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静脉输液引起静脉炎的防治措施

刘连英

关键词:静脉输液疗法, 静脉炎, 刺激性, 感染性炎症, 治疗效果, 治疗手段, 无菌操作, 输液过程, 输入, 溶液浓度, 临床治疗, 联合用药, 静脉穿刺, 疾病, 积极预防, 塑料管, 静脉内, 化学性, 种类, 药液
摘要:在临床治疗中,静脉输液疗法已成为大多数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由于输入药物种类多,联合用药多,有些药溶液浓度高、刺激性强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或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等都易引起静脉壁的化学性或感染性炎症,给患者带来痛苦,也造成静脉穿刺困难,甚至影响药液的顺利输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应重视由输液引起的静脉炎,并针对发生的原因,给予积极预防.
实用医技杂志相关文献
  • 2003年至2004年西安地区街头采血中ABO血型鉴定错误的分析

    血型的准确鉴定是无偿献血和临床输血的关键环节,在街头无偿采血的大批量鉴定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ABO血型鉴定错误,笔者就西安地区2003年至2004年147例ABO血型鉴定错误进行回顾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姚曼君;席国秀;高亚利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小儿少见心律失常误诊为感染性心肌炎五例分析

    心律失常是因心脏激动产生或/ 和传导异常,致使心脏活动变为过慢、过快、不规则或各部分活动的顺序变化,或在传导过程中时间延长或缩短.在小儿心律失常中,窦性心律失常为常见,过早搏动等异位心律亦较常见,其次是传导阻滞[1].而心室扑动,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及干扰性房室分离等心律失常较为少见,重者可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极易误诊为感染性心肌炎,现将我院近4 a来收治的5例误诊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黄玉强;孙新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检测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变化与血栓形成的关系及机制.方法:对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4项能反映血栓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血浆vWF:Ag、血浆GMP 140、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明显升高,t-PA活性下降.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着血栓前状态及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血栓前状态指标的检测有助于判断糖尿病的病情及血管病变的程度.

    作者:伍伏英;周建耀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脑出血患者插胃管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

    脑出血患者常需留置胃管给予鼻饲营养支持、给药,观察有无应急性溃疡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等,但插胃管时常屡遭失败,有时因反复插管造成患者鼻黏膜损伤,耗费了护士不少时间和精力,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痛苦,为了提高该类患者插胃管的成功率,我们仔细分析了插管失败的原因,对插管方法和技巧进行了探讨,体会如下.

    作者:赵敏;侯月智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子痫剖宫产12例临床分析

    子痫是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抢救及时,可降低母儿死亡率.大量资料表明,子痫除药物治疗外,剖宫产是抢救子痫的一种有效手段[1].本文是我院近年来对12例子痫患者围手术期治疗的回顾性分析,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盛杰;刘晓辉;张玮玮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临床输血感染环节分析

    临床输血感染是医院感染中的一部分,虽然发生率不高,但其表现和后果却非常严重.从血液采集开始,存放、分离加工、储存、运输、领取、存放、输注都是相关的环节,希望通过对这些环节的分析,找到关键所在,以期在具体工作中使输血感染降到低,同时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大限度的保护患者利益.

    作者:陈云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恶性肿瘤患者不同疗效的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观察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对乳腺癌、大肠癌、原发性肺癌的疗效观察.方法:采用生化显色叠加反应方法测定了80例乳腺癌、87例大肠癌、11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治疗前、治疗好转、病情恶化等三阶段的血清TSGF水平.比较各组结果,并结合临床分析.结果:经治疗后,治疗好转的患者血清中TSGF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而病情恶化的患者,其血清中TSGF水平明显升高.但对于不同的癌症,其相同的临床阶段(分为治疗前、治疗后病情好转、病情恶化三阶段)的TSGF水平并不完全相同.结论:TSGF在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方面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是一项具有参考价值的肿瘤标志物.

    作者:宁学玲;钟继兴;宁学洪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自我护理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近年来国内外报道均呈上升趋势.因此,如何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使其避免或减少哮喘发作,一旦发作能得到及时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张霞;任凤云;刘桂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诊断明确的输卵管阻塞不孕症患者,其中介入治疗组50例患者接受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及再通术治疗,对照组70例接受输卵管通液术及保守治疗.结果:介入治疗组(98条输卵管)及对照组(132条输卵管)输卵管再通率分别为94%、31%,妊娠率分别为28%、7%,再阻塞率分别为21%、64%.结论: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及再通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安全、简便、有效.

    作者:陈小聪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支气管哮喘60例疗效观察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气道慢性炎症病变引起的气管高反应性,在外源性和内源性刺激因素触发下而导致广泛的、可逆的气道狭窄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1].哮喘的治疗原则以抗感染为主,辅以支气管扩张药物.近年来,我们在上述方案的同时加用丙种球蛋白,效果显著.

    作者:张金浩;董爱兵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食管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食管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59例食管癌组织中MMP-2和MMP-9的表达.结果:MMP-2和MMP-9阳性表达率食管腺癌分别为84.61%、76.92%,明显高于食管鳞癌50.00%、43.48%,P<0.05;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93.33%、86.67%,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41.38%、37.93%,P<0.01.结论:MMP-2和MMP-9在食管癌侵袭及转移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雪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乳腺恶性肿块的超声诊断价值

    本文对2002年至2003年我院17例乳腺肿块患者进行二维及彩色超声检查,了解其回声及血流情况,并将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对照,评价其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和载脂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和载脂蛋白的变化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16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与160例正常对照者血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对组间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糖尿病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血脂和载脂蛋白差异有显著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血脂和载脂蛋白的改变,并在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AS)、冠心病(CHD)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缚鲲;时兰春;王宪灵;安黎云;白云;刘艳丽;陈兴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比较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观察比较它们的麻醉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120例锁骨骨折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丙泊酚-氯胺酮全身麻醉组(PK组),n=60;罗哌卡因神经阻滞组(RO组),n=60.PK组:丙泊酚-氯胺酮以质量比2∶1 配成混合液(PK液),切皮前,先给予丙泊酚1.5 mg/kg,缓慢静脉注射,5 min后给予氯胺酮1.5 mg/kg,缓慢静脉注射进行麻醉诱导,术中按丙泊酚剂量以每小时4 mg/kg~8 mg/kg微泵输注PK复合液,按需调整给药速度.RO组:①先行斜角肌间臂丛阻滞 :注入0.33%罗哌卡因15 ml~20 ml;②再行颈深、浅神经丛阻滞:分别注入0.33%罗哌卡因4 ml和 5 ml.结果:PK组麻醉效果优为60例(占100%),术中血压、心率平稳,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均在94% 以上,术中无呕吐及呼吸抑制等情况.RO组:麻醉效果优为51例(占85%),良为9例(占15%),出现局麻药毒性反应1例,喉返神经阻滞3例,术中出现血压升高7例、心率加快7例,SpO2均在94%以上,术中无呕吐.PK组麻醉效果优于RO组.结论:PK组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优于RO组,副作用少.丙泊酚复合氯胺酮全身麻醉用于锁骨骨折手术是一种安全、简便,麻醉效果佳的麻醉方法.

    作者:陈信发;郑妈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微波手术治疗仪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体会

    目的:通过多功能微波手术治疗仪对慢性肥厚性鼻炎进行治疗.方法:表面麻醉后,用微波手术治疗仪特定探头凝固下鼻甲肥大部分,使肥大的下鼻甲组织收缩,改善鼻腔通气状况.结果:128例中,痊愈106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2例未出现明显副作用.结论:微波手术时间短,痛苦小,无出血,费用低,疗效好,值得推广.

    作者:张红霞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恶性肿瘤病人凝血指标分析

    目的:检测肿瘤患者凝血指标(APTT、Fbg)与恶性肿瘤部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生物活性法检测了67例恶性肿瘤,35例良性肿瘤、22例炎性病变标本中的血凝指标(APTT、Fbg).结果:Fbg在3组病变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同时APTT、Fbg的表达又与恶性肿瘤的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患者的生存期有关(P<0.01),而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结论:APTT、Fbg在恶性肿瘤侵蚀、转移过程中有异常表现,可决定预后及部分生物学行为.

    作者:沙云凤;季之森;商敏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BALP测定在佝偻病早期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危害婴幼儿生长发育,是国家重点防治的小儿四大疾病之一.防治该病的关键是在于早诊断和早治疗.我院2004年2月至6月开展了骨碱性磷酸酶(BALP)的测定试验,进行佝偻病的早期诊治调查,结果如下.

    作者:孙玲玲;耿艳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成人慢性肠套叠的CT诊断

    目的:探讨成人慢性肠套叠的CT表现及其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搜集28例成人慢性肠套叠的病人,全部均为继发性, 27例良性病变,其中息肉15例,平滑肌瘤6例,腺瘤2例,4例脂肪瘤;1例为腺癌.分析其CT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①成人慢性肠套叠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史长,可自行复位,肠壁血运障碍发生率较少;②成人慢性肠套叠CT表现为靶形肿块,肾形肿块或慧星尾征,CT发现原发病变7例.结论:成人慢性肠套叠临床表现不典型,易漏诊,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可以明确诊断,但对原发病变的发现及定性有一定的限度.

    作者:赖寿伟;杨华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14例滑膜骨软骨瘤病的X线诊断

    滑膜骨软骨瘤病是临床上少见的关节疾病,以形成关节内单发或多发的游离体为特征.X线检查对确定诊断和了解手术切除或复发情况均有较大价值,下面就我院从1989年至2004年间共收集14例总结如下.

    作者:郑得臣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法莫替丁与H1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124例疗效观察

    124例单用H1受体拮抗剂治疗疗效差的慢性荨麻疹患者,联合应用法莫替丁治疗4周,结果显示临床痊愈率和显效分别为85.4%和10.5%,表明法莫替丁与H1受体拮抗剂联合用于这类H1受体拮抗剂不能奏效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台永红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实用医技杂志

实用医技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山西医药卫生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