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及YMDD耐药变异株检测

涂海健;林国贤;郭金者;许光辉;刘信禹;周燕锋

关键词:拉米夫定, 慢性乙型肝炎, YMDD变异
摘要: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以及监测拉米夫定临床治疗过程中耐药性的产生,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117例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DNA含量、ALT、HBeAg检测以观察其疗效,同时对出现治疗后HBV-DNA反弹和ALT回升的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基因(Pgene)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YMDD位点变异性测定.结果:拉米夫定治疗2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后HBV-DNA阴转率分别为86.2%、90.6%、84.6%、82.1%,HBV-DNA含量下降明显.ALT复常率为10.3%、68.4%、82.9%、81.2%.HBeAg的阴转率相对较低为0.85%、3.4%、16.2%、36.8%.117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后YMDD变异2例,12个月16例,到18个月累计共有19例YMDD变异阳性的患者,占16.2%,其中以YVDD变异为主,YVDD变异14例,占73.7%,而YIDD变异仅5例,为26.3%.发生YMDD变异的患者HBV-DNA含量以及ALT回弹,HBeAg发生阳转.结论:拉米夫定是一种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新药,具有很强的抑制HBV复制的作用,对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随拉米夫定长期服用可能出现耐药性,主要是由HBVP基因区YMDD的变异所引起的,产生YIDD、YVDD耐药突变株,对YMDD耐药变异株的监测,为抗病毒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以及指导临床用药.
实用医技杂志相关文献
  • UF-100在尿液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尿液常规是临床疾病诊断、疗效观察的常用指标.尿液的干化学检测的仅仅是尿液的理学、化学特性.而不能对尿液中各有形成分作出鉴别和计数.手工镜检法由于工作量大,无法做到每一份标本都作镜检,有相当标本容易造成误差及漏诊.UF-100的应用可为临床检验人员解决这一缺憾.我室随机收集了各科住院病人送检标本474份,同时进行了尿液的干化学分析、尿沉渣镜检、UF-100的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志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50株白色念珠菌的药敏分析

    目的:了解本地女性阴道白色念珠菌的体外药敏情况.方法:用药敏纸片扩散法,对50例白色念珠菌株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50例女性阴道白色念珠菌中在体外对酮康唑和两性霉素为敏感,敏感率为100%,氟康唑次之,敏感率为98%,而特比萘芬敏感率低,耐药率达26%.结论:酮康唑和两性霉素对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女性阴道疾病有较好的效果.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规范用药,提高疗效.

    作者:李启欣;陆烨大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声带脓肿的病理分析

    目的:总结声带脓肿的主要病理,探讨其发病原因和预防治疗措施.方法:对18例声带脓肿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脓液培养、标本切片等病理分析.结果:病理切片均为复层状上皮炎性纤维素性渗出形成疏松组织,脓肿中发现有枯草杆菌、臭鼻克雷伯氏菌、多形模仿菌、卡他球菌、肺炎双球菌、棒状杆菌、草绿色链球菌.结论:声带脓肿主要是细菌侵入已水肿的Reinke间隙,经繁殖扩散形成,往往是多种细菌混合感染,采用脓肿切除术可治愈.

    作者:谢志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依那普利与血管神经性头痛

    近年来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血管神经性头痛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据近统计表明30岁职业女性中有此病者约占6%~70%.严重者恶心呕吐,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约占此年龄段发病人数的20%,男性发病明显低于女性.青少年发病也有增长的趋势.

    作者:于国华;郝素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99例HIE采用高压氧综合治疗,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高压氧综合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94.95%,明显优于对照组81.25%(P<0.01).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HIE有缩短病程、促进脑细胞功能短时间恢复、减少后遗症的作用.

    作者:王仙萍;宋文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小儿支原体肺炎10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106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支原体肺炎全年均可发病,以冬季较多(47.2%).发病年龄以3岁~7岁多(42.5%),其次为婴幼儿.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及发热,体征依年龄而异.可伴发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结论:支原体肺炎在学龄前儿童中患病率高,发病年龄较以往的报道有提前趋势.冬季发病率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及发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效.

    作者:刘金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尿标本联合检测临床应用的探讨

    目的:探讨尿液标本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择1 508例病人尿液,同时用UF-100型尿沉渣分析仪,尿干化学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测,比较多个参数结果.结果:大多数标本3种检测方法结果较一致,在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标本中,UF-100对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管型有较高检出率.尿沉渣分析仪和尿干化学分析仪联合使用可起到有效的筛查作用,对二者不相符合者用显微镜法复查.结论:3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又能保障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蒋利君;董家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探讨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

    在当前内窥镜广泛应用的年代,矫正鼻中隔畸形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除因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阻塞症状;保证手术中良好地暴露中鼻道和相应的鼻窦;保证鼻窦术后良好的护理;去除鼻部疾病的病因或诱因.近,我们发现,鼻中隔偏曲与许多鼻部疾病有关,例如鼻-鼻窦炎、鼻息肉、真菌性鼻窦炎等,因此,手术中同时矫正鼻中隔畸形就有更积极的治疗意义[1].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有以下缺点,如手术后鼻中隔软弱,随呼吸摆动,外鼻形状改变(如鼻小柱回缩、鼻底增宽)等.2003年3月至2005年2月,我们共施行内窥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53例,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32例,我们体会,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内窥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现将我们的经验和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张焕昌;苏春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恩平市儿童中营养性贫血的调查分析

    目的:对恩平市部分幼儿园的膳食调查分析,通过生长监测及科学添加膳食营养预防、治疗儿童贫血.方法:用F-820血球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积(P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三项指标对营养性贫血的性质和原因做出初步诊断.结果:监测组贫血患病率由53.3%下降至37%;缺铁性贫血由40.7%下降至29.1%;由于与缺铁有关的贫血的下降,而使得大细胞性贫血混合性贫血的构成比亦相应下降.结论:经监测组与对照组比较,发现通过生长监测,科学性添加膳食营养物质等措施,使儿童的贫血发生率降低.说明通过生长监测及科学添加膳食营养监测来预防、治疗儿童贫血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

    作者:唐金悦;郑妙嫦;吴健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高血压病人的家庭保健

    目前,高血压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在年幼时血压偏高者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在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呈现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的现象.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病,虽不宜根治,但做好高血压病人的家庭保健,在对降低血压和减少脑卒中、心力衰竭及肾功能衰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高血压病人的家庭保健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作者:崔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妊娠高血压疾病10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防治措施.方法:对近4年来住院的102例妊娠高血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02例孕产妇全部救治成功,围生儿死亡率为40.2‰.结论:妊娠高血压疾病经积极预防合理治疗可有效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的死亡率.

    作者:豆焕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前列腺疾病血清PSA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在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BPH)、前列腺增生并发急性尿潴留(BPH+AUR)、前列腺癌中的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52例健康体检者,50例BPH患者,31例BPH+AUR患者,41例前列腺炎患者及16例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的水平.结果:5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PSA均<4.0 μg/L,BPH患者与前列腺炎患者的PSA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前列腺癌与BPH+AUR患者PSA水平均明显升高,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二者PSA值重叠甚多.结论:PSA并非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指标,与BPH+AUR的鉴别缺乏特异性.

    作者:韦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急诊头颅CT图像质量的技术探讨

    颅脑CT已成为急诊病人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急诊患者常发病突然,来势凶险,病情变化较快,及时的CT检查,清晰的图像质量能够明确病灶部位,及早诊断,有利于临床进行合理的治疗,挽救病人的生命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针对颅脑急诊病人,技术人员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快的速度完成CT扫描并保证优良的CT图像质量,我们体会到技术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

    作者:刘涛;胡可;谢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全麻肺隔离技术与肺部感染的关系

    目的:探讨全麻支气管插管术实施肺隔离后与肺部感染关系,预防肺叶切除术后肺部感染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择期肺叶切除术病人381例,将支气管插管与气管插管分为两组.Ⅰ组病人214例:常规全麻诱导双腔导管插管后,单肺通气控制呼吸,作为分析组;Ⅱ组病人167例:常规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双肺通气控制呼吸,作为对照组.两组病人在麻醉前45.93%伴有同侧肺部感染经抗炎治疗后肺部X线征炎症明显好转、血象正常.并对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6例患者痰标本行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结果:调查发现肺叶切除术病人16例发生肺部感染,Ⅰ组与Ⅱ组病人分别是3例、13例.占同期全麻气管、支气管插管分别是1.40%和7.78%;从感染患者痰液中检出的致病菌143.75%,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为多,这3种菌占非发酵菌的91.30%是肺部感染的主要分离菌.而且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均高达100%.对头孢三代如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的耐药率高达40%~95%,高耐用药率与下呼吸道感染率成正比.这些菌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都有不同程度耐药,且多重耐药.结论:调查发现引起气管与支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主要危险因素有肺隔离比无肺隔离明显减少,说明对侧肺可引起交叉感染.细菌耐药性,使其增加肺部感染发生率.实施肺隔离技术,对预防肺部感染有较大临床意义.

    作者:吴励文;陈棉生;郑良杰;柯永坚;谢惠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降钙素原及其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鉴别发热是由细菌感染或是由其他因素引起常较困难,因病原微生物检测时间较长(普通血培养常需时1周),而对于发热病人来说,能否尽快明确病原学诊断,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近年大量研究结果显示[1,2],降钙素原(PCT)这个指标能够诊断性地区分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这为微生物检测的选择提供了依据,降低了资源浪费的同时可快速明确病原学诊断,为抢救病人提供了宝贵的时间,提高了治疗效果,现综述如下.

    作者:李振华;陆学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密度检测研究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绝经前女性患者的骨量变化及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简称激素GC)对其骨量变化的影响,早期发现骨质疏松(OP),减少骨折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应用法国MEDILIN公司生产的OSTEOCORE双能X光全身骨密度仪,对50例SLE女患者股骨近端和腰椎进行骨密度测定(BMD),并设对照组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SLE患者骨密度测定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与使用GC的剂量和时间有关;定期测量BMD,可早期发现OP,如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可减少OP和骨折发生.

    作者:杜正福;赵红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过期流产绒毛组织水泡样变与部分性葡萄胎超声鉴别

    过期流产绒毛组织水泡样变与部分性葡萄胎在超声声像图上极为相似,且临床表现亦相同,均有停经史及阴道不规则出血,常难以鉴别.笔者通过数例观察与分析,发现二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特别是CDFI对其鉴别有重要价值.本观察水泡样变与葡萄胎共1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史小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乳腺癌合并AML-M41例临床分析

    1 病例介绍患者:女,43岁,2 a前因左乳包块入院检查,确诊为乳腺癌,未经手术切除,而采取放、化疗等保守治疗,病情稳定,未见转移.近1月来,患者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发热、乏力、全身酸痛等症状,住院后对症治疗未见明显好转,查体:体温39.4 ℃~38.6 ℃,心、肺、腹阴性,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脾未见肿大.

    作者:戴晓宁;宋红梅;赵义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标本的质量对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的影响

    血站检验科与医院的检验科有所不同,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为此我们的检测结果要求准确率达到100%,为了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血站采用先进的全自动AT加样系统、全自动STAR加样系统、全自动FAME酶免分析系统,这些全自动仪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减少了许多人为因素的误差,达到了快速、准确、微量的目的.但是全自动仪器对标本的要求要比手工操作要严格的多,血站现在实行集中化管理模式,对各中心血库实行集中检测,要对标本进行运输,为了大限度的减少标本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下面就标本质量对自动分析系统的影响及其排除方法讨论如下.

    作者:林蔷薇;闫丽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血液需氧菌、L型细菌及厌氧菌培养结果分析

    目前一般实验室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发热病人血液只做需氧菌培养,忽略了L型细菌及厌氧菌培养,结果造成血培养阳性率较低,延误了临床诊断和治疗.为了解病原菌在血培养中的分布情况,我们对发热患者做血培养的同时增加了L型细菌及厌氧菌的培养,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雷德龙;徐兵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实用医技杂志

实用医技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山西医药卫生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