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甘草甜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的影响

蒋道荣

关键词:甘草甜素, 慢乙肝, 维肝福泰, 疗效
摘要:观察甘草甜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的影响.治疗组(50例)用甘草甜素,对照组(50例)用维肝福泰.甘草甜素对HBsAg阴转率为12%,抗HBC为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HBeAg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52%和44%,抗HBe阳转率为40%.疗效明显(P<0.01).经1年随访HBeAg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8%和42%,抗HBe阳转率为38%.结果表明甘草甜素有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作用.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T2弛豫时间的计算及临床意义

    本文介绍一种在临床磁共振成像中计算T2弛豫时间的方法.本研究在VECTRA0.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上进行,采用自旋回波法,回波时间为30、60、90、120ms.重复时间为2500ms.通过测量各回波的信号强度,应用小二乘法即可求得T2值.同时,我们比较了17例脑转移瘤患者的T2值结果,发现正常脑白质与脑转移瘤,脑转移瘤与水肿之间T2值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因此,本方法计算的T2值有助于临床诊断.

    作者:朱义贵;李敏;王秀彬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动脉栓塞后原发性肝癌血流阻力

    本文采用超声多普勒技术记录肝癌动脉血流速度,以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气室模型及其等效电路为基础,并对血流速度曲线作B样条函数模似,从而计算出肝癌动脉的阻力,为肝动脉栓塞术后肝癌动脉的栓塞程度提供了较为理想的评价手段.本文同时还比较多巴酚丁胺使用前后肝癌动脉血流的变化,从而提高了肝癌动脉血流评价的灵敏度.

    作者:刘艳华;陈鸿;钮红音;王春民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氯酯醒清除羟自由基的体外实验研究

    在体外通过Fenton反应系统生成羟自由基(OH·),用自由基捕捉剂DMPO捕捉生成的OH·,形成保留OH·性质的DMPO-OH自旋加合物,用电子自旋共振仪(ESR)检测OH·的生成量.研究发现,在FCnton反应系统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氯酯醒,ESR检测到的自旋加合物信号明显减弱.实验证实,氯酯醒具有羟自由基清除作用.

    作者:杨春水;张惠琴;张树生;陈俊宁;姜建东;陈涛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检测PAIg酶标抗体制备中的影响因素探讨

    以过碘酸钠法为基础,选用一定实验条件制备酶标抗体,探讨制备过程中影响酶标抗体质量的因素.结果显示,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与抗体比例在1:1.5时,其标记率适当,容易获得质量较好的酶标抗体;Sephadex G-200柱层析法纯化交联产物明显优于硫酸铵沉淀法.

    作者:顾静;杨锦媛;周庆;陆璐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高泌乳素血症

    非选择性地对70例风湿性疾病患者测定其泌乳素(PRL)基础水平,其中32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2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2例风湿性关节炎,3例皮肌炎和3例硬皮病、另以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32例SLE中有10例高泌乳素血症,且血PRL和SLE活动指数相关.同时测定PRL和抗核抗体(ANA)表明,该10例中7例ANA阳性.以上结果提示免疫调节激素PRL在SLE发病中有一定作用.

    作者:樊冀伟;支剑笙;范亚平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氯硝安定治疗难治性癫痫79例疗效观察

    应用国产氯硝安定治疗难治性癫痫79例,总有效率为69.62%,对小发作者疗效尤佳.副反应轻,对心、肝、肾、血液无毒副作用.认为氯硝安定是一种优良的新型抗癫痫药.

    作者:陆范仁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新生儿硬肿症18例β2-微球蛋白测定

    对18例新生儿硬肿症及12例正常新生儿血尿β2-微球蛋白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结果新生儿硬肿症组血尿β2-微球蛋白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新生儿硬肿症时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均有损害.

    作者:单丽玲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老年人院内感染46例临床分析

    对46例本院老年人院内感染进行了分析.肠道病房有尿路感染及肠道感染;胸外病房以肺部感染为主,多发生在入院7天及术后1~4天后.感染以G-杆菌及霉菌感染为主,可为几种细菌或细菌霉菌混合感染.结合文献分析院内感染原因,认为感染与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并有心血管或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疾患以及自身免疫力降低使一些条件致病菌成为内源性感染致病菌有关.

    作者:黄传滋;匡晓芳;陶嵘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急性肾衰20例腹膜透析治疗分析

    分析20例流行性出血热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腹膜透析治疗情况.透析前均有不同情况的并发症,其中8例表现为多系统脏器衰竭.透析过程中检测空腹血糖11例,平均血糖为10.68mmol/L;并发腹膜炎2例.治疗结果:治愈13例(65%);死亡7例(35%),死亡原因为多系统脏器衰竭.结合文献就本病的透析指征、方法选择、并发腹膜炎的鉴别诊断、血糖增高的原因等进行了讨论.

    作者:朱悦东;严冲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GGTⅡ、ALPⅠ、AAT诊断原发性肝癌探讨

    对101例原发性肝癌(PHC)同步检测几项标记,其阳性率为AFP76.2%,GGTⅡ85.1%,ALP Ⅰ 24.8%,AAT 75.1%.与肝硬化、慢性肝炎、肝良性占位性病变、肝外肿瘤、正常人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假阳性率以肝硬化组较高,分别为AFP 15.0%,GGTⅡ10.0%,ALP Ⅰ 3.3%,AAT 26.7%.在AFP<50ng/ml 24例中,GGTⅡ阳性率为70.8%,ALP Ⅰ为16.7%,AAT为66.7%.本文结果显示、GGTⅡ诊断PHC敏感性、特异性均佳,优于AFP、ALP Ⅰ及AAT.GGTⅡ与AFP互补诊断可提高阳性率.

    作者:吴建文;孟宪镛;徐克成;史逸才;魏群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HBV与HCV重叠感染的研究

    应用PCR法和套式PCR法对深圳地区44例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者进行HCV-RNA检测,并同时作HBV-DNA检测,以了解HBV与HCV重叠的感染情况,同时观察其血清ALT的情况.结果发现,44例患者中HBV-DNA阳性12例(27.27%);HCV-RNA阳性22例(50.00%),抗HCV阳性21例(47.73%).表明HBV与HCV的重叠感染率较高,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作者:徐正府;徐克成;孟宪镛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残胃癌及残胃复发癌38例临床分析

    对288例患者手术后胃进行观察,发现残胃癌9例,占3.13%,其中早期残胃癌1例;胃癌切除后复发癌29例,占10.07%.结合临床对残胃癌及残胃复发癌的分类、定义、发病率及引起残胃癌的因素进行了讨论.诊断主要靠胃镜及活检.减少和防止残胃癌的发生有赖于:(1)对胃部分切除术后的患者需胃镜定期随访,尤其对毕氏Ⅱ式患者;(2)胃大部切除术后,尽可能选用毕氏Ⅰ式;(3)对青年人的消化性溃疡,应从严掌握手术指证;(4)发现残胃有隆起、糜烂、色泽改变或溃疡等病变,应多处作活检,以了解有无癌灶存在.

    作者:曹娜英;孟宪镛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新生儿肺出血25例临床分析

    分析25例新生儿肺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其与早产儿、新生儿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凝血酶不足及寒冷损伤综合征的关系.同时对新生儿肺出血的并发症进行了讨论.预防本症重点在于预防早产、围产期窒息及感染,寒冷季节接生应特别注重保暖.

    作者:张琴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老年自发性气胸47例临床分析

    分析47例老年自发性气胸,并与同期青壮年自发性气胸71例进行比较.资料表明,老年自发性气胸常继发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结核,呼吸困难较多且显著,胸痛少而张力性气胸多见,病情重、预后差.对呼吸困难显著者,即使肺萎陷程度<30%,亦应及时排气减压治疗.

    作者:邹守仁;张春芳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神经症患者37例16PF测查分析

    对37例神经症患者行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16 PF),分别以男女检测结果与同性别正常人群的16PF常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无论男女患者均有4个因素分低于或高于常人标准;稳定性和兴奋性分数明显降低,怀疑性和忧虑性分数明显升高.分析认为16PF是诊断神经症的重要方法之一,并为临床治疗选药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罗雪莲;任雨石;严成华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围产期窒息后有关因素与近期预后关系探讨

    报道24小时内出生的足月重度窒息儿173例,男116例,女57例.治愈139例,死亡20例,恶化14例.阐述了复温迟缓、惊厥、意识障碍、肌张力及原始反射异常对围产期窒息儿的近期预后有一定关系.故可作为判断围产期窒息儿近期预后的指征.

    作者:张素娟;王美莲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肺心病并发低渗血症63例临床分析

    分析肺心病并发低渗血症63例临床资料.本组60岁以上患者占81.0%;有呼吸衰竭、右心功能不全者占65.1%;血浆渗透压<260mosm者病死率高达72.7%.治疗应视具体情况而予补纳、限水,慎用利尿剂、加强营养、改善缺氧等,并积极治疗原发病.

    作者:张鸿;邵井兰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胎盘脐带血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后甲胎蛋白含量观察

    对2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在输注胎盘脐带血前后进行甲种胎儿球蛋白(AFP)检测,并测定脐带血中AFP含量.结果发现,胎盘脐带血中AFP值高达460.25±53.25ng/ml,病人甲种胎儿球蛋白值随着输入胎盘脐带血量的增多而逐渐增高,推测本组病例为输入性AFP增高血症.认为AFP增高病例在作鉴别诊断时要考虑到这一因素.

    作者:许晨;许忠仁;纪成斌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HBVDNA及其临床意义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81例各型乙型肝炎血清HBV DNA,检出率为61.9%.HBeAg阳性其HBV DNA检出率为90.6%,说明HBV DNA与HBeAg有密切关系;抗HBe阳性与抗HBs阳性其HBVD NA检出率分别为38.3%与33.3%,提示HBV DNA并非完全消失,只是含量减少;HBV-M均阴性者其HBV DNA检出率为55.8%,表明在HBV-M阴性的人群中亦可有HBV感染.

    作者:诸燕珍;胡佺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内镜微波光动力联合治疗食管贲门恶性梗阻

    联合应用内镜微波和内镜光动力技术,治疗20例食管贲门恶性梗阻.平均治疗1.8次,梗阻症状100%解除.梗阻解除出现时间早1天,迟5天.梗阻解除持续时间,短34天,长已超过9个月.未见穿孔、出血等并发症.

    作者:李振东 刊期: 1994年第02期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