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莲;杜秦川
慢性前列腺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仍缺乏较为有效的治疗药物,而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肯定.2001年3~6月我们协作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和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用前列通栓治疗前列腺炎60例,并进行疗效验证,现总结如下.
作者:潘琦;何东初;邢鲁斌;陈如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两个补肾复方(右归饮和补肾益寿胶囊)及活血复方下调老年大鼠T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模式.方法:用TUNEL标记的流式细胞检测和荧光实时定量RT-PCR技术,研究老年大鼠和年轻大鼠T淋巴细胞抗凋亡和促凋亡基因(Fas、FasL、Bcl-2、Bax、TNFR1、TNFR2)的表达以及凋亡级联反应中半胱氨酸蛋白酶(如Caspase8和Caspase3)活性的差异,及比较两个补肾复方和活血复方对老年大鼠T细胞抗凋亡和促凋亡基因表达的调控以及对Cas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两个补肾复方均能够有效地降低老年大鼠T细胞的过度凋亡,下调FasL及TNFR1基因的转录和Caspase8及Caspase3的活性.而活血复方对于T细胞的过度凋亡无显著作用.结论:激活诱导的T细胞过量凋亡与肾虚密切相关,两个补肾复方均可下调促凋亡基因FasL和TNFR1的转录,从而抑制老年大鼠过度的T细胞凋亡,是补肾法所特有的对老年T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调控模式.
作者:郭为民;沈自尹;陈瑜;陈伟华;应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病历简介患者,女,56岁,住院号:1009718.因进行性四肢麻木,活动障碍伴胸闷,呼吸困难2周,于2000年5月25日入院.1个月前曾因感冒、发热、咽痛,服感冒药片而愈;2周后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四肢麻木,皮肤过敏,肌肉压痛明显,双下肢活动障碍,并进行性加重,继之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胸闷、气促、不能站立行走,卧床不能主动翻身.
作者:陈长江;章平富;魏国兰;杨吉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998年6月~2000年8月,我院门诊应用蒲公英配合德诺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患者44例,并与同期应用西药三联疗法治疗的44例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莉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999年1月~2000年12月,我们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简称丹参液)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9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40例作对照,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光霞;岳宗柱;李艳慧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肝硬化食管曲张静脉破裂所致出血是内科急诊的危重病症之一,如何迅速控制出血、抗休克、保护脏器,为急诊纤维内镜、手术治疗羸得时间,是内科急诊抢救必须考虑的问题.1997年5月~2000年12月,我科对肝硬化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患者在使用奥曲肽的同时,加用大剂量的参附注射液治疗,取得较好的止血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欣伟;骆永忠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药消癃通闭对大鼠前列腺平滑肌中一氧化氮合酶(NOS)及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还原型辅酶Ⅱ组化染色结合形态学定量分析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前列腺中NOS神经含量;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末端标记染色法,检测大鼠前列腺上皮细胞的凋亡百分率.结果:消癃通闭高剂量组在用药3周后,前列腺组织中NOS神经的长度密度(Lv)为0.113±0.023,与其他3组(消癃通闭低剂量组、保列治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消癃通闭高剂量组及保列治组在实验第7天时,凋亡细胞百分率达到高峰(分别为9.27%、5.65%),第14天时稍减少,第21天时有所恢复.去势组大鼠在第7天时凋亡细胞即出现,到第14天时凋亡细胞百分率达到高峰,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中药消癃通闭可增加模拟前列腺增生大鼠前列腺中NOS含量,在较短时间内促进大鼠前列腺上皮细胞凋亡.
作者:贾金铭;马春涛;王勒渝;毕振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998年4月~2000年3月,我们用山绿茶降压片与卡托普利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LVH),并进行疗效比较,报道如下.
作者:惠元诚;束志勤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NS)是指用激素治疗无效或对激素依赖,病情反复发作的肾病综合征,临床治疗比较棘手,处理不当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1996年3月~1999年12月,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60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30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贾在金;张爱;刘安详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1954年毕业于西医院校,毕业后在西医医院作内科医生,5年后晋升为西医主治医师,对临床工作很有兴趣,自己由于受中医家庭的熏陶(曾祖父是清代太医,祖父是著名中医),自小聆听祖父的教诲,青年时代曾经常随祖父为患者看病,尤其临证一些慢性痼疾,西医难以救治的疾病(如哮喘、顽固性失眠、慢性胃肠病,施用几付中药后,逐渐出现转机),耳闻目睹,在我幼小的心灵中,中医学术种子便埋藏下来.
作者:许建中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东西方教育体系与方法、英语与汉语之间、中医术语与普通汉语之间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如何才能将古老的中医理论,用简单明了、恰如其分的英语表达清楚,使学习者能全面而深刻地领悟中医的精髓,提高对外英语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与困难.在经过几年的国外中医英语教学后,笔者愿谈谈自己的一些经验与体会,抛砖引玉,以期与同道切磋,共同提高中医的英语教学水平.
作者:贾德贤;李兴广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冬虫夏草(简称虫草)和青蒿素抑制狼疮性肾炎复发的作用.方法:61例经用激素及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已无狼疮活动的狼疮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予虫草粉每日3~4g,分3次空腹口服;青蒿素粉每日0.6g,分3次餐后口服,连续服用3年.对照组(30例)口服雷公藤多甙片和(或)保肾康片等药物治疗.两组均连续观察5年,监测血肌酐、肌酐清除率、抗核抗体等实验室有关指标及有否狼疮活动的临床表现.结果:治疗组显效26例(83.9%),有效4例(12.9%),无效1例(3.2%);对照组显效15例(50.0%),有效8例(26.7%),无效7例(23.3%),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补体C3持续稳定在(1.21±0.20)g/L正常水平,肌酐清除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同时减少了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结论:冬虫夏草和青蒿素可以抑制狼疮肾炎的复发,保护肾功能.
作者:卢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999年4月~2001年3月,笔者使用蕲蛇酶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脑梗塞32例,并与川芎嗪辅助治疗的15例作对照,现报道如下.
作者:曾纪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刘成海;胡义扬;刘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992年8月~2000年8月,我们用自拟养阴益气利湿汤治疗口腔扁平苔癣18例,并与用五味消毒饮加味治疗的12例作对照,现报道如下.
作者:夏钦再;韩燕;周乐年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塞通软胶囊对产后出血的双向治疗作用.方法:60例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用血塞通软胶囊和安慰剂治疗7天,观察产后出血情况.结果:两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量、红细胞压积及心脏指数产后第3天均低于产前(P<0.05或P<0.01);网织细胞:治疗组产后低于产前,但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产后低于产前(P<0.05).出血时间:治疗组产后较产前明显缩短(P<0.05),对照组产后与产前相比无明显变化.血液粘度:对照组产前和产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产后30min、1h、2h、24h出血量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子宫缩复情况:产后第2、4、7天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塞通软胶囊对产后止血确有疗效,并可促进子宫复旧,减少产后恶露,加速产妇产后恢复.
作者:刘冬岩;范玲;黄醒华;王琪;王晓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们用千龙合剂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以下简称复感)患儿70例,并与用核酪口服液治疗的50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国熙;叶锡洪;林胜英;沈春晖;罗蓉;顾为望;曲利芝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补肾法延缓免疫衰老的临床疗效及相应的实验研究.方法:老年人22对(44名),采用随机分组,双盲给药(补肾方即补肾益寿胶囊和安慰剂);实验研究则比较两个补肾方(右归饮和补肾益寿胶囊)和活血方(桃红四物汤)对老年大鼠T细胞凋亡及Fas、FasL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临床结果显示补肾组T细胞凋亡率比安慰剂组明显降低(P<0.01),FasL基因表达亦明显降低(P<0.05).动物实验显示两个补肾方组老年大鼠T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P<0.05),FasL基因表达亦明显降低(P<0.01),而活血方组均无变化.结论:补肾法对老年人与老年大鼠T细胞FasL基因的转录具有负调控作用,这是补肾法下调老年人与老年大鼠T细胞过度凋亡的分子机理之一.
作者:沈自尹;郑振;郭为民;陈伟华;应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从已存在的血管床中以出芽方式生长、形成新血管系统,是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的研究发现,血管生成在生理与病理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受到正向和负向调节信号之间平衡的严密调控,平衡失控,可产生血管生成性疾病(1),例如肿瘤、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血管瘤、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都有血管的持续生长,这些基本上都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而血管生成不良,也不能产生很好的应答,如创伤愈合、溃疡愈合、骨伤愈合、微循环障碍等,直接影响病症的治疗.以新生血管为靶点治疗疾病有以下优点:针对已经启动的新生血管,故具有特异性;血管内皮细胞暴露于血流中,药物能直接发挥作用,故剂量小、疗效高、副作用小;内皮细胞基因表达相对稳定,不易产生耐药性.中医药治疗与血管生成相关的病症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不同于西医的特殊性,并在这些病症的治疗上有着极大的优势.因此开发与血管生成相关的中药新药,在阐明中医基础理论、临床治疗及中药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丁志山;沃兴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995年10月~1999年3月,我们采用华蟾素注射液辅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并与用常规西药治疗的60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葛罡;潘尚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