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测定及其意义

权玉萍;王育水;赵志勇;李高亮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DR)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5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31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和21例糖尿病视网膜无病变组(NDR组),又将DR组分为背景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组(BDR组)19例和增值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组(PDR组)12例.分别检测各组VEGF值并与36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NDR组、BDR组及PDR组VEGF含量(pg/m1)分别为108.4±27.2、185.2±32.6、162.3±28.7、220.3±44.6和201.9±31.7.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BDR、PDR与NDR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DR与BDR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可作为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参考指标.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单甲氧基聚乙二醇接枝壳聚糖温敏性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目的 研究单甲氧基聚乙二醇接枝壳聚糖(mPEG-g-chitosan)温度敏感性水凝胶的制备方法,并对其理化性能进行测定.方法 应用化学交联方法制备mPEG-g-chitosan 共聚物;应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测试样品的结构变化;应用热重分析仪(TGA)测试mPEG-g-chitosan共聚物的接枝率.将共聚物在PBS中溶胀制备成水凝胶溶液,应用流变仪测定其凝胶温度及时间.结果 在一定范围内,mPEG与壳聚糖的接枝率与这二者的摩尔比率成正相关,与NaCNBH3/mPEG的摩尔比率成负相关.mPEG-g-chitosan共聚物溶液开始形成凝胶的温度为25℃,在此温度下的凝胶时间约为16 min.凝胶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结论 应用化学交联方法制备了具有良好性能的mPEG-g-chitosan共聚物水凝胶,该水凝胶可在常温或低温下呈液态溶胶,在体温时呈固态凝胶,为活性蛋白质类药物的安全参入和控释提供了适宜的载体.

    作者:陈美玲;岳凌;魏召阳;杨占山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肿瘤放射增敏是当今放射医学的研究热点

    放射医学是研究电离辐射损伤机制、诊断、治疗和防护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放射生物学主要研究辐射损伤响应过程和生物学后果的分子事件和调控机制,是放射医学的基础和前沿.随着微束照射、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干细胞技术以及活细胞分子影像和实时动态成像等新技术的应用,放射医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和突破,部分研究领域已经位于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的前沿.而放射生物学中许多基础研究与生命科学前沿的结合更加密切,放射医学与肿瘤放疗学等临床医学的结合也更加紧密,已经形成了放射医学的转化医学.

    作者:曹建平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中子急性损伤对GM-CSF转基因小鼠肝脏和肺中VEGF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转基因小鼠经中子照后肺脏和肝脏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 BALB/C小鼠进行全身中子照射,吸收剂量为0.6Gy,分为未转基因组和转基因组,转基因组于照射前24 h进行hGM-CSF活体基因电转染.两组小鼠照射后1、14和28 d分批活杀,应用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的蛋白表达及用Western blot研究VEGF在肺脏和肝脏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转基因组小鼠在照后14~28 d,肺脏及肝脏病理损伤较轻,VEGF蛋白表达水平较未转基因组增高.结论 GM-CSF 基因活体转染对小鼠中子急性损伤极期和恢复期血管生成和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王彬;杨占山;王天昶;李娜;胡莉钧;杨斌俊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激活Notch信号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心肌梗死模型鼠血管新生研究

    目的 探讨干预Notch信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心肌梗死(MI)大鼠心肌的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60只Wistar大鼠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MI模型后,建模2周进行相应处理后,随机分为MI模型对照组(B组)、培养液移植对照组(C组)、激活Noth信号的BMSCs移植实验组(D组)、BMSCs移植对照组(E组),每组15只;另选取10只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4周后观察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测定缺血心肌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及缺血区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的改变.结果 BMSCs在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与A、B、C组相比,D组、E组缺血心肌中VEGF蛋白的表达增多及毛细血管密度均明显增高(P<0.01),且D组较E组更明显(P<0.05).结论 激活Notch信号有促进心肌梗死区B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增加缺血心肌VEGF的表达,由此促进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新生.

    作者:马树人;谢雄伟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17-DMAG 对缺氧肿瘤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影响

    目的 研究17-DMAG对缺氧模拟剂氯化钴(CoCl2)诱导的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影响.方法 首先应用不同浓度的CoCl2处理HeLa细胞24h,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IF-1α蛋白表达量,然后选取浓度为200μ mol/L的CoCl2对Hela细胞进行模拟缺氧处理24 h,应用不同浓度的17-DMAG预处理细胞16h后,接受2、4、6、8Gy不同剂量的射线照射,采用克隆形成实验观察细胞的存活率,应用 Western blot技术检测 HIF-1α蛋白表达.结果 在 CoCl2浓度为200μmol/L时HIF-1a蛋白表达量强;不同浓度17-DMAG处理组的HeLa细胞在不同照射剂量组间的存活率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论(均P<0.01);17-DMAG预处理缺氧HeLa细胞后,HIF-1a蛋白表达随药物浓度增加受到显著抑制.结论 17-DMAG 预处理可增加缺氧细胞辐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HIF1a 蛋白表达而发挥作用.

    作者:吴晓芬;洪承皎;张保国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抗增殖蛋白TOB1影响乳腺癌细胞MDA-MB-231体外转移的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抗增殖蛋白家族成员TOB1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体外侵袭与转移的生物学作用与机制.方法 采用脂质体介导的质粒转染和G418筛选培养法获得稳定高表达TOB1的高转移性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通过人工基底膜侵袭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TOB1过表达对MDA-MB-231细胞体外侵袭能力和转移能力的影响.采用super array 基因芯片法检测TOB1引起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外源性TOB1 高水平表达使MDA-MB-231 的体外侵袭能力显著降低(P<0.05),同时抑制MDA-MB-231的体外迁移能力;TOB1 表达水平的增加引起MDA-MB-231细胞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BRMS1表达的明显增加,同时显著抑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HSP90、FXYD5、RHOC、S100A4等的表达(均P<0.05).结论 TOB1过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MDAMB-231 的体外侵袭、转移,涉及的机制可能与TOB1对多种重要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

    作者:焦旸;胡旭东;徐加英;张玉松;王利利;樊赛军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吞噬烟曲霉对巨噬细胞活性变化的影响

    目的 研究烟曲霉对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及细胞活性的影响规律.方法 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定巨噬细胞吞噬烟曲霉后吞噬量的变化,同时利用MTT比色法测定巨噬细胞的细胞活性变化.结果 在吞噬初期(20min).巨噬细胞吞噬乳胶颗粒的速度明显高于吞噬孢子(P<0.05),然而终(70min)吞噬两种颗粒的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巨噬细胞吞噬休眠孢子及热灭活孢子的量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休眠孢子、热灭活休眠孢子及膨胀孢子均可显著降低巨噬细胞的细胞活性(均P<0.05),而烟曲霉菌丝和乳胶颗粒对巨噬细胞的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无色素的烟曲霉白化株休眠孢子不能使巨噬细胞活性降低(P>0.05).结论 烟曲霉孢子表面色素可能是降低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因素.

    作者:陶莎;韩雪琳;张称;徐培君;黄德辉;韩黎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重症肺炎支原体脑炎1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支原体脑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15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儿除综合治疗外,予阿奇霉素、甲基强的松龙或丙种球蛋白治疗治愈好转10例,有后遗4例,1例自动出院.结论 重症肺炎支原体脑炎是支原体肺外感染的危重并发症,早期给予阿奇霉素、甲基强的松龙和/或丙种球蛋白冲击疗法可较好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作者:张兵兵;汤继宏;戚月凤;张利亚;顾琴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老年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中发作性低血压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中发作性低血压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和非老年组(年龄<60岁),对两组患者透析中发作性低血压发生率进行比较;老年组针对低血压的发生情况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为25.4%,老年组显著高于非老年组(36.3%vs12.7%)(P<0.01);老年组中低血压相关分析显示,血液透析中发作性低血压与透析龄、每公斤体质量平均超滤量(UFV/W)、C反应蛋白成正相关,与血钠、白蛋白成负相关.结论 血液透析中发作性低血压由多种因素造成,老年人更易发生,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应采取多种积极措施,降低发生率.

    作者:陈凤玲;严春寅;李声宏;甘晓文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熊果酸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 探讨熊果酸(UA)对人肝癌 SMMC-7721 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UA处理SMMC7721 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RT-PCR检测细胞周期相关基因p21、p5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 UA对SMMC-7721细胞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此作用呈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UA可以诱导SMMC-7721细胞阻滞在S期,RT-PCR结果显示其能够上调p21和p53基因,下调PCNA基因.结论 UA能明显抑制SMMC-7721细胞的生长,引起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周期阻滞的发生与p21、p53、PCNA基因变化相关.

    作者:虞燕霞;顾振纶;殷江临;周文轩;郭次仪;梁中琴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PTEN 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 构建含 PTEN 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 PTEN 进行肺腺癌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用PTEN 引物 VT415 和 VT416 扩增 PTEN 基因后,分别用EcoR I+Sal I双酶切PCR-PTEN和PSUCMV,回收并纯化PTEN cDNA小片断和PSUCMV的大片断,使两者连接获得含有PTEN基因的重组穿梭质粒载体PSUCMV-PTEN;采用细胞内同源重组方法构建PTEN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将质粒PSUCMV-PTEN与含有5型腺病毒右臂的质粒Pbghe3通过 Lipofectamine 2000共转染至293细胞,经PCR鉴定,扩增病毒,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浓缩,测定病毒滴度.结果 经双酶切和PCR进行鉴定,经鉴定正确的腺病毒命名为VSUCMV-PTEN,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为1.0×1010pfu/ml.结论 成功构建了含PTE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PTEN,为下一步体内外实验证实PTEN对肺癌的抑制作用研究打下基础.

    作者:徐中华;钱海鑫;钱永跃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经尿道电气化术加吡柔比星灌注化疗治疗多发性浅表膀胱肿瘤46例分析

    目的 探讨经尿道电气化术结合吡柔比星灌注化疗治疗多发性浅表膀胱肿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应用经尿道电气化术切除多发性膀胱肿瘤46例.术后第1周开始用吡柔比星(THP)30 mg灌注膀胱,每周1次,共6次,然后每月1次,持续1年以上.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36 min,未发生大出血及膀胱穿孔等.平均随访16个月,术后复发9例,复发率19.6%.结论 经尿道电气化术结合THP灌注化疗治疗多发性浅表膀胱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贾梦瑞;严春寅;李纲;黄玉华;丁翔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临床与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临床和死亡相关因素,以利于进一步降低PPHN的病死率.方法 分析40例PPHN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40例患儿中死亡17例,病死率42.5%.羊水污染、酸中毒、肺动脉收缩压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可能是PPHN死亡的高危因素.结论 新生儿PPHN病因复杂,治疗困难,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及时给予恰当的治疗可改善预后.

    作者:余剑;冯星;孙斌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环孢素A壳聚糖纳米微粒抑制兔结膜成纤维细胞增生的作用

    目的 研究自制的环孢素A壳聚糖纳米微粒[CS(CsA)-NP]对兔结膜成纤维细胞(RCFs)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 取第4~6代培养的兔结膜成纤维细胞,分别加入CS(CsA)-NP、环孢素A(CsA)原药、壳聚糖纳米微粒(CS-NP)及平衡盐溶液,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对RCFs的抑制作用.结果 CS(CsA)-NP、CsA原药、CS-NP以质量浓度和时间依赖方式抑制RCFs的增生.对RCFs的抑制作用CS(CsA)-NP组显著强于CsA原药组及CS-NP组(均P<0.01).结论 CS(CsA)-NP可缓慢释放药物,能有效抑制RCFs的增生,随时间延长,作用显著强于CsA原药,可作为缓释药物载体.

    作者:徐学东;管怀进;顾海鹰;陈惠英;兰小川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测定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DR)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5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31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和21例糖尿病视网膜无病变组(NDR组),又将DR组分为背景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组(BDR组)19例和增值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组(PDR组)12例.分别检测各组VEGF值并与36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NDR组、BDR组及PDR组VEGF含量(pg/m1)分别为108.4±27.2、185.2±32.6、162.3±28.7、220.3±44.6和201.9±31.7.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BDR、PDR与NDR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DR与BDR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可作为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参考指标.

    作者:权玉萍;王育水;赵志勇;李高亮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Tulasi 对全身照射小鼠的辐射防护作用

    目的 研究Tula理组,采用137Cs-γ射线对两组小鼠进行不同剂量单次全身照射;其中处理组小鼠在照射前1 d给予Tulasi(20 mg/kg),采用大耐受量评价Tulasi的用药安全性,观察小鼠30 d存活率、肝脏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结果 Tulasi 具有很好的用药安全性,大耐受量为275 mg/kg,能显著提高辐射小鼠的30 d生存率,处理组与对照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肝脏MDA的含量明显较处理组高,而GSH的含量则明显低于处理组,两者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Tulasi 对接受全身照射的小鼠具有明显的辐射防护作用.

    作者:王利利;焦旸;徐加英;胡旭东;樊赛军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常州市两次麻疹强化免疫效果比较

    目的 对比常州市两次麻疹减毒活疫苗(MV)强化免疫(SIA)的效果,探讨麻疹控制措施.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比常州市两次麻疹SIA效果.结果 2007年11月MV SIA后,2008年麻疹报告发病率为24.13/10万,较2007年上升91.66%;SIA后8个月麻疹发病同比平均上升118.57%;<15岁年龄组发病构成比同比上升11.17%;SIA前后常住、流动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9年4月开展MVSIA,SIA前麻疹发病同比平均上升221.30%;SIA后8个月麻疹发病同比平均下降88.69%,<15岁年龄组发病构成比同比下降50.03%;SIA后流动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 2007年MV SIA低覆盖是SIA后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2009年开展的高质量MV SIA成功削平了麻疹发病高峰.政府参与、多部门配合是开展高质量MV SIA的基础.

    作者:林琴;郝超;张建陶;姚杏娟;卞琛;韩长磊;凌良健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腰椎椎弓根延长椎管扩大成形术对椎管影响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通过经椎弓根截骨延长椎弓根扩大椎管,并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各节段腰椎截骨椎弓根延长前后椎管面积,为临床进行腰椎管减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具成人腰椎标本(L1~L5),螺旋CT分别对椎弓根截断前后的腰椎标本进行扫描,对CT重建后的图像进行测量,包括原始腰椎各节段椎管面积,椎弓根截断后椎弓根后移2、4、6 mm后的椎管面积.结果 对椎弓根截断前后椎管面积进行比较,结果显示,L1~L5椎弓根后移4、6 mm,椎弓根截断前后椎管面积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L1~L3、L5节段椎弓根后移2 mm,椎弓根截断前后椎管面积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椎弓根截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以明显增加腰椎管的面积,为临床进行腰椎管减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作者:杨惠林;朱若夫;魏旺;陈康武;杨炎;唐天驷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蛇床子素对小鼠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

    目的 观察蛇床子素对小鼠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后,分别以蛇床子素不同剂量(10~40 mg/kg)给予治疗6周,然而测定小鼠血脂、肝脂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同时观察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 经蛇床子素处理过的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肝组织中TC、TG和MDA的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0.01),同时肝组织中的SOD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或0.01).肝组织形态学评估表明,蛇床子素显著减少了肝脂质的沉积.结论 蛇床子素对小鼠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增加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有关.

    作者:张建军;谢梅林;王恒斌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及核因子-κB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核因子-κB(NF-κB)在胃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及RT-PCR法,检测36例胃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ERK和NF-κB的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分析组织中蛋白的表达率及表达强度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1)胃腺癌组织中ERK、NF-κB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均P<0.01);(2)ERK及NF-κB在低分化、Ⅲ-Ⅳ期的胃腺癌组织中显著升高(均P<0.01),ERK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胃腺癌组织中表达升高(P<0.05),而NFκB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ERK及NF-κB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亦无相关性(均P>0.05);(3)ERK和NF-κB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653,P<0.01).结论 胃腺癌组织中ERK和NF-κB表达上调,两者的表达成正相关.两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为临床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胃癌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王翀;杨霞;李国华;吴平安 刊期: 2011年第01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