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手术方法修复难愈性创面的探讨

武彬

关键词:难愈性创面, 修复, 非手术疗法
摘要:目的 探讨非手术治疗修复难愈性创面的方法.方法 选取35例40处难愈性创面,控制全身性疾病,局部清创,外用抗生素药物,防止感染或感染继续扩散,并合理使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或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期间辅以氦氖激光照射治疗.结果 40处创面均痊愈,痊愈时间为1~2个月,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感染加重甚至侵袭性感染等情况.结论 对于难愈性创面,通过积极处理创面,辅以正确的创面用药及适当理疗,可以达到较理想的创面愈合.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单侧额颞开颅治疗双额叶挫裂伤22例疗效分析

    目的 总结单侧额颞开颅治疗双额叶挫裂伤的诊治经验与教训.方法 对22例双额叶挫裂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伤后3个月按GOS分级标准,恢复良好18例,中残2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 部分双额叶挫裂伤患者单侧额颞开颅同样能有效清除双额叶挫裂伤,并有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医源性损伤等优点.

    作者:冯鸣;周幽心;孙春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在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1H-MRS)在脑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7例均采用点分辨波谱序列定位技术,获得单体素波谱,并将NAA/Cr、Cho/Cr及NAA/Cho等指标按病理类型分组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均以对侧相应部位的正常脑组织作为自身对照.结果 脑肿瘤的1H-MRS表现与正常脑组织有明显不同(P<0.05),表现为Cho/Cr比值升高,NAA/Cr和NAA/Cho比值下降,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脑肿瘤之间也存在着差异.结论 1H-MRS可提供组织生化和代谢方面的信息,为脑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作者:杨振贤;高亚枫;徐正昌;腾金宝;陈剑华;谢道海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1例身材矮小患者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

    目的 明确1例身材矮小患者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 采用G带核型分析、Q带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技术对患者染色体异常进行逐步细化分析.结果 此患者终诊断核型为46,X,der(X).ish psu dic X t(X;Y)(p11.3;p11.1)(DXZ1+,DYZ3+,DYZ1+,SRY-,PCPXYp-,PCPXYq++).ish cgh del(X)(p11.3pter),dup(Y)(p11.2).结论 结合应用染色体显带核型分析技术,FISH和CGH技术可以精确诊断患者的染色体异常.

    作者:偶健;王玮;段程颖;付文宇;李红;黄新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动态浊度法测定苦黄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的含量

    苦黄注射液为苦参、大黄、大青叶、茵陈制成的灭菌水溶液,经大白鼠利胆实验表明,具有促进胆汁分泌和增加胆红素排量的作用,对小鼠机体的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该品具有清热利湿、疏胆退黄的作用,临床上经静脉给药主要用于湿热内蕴、胆汁外溢、黄疸胁痛、乏力、纳差等症及黄疸型病毒性肝炎见上述证候者.现行药品标准[1]规定苦黄注射液采用家兔法进行热原检查.本研究采用动态比浊法鲎试验建立苦黄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查法,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技术保障.

    作者:王群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石榴皮提取液及其两种萃取物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石榴皮乙醇提取物及其两种萃取物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取雄性ICR小鼠9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免疫低下模型组、石榴皮乙醇提取物组、石榴皮乙酸乙酯萃取物组、石榴皮正丁醇萃取物组和阳性对照螺旋藻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应用环磷酰胺复制建立免疫低下模型,同时灌胃相应的受试物10 d,于第11天处死小鼠,测定各组小鼠抗体分泌细胞功能[抗体吸光度(A)值]和血清溶血素(HC50)的水平.结果 石榴皮乙醇提取物及其两种萃取物和螺旋藻对环磷酰胺引起的免疫力低下小鼠的抗体A值和HC50均具有明显的提高作用(P<0.05或<0.01),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效果好.结论 石榴皮乙醇提取物及其两种萃取物对环磷酰胺导致的免疫低下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作者:周萍;钦建伟;杜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川崎病患儿外周血中FOXP3mRNA表达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

    目的 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川崎病(KD)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 32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以年龄匹配的30名儿童作为对照组(其中15例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热患儿为非KD发热组,15名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组),KD患儿分别于静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和静注IVIG治疗后热退2~3 d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测CD4+CD25+调节性T细胞,并用RT-PCR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急性期KD患儿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而IVIG治疗后热退2~3 d,其比例显著升高,接近于正常水平,而外周血PBMC FOXP3mRNA表达水平也出现同样的改变.结论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参与了KD的发病机制.

    作者:周万平;严文华;吕海涛;邵雪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12例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短中期疗效.方法 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12例(13个节段)患者随访术后假体的位置、有无异位骨化、置换节段的运动范围变化,并用JOA评分及术后Odom评级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3一12个月(平均6.5个月),患者的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8.35±1.10上升至术后末次随访时的15.88±0.73(P<0.05);Odom评级优良率达到91.7%.置换节段的运动范围变化:过屈过伸活动度由术前的8.09°±0.63°上升到术后12个月的8.95°±0.64°(P<0.05);左侧屈曲活动度术前为6.11°±0.53°,术后12个月为6.25°±0.54°;右侧屈曲活动度术前为6.10°±0.52°,术后12个月为6.13°±0.51°.手术前后两侧屈曲活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假体松动或下沉及异位骨化.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短中期疗效是令人满意的.

    作者:钱忠来;杨惠林;姜为民;李喜功;李雪峰;唐天驷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儿童口服自制Gd-DTPA溶液在低场强磁共振胆胰管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儿童口服自制Gd-DTPA溶液在低场强(0.35T)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配制7种不同浓度的含钆溶液各40ml,设立40ml温开水为对照组,分析MRCP扫描信号强度,拟定佳口服浓度.对20例疑有腹部疾病的儿童分别在口服Gd-DTPA溶液前后行常规MRCP扫描.对照口服Gd-DTPA溶液前后图像,系统分析胃十二指肠、胰胆管腔内信号强度并对图片质量评分.结果 自制Gd-DTPA溶液选择浓度为1.992 mmol/L.儿童口服80 ml能有效抑制胃十二指肠内液体信号,显著提高MRCP的图像质量(P<0.01).结论 儿童在低场强MRI上行MRCP检查时,口服浓度为1.992 mmol/L的自制Gd-DTPA溶液能够消除或明显抑制胃肠道内液体的信号,提高儿童低场强MRCP图像质量.

    作者:盛茂;周珉;顾志成;吴继志;郭万亮;倪勇彪;方林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不同靶控浓度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所致的应激反应抑制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的合适浓度.方法 ASA Ⅰ~Ⅱ级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Ⅰ、Ⅱ、Ⅲ组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浓度分别为3、5、7 ng/ml,3组丙泊酚靶控输注浓度均为4μg/ml.麻醉维持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靶控输注浓度与诱导时相同,术中均给予阿曲库胺0.1 mg/kg维持肌松.观察和测定麻醉前10 min(T1)、插管后1 min(T2)、气腹后20 min(T3)、术毕解除气腹后20 min(T4)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糖,记录术毕停药后患者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气腹时间.结果 3组MAP在T2同T1比较,均显著下降(均P<0.01).3组HR在T2、T3同T1比较,均显著下降(P<0.01).血糖在T4时,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糖均较T1时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 对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靶控输注5~7 ng/ml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可以更有效地抑制CO2气腹所致的应激反应,且以瑞芬太尼5 ng/ml复合丙泊酚4μg/ml更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作者:谢阳;方志源;赵建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抗H:z66抗体诱导z66+伤寒沙门菌鞭毛相变换特点的探讨

    目的 探讨抗H:z66抗体诱导z66+伤寒沙门菌鞭毛相变换的特点.方法 利用含抗H∶z66抗体的半固体培养基诱导z66+伤寒沙门菌鞭毛发生相变换,通过提取z66+伤寒沙门菌和其相变株的线性质粒,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和核酸内切酶分析比较z66+伤寒沙门菌鞭毛相变换前后线性质粒的结构,后通过测定相变株的线性质粒全序列和Southern blot进一步揭示抗H:z66抗体诱导z66+伤寒沙门菌鞭毛相变换的特点.结果 z66+伤寒沙门菌在抗H:z66抗体的诱导下成功发生了鞭毛的单向相变换;这种单向相变换是由于伤寒沙门菌在抗体诱导下线性质粒缺失了含fljBA的2.6 kb末端区域所致,同时首次发现在鞭毛相变换后线性质粒结构反而变大,提示线性质粒可能形成了非共价结合的二聚体.结论 该研究揭示了z66+伤寒沙门菌鞭毛的相变换特点,为更深入地研究z66+伤寒沙门菌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海方;黄新祥;张晓磊;倪斌;生秀梅;徐顺高;许化溪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纳米复合材料一期修补儿童颅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纳米晶羟基磷灰石和胶原的复合材料(NHAC)结合自体骨膜一期修复儿童颅骨缺损.方法 实验组17例患儿术中去骨瓣减压后,颅骨缺损区接受NHAC移植治疗.对照组为11例同期行去骨瓣减压而未植入NHAC的患儿.定期CT检查并比较两组患儿颅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除1例术后接受放疗颅骨再生失败,其他骨缺损区达到基本愈合;对照组仅3例达到基本愈合,实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NHAC一期修补颅骨既可达到减压目的,又可避免再次颅骨修补,是治疗儿童颅骨缺损的理想方法.

    作者:陈民;王杭州;黄志见;王科文;张锡庆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早产儿低血糖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早产儿发生低血糖的相关因素,为早产儿低血糖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456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是否发生低血糖分为两组,并按低血糖持续时间长短再分为亚组,分别进行比较并分析低血糖的相关因素.结果 456例早产儿中,发生低血糖83例,发生率为18.2%,3例发生严重的难以纠正的低血糖患儿应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应用肠外营养(PN)的有200例(占43.9%).与非低血糖组比较,低血糖组的胎龄明显小,窒息发生率明显高,黄疸出现时间早及住院时间明显延长.低血糖持续时间较长组的出生窒息史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明显长于持续时间短组,而PN的应用率明显低.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低血糖的发生与胎龄、出生窒息及黄疸相关;低血糖的持续时间与出生窒息及PN应用开始时间相关.早产儿低血糖延长了住院时间.

    作者:王华;朱文英;乔林霞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创伤性室间隔缺损或瓣膜腱索断裂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创伤性室间隔缺损或瓣膜腱索断裂临床上较为少见,后果严重.1994年6月至2008年1月我院收治心脏外伤患者23例,其中心内结构损伤者8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纪勇;陈国强;黄斌;吴松;沈凯;虞桂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68例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PGL)的内镜和病理特征,以减少误诊、漏诊,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68例PGL的临床、内镜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等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患者平均58.9岁,男女比例1:1.2,临床症状无特殊性.内镜下肿瘤多位于胃窦部和(或)胃体下部,占73.5%;手术切除标本侵犯全层者占56.9%;区域淋巴结转移占25.9%;免疫组织化学证实94.1%为B细胞淋巴瘤.病理类型低度恶性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23例(39.7%),高度恶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9例(50.0%),其中11例伴有MALT成分;该组病例内镜确诊率达30.9%,内镜病理诊断正确率达51.2%,术后病理确诊率达100%.结论 内镜下充分、准确的活检,结合以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对PGL的确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洪明;钱建忠;孙荣超;周志毅;杨树东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CD40L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浆中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及T、B淋巴细胞和血小板上CD40L的变化,探讨CD40分子在ITP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浆中sCD40L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细胞上CD40L的表达水平.结果 ITP患者血浆中的sCD40L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血小板计数对血浆中sCD40L浓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r=0.58,P<0.05);ITP患者T淋巴细胞上CD40L的表达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ITP患者血浆及T细胞上CD40L升高,淋巴细胞表面的CD40-CD40L相互作用可能与ITP的发病有关.

    作者:戴兰;王兆钺;张日;朱明清;沈文红;何杨;阮长耿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或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再骨折的治疗

    目的 探讨对椎体成形(VP)或椎体后凸成形(KP)术后再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 对12例骨质疏松性骨折VP或KP术后再骨折患者,采用VP治疗2例4个椎体,KP治疗5例9个椎体,并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1例第2次骨折后行KP,第3次骨折后行卧床、抗骨质疏松治疗;其余4例骨折椎体自身再骨折的患者行抗骨质疏松治疗.12例获随访6~12个月.结果 经VP或KP治疗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显著,经全面抗骨质疏松的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再次骨折.结论 VP或KP仍然可以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再骨折患者的疼痛,需加强对再骨折患者的抗骨质疏松治疗.

    作者:陈广东;杨惠林;刘滔;梅昕;张林林;倪莉;佘远时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经腹超声测量孕囊壁厚度在预测孕早期胚胎存活能力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经腹超声测量孕囊壁厚度在预测孕早期胚胎存活能力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80例早孕产妇的孕囊壁厚度进行测量并分组分析.结果 正常组(Ⅰ组)和存活胚胎组(Ⅱ组)孕囊壁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Ⅲ组、Ⅱ组和Ⅲ组孕囊壁厚度的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经腹超声测量孕囊壁厚度来预测孕早期胚胎的存活能力,安全、简单、可行,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袁志宏;陆秋萍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酸性核糖体蛋白P2在紫外线诱导的肿瘤细胞快速凋亡中的功能

    目的 研究酸性核糖体蛋白P2在紫外线(UV)诱导的细胞快速凋亡中的分子信号功能.方法 选取小鼠淋巴瘤细胞3SB、人白血病细胞Jurkat、人宫颈癌细胞HeLa S3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来研究其对UV诱导细胞凋亡的差异性.UV照射后,荧光显微镜活细胞染色计数分别观察细胞的凋亡形态学变化和凋亡率;Western blot分析凋亡相关的标志性蛋白的表达.并分别提取细胞质蛋白和细胞总蛋白,利用小型二维电泳、Western blot技术分析细胞质中游离的酸性核糖体蛋白P2的变化和总的P2的表达.结果 3SB和Jurkat细胞在UV照射后,24 h的凋亡率达100%,并观察到PARP和P21的激活;而HeLa S3和MCF-7细胞出现延迟性细胞凋亡.在快速凋亡的Jurkat细胞中,发现酸性核糖体蛋白P2去磷酸化.总的P2表达降低,存在剂量效应,并伴随着凋亡蛋白PARP的激活.结论 酸性核糖体蛋白P2的去磷酸化及其在细胞内总量降低与UV诱导的细胞快速凋亡相关.

    作者:段卫明;孙华丽;邵彦彦;肖海楠;周新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血清TNF-α及IL-6的动态变化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动态变化及微创血肿清除术对两者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放免法和ELISA法检测4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微创术组和内科组)出血后第1天及治疗后第2、7、14天血清TNF-α和IL-6含量,并测定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4天中国中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结果 治疗前两组TNF-α、IL-6含量及C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时微创术组的TNF-α、IL-6水平和CSS分值明显低于内科组(P<0.05).结论 微创血肿清除术可抑制或减轻急性脑出血患者TNF-α、IL-6的急剧增加,对改善脑损伤程度、减少炎症及免疫反应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周汝娟;何龙锦;徐武;杨峰;丁春琴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危重患者呼吸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比较40例ARDS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使用PS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动脉血气、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 PS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PS治疗后潮气量(Vt)、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ause)、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右心房压(RAP)、右心室压(RVP)、肺动脉平均压(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及心排血量(CO)均较引流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 机械通气ARDS危重患者使用PS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并使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趋于稳定.

    作者:陈建强;陆件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