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肌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

张亚;王晓东;冯林;张婷;尹航;张锡庆

关键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成肌细胞
摘要:目的 探索在不使用5-氮杂胞苷的情况下,体外诱导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肌细胞的分化.方法 取SD大鼠附睾处脂肪垫组织,酶消化分离获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加入成肌细胞诱导液,在体外诱导8周,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成肌细胞的鉴定.结果 大鼠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5 d后,显微镜下见细胞形态发生变化.2~8周的诱导细胞Myosin染色阳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诱导3周的细胞有MyoDl和Myosin表达.结论 大鼠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经诱导具有向成肌细胞分化的潜能.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低场强2D-TOF法MRA在椎动脉供血不足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低场强2D-TOF法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椎动脉供血不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54例眩晕患者的低场强2D-TOF法MRA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4例中,椎动脉异常60例,表现为管腔狭小18例,管腔闭塞7例,局限性狭窄17例,椎动脉迂曲、折角18例;60例患者临床旋颈试验均为阳性.椎动脉正常94例,其中旋颈试验阳性5例.结论 低场强MRA作为一种无创检查,能显示大部分椎动脉病变,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椎动脉供血不足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沈纪芳;朱玉春;周伟;王建良;高迁;单秀红;沈海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PTEN基因剪接变异体与肝细胞肝癌发生的相关研究

    目的 研究PTEN基因在肝细胞肝癌中是否存在新的剪接变异体,探讨PTEN基因在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提取肝细胞肝癌组织的RNA,逆转成eDNA.根据Genbank上的PTEN基因cDNA序列.设计6对引物,并以肝细胞肝癌组织cDNA为模板分别扩增外显子1~2、1~3、2~4、3~5、4~6和5~7之间的片段,得到的PCR产物进行3%琼脂糖凝胶电泳,比较不同样本扩增出来的目的 条带的异同.结果 每对引物分别做了61例肝细胞肝癌组织,3%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发现每对引物扩出来的目的 条带大小相同,与野生型剪切体一致.结论 PTEN基因在肝细胞肝癌中不存在新的剪接变异体,说明在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中PTEN没有出现异常的mR-NA剪接突变.

    作者:丁骏;高玉振;王舒心;刘海燕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用膜滤过联合激光扫描细胞仪检测恶性肿瘤患者循环肿瘤细胞

    目的 建立用膜滤过分离肿瘤细胞技术(ISET)联合激光扫描细胞仪(LSC)检测循环肿瘤细胞(CTC)的方法.方法 将不同数量的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分别混入健康血标本中,用ISET联合LSC自动扫描分析,以建立稳定的检测方法,同时验证该方法肿瘤细胞回收率、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建立了用ISET(用8 μm孔径的聚碳酸酯滤膜)联合LSC,并用CK8抗体、CD45抗体分别作为肿瘤上皮细胞的阳性和阴性选择标记来检测CTC的方法;该方法肿瘤细胞回收率为(10.34±1.15)%,在混入60~600 000个肿瘤细胞范围内回收率保持稳定(P>0.05);达到可检测到1ml血中一个肿瘤细胞的敏感性.相同条件下空白对照组均未检出肿瘤细胞.结论 用ISET联合LSC检测恶性肿瘤患者CTC方法简便、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有望进一步应用于临床.

    作者:李燕;陶敏;马德亮;李艳;陆海林;荣枫;蔡蔚;宁志强;刘海燕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对岩斜-后海绵窦区的显微解剖

    目的 研究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对岩斜-后海绵窦区结构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该入路解决该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同时探讨它在处理岩斜-后海绵窦区病变时的局限性.方法 应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湿性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对岩斜-后海绵窦区进行显微解剖观察.结果 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可以清楚暴露小脑幕上中颅底及后海绵窦结构,切开小脑幕后可以暴露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又神经、环池、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顶部、大脑后动脉、中脑的前外侧部等结构.但由于岩骨嵴的阻挡,无法观察岩骨后颅窝面.结论 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完全能达到传统颞底大骨瓣开颅对岩斜-后海绵窦区的暴露范围,同时具有创伤小、易于操作的优点,但处理基底位于岩骨后颅窝面的大型岩斜区肿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作者:李正益;施炜;倪兰春;朱颂华;陈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FasL mRNA在人椎间盘组织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 了解FasL目的 基因在正常人椎间盘及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收集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椎间盘组织(破裂型与非破裂型各10例)及8例正常人椎间盘组织,通过RT-PCR技术观察FasL,Fas,TNF和IL目的 基因的表达情况,并比较其表达程度.结果 正常髓核组织中仅有FasL的表达,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中存在FasL、Fas、TNF和IL的表达,而且表达指数在破裂型组与非破裂型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髓核组织中存有FasL的表达,提示FasL是使髓核组织产生免疫豁免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椎间盘突出时(纤维环破裂),会在局部激发炎症反应,引起髓核细胞凋亡,而髓核细胞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径导致FasL表达增高是可能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靖;唐天驷;高建清;滕红林;朱旻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糖尿病并发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手术时机探讨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分析36例糖尿病并发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33例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3例人院后确诊,均行开腹胆囊切除术.结果 36例患者术后并发伤口感染4例,并发急性左心衰1例,无死亡,均未发生酮症酸中毒,10~15 d出院.结论 糖尿病并发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炎症和高血糖互为因果,保守治疗不易控制炎症的发展和高血糖,而及时切除病灶,则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和病情的恢复.

    作者:曹洪良;张永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白内障手术666眼特点及复明质量分析

    目的 了解老年及其他类型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复明质量.方法 统计和分析602例(666眼)白内障手术患者的情况,指标包括白内障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成因构成比、超声乳化术患者年龄与白内障晶体核硬度的关系、超声乳化手术患者核硬度与手术时间的关系、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眼术后视力情况、3组手术(一片式、折叠式、注入式)手术前后平均视力比较、超高度近视眼的白内障及高龄白内障患者的潜视力预测和实际视力符合率等.结果 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以60~80岁居多,占61.9%;类型以老年性白内障为主,占65%;Ⅳ级核白内障患者以70岁以上组居多分别为46.6%(60~70岁)和49.6%(70~80岁).手术脱盲率达到100%,脱残率达到92.8%.结论 本文统计的白内障患者的特点及发病规律与我国相关文献报道基本相同,高龄组白内障手术效果并不因其年龄大而受影响,其复明质量与一般白内障患者相似,视觉复明质量的高低与手术者的操作技巧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作者:徐国旭;杨焕;李春华;陈丽群;黄江;魏静;包雍镝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沙苑子黄酮对CCl_4致小鼠慢性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沙苑子黄酮(FAC)对CCl4致小鼠慢性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 制备小鼠慢性肝纤维化模型,给予FAC灌服,并以秋水仙碱为对照,检测血清ALT、AST、ALB及肝组织Hyp、MDA、SOD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和肝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显著升高,ALB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FAC各剂量组小鼠血清ALT、AST显著降低,ALB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FAC各剂量组可显著升高肝组织中SOD活性及PPAR5的表达,降低MDA、Hyp的含量(P<0.01或P<0.05).结论 FAC有显著改善肝功能、预防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和提高机体的抗氧化酶活性有关.

    作者:孙利兵;王尉平;顾振纶;郭次仪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SPECT心肌血流灌注显像在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总结及分析经冠脉造影证实慢血流患者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19例的临床资料,对比冠脉造影及TIM1分级结果与~(99)Tcm-MIBI运动负荷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资料,分析其相关联系.结果 19例冠脉慢血流患者中,10例出现异常心肌血流灌注放射性分布,其中累及单支冠脉血管5例,双支血管3例,三支血管2例;TIM1分级中0级3例皆有放射性分布异常,1级8例和2级8例患者存在不同放射性分布改变.结论 冠脉慢血流患者可以出现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异常影像;TIM1分级0级患者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皆有异常;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异常尚不能明确心肌缺血是否由冠状动脉慢血流所致.

    作者:钟吉俊;王彬;高钱纲;吕国菊;蔡海鹏;童鸿;林祖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意外胆囊癌11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意外胆囊癌的诊治.方法 分析11例意外胆囊癌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诊治经验.结果 11例患者中,术前诊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8例,Mirrizi综合征1例,胆囊息肉2例.2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9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术中冰冻切片证实胆囊癌5例,术后病理确诊6例.Nevin分期:Ⅰ期2例,Ⅱ期5例,Ⅲ期3例,Ⅴ期1例.单纯胆囊切除术5例,胆囊癌根治术5例,胆囊癌根治术+部分胆管切除肝总管空肠吻合术1例.二次手术2例.死亡3例,存活8例.结论 重视胆囊癌的高危因素,术中对切除胆囊进行剖检及冰冻切片检查,术后行常规石蜡切片检查,有利十发现意外胆囊癌;术中及时或术后二次手术行胆囊癌根治术可以延长生存时间,改善预后.

    作者:陈国涛;田力平;钱海鑫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在官颈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3例官颈癌和20例慢性宫颈炎中FHIT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宫颈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1)FHIT阳性表达率宫颈癌为28.60%,显著低于慢性官颈炎的70%(P<0.01).(2)宫颈癌中FHIT蛋白表达减弱与年龄、临床分期无关(P>0.05);而与宫颈癌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3)随FHIT蛋白表达缺失.细胞凋亡指数逐渐降低.结论 FHIT基因异常表达与官颈癌的潜在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之一,并且参与了肿瘤细胞凋亡的调节.

    作者:万美珍;周林艳;岳灵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44~+CD24~(low/-)与MMP-9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44~+CD24~(low/-)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9例乳腺癌组织中的CD44、CD24及MMP-9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109例乳腺癌组织中CD44、CD24及MMP-9的表达率分别是47.7%、50.5%及40.4%,其中CD44的阳性表达率与乳腺癌病理分级密切相关(P<0.05);(2)109例乳腺癌组织中,CD44~+CD24~(low/-)肿瘤干细胞标记阳性例数为32例,随乳腺癌病理分级的升高,CD44~+CD24~(low/-)肿瘤干细胞比率也明显增加(P<0.05);(3)32例CD44~+CD24~(low/-)肿瘤干细胞标记阳性乳腺癌组织中,MMP-9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成负相关(P<0.05).结论 高度恶性乳腺癌组织中富于肿瘤干细胞,乳腺癌早期CD44~+CD24~(low/-)TSC中MMP-9蛋白表达增加可能对肿瘤干细胞(TSC)生长及浸润中起着一定作用.

    作者:顾丽琴;顾永平;孙茂民;狄琳娜;陈郁钢;张华;谢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新型长效干扰素α_(2b)对恒河猴的毒性研究

    目的 观察白蛋白一干扰素融合蛋白Woferon皮下注射给药对恒河猴的毒性作用.方法 恒河猴皮下注射Woferon 5周毒性试验,观察给药后动物的临床行为、心电图、外周血象、血液生化、尿液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恒河猴皮下注射高剂量(800μg/kg)Woferon引起可逆性白细胞(WBC)下降(P<0.05)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高剂量组(800μg/kg)、中剂量组(200μg/ks)恒河猴产生可逆的血小板(Plt)下降(P<0.05).结论 Woferon给恒河猴皮下注射5周除有一过性外周血WBC、Ph下降外.未见其他明显毒性反应.

    作者:郑霞;杨萍;顾性初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计算机三维钛网塑形颞肌下颅骨成形术183例报告

    目的 探讨应用计算机三维钛网塑形技术颅骨成形治疗颅骨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该项技术治疗颅骨缺损183例.术前行薄层(3 mm)头颅CT扫描,应用计算机三维成像(1 mm)技术塑形钛网后,行颞肌下颅骨成形术.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的成形效果,并与传统钛网术中手工塑形颅骨成形术优缺点进行比较.结果 计算机三维钛网塑形颅骨成形术共修补196个颅骨缺损.塑形钛网和颅骨缺损正确对合,外形满意度达100%;手术时间较手术塑形缩短约40 min,优于传统手术塑形.结论 计算机术前三维钛网塑形颅骨成形术明显优于传统术中钛网手工塑形颅骨成形术.

    作者:潘天鸿;石磊;张曙光;贡伟一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短期运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研究短期运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与蛋白激酶C(PKC)和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关系.方法 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组)、运动组(EXE组)、运动+PKC抑制剂CHE组(E+C组)和PKC抑制剂组(CHE组).以上4组大鼠每组再随机分成2组:(1)I/R组:应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各组大鼠再灌注期间心功能指标恢复率及心肌梗死范围;(2)假处理组:取左心室心肌组织进行MnSOD活性测定.结果 EXE组大鼠左心室发展压(LVDP)和心率压力乘积(RPP)的恢复率明显高于CON组和E+C组(P<0.05或<0.01),心肌梗死范围显著低于CON组和E+C组(均P<0.01);CON组和CHE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EXE组大鼠心肌组织MnSOD活性高于CON组和E+C组(P<0.05),CHE组和CON组MnSOD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短期运动通过激活PKC、升高MnSOD活性.发挥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PKC是MnSOD活性升高的中间信号分子.

    作者:侯云英;马志勇;范秀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肌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

    目的 探索在不使用5-氮杂胞苷的情况下,体外诱导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肌细胞的分化.方法 取SD大鼠附睾处脂肪垫组织,酶消化分离获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加入成肌细胞诱导液,在体外诱导8周,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成肌细胞的鉴定.结果 大鼠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5 d后,显微镜下见细胞形态发生变化.2~8周的诱导细胞Myosin染色阳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诱导3周的细胞有MyoDl和Myosin表达.结论 大鼠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经诱导具有向成肌细胞分化的潜能.

    作者:张亚;王晓东;冯林;张婷;尹航;张锡庆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人DC-SIGN基因克隆及其转基因细胞的构建

    目的 克隆人DC-SIGN基因,并构建含有该目的 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获得稳定表达DC-SIGN分子的L929基因转染细胞.方法 利用RT-PCR的方法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总RNA中克隆出入DC-SIGN基因,通过双酶切(EcoRI,BamHI)装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GEZ-Term中,脂质体法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用含有完整病毒颗粒的293T细胞的培养上清感染L929细胞,72h后,加入Zeocin进行筛选,挑选出能稳定表达DC-SIGN蛋白的L929细胞株.结果 构建了用于表达的含DC-SIGN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经转染包装细胞293T后,获得具有感染能力的重组DC-SIGN逆转录病毒和转染L929细胞,继而经RT-PCR、流式细胞仪表型检测,筛选出了稳定表达人DC-SIGN蛋白的L929转基因细胞.结论 构建了含人DC-SIGN基因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和稳定表达人DC-SIGN蛋白的细胞株,为该基因功能的后续研究和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守兵;王泳;高超;张世杰;汪家敏;李毅平;许云云;张学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凝血酶受体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XG-1增殖和抗凋亡作用中的机制

    目的 研究凝血酶及其受体在促进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和抗凋亡作用中的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计数和免疫印迹等方法,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XG-1细胞表达的凝血酶受体、凝血酶对XG-1的增殖与抗凋亡作用及细胞内JAK2-STAT3分子磷酸化进行分析.结果 凝血酶可以通过激活XG-1表面的凝血酶受体,继而激活JAK2-STAT3途径的磷酸化,促进骨髓瘤细胞的增殖与抗凋亡作用,且该作用与gp130介导的信号转导作用无关.结论 凝血酶及其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是多发性骨髓瘤维持增殖和抗凋亡作用的因素之一.

    作者:朱蕴兰;李爽;于丰源;杨荣秉;张秀春;徐晓军;王月丹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利用荧光标记抗MxA单克隆抗体早期特异性检测白血病患儿伴发的病毒感染

    目的 利用荧光标记抗人黏病毒蛋白A(MxA)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术早期特异性检测白血病患儿伴发的病毒感染.方法 荧光标记抗MxA单克隆抗体.检测其特异性;采集临床发热和不发热的白血病患儿的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胞内染色,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结果 荧光染料直接标记MxA单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自血病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MxA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毒感染直接相关,并且检出MxA高表达较临床确诊病毒感染早7d;没有发热和临床确诊为细菌感染的病例均没有检测到MxA的表达.结论 荧光标记抗MxA单克隆抗体应用于流式细胞术可以早期特异性地检测白血病患儿伴发的病毒感染,并且此方法简便,易操作,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郭秉楠;吴康;胡绍燕;何海龙;刘海燕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局部晚期(不可手术)直肠癌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放疗同期口服卡培他滨治疗局部晚期(不可手术)直肠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治疗的依从性.方法 38例经病理证实的局部晚期(T_4或局部-区域复发)的直肠癌患者接受了全盆腔三维适形放疗(3DCRT),DT46~50 Gy/23~25 F,后缩野至肿瘤区继续推量至DT64~66 Gy/32~33 F,同期接受卡培他滨(1650mg.m~(-2).d~(-1))治疗,分2次13服,第1~14天,每3周为1个周期,共服用2个周期.结果 疗效评价:CR 5例(13.2%),PR 17例(44.7%),SD 10例(26.3%),PD 6例(15.8%),总有效率(CR+PR)57.9%;中位生存时间18.0个月,1年和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3.43%和18.78%.疼痛症状缓解率为100%;全身状况好转率52.8%.治疗相关的毒副反应以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及手足综合征为主,其Ⅲ级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5.8%、15.8%和7.9%,均无m级以上反应.结论 3DCRT联合口服单药卡培他滨的同期放化疗方案是局部晚期(不可手术)直肠癌较好的治疗方法,其治疗的依从性高、毒副反应轻、近期疗效肯定、姑息性减症作用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雅群;张军宁;王彬;田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