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纳米复合材料一期修补儿童颅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陈民;王杭州;黄志见;王科文;张锡庆

关键词:颅骨缺损, 颅骨替代材料, 治疗
摘要:目的 研究纳米晶羟基磷灰石和胶原的复合材料(NHAC)结合自体骨膜一期修复儿童颅骨缺损.方法 实验组17例患儿术中去骨瓣减压后,颅骨缺损区接受NHAC移植治疗.对照组为11例同期行去骨瓣减压而未植入NHAC的患儿.定期CT检查并比较两组患儿颅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除1例术后接受放疗颅骨再生失败,其他骨缺损区达到基本愈合;对照组仅3例达到基本愈合,实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NHAC一期修补颅骨既可达到减压目的,又可避免再次颅骨修补,是治疗儿童颅骨缺损的理想方法.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12例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短中期疗效.方法 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12例(13个节段)患者随访术后假体的位置、有无异位骨化、置换节段的运动范围变化,并用JOA评分及术后Odom评级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3一12个月(平均6.5个月),患者的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8.35±1.10上升至术后末次随访时的15.88±0.73(P<0.05);Odom评级优良率达到91.7%.置换节段的运动范围变化:过屈过伸活动度由术前的8.09°±0.63°上升到术后12个月的8.95°±0.64°(P<0.05);左侧屈曲活动度术前为6.11°±0.53°,术后12个月为6.25°±0.54°;右侧屈曲活动度术前为6.10°±0.52°,术后12个月为6.13°±0.51°.手术前后两侧屈曲活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假体松动或下沉及异位骨化.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短中期疗效是令人满意的.

    作者:钱忠来;杨惠林;姜为民;李喜功;李雪峰;唐天驷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新生儿败血症时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时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6名正常足月新生儿(正常足月儿组)、14例单纯早产儿(单纯早产儿组)及21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败血症组)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的水平.结果 正常足月儿组与单纯早产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败血症组与正常足月儿组、单纯早产儿组比较均显著升高(均P<0.01).结论 外周血中Treg细胞的相对增加可能在新生儿败血症发生后淋巴细胞应答无能及免疫抑制中发挥作用.

    作者:俞生林;汪健;王三南;管欣娴;程秀芳;潘江;季正华;肖志辉;冯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APOBEC3G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抗HBV复制的初步研究

    目的 构建人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样蛋白3G(APOBEC3G)真核表达载体,并探讨其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作用.方法 采用RT-PCR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克隆APOBEC3G基因编码区片段,构建pcDNA3.1-A3G真核表达载体,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3.1-A3G转染HepG2.2.15细胞,分别于转染后第24、48、72 h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总蛋白,Western blot检测HBx蛋白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表达情况.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pcDNA3.1-A3G真核表达载体中APOBEC3G编码区序列存在1处碱基同义突变;HepG2.2.15细胞经APOBEC3G蛋白干扰后,HBx、HBsAg和HBeAg表达量逐渐降低,于72h表达量显著降低.结论 成功构建了APOBEC3G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A3G;APOBEC3G在体外可以抑制HBV复制,为深入研究APOBEC3G作为抗HBV药物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汤仁仙;甘宜敏;孔凡运;尤红娟;史震;胡丽娜;郑葵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家庭式产房分娩515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家庭式产房在分娩中的优越性.方法 抽取5 150例家庭式产房分娩者为观察组,再抽取5 150例普通产房分娩者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产后出血、新生儿评分及产妇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自然产率为85.01%,产钳助产率为0.99%,剖宫产率为14.00%,阴道分娩产妇总产程时间>18 h者占0.97%,产时及产后2 h出血量>300 ml者占10.00%,产妇满意度达到98.04%;对照组自然产率为66.99%,产钳助产率为3.01%,剖宫产率为30.00%,阴道分娩产妇总产程时间>18 h者占6.99%,产时及产后2 h出血量>300 ml者占20.02%,产妇满意度达到88.99%.由此可见,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剖宫产率明显降低(P<0.05),总产程时间明显缩短(P<0.05),产时产后2 h内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新生儿Apgar评分和产妇满意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 家庭式产房分娩可降低剖宫产率和产后出血量,缩短总产程时间,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和产妇满意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陈敏芝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腹膜间皮瘤的CT表现及诊断(附5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复习腹膜间皮瘤的临床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腹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复习文献,总结不同类型腹膜间皮瘤的CT表现.结果 5例恶性腹膜间皮瘤CT表现为肝周肿块1例,弥漫性腹膜增厚4例,大网膜增厚呈饼状2例,大网膜呈污浊样改变1例,腹水4例.结论 恶性腹膜间皮瘤的CT表现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腹膜间皮瘤,CT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作者:唐旦华;王彩红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纳米复合材料一期修补儿童颅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纳米晶羟基磷灰石和胶原的复合材料(NHAC)结合自体骨膜一期修复儿童颅骨缺损.方法 实验组17例患儿术中去骨瓣减压后,颅骨缺损区接受NHAC移植治疗.对照组为11例同期行去骨瓣减压而未植入NHAC的患儿.定期CT检查并比较两组患儿颅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除1例术后接受放疗颅骨再生失败,其他骨缺损区达到基本愈合;对照组仅3例达到基本愈合,实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NHAC一期修补颅骨既可达到减压目的,又可避免再次颅骨修补,是治疗儿童颅骨缺损的理想方法.

    作者:陈民;王杭州;黄志见;王科文;张锡庆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硫酸钙骨水泥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强化作用的体内实验观察

    目的 观察硫酸钙骨水泥(CSC)在骨质疏松椎体内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表现,为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寻找更为合适的充填材料.方法 对12只去势法制备的骨质疏松成年绵羊的L2~L5椎体制作骨缺损,随机注入CS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并以L1和L6作正常对照.分别进行大体标本、组织学切片观察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大体标本可见,2周时各组骨缺损处可见少量纤维疤痕形成,24周时CSC组椎体周围完全被骨性疤痕覆盖.生物力学测试显示,CSC组椎体力学性能在2周时弱于PMMA组和对照组(P<0.05),24周时几乎接近PMMA组和正常对照组.组织学切片显示,2周时CSC组材料与骨质接触的界面开始模糊;24周时CSC组仅见极少量的材料残留,可见成熟骨小梁贯穿骨缺损区域;PMMA组与骨质界面间出现膜性结构.结论 CSC材料同样能增强骨质疏松的椎体;随着时间的推移,CSC在体内能修复骨缺损,进一步提升椎体的力学性能.CSC材料可作为椎体成形或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可选充填材料之一.

    作者:朱雪松;施勤;张志明;耿德春;毛海青;陈春茂;王根林;杨惠林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Straw-top玻璃化与程序化冷冻小鼠8-细胞胚胎效果的比较

    目的 比较慢速程序化法与玻璃化法冷冻小鼠8-细胞胚胎的效果.方法 将小鼠卵母细胞行体外受精后培养至8-细胞,分别采用慢速程序化法与玻璃化法进行冷冻,解冻后比较两组胚胎存活率及囊胚形成率.结果 慢速程序化冷冻法解冻后的胚胎存活率为79.6%,囊胚形成率为70.7%;玻璃化冷冻法解冻后的胚胎存活率为94.9%,囊胚形成率为89.9%,胚胎存活率与囊胚形成率均显著高于前者(均P<0.01).结论 在进行小鼠8-细胞胚胎冷冻时,玻璃化法冷冻效果较慢速程序化法效果好.

    作者:华月琴;吴志南;陈瑞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CD40L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浆中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及T、B淋巴细胞和血小板上CD40L的变化,探讨CD40分子在ITP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浆中sCD40L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细胞上CD40L的表达水平.结果 ITP患者血浆中的sCD40L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血小板计数对血浆中sCD40L浓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r=0.58,P<0.05);ITP患者T淋巴细胞上CD40L的表达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ITP患者血浆及T细胞上CD40L升高,淋巴细胞表面的CD40-CD40L相互作用可能与ITP的发病有关.

    作者:戴兰;王兆钺;张日;朱明清;沈文红;何杨;阮长耿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骨质疏松症与老年骨折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症与老年骨折的相关性,为预防老年骨折提供依据.方法 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所有60岁以上的骨折患者进行分析,发现脊柱和髋部骨折排名前两位,从中筛选出165例患者接受双能量骨密度仪测定,同时另选取165例60岁以上非骨折人群作为对照,对照组也均行双能量骨密度仪测定.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骨折组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骨折组(P<0.05).结论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骨折的高危因素,应重视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以降低老年骨折的发病率.

    作者:田一星;杨惠林;姜为民;孟斌;王根林;顾勇;李雪峰;汪李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血清TNF-α及IL-6的动态变化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动态变化及微创血肿清除术对两者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放免法和ELISA法检测4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微创术组和内科组)出血后第1天及治疗后第2、7、14天血清TNF-α和IL-6含量,并测定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4天中国中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结果 治疗前两组TNF-α、IL-6含量及C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时微创术组的TNF-α、IL-6水平和CSS分值明显低于内科组(P<0.05).结论 微创血肿清除术可抑制或减轻急性脑出血患者TNF-α、IL-6的急剧增加,对改善脑损伤程度、减少炎症及免疫反应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周汝娟;何龙锦;徐武;杨峰;丁春琴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99m 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在川崎病心肌缺血诊断及疗效判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99mTc-MIBI(甲氧异腈)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在川崎病心肌缺血及疗效评价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41例川崎病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发热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3组.对照组8例系怀疑川崎病患儿,后经实验室检查排除川崎病和其他心肌疾病者.两组病例均行99mTc-MIBI静息心肌灌注显像,阳性者于治疗后6~12个月随访复查,并与其临床转归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未见异常.41例川崎病患儿静息心肌灌注显像阳性率为39.02%(16/41).其中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患儿的阳性率分别为36.84%(7/19)、41.67%(5/12)和40%(4/10).10例显像阳性者经治疗后6~12个月行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复查,缺血明显改善5例,恢复正常4例,1例仍见明显心肌缺血.结论 99mTc-MIBI静息心肌灌注显像能无创、直接、客观地评价川崎病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对川崎病心肌缺血的诊断和随访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郁春景;王耀明;杜晓庆;万卫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痛泻要方干预大鼠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讨痛泻要方对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番泻叶加束缚应激刺激制备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予痛泻要方灌胃治疗(西药匹维溴铵对照).观察大鼠结肠黏膜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情况;检测血标本中5-羟色胺(5-HT)、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结果 模型对照组大鼠结肠黏膜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显著增加;西药组和中药组大鼠5-HT、SP含量显著下降,CGRP含量显著增加,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 痛泻要方可能通过减少肥大细胞脱颗粒,降低模型大鼠血清5-HT、血浆SP含量,增加血浆CGRP含量,从而改善胃肠动力并降低内脏敏感性,发挥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效应.

    作者:钱锋;卜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重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

    在人口日趋老龄化的情况下,如何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显得尤为重要.骨质疏松性骨折不仅增加了患者及社会的经济负担,还会危及患者生命,尤其是脊柱与髋部骨折可使患者的死亡率上升.但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对其早发现与早治疗,积极进行科学干预,这对提高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惠林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单切口双钢板固定治疗远端胫腓骨骨折21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前外侧单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远端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1例胫腓骨远端AO-43A、C型骨折患者采用单切口延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并随访15~34个月(平均17个月),参照Baird等的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定.结果 优5例,良14例,可2例,优良率为90%.术后发生足背外侧皮肤麻木感1例,皮肤浅表坏死1例,无深部感染和骨髓炎发生.结论 前外侧单切口可以同时进行胫骨和腓骨骨折的钢板固定,关节暴露清晰,对骨折处的软组织特别是小腿内侧软组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钱久荣;徐厚高;简争光;陶卫建;孙雪峰;陈金;陈栋;崔巍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喉返神经显露在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喉返神经(RLN)显露在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RNG)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分析183例主动显露RLN和32例未显露RLN的RNG再次手术病例的术前准备、手术方式和术后随访资料,比较显露组和未显露组RLN损伤的差异.结果 显露组患者均施行甲状腺一侧全切除+对侧全或近全切除术,术中成功显露双侧RLN,术后出现RLN永久性损伤1例,暂时性损伤2例,损伤率为1.64%.未显露组均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或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术后出现RLN暂时性损伤3例,损伤率为9.38%.两组喉返神经损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再次手术时应常规显露喉返神经,以减少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作者:王国瑞;杨莉萍;程剑峰;吕国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骨质疏松症患者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选择

    目的 比较骨质疏松症患者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不同类型内固定疗效.方法 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94例,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DHS组,21例)、股骨近段髓内钉(PFN-α组,53例)和Gamma 3(Gamma 3组,20例)治疗.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暴露次数、术中并发症、术后引流量及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功能恢复程度来比较各内固定组的疗效.结果 上述所有项目PFN-α组和Gamma 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DHS组相比,PFN-α组和Gamma 3组术中出血较少、术后引流液较少、临床愈合所需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后髋关节功能较好.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例数方面,DHS组与PFN-α组和Gamma 3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用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同定(如PFN-α、Gamma 3)的总体疗效优于髓外钉板固定(如DHS).但髓内固定同样存在一系列的并发症,术中操作宜轻柔,术后适当推迟患肢负重时间,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管华清;杨惠林;徐耀增;杨同其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鼻咽癌患者自体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比较鼻咽癌患者自体树突状细胞(DCs)疫苗治疗前后对患者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探讨热休克的鼻咽癌细胞抗原负载的鼻咽癌自体DCs疫苗激发机体免疫应答的能力与趋势.方法 2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放疗,治疗组在常规放疗后给予1个疗程的DCs免疫治疗(4次皮内注射).治疗过程中动态检测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NK)细胞、Th1类细胞因子(IL-2、IL-12、TNF-α、IFN-γ)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DCs治疗前与治疗后外周血CD3+、CD3+CD4+、CD4+/CD8+、NK细胞比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治疗组细胞因子IL-2、IL-12、TNF-α和IFN-γ的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 鼻咽癌自体DCs疫苗免疫治疗可明显提升鼻咽癌患者Th1类细胞因子水平,激发Th1型免疫应答,增强机体抗瘤能力.

    作者:王明智;吴伟;张晓军;王震吾;范强;陆晓;史央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子宫及阴道脱垂行阴式子宫切除术36例疗效分析

    目的 总结中老年妇女子宫、阴道脱垂(膀胱、直肠膨出)行阴式子宫切除术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36例子宫及阴道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36例均行阴式子宫切除术和阴道前后壁修补术.结果 36例患者术中经过顺利,无并发症及麻醉意外,术后切口甲级愈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阴式子宫切除同时行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是治疗中老年女性子宫脱垂伴(或)阴道前后壁脱垂的理想方法,其具有体表不留疤、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基层医院易于开展等优势.

    作者:吴虹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芦荟凝胶原汁对太湖猪Ⅱ°烫伤的作用

    目的 探讨外涂芦荟凝胶原汁在太湖猪Ⅱ°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取太湖猪5头,利用自制烫伤仪在太湖猪背部两侧垂直于皮肤表面进行烫伤,烫伤时间分别为10、15 s,造成浅Ⅱ°、深Ⅱ°烫伤模型.把所制备的烫伤面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天1次外涂芦荟,并用无菌纱布包扎,对照组直接用无菌纱布包扎.之后观察记录,并选取适当时机取切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其恢复状况.结果 25 d后所有浅Ⅱ°烫伤实验组创面的皮肤均恢复良好,且没有留下任何疤痕;对照组28 d后创面恢复,且没有留下疤痕.34 d后深Ⅱ°烫伤实验组创面痂皮大部分脱落.截止38 d,所有深Ⅱ°烫伤实验组痂片完全脱落,皮肤表面留下明显疤痕,此时对照组有3个烫伤创面的痂片未完全脱落.45 d后所有实验组的肤色恢复至接近正常,瘢痕变淡,但不会消失.对照组烫伤处的半透明皮屑脱落,白色瘢痕凹凸不平.结论 芦荟可以起到良好的杀菌消毒作用,并能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各种皮肤结构的修复,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修复效果较对照组好,遗留疤痕较对照组不明显.

    作者:周慧英;沈艳华;李宝明;牛小霞;李新寅;柳运猛;殷音;薛智谋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