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灰阶超声造影对膀胱癌分期诊断的价值

高勇;徐海燕;黄海鸣;陈燕娥

关键词:超声造影, 膀胱癌, 分期
摘要:目的 研究灰阶超声造影对膀胱癌分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经肘静脉快速注入SonoVue造影剂后,用灰阶超声造影技术分期诊断膀胱癌18例.结果 与病理对照,T1和T4期符均为100%,T2期和13期符合率分别为80%和83%.T1期膀胱癌分期的诊断符合率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其他各期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相仿.结论 膀胱癌的超声造影检查在分期判断上高于常规超声检查,同时对肿块内部血流灌注的观测又能准确作出诊断与鉴别诊断,此法可以和CT与MRI检查形成互补,提高膀胱癌分期的符合率.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意外胆囊癌11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意外胆囊癌的诊治.方法 分析11例意外胆囊癌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诊治经验.结果 11例患者中,术前诊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8例,Mirrizi综合征1例,胆囊息肉2例.2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9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术中冰冻切片证实胆囊癌5例,术后病理确诊6例.Nevin分期:Ⅰ期2例,Ⅱ期5例,Ⅲ期3例,Ⅴ期1例.单纯胆囊切除术5例,胆囊癌根治术5例,胆囊癌根治术+部分胆管切除肝总管空肠吻合术1例.二次手术2例.死亡3例,存活8例.结论 重视胆囊癌的高危因素,术中对切除胆囊进行剖检及冰冻切片检查,术后行常规石蜡切片检查,有利十发现意外胆囊癌;术中及时或术后二次手术行胆囊癌根治术可以延长生存时间,改善预后.

    作者:陈国涛;田力平;钱海鑫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腹腔镜下分离阻断子宫动脉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游离并阻断子宫动脉后再行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下36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和20例次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56例患者均预先游离出子宫动脉,并使用一次性锁扣夹阻断后,再行子宫切除手术.结果 56例手术均成功分离出子宫动脉,无1例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为1 min 20 h,术中出血20~80 ml,平均住院时间5.5 d.结论 腹腔镜下先游离并阻断子宫动脉后再行子宫切除术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避免输尿管损伤,是目前公认的安全的术式.

    作者:徐云;薛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腹腔镜在腹部疑难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腹部疑难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腹部疑难疾病患者经腹腔镜确诊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患者均经腹腔镜检查及活检后明确诊断,其中诊断为转移性腺癌15例,淋巴瘤7例,腹腔结核6例,结肠癌5例,胰腺癌3例,神经鞘瘤2例,胃恶性间质瘤2例,肝硬化腹水2例,肝圆韧带纤维脂肪胶原变性1例,陈旧性异位妊娠破裂1例,脾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孤立纤维性肿瘤1例,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肉瘤1例,左侧卵巢混合性囊腺瘤1例,胆囊假性囊肿1例,胰腺囊性病变1例,肝良性肿瘤1例,胃底良性间质瘤1例,小肠憩室1例,十二指肠癌1例.除1例腹腔结核患者出现伤口破裂而行修补术,其余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是诊断腹部疑难疾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田文妍;陈卫昌;毛忠琦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和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2型精尿病(T2DM)患者血浆中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109例T2DM患者(T2DM组)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N-UAlb)尿组(UAER<20 μg/min)、微量白蛋白(Mi-UAlb)尿组(UAER 20~200μg/min)和大量白蛋白(Ma-UAlb)尿组(UAER>200 μg/min).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sEPCR和TAFI浓度.并与30例正常对照(NC)组进行比较.结果 血浆sEPCR和TAFI浓度T2DM组显著高于NC组(P<0.01),其中N-UAlb组明显高于NC组(P<0.05),Mi-UAIb组、Ma-UAlb组明显高于N-UAlb组(P<0.05).尿UAERMi-UAlb组和Ma-UAlb组明显高于N-UAlb组(P<0.05).患者血浆sEPCR和TAFI浓度与尿UAER成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sEPCR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糖尿病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情况,TAFI水平增高参与糖尿病患者凝血与纤溶功能的改变.

    作者:张子彦;张敏;柳惠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肌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

    目的 探索在不使用5-氮杂胞苷的情况下,体外诱导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肌细胞的分化.方法 取SD大鼠附睾处脂肪垫组织,酶消化分离获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加入成肌细胞诱导液,在体外诱导8周,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成肌细胞的鉴定.结果 大鼠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5 d后,显微镜下见细胞形态发生变化.2~8周的诱导细胞Myosin染色阳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诱导3周的细胞有MyoDl和Myosin表达.结论 大鼠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经诱导具有向成肌细胞分化的潜能.

    作者:张亚;王晓东;冯林;张婷;尹航;张锡庆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大鼠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横断损伤的修复作用

    目的 观察嗅鞘细胞(OECs)移植后在体内的存活情况和对脊髓横断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4月龄SD大鼠,体质量250g左右.显露T_9段脊髓,完全横行切断脊髓.A组(20只)在损伤远近端注射由成年SD大鼠嗅球分离、培养、纯化的OECs,B组(20只)在相同位置注射DMEM培养液,C组(10只)单纯做T_9节段的椎板减压.术后观察动物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每2周测定1次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法),共12周.术后3个月取损伤段及其临近脊髓标本,做HE染色、嗜银染色、抗NF和p75免疫组化染色.利用p75免疫组化染色来观察OECs在体内存活情况.结果 手术后4周开始有运动功能恢复,在各个时间段BBB运动功能得分A组均显著高于B组(均P<0.001).A、B组都有神经纤维进入损伤区,在损伤近端,神经纤维数量A组显著多于B组(P<0.001),但都显著少于相应节段的C组(P<0.001).经过p75免疫组化的OECs存在于脊髓损伤段周围,远可到距离损伤区边缘1.0cm处.脊髓损伤再生神经纤维的数量与运动功能恢复成正相关(P<0.01).结论 OECs移植具有明显促进脊髓横断伤神经纤维再生和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江波;沈忆新;王培吉;陆政峰;范志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外科治疗婴幼儿法洛四联症11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婴幼儿法洛四联症(TOF)的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婴幼儿TOF的手术治疗资料.结果 5例姑息性手术均存活,107例根治术存活100例,术后早期死亡7例,病死率6.2%.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4例、严重低心排2例、严重并发症多脏器衰竭1例.结论 对婴幼儿TOF多能一期根治;呼衰是TOF根治术后死亡主要原因;术中监测右室压及保留房间隔缺损有利于术后恢复.

    作者:李红卫;沈振亚;法宪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人白细胞介素-22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目的 克隆hIL-22成熟链基因并在大肠杆菌表达体系中进行有效表达.方法 采用反转录PCR以及巢式PCR的方法克隆得到hIL-22基因.将hIL-22基因装入PQE3.0载体构建重组载体hIL-22/PQE3.0,继而转化宿主工程菌株M15.经异丙基B-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表达产生hIL-22/His重组蛋白并纯化.重组蛋白经电泳分析和Western blot验证.结果 成功地克隆和构建了hIL-22/PQE3.0载体,转化的工程菌经过诱导表达18kd的hIL-22成熟链,利用亲和层析得到了纯化的重组蛋白.结论 成功获得hIL-22/His重组蛋白,为下一步研究人IL-22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奠定了物质基础.

    作者:李刚;高鑫;陈慧;王凤鸣;卢斌峰;张学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大黄素对内毒素激活后巨噬细胞释放HMGB1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大黄素对内毒素激活后巨噬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基因表达和胞外释放的影响.方法 内毒素脂多糖激活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培养物经不同浓度(5、20、50 μmol/L)大黄素作用一定时间,观察培养上清液HMGB1、TNF-α含量的变化及细胞HMGB1 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 大黄素(50 μmol/L)明显抑制脂多糖激活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HMGB1 mRNA的表达和HMGB1、TNF-α的释放(均P<0.01).结论 大黄素具有抑制巨噬细胞HMGB1 mRNA表达和HMGB1胞外释放的作用.

    作者:王春新;徐明;陈国千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小鼠髓系树突状细胞表面疱疹病毒侵入介体表达的变化

    目的 探讨小鼠髓系树突状细胞(BMDC)共刺激分子疱疹病毒侵入介体(HVEM)表达的变化.方法 将促DC成熟活化因子LPS、TNF-α、2A抗体、1c10抗体和免疫负性凋节因子IL-10加入到各组BMDC中,观察BM-DC上HVEM表达的变化.结果 加入促成熟活化因子的各组BMDC上HVEM表达与对照组明显下调(P<0.05).而加入免疫负性调节因子的BMDC上HVEM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上调(P<0.05).结论 促成熟活化因子有下调BMDC上HVEM表达的作用,而免疫负性调节因子有上调BMDC上HVEM表达的作用.

    作者:蒋玉平;蒋靓;陈曦;张学光;顾宗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估恩替卡韦(ETV)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安全性以及联合治疗的协同作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60例HBeAg阳性的CHB患者按接受不同治疗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ETV0.5mg/d,同时加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 180μg,1次/周;ETV组:单用ETV为0.5mg/d;派罗欣组:单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 180μg,1次/周.3组均在治疗48周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接受治疗48周后,联合、ETV两组生化学和病毒学应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血清学应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派罗欣两组比较生化学、病毒学和HBeAg血清学应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ETV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CHB疗效明显优于单用ETV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是CHB患者安全而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春;陈祖涛;吴建成;曹文贵;路文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RMP基因在体内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生长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RMP基因在体内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通过体外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GPU6一Neo-RMP-484、pFLAG-CMV-4-RMP以及稳定表达细胞株shRNA-SMMC-7721、RMP-SMMC-7721,并测定RMPmRNA表达的变化,荷瘤裸鼠皮下注射各组肝癌细胞,观察移植瘤的大小及病理变化.结果 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及稳定表达细胞系.实验组移植瘤体积、质量、病理及肿瘤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均有明显变化.结论 RMP基因在体内能有效地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为RMP对肝癌的基因治疗/基因干预提供了有价值的靶点及体内分子机制的实验依据,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曹锴;杨慧翠;连晓宁;蒋敬庭;盛伟华;李敏;王晓婷;郭云兰;魏文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哮喘小鼠肺组织IL-10表达的影响

    目的 检测白介素-10(IL-10)在哮喘小鼠肺组织中的表达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其的影响.方法 72只Balh/c小鼠随机分为哮喘组(A组)、孟鲁司特治疗组(B组)3组、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每组24只.各组均设1、2、3、4周4个时段.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标记分析IL-10在肺组织的表达.结果 HE染色B组肺组织炎症较A组明显减轻;A组、B组肺组织IL-10的表达在各时间段均显著低于C组(均P<0.01);B组肺组织IL-10的表达随治疗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且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均P<0.01).结论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哮喘小鼠能抑制气道炎症而增加IL-10的生成,但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IL-10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周卫芳;刘芬菊;孙惠泉;金美芳;陈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诱导的足细胞凋亡与COX-2表达及凋亡机制初步探讨

    目的 研究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A)诱导的足细胞凋亡及环氧合酶-2(COX-2)在足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足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条件永生性小鼠的足细胞,经诱导分化成熟后,采用PA诱导足细胞凋亡,分别在诱导后0、8、24和48 h检测足细胞活性和凋亡水平,并检测足细胞凋亡过程中caspase-3的活性水平,同时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足细胞P53及COX-2的表达.结果 随时间的延长,PA诱导的足细胞凋亡逐渐增多,在24 h及48 h较明显(P<0.05).各组细胞caspase-3水平无明显差异.24 h及48 h PA组P53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正常足细胞表达COX-2,用PA干预后,24 h及48 h COX-2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PA诱导的足细胞凋亡呈时间依赖性,随时间的延长,足细胞凋亡逐渐增多;PA诱导的足细胞凋亡过程中COX-2、P53表达明显增多;足细胞凋亡过程与caspase-3无关.

    作者:丁露露;孔维信;顾勇;杨海春;陈靖;朱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肺结核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和T辅助细胞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与T辅助(Th)细胞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对73例初治肺结核患者、30名健康人外周血DCs亚群(DCI和DC2)与Th细胞亚群(Th1和Th2)按疾病分组进行检测.结果 浸润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粟粒型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DC1、Th1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h2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0.01).DC2含在这3个病程中有下降趋势,前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而粟粒型肺结核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粟粒型肺结核与浸润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Th1、Th2含量有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Th1含量明显低于肺结核组(P<0.05),Th2含量明显高于肺结核组(P<0.05).15例重度肺结核患者经抗结核化疗与微卡治疗3个月后,DCI、DC2、Th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Th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 浸润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粟粒型肺结核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抑制,DC1、DC2表达水平调控着Th0向Th1、Th2分化,Th1、Th2的分化也间接地负反馈调节DC1、DC2表达,维持这种平衡对疾病的转归有重要意义.

    作者:胥萍;施美华;费晓峰;朱传武;吴妹英;吴敏娟;张学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rhG-CSF和rhIL-11联合治疗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比格狗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和重组人自介素-11(rhIL-11)联合治疗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ARS)比格狗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救治提供依据.方法 用4.5 Gy ~(60)Coγ射线照射比格狗建立极重度骨髓型ARS模型,随机分成照射对照组、综合对症组和细胞因子组.照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综合对症组给予包括输血、抗感染等对症治疗,细胞因子组在综合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rhG-CSF和rhIL-11治疗3周,然后观察各组的血象变化、输血量、抗生素使用时间和动物的存活率等.结果 照射后3组动物血象中各类细胞都呈急剧下降,细胞因子组治疗后血象基本恢复正常.细胞因子组的平均输血量和输血时间均显著少于综合对症组(P<0.01),抗生素使用时间也较短(P<0.05).照后45 d观察期内,存活率照射对照组为0%,综合对症组为80%,细胞因子组为100%,3组存活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综合对症基础上联合rhG-CSF和rhIL-11治疗极重度骨髓型ARS比格狗,能够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刺激血细胞较快地回升,显著减少输血量,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并能提高照射狗的存活率.

    作者:赵建治;李明;邢爽;罗庆良;张学光;缪竞诚;朱南康;张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肌酸磷酸激酶及其同功酶MM协助诊断异位妊娠的价值

    目的 探讨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其同功酶CPK-MM在诊断异位妊娠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异位妊娠的病人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另取同期不全流产患者100例及正常宫内妊娠100例作为对照.人选后即抽取静脉血化验其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其同功酶CPK-MB和CPK-MM;异位妊娠组手术后24 h,难免流产组诊刮后24h再抽取静脉血进行同样化验.将上所有标本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异位妊娠组其首次血清CPK值、CPK-MM值、CPK-MM所占百分数(CPK-MM%值)均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P<0.05).异位妊娠组首次血清的CPK-MB值高于难免流产组(P<0.05),而CPK-MB所占百分数(CPK.MB%值)低于两个对照组(P<0.01).CPK和CPK-MM单项检测的ROC-AUC分别为0.96和0.96;当CPK≥28.5(U/L)时,诊断异位妊娠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1%和88.7%;CPK-MM≥24.5(U/L)时,诊断异位妊娠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1%和93.7%.结论 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其同功酶CPK-MM有助于异位妊娠的诊断.

    作者:唐新生;严佳斌;王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沙苑子黄酮对CCl_4致小鼠慢性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沙苑子黄酮(FAC)对CCl4致小鼠慢性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 制备小鼠慢性肝纤维化模型,给予FAC灌服,并以秋水仙碱为对照,检测血清ALT、AST、ALB及肝组织Hyp、MDA、SOD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和肝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显著升高,ALB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FAC各剂量组小鼠血清ALT、AST显著降低,ALB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FAC各剂量组可显著升高肝组织中SOD活性及PPAR5的表达,降低MDA、Hyp的含量(P<0.01或P<0.05).结论 FAC有显著改善肝功能、预防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和提高机体的抗氧化酶活性有关.

    作者:孙利兵;王尉平;顾振纶;郭次仪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急性小肠梗阻126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小肠梗阻诊治的合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小肠梗阻患者1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26例患者中,保守治疗缓解31例,手术治疗缓解90例,死亡5例.结论 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及依据肠管梗阻程度及早及时手术治疗是影响急性小肠梗阻预后的关键因素.

    作者:朱万坤;汪树利;刘宏斌;杨文举;韩晓鹏;苏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成人肠套叠2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成人肠套叠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该院1988年至2009年收治的21例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中,腹痛18例,恶心、呕吐11例,腹部肿块8例,血便4例.20例行手术治疗,1例行气钡灌肠复位.术后病理显示:良性肿瘤11例(息肉7例,小肠平滑肌瘤3例,小肠脂肪瘤1例);恶性肿瘤4例(结肠癌3例,恶性淋巴瘤1例);炎症2例;Meckle憩室1例;不明原因2例.21例全部痊愈.结论 成人肠套叠多有器质性病变,主要病因为良、恶性肿瘤,炎症,憩室,其诊断主要依据是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

    作者:王泉华;邢春根;吴永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