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和脾胃气虚证与TNF-α及IL-6相关性研究

陈锦芳;吴成;柳丽娟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湿热蕴脾证, 脾胃气虚证,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和脾胃气虚证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124例,辨证为湿热蕴脾证64例,脾胃气虚证60例,两证型均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加服中药组,另设健康对照组30名,分别在治疗前后空腹抽取肘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和脾胃气虚证TNF-α、IL-6均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证型治疗后TNF-α、IL-6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湿热蕴脾证加服中药组TNF-α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脾胃气虚证加服中药组TNF-α、IL-6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较脾胃气虚证病情严重;慢性乙型肝炎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可明显改善TNF-α、IL-6水平的变化.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孕妇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胎死宫内分析

    病例简介患者女,27岁.因妊娠37周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于2001年1月3日入院.即往身体健康,无药物过敏史,1个月前产前检查正常.入院当日产前检查正常,于当日17:20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制药厂,2ml/支)4ml,当滴至约5ml时,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心慌、气短,继之全身皮肤潮红、四肢冰凉、脉搏细弱、意识丧失、小便失禁、血压降为0.

    作者:李玉莲;张玉萍;曾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莪术油等中药经植泵区域灌注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观察

    1997年10月-2002年2月,笔者对不能切除的晚期大肠癌患者18例采用莪术油等中药制剂经植入式药泵行区域灌注治疗,并与同期同类患者术后经植入式药泵行区域灌注常规化疗药物者16例作对照,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智勇;邓晓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清热滋阴方治疗急慢性单纯性咽炎100例疗效观察

    1999年10月-2001年10月,我科以自拟中药清热滋阴方用于临床治疗急、慢性单纯性咽炎患者1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达木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生脉注射液治疗老年脑梗死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探讨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治疗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1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于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疗效并检测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3%,对照组为69.6%,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总显效率58.9%,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显效率32.1%(P<0.01).治疗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参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P<0.01),神经功能缺损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生脉注射液对老年脑梗死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参数有明显改善,与常规治疗合用临床疗效更显著.

    作者:易玉新;杨宇;屈晓冰;刘亚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参考肝病检测指标运用中药初探

    在中西医结合过程中,由于中医缺乏客观的检测指标,因此,通过参考西医的各项理化检测指标结果,运用传统的中医中药来处理临床问题,就成为当代中医的一个显著标志.肝病所依赖的检测指标很多,本研究选择比较新颖和常用的4个指标来进行论述.

    作者:刘燕玲;陈立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保肝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纯中药制剂保肝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84例采用综合保肝治疗,并服用保肝丸,对照组180例予综合保肝治疗,并服用灭澳灵,观察保肝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以及乙型肝炎血清转换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肝功能除ALT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他项目的下降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保肝丸治疗后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蛋白(LN)、透明质酸(HA)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对肝脾的回缩与B超检查的好转有明显改善作用.结论:保肝丸在抗肝纤维化与肝脾的回缩与B超检查的好转方面作用突出,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较理想的药物,有改善和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

    作者:刘占海;张笑双;邵祥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冠心通脉散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5例

    1998年2月-2000年12月,笔者采用自拟冠心通脉散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5例,与西医常规治疗的35例做对照,现总结如下.

    作者:吕红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活血退黄汤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重度高胆红素血症30例

    2000年9月-2002年6月,我科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活血化瘀、凉血利尿法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重度高胆红素血症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饶日春;郑瑞丹;庄立琳;黄俊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穴位埋线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2受体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炎性肠病,从直肠开始可见连续性的弥漫性病变,有溃疡、糜烂,以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近年来的报道显示该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而且本病被认为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1].故重视本病的积极诊治十分重要.我们从1998年2月-2001年8月,采用穴位埋线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莹;袁伟建;姚红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补肾中药密骨片预防老年男性骨质丢失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补肾中药密骨片预防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作用.方法:将44例老年男性受试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中药组服用补肾中药密骨片和钙剂,对照组只服用钙剂,均用药1年.研究开始和结束时检测受试者腰椎和股骨上端骨密度,以及血清骨钙素(s-BGP)和尿羟脯氨酸与肌酐比值(Hyp/Cr).结果:均用药1年后,中药组腰椎骨密度略有上升(P>0.05),而股骨颈、Ward′s三角区和股骨粗隆骨密度则显著上升(P<0.05);对照组各处骨密度均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s-BGP和Hyp/Cr比值均上升(P<0.05),而中药组则无显著变化.结论:补肾中药密骨片可通过抑制骨转换而防止老年男性骨质丢失.

    作者:谢晶;沈霖;杨艳萍;周丕琪;高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药配合治疗非破裂型异位妊娠疗效观察

    2000年1月-2001年6月,笔者应用中药配合治疗非破裂型异位妊娠24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住院确诊异位妊娠并符合药物治疗条件的46例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中药加氨甲喋呤(MTX)治疗组(简称治疗组)24例,年龄(27.2±4.7)岁,停经天数(42.3±6.8)天,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为(1396.0±128.2)IU/L,B超提示异位妊娠包块(3.90±1.3)cm.MTX对照组(简称对照组)22例,年龄(29.4±2.3)岁,停经天数(41.7±6.4)天,血HCG为(1387.0±106.5)IU/L,B超提示异位妊娠包块(3.85±1.2)cm.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1)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腹腔内出血表现.

    作者:高金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清热利湿和疏肝健脾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L-8及TNF-α的影响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和疏肝健脾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湿热中阻型10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采用一般对症治疗和静脉滴注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肝安等;治疗组54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热利湿和疏肝健脾的中药.观察治疗后两组肝功能、血清IL-6、IL-8、TNF-α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IL-6、IL-8、TNF-α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肝功能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结论:清热利湿、疏肝健脾法能够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活动度,降低血清IL-6、IL-8、TNF-α水平.

    作者:邱梅;周大桥;周小舟;郑晓瑛;高辉;漆艳平;徐文军;郑颖俊;饶伟良;徐韶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复方丹参和1,6-二磷酸果糖治疗重症肺炎心肌损伤的对比观察

    我们于1999年12月-2001年11月分别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和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重症肺炎心肌损伤,观察治疗前后心肌酶谱的改变,对比其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延永;李树青;李学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血脂康对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中一氧化氮与内皮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血脂康对高脂血症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血清一氧化氮(NO)及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影响.方法:50例高脂血症患者作为试验组,50例血脂正常的成人为对照组.试验组给予血脂康治疗8周,分别测定试验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的血脂情况、基础肱动脉内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舒张反应(flow mediated dilation FMD)、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反应及血清NO水平、血浆ET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脂血症患者FMD反应明显受损,血清NO水平降低、血浆ET水平升高(P<0.01);基础肱动脉内径及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高脂血症患者应用血脂康治疗8周后,血脂异常明显改善,FMD明显提高,血清NO水平升高,血浆ET水平降低(P<0.01).结论:血脂康可改善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异常,并明显提高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杨海波;唐元升;许法运;张兴华;朱兴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药消癌平配合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中药消癌平在配合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radio-frequency,RF)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作用.方法:对31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行RF术,并加用消癌平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与同期收治的3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行单纯RF治疗(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发热平均天数少于对照组,WBC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甲胎蛋白(AFP)下降幅度及症状体征好转率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P<0.05).结论:在RF治疗中晚期肝癌中加用消癌平可明显减轻RF术后的无菌性炎性反应,同时对RF治疗肿瘤有增效作用.

    作者:王文荣;崔生达;曾黎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参附注射液在心脏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简称参附)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38例心脏瓣膜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经升主动脉根部首剂灌注冷晶体高钾停跳液,阻断心跳后20min开始每隔30min灌注含血停跳液,试验组则于含血停跳液基础上加入参附20ml/L,其他处理两组相同.从心肌酶谱(CK-MB、LDHI1)等方面观察参附对心肌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心肌酶的改变在体外循环(CPB)转机前差异无显著性,开放升主动脉后显著升高,但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参附加入含血停跳液中可加强心肌保护,减少心肌酶的释放,对心肌的保护效果优于单纯含血停跳液.

    作者:杨国锋;廖崇先;陈良万;陈道中;叶建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药配合介入及放射疗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大约占全部肺癌发病率的75%左右,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目前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期.我院自1997年3月-2002年5月开展了介入治疗联合放射疗法(放疗)同时结合中药辨证治疗晚期NSCLC,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落雨;韩照予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2002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刘成海;徐列明;刘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医药治疗银屑病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1994-2001年,笔者以火把花根片口服与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联合治疗银屑病关节炎(PA)32例,取得一定疗效,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陆燕;纪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用酿酒酵母全基因组DNA芯片研究盐酸小檗碱的药理作用机制

    目的:利用自己构建的酿酒酵母全基因组DNA芯片,分析盐酸小檗碱处理酵母细胞后对其整个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在基因水平上分析盐酸小檗碱的药理机制.方法:用盐酸小檗碱(100μg/ml)处理酵母细胞90min后,抽提细胞的RNA进行反转录荧光标记cDNA,与DNA芯片进行杂交.用激光扫描仪检测杂交信号.结果:共有545个基因[占全部基因(6183个)的9%]受到诱导,38个基因(占全部基因的0.6%)受到抑制.被诱导的基因包括与细胞生长、蛋白质合成及应激反应相关的基因.受抑制的基因包括与氧化磷酸化过程相关的基因和好氧基因.与金属离子平衡,特别是与铁离子和铜离子平衡有关的基因表达有较大变化.结论:处理90min后,酵母细胞在转录水平上表现出对盐酸小檗碱处理的适应性.盐酸小檗碱的药理作用可能和引起细胞内的氧浓度变化及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自由基有关.细胞容易对盐酸小檗碱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由于与细胞抗药性相关的基因受到了明显的诱导.

    作者:张岩;张亮;周一鸣;赵艳君;果德安;周玉祥;程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