢性胰腺炎和良性胰腺肿瘤组织中Plk1、MUC4表达均为阴性.结论:Plk1、MUC4在胰腺癌中表达具有一定肿瘤特异性,可能是胰腺癌治疗的两个理想靶目标.

    作者:朱毅;赵闻雨;高文涛;彭涛;徐泽宽;苗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