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近视眼对比敏感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夏蔚;张晓峰;李龙标;杨牧

关键词:对比敏感度, 屈光不正, 正视
摘要:目的 研究近视眼对比敏感度(CS)的不同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行近视准分子激光的患者62例124眼,矫正视力均≥1.0.分别根据屈光度、年龄和瞳孔大小分组.采用CGT-1000对比敏感度仪分别进行眩光及非眩光状态下的对比敏感度测试.结果 在眩光时的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无眩光时.眩光状态下,按年龄分组,<40岁组和40~60岁组间对比敏感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的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点上均明显低于<40岁组和40~ 60岁组(均P<0.05).正视组、中低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正视组与中低度近视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瞳孔>6 mm及≤6 mm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眩光状态下按以上方法分组比较,结果与眩光时一致.结论 年龄、屈光度明显影响近视眼对比敏感度,而瞳孔大小影响不明显.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纤维乳管镜对非生理性乳头溢液性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纤维乳管镜对非生理性乳头溢液性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乳管镜检查的99例非生理性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非生理性乳头溢液性质、乳管镜检表现及其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99例患者中,26例(26.3%)乳管镜检查发现存在隆起性病变,73例(73.7%)均为非隆起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导管急慢性炎症及导管扩张.随后对26例存在隆起性病变的患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其中2例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临床表现均为血性乳头溢液,其余24例均为良性病变.结论 纤维乳管镜对非生理性乳头溢液性乳腺疾病的病因诊断具有直观、简便和准确率高等优点,可为隆起性病变患者施行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王翠红;胡大章;陈华芳;周雪梅;张春宝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64层螺旋CT在小儿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64-MSCT)在小儿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CCH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证实的CCHD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术前均行64-MSCT非心电门控双期对比增强心血管成像,并在图形工作站完成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及三维容积重现(VR)处理,所有患儿同期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评价两种方法的诊断正确率.结果 经手术证实心脏部分、心脏-大血管连接部分和大血管部分三段病变分别有41、23、37处,64-MSCT和超声心动图对以上三段畸形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为94.81%、95.45%、98.76%和99.35%、99.09%、97.93%,总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84%和98.62%,64-MSCT检查与手术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K=0.90,P<0.05).结论 64-MSCT是小儿CCHD检查的一种良好的无创影像技术,对绝大多数患儿术前治疗方案的制定、降低手术风险有一定辅助作用.

    作者:杜红娣;王聚宝;沈海林;张颖;赵世伟;尚海龙;刘冬;孙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实验性大肠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实验性大肠癌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1,2-二甲肼诱导大鼠建立大肠癌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瘤16、21周外周血淋巴细胞和21周脾细胞中CD3、CD4、CD8、CD25、4-1BB和4-1BBL表达率,ELISA法检测成瘤21周时脾细胞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后分泌y干扰素(IFN-γ)的能力.结果 21周时的诱癌率达100% (5/5).16周时成瘤组外周血淋巴细胞CD3+和CD3+ CD4+表达率较对照组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周时成瘤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脾细胞中CD3+ CD4+表达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4-1BB和4-1BBL的表达较对照组均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瘤组脾细胞PHA刺激试验后分泌IFN-γ的能力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 实验性大肠癌同人类大肠癌具有类似的免疫功能降低,主要是细胞免疫功能的下降.

    作者:叶建新;仉元亭;刘强;陈卫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CO2激光治疗肛门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联合CO2激光治疗肛门尖锐湿疣的疗效和复发率.方法 将75例肛门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1(25例)及对照组2(25例),分别采用ALA-PDT联合CO2激光治疗、单纯CO2激光治疗及单纯光动力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疗效和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治疗后3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96%和8%;优于对照组l的80%和40%及对照组2的88%和32%,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少数患者有刺痛或皮肤黏膜红肿等不良反应.结论 ALA-PDT联合CO2激光可有效治疗肛门尖锐湿疣,复发率低,安全性高.

    作者:沈利东;缪文进;曹燕;黄鹂;朱永华;钱齐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非脱垂子宫切除3种术式的比较

    子宫切除术是常见的妇科手术.传统的经腹全子宫切除术(total abdominal hysterectomy,TAH)适用于所有子宫切除,早已为妇科医师所熟悉.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 total vaginal hysterectomy,TVH)以往用于治疗子宫脱垂患者,近年来因该术式符合微创的原则,又重新受到重视,但具有手术野窄、手术难度较大、对技术要求较高等局限.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laparoeopic assisted vaginal hysterectomy,LAVH)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该术式既符合微创的原则,又可清楚了解盆腔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阴式手术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1].究竟何种术式是子宫切除的理想术式,TVH和LAVH能否在所有的患者中完全替代TAH,值得探讨.

    作者:龙启芳;朱维培;钱志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布托啡诺与舒芬太尼用于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布托啡诺和舒芬太尼用于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ASAⅠ~Ⅲ级开胸手术且接受PCIA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B组:布托啡诺300μg/kg+胃复安400μg·kg-1·100 ml-1;S组:舒芬太尼1.5μg/kg+胃复安400 μg·kg-1·100 ml-1;BS组:布托啡诺150 μg/kg+舒芬太尼0.75 μg/kg+胃复安400 μg·kg-1·100 ml-1.3组PCIA泵参数设置为背景剂量2 ml/h,单次剂量2 ml/h,锁定时间15 min.观察3组患者术后8、24、48 h的BP、HR、SpO2、镇痛和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BS、S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B组(均P<O.05);BS组术后追加哌替啶比例明显低于B组、S组(均P<0.05);BS组镇静评分大于B和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托啡诺与舒芬太尼联合用于PCIA,效果更确切,优于单独应用布托啡诺或舒芬太尼.

    作者:姚晓平;徐宝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胃癌术后调强放疗的剂量学优势及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胃癌术后调强放疗的剂量学优势及近期疗效.方法 32例胃癌患者术后采用调强技术行放疗,靶区包括肿瘤床、吻合口及淋巴引流区,处方剂量:计划靶区(PTV)DT45Gy/25次,高危计划靶区(PTVl)DT55Gy/25次.放疗同期口服卡培他滨625 mg/m2,每天两次.评价毒副反应及近期疗效.初10例患者均应用相同的CT图像做适形放疗、调强放疗计划,比较靶区及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结果 调强放疗剂量分布优于适形技术.放化疗期间1例出现Ⅲ度骨髓抑制,1例出现大出血.放化疗前后患者体质量下降0~10%,中位值5.2%.2例在后续化疗期间出现肝功能异常,经保肝治疗后好转.调强放疗加同步化疗后2年总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和局部区域控制率分别为70.3%、59.3%、89.8%.结论 调强放疗具有明显的靶区剂量分布优势,可以减少肾脏、脊髓等正常组织器官的照射剂量.胃癌术后调强放疗加同期化疗是安全可行的,但其长期疗效有待于通过前瞻性随机研究来证实.

    作者:赵于天;许敏;魏贤顶;周嘉梁;杨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极低体质量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极低体质量儿(VLBW)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发生率和高危因素.方法 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77例肠外营养时间大于2周的极低体质量儿的临床资料,在用营养液前、2周、3周、4周和停药1周后,分别检测其肝功能,对胆汁淤积组及非胆汁淤积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77例患儿中有17例发生胆汁淤积,发生率为22.07%,胆汁淤积的发生率与胎龄及出生体质量成反比(P<0.05);对胆汁淤积组与非胆汁淤积组22个单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胎膜早破、早产儿视网膜疾病、禁食时间、肠外营养时间、总氨基酸和脂肪的摄入量在两组间存在差异(均P<0.05),对上述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胎膜早破和禁食时间是其发病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胎龄愈小,体质量愈低,PNAC的发生率愈高;积极控制产前感染,尽早开展微量喂养,缩短肠外营养时间,能够减少出生极低体质量儿PNAC的发生.

    作者:顾敏贞;朱梅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宫颈病变的液基细胞学筛查与阴道镜活检病理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液基细胞学(TCT)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3 720例TCT筛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56例行阴道镜检查并活检,对比分析TCT与活检资料.结果 3720例TCT中,病变细胞阳性率11.56%(430/3 720);意义不明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阳性率4.11%( 153/3 720);非典型腺上皮细胞(AGC)阳性率0.19% (7/3 720).756例TCT与活检对比分析发现:153例TCT报告ASC-US病例活检后发现68例阳性病例,阳性率为44.44%( 68/153);7例TCT报告AGC病例活检后发现3例病变,阳性率42.86% (3/7);430例无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 NILM)活检后发现低度上皮内病变(LSIL)8例,假阴性率为1.86% (8/430),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3例,假阴性率为0.69% (3/430);113例TCT报告LSIL的病例活检后发现15例为宫颈慢性炎,假阳性率为13.27% (15/113);48例TCT报告HSIL的病例活检后发现2例为宫颈慢性炎,假阳性率为4.17% (2/48);113例TCT报告为LSIL的病例活检后发现鳞状细胞癌(SCC)1例,过低诊断率0.88% (1/113);48例TCT报告HSIL的病例活检后发现SCC 3例,过低诊断率6.25% (3/48);7例TCT报告AGC病例活检后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1例、CINⅡ级2例;48例TCT报告HSIL活检后发现2例,第一次活检阴性,第二次活检加宫颈管诊刮后为CINⅢ级.结论 TCT作为宫颈病变的初筛方法,有一定的漏诊率,结合阴道镜下活检及宫颈管搔刮(ECC),能明显降低漏诊率,提高诊断准确性,只有TCT、阴道镜活检及宫颈管搔刮相结合,才能做到尽量减少宫颈病变的漏诊,做到尽早发现,极早治疗.

    作者:张国萃;杨育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我国2006年至2008年巨大儿发生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我国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水平及巨大儿的发生率,探讨巨大儿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自全国抽取了5个省份中的5个城市为研究现场,每个城市抽取一个或几个社区为城市人群,一个乡镇或自然村为农村人群.调查对象是自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出生的婴幼儿,有效人数为16 880.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婴幼儿一般状况、父母一般情况、母亲孕产期健康状况、母亲流/引产情况等,用卡方和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低出生体质量发生率为2.88%,巨大儿发生率为10.31%.男孩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女孩(P<0.01),城市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农村(P<0.01),5个地区的巨大儿发生率不同(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婴儿性别、出生地区、母亲生育年龄、母亲文化程度、孕期疾病史、胎儿产期、引产史与巨大儿发生有关(P<0.01或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婴、城市出生、母亲生育年龄≥30岁、母亲文化程度高、胎儿过期产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或0.05).流产史和引产史与巨大儿发生无关(P>0.05).结论 我国巨大儿发生率偏高,男性胎儿、城市人口、母亲生育年龄过大、母亲文化程度高、胎儿过期产会增加巨大儿发生的危险.

    作者:梁辉;胡健伟;冯佩;佟伟军;许锬;郑玉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D)的近期效果,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防措施.方法 分析41例Stanford B型AoD腔内修复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成功率95.1%(39/41);主要并发症发生率4.9% (2/41),包括持续内漏1例,逆行性Stanford A型夹层1例;次要并发症包括植入后炎症综合症5例、入路动脉损伤1例.结论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近期疗效好,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低,但不容忽视.

    作者:李智;倪才方;金泳海;沈振亚;黄皓岳;樊宝瑞;陈柯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腹腔镜诊治女性不孕症206例临床分析

    女性不孕的因素有输卵管因素、排卵障碍、子宫因素、宫颈因素、阴道因素等[1],其中以盆腔炎性粘连、输卵管因素及排卵障碍为主要原因.腹腔镜手术应用于妇科临床以来,已经替代了过去的许多开腹手术,尤其在妇科不孕症方面,因其能直视盆腔脏器的各种病变,并可直接进行有效准确的治疗,故更显示其优越性和重要性.现将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应用腹腔镜诊治的206例女性不孕症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李梅;肖诚;彭成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胸腰椎骨折术后复位值丢失对疗效的影响

    目的 随访观察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其治疗效果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随访该院自1998年至2002年间经后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病例,对随访7 ~12年资料完整的52例进行分析.通过影像学、神经功能和腰背部功能3个方面评定手术疗效.患者的腰背部功能状况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作出评估.结果 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后存在复位值的丢失,主要发生在上位椎间隙,与损伤椎间盘退变有关.随访时患者腰背部ODI值平均15±17,其中优40例,良7例,差5例,76.9%的患者为优.ODI值的影响因素为术前骨折椎体前缘高度(AVH)百分比和末次AVH(均P<0.05).结论 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术后存在复位值丢失,主要位于损伤椎间隙.影响患者腰背部功能状况的因素为术前和随访时椎体前缘的高度.

    作者:史金辉;杨惠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对脐血单核源树突状细胞体外成熟的调节作用

    目的 探讨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PMSCs)对单核源树突状细胞(mono-DCs)体外成熟的影响.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脐血单核细胞,在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GM-CSF)和人白细胞介素-4(hIL-4)刺激下获得大量未成熟DCs.将DCs和PMSCs共培养4d,同时加入LPS刺激,分别通过倒置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和混合淋巴反应(MLR)检测DCs的成熟.结果 共培养DCs呈散在分布,细胞边缘圆滑;与成熟DCs相比,其表面CD80、CD86、CD83、CD40的表达明显较低,而CD14的表达较高;共培养组DCs刺激同种异型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在各个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O.05).结论 PMSCs可以明显抑制脐血单核源DCs的体外成熟.

    作者:李毅平;王泳;金美芳;刘琳;张闽;张学光;汪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抗vWF-A3区特异性单抗SZ-123单链抗体的构建和表达

    目的 以能与vWF-A3区特异结合的单克隆抗体SZ-123为模板,构建其单链抗体,为深入研究vWF-A3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提供有力的工具.方法 通过逆转录及多聚酶链反应,扩增并克隆单抗SZ-123的可变区基因VH、VL,经测序后加入连接肽,构建成SZ-123单链抗体(SZ-123 ScFV),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和Western blot方法验证SZ-123 ScFV的免疫原性.结果 VH、VL可变区基因符合小鼠抗体可变区特征,SZ-123 ScFV基因拼接正确.表达产物除少量为分泌型外,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表达量占菌体蛋白的20%.经过变性和复性后,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高纯度单链抗体片段.结论 成功表达了SZ-123单链抗体,该小分子抗体具有特异结合vWF-A3区的能力.

    作者:王菲菲;赵益明;江淼;姚拾秀;李雪美;阮长耿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rt-PA局部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血浆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局部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2年10月至2010年1月,采用局部注射rt-PA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21例,术后积极抗凝治疗6个月以上,定期随访.结果 21例共进行血管内注射药物24次,术后静脉窦显示完全再通17例,部分再通3例,无明显变化1例.术后随访10 ~24个月,平均18个月,未见静脉窦血栓复发.改良Rankin评分提示术后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 局部应用高选择性和安全性的rt-PA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开辟了新的途径.

    作者:翟国锁;丁雪明;崔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miR-375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miR-375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间经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胃癌标本及癌旁组织标本各5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iR-375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miR-375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对于癌旁组织明显下调(P<0.05),miR-375的表达与胃癌TNM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 miR-375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降低,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张伟;田文妍;陈卫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致肠道外损害9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小儿轮状病毒(RV)肠炎致肠道外损害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的152例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有无肠外脏器受损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结果 共有96例(63.2%)并发肠外损害,损害以呼吸道、心脏、肝脏、脑为多见,同时引起血液生化指标等异常.结论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会对多个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以呼吸系统和心脏损害多见.

    作者:陈丽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靶向转录信号传导子与激活子-3基因的RNAi对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抑制靶向转录信号传导子与激活子-3(STAT-3)基因表达对结肠癌细胞增殖以及侵袭转移行为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三组:空白对照组、转染NC-siRNA(阴性对照组)及转染特异性STAT-3-siRNA组(RNAi组).人结肠癌细胞HCT116瞬时转染特异性siRNA,24、48、72 h后MTT法检测三组细胞的增殖活性,48 h后RQ-PCR检测STAT-3基因mRNA表达.RQ-PCR及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MMP-9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结果 RNAi组与其他两组相比细胞增殖受抑明显(均P<0.01);细胞生长减慢,RNAi组较阴性对照组STAT-3mRNA下降了71.91% (P<0.01).RNAi组与其他两组相比MMP-9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明显下降(均P<0.01);侵袭实验RNAi组较空白对照组侵袭力下降了49.75% (P <0.01),而两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调STAT-3基因表达可有效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转移,抑制MMP-9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沉默STAT-3基因抑制结肠癌细胞侵袭能力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下调MMP-9途径.

    作者:蒋剑;岑建农;邱桥成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含hNIS报告基因的乏氧调控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功能鉴定

    目的 构建乏氧应答启动子调控的人钠/碘共同转运体(hNIS)报告基因重组质粒,为实体瘤微环境乏氧的实时监测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合成乏氧反应元件(HRE)的核苷酸片段,克隆入pGL3-promoter,构建为pGL3promoter-5×HRE载体.然后将扩增的hNIS基因插入pGL3-promoter-5×HRE载体中,构建为pGL3-promoter-5×HRE-NIS重组质粒并进行测序验证.以DMSO处理组作为对照,CoC12处理HEK293细胞模拟乏氧;将经验证的pShuttle-NIS质粒转染HEK293乏氧细胞,同时将构建的pcDNA3.1-HIF-1α质粒和pShuttle-NIS质粒按照3:1比例转染HEK293细胞,转染空质粒pcDNA3.1和pShuttle-NIS质粒组作为对照.通过qRT-PCR法检测hNIS基因表达的变化.并用高锝酸盐( 99mTcO4-)处理双质粒共转染的HEK293细胞,洗脱游离99m TcO4-后通过γ计数器采集细胞放射性计数,检测所表达NIS蛋白的功能.结果 克隆的基因产物与预期一致,序列无碱基的突变.共转染HIF-1α质粒组及转染pShuttle-NIS的CoC12处理组,其hNIS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转染空质粒及DMSO处理组(均P<0.01).共转染HIF-1α质粒组细胞的99mTcO4-摄取率显著高于空质粒对照组(P<0.01).结论 pGL3-promoter-5×HRE-NIS重组质粒转染后能介导细胞摄取99mTcO4-,为微环境细胞乏氧的核素显像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胡群超;周俊东;顾科;吴锦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