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种小儿腹腔镜下斜疝修补术的比较

张海港;孙庆林

关键词:腹腔镜, 小儿, 斜疝修补术, 可吸收线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3种小儿腹腔镜下斜疝修补术.方法 依据手术方式将患儿分为:经腹腔内环口荷包缝合组(荷包组)、经腹腔内环口半周折叠缝合组(折叠组)及经皮套管针关闭内环口组(套管组),分析3组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缝线将患儿分为可吸收组和不可吸收组.结果 3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可吸收线组与不可吸收线组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发现鞘膜积液形成,未见医源性隐睾,未见睾丸萎缩.结论 腹腔镜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术式,尤其适用于双侧腹股沟斜疝和单侧腹股沟斜疝伴对侧可疑者.较高的复发率与采用可吸收线结扎疝囊有关,因此处理内环口时不推荐使用可吸收线.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D)的近期效果,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防措施.方法 分析41例Stanford B型AoD腔内修复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成功率95.1%(39/41);主要并发症发生率4.9% (2/41),包括持续内漏1例,逆行性Stanford A型夹层1例;次要并发症包括植入后炎症综合症5例、入路动脉损伤1例.结论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近期疗效好,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低,但不容忽视.

    作者:李智;倪才方;金泳海;沈振亚;黄皓岳;樊宝瑞;陈柯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胸腰椎骨折术后复位值丢失对疗效的影响

    目的 随访观察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其治疗效果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随访该院自1998年至2002年间经后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病例,对随访7 ~12年资料完整的52例进行分析.通过影像学、神经功能和腰背部功能3个方面评定手术疗效.患者的腰背部功能状况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作出评估.结果 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后存在复位值的丢失,主要发生在上位椎间隙,与损伤椎间盘退变有关.随访时患者腰背部ODI值平均15±17,其中优40例,良7例,差5例,76.9%的患者为优.ODI值的影响因素为术前骨折椎体前缘高度(AVH)百分比和末次AVH(均P<0.05).结论 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术后存在复位值丢失,主要位于损伤椎间隙.影响患者腰背部功能状况的因素为术前和随访时椎体前缘的高度.

    作者:史金辉;杨惠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对脐血单核源树突状细胞体外成熟的调节作用

    目的 探讨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PMSCs)对单核源树突状细胞(mono-DCs)体外成熟的影响.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脐血单核细胞,在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GM-CSF)和人白细胞介素-4(hIL-4)刺激下获得大量未成熟DCs.将DCs和PMSCs共培养4d,同时加入LPS刺激,分别通过倒置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和混合淋巴反应(MLR)检测DCs的成熟.结果 共培养DCs呈散在分布,细胞边缘圆滑;与成熟DCs相比,其表面CD80、CD86、CD83、CD40的表达明显较低,而CD14的表达较高;共培养组DCs刺激同种异型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在各个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O.05).结论 PMSCs可以明显抑制脐血单核源DCs的体外成熟.

    作者:李毅平;王泳;金美芳;刘琳;张闽;张学光;汪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表皮生长因子诱导人胰腺癌细胞SW1990中人宫颈癌基因的表达及其机制

    目的 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诱导人胰腺癌细胞SW1990中人宫颈癌基因(HCCR)蛋白表达的分子信号通路机制.方法 100 ng/ml EGF作用SW1990细胞不同时间后,用Western blot检测其磷酸化AKT和HCCR蛋白表达情况;用LY294002(PI3 K/AKT抑制剂)预处理SW1990细胞后用EGF作用SW1990细胞,观察其HCCR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内磷酸化AKT表达水平在4h时明显升高(P<0.05),而HCCR表达水平则随着EGF处理时间增加而升高(P<0.05);LY294002(PI3 K/AKT抑制剂)可阻断EGF诱导的HCCR蛋白表达.结论 EGF通过PI3K/AKT通路诱导人胰腺癌细胞SW1990中HCCR蛋白的表达,这一通路可被PI3 K/AKT抑制剂阻断.

    作者:张盛;蒋佳凯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腋下直切口治疗难治性自发性气胸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腋下直切口治疗难治性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腋下直切口(腋切口组)治疗30例难治性自发性气胸及常规后外侧切口(常规治疗组)治疗35例难治性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资料,从手术时间、出血量、疼痛指数、术后胸管放置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对两组进行综合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均治愈,随访3~16个月无气胸复发.腋切口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疼痛指数、术后胸管放置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腋下直切口治疗难治性自发性气胸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等优势.

    作者:陈建广;陈勇兵;杨文涛;施立;朱蓉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97例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97例患儿和22名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清中CRP的变化.结果 97例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儿均使用过抗菌药物,主要是第3代头孢菌素和2种或以上抗生素联合使用(占71.13%).患儿感染的细菌以链球菌居多(占77.32%);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儿血清中CRP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CRP的表达与患儿性别、年龄和抗生素使用情况无关(P>0.05).结论 小儿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主要危险因素是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临床医生应重视早期病原学检查;同时,检测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儿血清CRP的水平,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金忠芹;武庆斌;唐伟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儿童手足口病死亡的临床特征分析(附3例报告)

    目的 探讨儿童手足口病死亡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3例手足口病死亡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手足口病死亡患儿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小年龄、高热、精神状态差、发病时间短、白细胞数高、高血糖、心肌损害、早期病原学检测EV71病毒阳性.结论 对小年龄、精神差、病程短、高热、白细胞数高、高血糖、心肌酶谱异常、早期病原学检测EV71病毒阳性的手足口病患儿必须高度重视,早期治疗干预,可能会减少病死率、改善预后.

    作者:田健美;李建琴;孔小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奥曲肽治疗顽固性腹水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奥曲肽对顽固性腹水的疗效.方法 选择40例顽固性腹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相应的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白蛋白、利尿及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奥曲肽0.1mg,皮下注射,每8h一次,共14 d.所有病例均完成2周的疗程.结果 治疗组患者2周内腹围平均每天减少量为(2.03±0.43)cm,较对照组的(1.08±0.63)cm减少明显(P<0.05);治疗组24 h尿量(2 087±374.7 ml)及24h尿钠含量( 162.31±98.35 mmol)较对照组24 h尿量(1578±175.6 ml)及24 h尿钠含量(68.56±18.38 mmol)明显增加(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顽固性腹水的基础上加用奥曲肽,有助于促进顽固性腹水的消退.

    作者:石翠翠;邓长卿;刘涛;秦爱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腹腔镜诊治女性不孕症206例临床分析

    女性不孕的因素有输卵管因素、排卵障碍、子宫因素、宫颈因素、阴道因素等[1],其中以盆腔炎性粘连、输卵管因素及排卵障碍为主要原因.腹腔镜手术应用于妇科临床以来,已经替代了过去的许多开腹手术,尤其在妇科不孕症方面,因其能直视盆腔脏器的各种病变,并可直接进行有效准确的治疗,故更显示其优越性和重要性.现将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应用腹腔镜诊治的206例女性不孕症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李梅;肖诚;彭成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抗vWF-A3区特异性单抗SZ-123单链抗体的构建和表达

    目的 以能与vWF-A3区特异结合的单克隆抗体SZ-123为模板,构建其单链抗体,为深入研究vWF-A3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提供有力的工具.方法 通过逆转录及多聚酶链反应,扩增并克隆单抗SZ-123的可变区基因VH、VL,经测序后加入连接肽,构建成SZ-123单链抗体(SZ-123 ScFV),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和Western blot方法验证SZ-123 ScFV的免疫原性.结果 VH、VL可变区基因符合小鼠抗体可变区特征,SZ-123 ScFV基因拼接正确.表达产物除少量为分泌型外,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表达量占菌体蛋白的20%.经过变性和复性后,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高纯度单链抗体片段.结论 成功表达了SZ-123单链抗体,该小分子抗体具有特异结合vWF-A3区的能力.

    作者:王菲菲;赵益明;江淼;姚拾秀;李雪美;阮长耿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辛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1A)患者的疗效.方法 96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口服辛伐他汀、倍他乐克和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倍他乐克和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面积,检测血脂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软斑块面积变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对照组以上参数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而对照组血清TC、TG、LDL水平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辛伐他汀具有降低血脂、缩小软斑块、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

    作者:赵静;王晓春;徐家立;历其昀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CO2激光治疗肛门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联合CO2激光治疗肛门尖锐湿疣的疗效和复发率.方法 将75例肛门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1(25例)及对照组2(25例),分别采用ALA-PDT联合CO2激光治疗、单纯CO2激光治疗及单纯光动力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疗效和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治疗后3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96%和8%;优于对照组l的80%和40%及对照组2的88%和32%,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少数患者有刺痛或皮肤黏膜红肿等不良反应.结论 ALA-PDT联合CO2激光可有效治疗肛门尖锐湿疣,复发率低,安全性高.

    作者:沈利东;缪文进;曹燕;黄鹂;朱永华;钱齐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致肠道外损害9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小儿轮状病毒(RV)肠炎致肠道外损害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的152例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有无肠外脏器受损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结果 共有96例(63.2%)并发肠外损害,损害以呼吸道、心脏、肝脏、脑为多见,同时引起血液生化指标等异常.结论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会对多个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以呼吸系统和心脏损害多见.

    作者:陈丽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131I-Herceptin在乳腺癌裸鼠模型中的体内分布

    目的 建立Her-2高表达乳腺癌动物模型,了解小鼠体内131 I-Herceptin的生物分布.方法 以对数生长期的SK-BR-3细胞皮下接种BALB/c-neu裸鼠建立动物模型.测量小鼠注射131I-Herceptin后4、12、24、48 h每克各组织每分钟的放射性计数(cpm/g),并计算肿瘤与非肿瘤组织放射性计数比值(T/NT)及每克组织放射性计数占注射剂量放射性计数的百分比(% ID/g).结果 SK-BR-3细胞皮下接种BALB/c-neu裸鼠后成瘤率96%.实验组与对照组T/NT值及%ID/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以SK-BR-3细胞皮下接种裸鼠成瘤率高,131 I-Herceptin在肿瘤组织中浓聚明显.

    作者:杨志学;蒋国勤;邢春根;危少华;刘增礼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氯胺酮对谷氨酸诱导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自噬的影响

    目的 观察氯胺酮对谷氨酸诱导的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 取新生大鼠大脑皮层,原代混合培养、分离、纯化获得星形胶质细胞.实验分3个组:对照组(C组,加入D-Hank's液);谷氨酸组(G组,加入谷氨酸至终浓度125 μmol/L);谷氨酸和氯胺酮组(GK组,先加入谷氨酸至终浓度125 μmol/L,30 min后加入氯胺酮至终浓度1 mmol/L).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种类及LC3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beclin-1、bcl-2、LC3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G组细胞内beclin-1、beclin-1/bcl2、LC3Ⅱ/LC3 I蛋白表达较C组上升,bcl-2蛋白表达较C组下降(均P<0.05).GK组细胞内beclin-1、beclin-1/bcl-2、LC3Ⅱ/LC3 I蛋白表达较G组下降,bcl-2蛋白表达较G组上升(均P<0.05).结论 125 μmol/L谷氨酸能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发生自噬和凋亡,1 mmol/L氯胺酮可抑制谷氨酸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发生的自噬和凋亡.

    作者:曹甲甲;张阳;张志湘;杨美玉;夏春林;卞士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我国2006年至2008年巨大儿发生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我国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水平及巨大儿的发生率,探讨巨大儿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自全国抽取了5个省份中的5个城市为研究现场,每个城市抽取一个或几个社区为城市人群,一个乡镇或自然村为农村人群.调查对象是自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出生的婴幼儿,有效人数为16 880.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婴幼儿一般状况、父母一般情况、母亲孕产期健康状况、母亲流/引产情况等,用卡方和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低出生体质量发生率为2.88%,巨大儿发生率为10.31%.男孩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女孩(P<0.01),城市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农村(P<0.01),5个地区的巨大儿发生率不同(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婴儿性别、出生地区、母亲生育年龄、母亲文化程度、孕期疾病史、胎儿产期、引产史与巨大儿发生有关(P<0.01或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婴、城市出生、母亲生育年龄≥30岁、母亲文化程度高、胎儿过期产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或0.05).流产史和引产史与巨大儿发生无关(P>0.05).结论 我国巨大儿发生率偏高,男性胎儿、城市人口、母亲生育年龄过大、母亲文化程度高、胎儿过期产会增加巨大儿发生的危险.

    作者:梁辉;胡健伟;冯佩;佟伟军;许锬;郑玉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ATP结合盒转运子A1调控载脂蛋白M表达的通路

    目的 研究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中ATP结合盒转运子A1( ABCA1)是否通过肝受体同系物(LRH1)调节载脂蛋白M( apoM)的表达.方法 分别用肝X受体激动剂GW3965或ABCA1阻滞剂DIDS作用于HepG2,应用RT-PCR法检测ABCA1、LRH1、apoM及apoAI的mRNA水平.结果 与DMSO组比较,GW3965能显著增加ABCA1mRNA的表达(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下调LRH1(P<0.01),但apoM和apoAI 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与GW3965单独作用组比较,GW3965与DIDS联合用药组apoM与apoAI的基因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但ABCA1和LRH1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ABCA1不通过LRH1调节apoM的表达.

    作者:王宗春;张晓膺;罗光华;朱春华;施媛萍;魏江;徐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gH基因重排

    目的 研究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重排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其他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 选取158例初诊B-ALL患者的骨髓标本,应用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悬液,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选用位于14q32 IgH基因两端的序列特异性探针,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158例患者的染色体悬液进行IgH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158例中,检出IgH基因重排阳性11例(6.9%),其阳性细胞比例为10.5% ~ 88.2%.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11例中同时伴随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有9例,其中8例为复杂异常.9例染色体异常病例中明确累及14q32的有5例.不同染色体核型异常患者IgH基因重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染色体复杂异常患者IgH基因重排阳性率(14.5%)高于正常核型(3.8%)及非复杂异常(1.9%).而不同性别、年龄及不同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患者IgH基因重排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gH基因重排在B-ALL中有较高的发生率.FISH技术以其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提高IgH基因重排的检出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董莎莎;仇惠英;陈苏宁;王谦;关丽丽;潘金兰;吴亚芳;张俊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近视眼对比敏感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近视眼对比敏感度(CS)的不同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行近视准分子激光的患者62例124眼,矫正视力均≥1.0.分别根据屈光度、年龄和瞳孔大小分组.采用CGT-1000对比敏感度仪分别进行眩光及非眩光状态下的对比敏感度测试.结果 在眩光时的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无眩光时.眩光状态下,按年龄分组,<40岁组和40~60岁组间对比敏感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的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点上均明显低于<40岁组和40~ 60岁组(均P<0.05).正视组、中低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正视组与中低度近视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瞳孔>6 mm及≤6 mm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眩光状态下按以上方法分组比较,结果与眩光时一致.结论 年龄、屈光度明显影响近视眼对比敏感度,而瞳孔大小影响不明显.

    作者:夏蔚;张晓峰;李龙标;杨牧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纳米银复合猪皮基质敷料的研制

    有效的创面覆盖是大面积烧伤患者能否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人们不断研究和开发各种新型敷料,特别是含纳米银的人工合成敷料,在烧伤创面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片用.但目前含纳米银的医用敷料多以惰性敷料为基质采用化学溶胶凝胶的方法合成[1],该方法工艺复杂,容易在终的制备过程中掺人杂质,成品与创面黏附、生物相容度差.为此,我们采用真空磁控溅射技术,在脱细胞猪皮基底上研制出分布均匀的纳米银复合人工猪皮敷料,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苏建东;沈明荣;方亮;王志学;谢尔凡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