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硫酸钙骨水泥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强化作用的体内实验观察

朱雪松;施勤;张志明;耿德春;毛海青;陈春茂;王根林;杨惠林

关键词:骨质疏松, 椎骨缺损, 硫酸钙骨水泥
摘要:目的 观察硫酸钙骨水泥(CSC)在骨质疏松椎体内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表现,为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寻找更为合适的充填材料.方法 对12只去势法制备的骨质疏松成年绵羊的L2~L5椎体制作骨缺损,随机注入CS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并以L1和L6作正常对照.分别进行大体标本、组织学切片观察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大体标本可见,2周时各组骨缺损处可见少量纤维疤痕形成,24周时CSC组椎体周围完全被骨性疤痕覆盖.生物力学测试显示,CSC组椎体力学性能在2周时弱于PMMA组和对照组(P<0.05),24周时几乎接近PMMA组和正常对照组.组织学切片显示,2周时CSC组材料与骨质接触的界面开始模糊;24周时CSC组仅见极少量的材料残留,可见成熟骨小梁贯穿骨缺损区域;PMMA组与骨质界面间出现膜性结构.结论 CSC材料同样能增强骨质疏松的椎体;随着时间的推移,CSC在体内能修复骨缺损,进一步提升椎体的力学性能.CSC材料可作为椎体成形或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可选充填材料之一.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痛泻要方干预大鼠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讨痛泻要方对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番泻叶加束缚应激刺激制备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予痛泻要方灌胃治疗(西药匹维溴铵对照).观察大鼠结肠黏膜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情况;检测血标本中5-羟色胺(5-HT)、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结果 模型对照组大鼠结肠黏膜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显著增加;西药组和中药组大鼠5-HT、SP含量显著下降,CGRP含量显著增加,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 痛泻要方可能通过减少肥大细胞脱颗粒,降低模型大鼠血清5-HT、血浆SP含量,增加血浆CGRP含量,从而改善胃肠动力并降低内脏敏感性,发挥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效应.

    作者:钱锋;卜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喉返神经显露在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喉返神经(RLN)显露在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RNG)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分析183例主动显露RLN和32例未显露RLN的RNG再次手术病例的术前准备、手术方式和术后随访资料,比较显露组和未显露组RLN损伤的差异.结果 显露组患者均施行甲状腺一侧全切除+对侧全或近全切除术,术中成功显露双侧RLN,术后出现RLN永久性损伤1例,暂时性损伤2例,损伤率为1.64%.未显露组均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或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术后出现RLN暂时性损伤3例,损伤率为9.38%.两组喉返神经损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再次手术时应常规显露喉返神经,以减少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作者:王国瑞;杨莉萍;程剑峰;吕国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家庭式产房分娩515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家庭式产房在分娩中的优越性.方法 抽取5 150例家庭式产房分娩者为观察组,再抽取5 150例普通产房分娩者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产后出血、新生儿评分及产妇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自然产率为85.01%,产钳助产率为0.99%,剖宫产率为14.00%,阴道分娩产妇总产程时间>18 h者占0.97%,产时及产后2 h出血量>300 ml者占10.00%,产妇满意度达到98.04%;对照组自然产率为66.99%,产钳助产率为3.01%,剖宫产率为30.00%,阴道分娩产妇总产程时间>18 h者占6.99%,产时及产后2 h出血量>300 ml者占20.02%,产妇满意度达到88.99%.由此可见,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剖宫产率明显降低(P<0.05),总产程时间明显缩短(P<0.05),产时产后2 h内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新生儿Apgar评分和产妇满意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 家庭式产房分娩可降低剖宫产率和产后出血量,缩短总产程时间,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和产妇满意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陈敏芝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不同靶控浓度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所致的应激反应抑制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的合适浓度.方法 ASA Ⅰ~Ⅱ级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Ⅰ、Ⅱ、Ⅲ组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浓度分别为3、5、7 ng/ml,3组丙泊酚靶控输注浓度均为4μg/ml.麻醉维持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靶控输注浓度与诱导时相同,术中均给予阿曲库胺0.1 mg/kg维持肌松.观察和测定麻醉前10 min(T1)、插管后1 min(T2)、气腹后20 min(T3)、术毕解除气腹后20 min(T4)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糖,记录术毕停药后患者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气腹时间.结果 3组MAP在T2同T1比较,均显著下降(均P<0.01).3组HR在T2、T3同T1比较,均显著下降(P<0.01).血糖在T4时,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糖均较T1时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 对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靶控输注5~7 ng/ml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可以更有效地抑制CO2气腹所致的应激反应,且以瑞芬太尼5 ng/ml复合丙泊酚4μg/ml更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作者:谢阳;方志源;赵建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妇科腹腔镜手术1035例临床分析

    腹腔镜手术具有腹壁切口小、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妇科手术领域.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1 035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红;王利明;张旭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中央型原发性大肝癌30例手术治疗分析

    中央型大肝癌手术切除极易引起致命性出血和空气栓塞,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我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30例中央型大肝癌行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严广;黄志华;杨树成;张成阳;夏存寿;葛新国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曲古抑菌素A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及bcl-2、caspase-3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曲古抑菌素A(TSA)对人胃癌细胞的增殖、凋亡及bcl-2、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MTT法检测不同浓度TSA作用不同时间后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TSA作用48 h后的细胞凋亡情况;RT-PCR检测胃癌细胞中bcl-2、caspase-3 mRNA表达情况.结果 不同浓度TSA作用不同时间后,随着时间延长及浓度增高,细胞的增殖抑制明显,呈现明显时间-效应关系及剂量效应关系;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随着TSA浓度的增加,胃癌细胞SGC-7901的早期凋亡率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胃癌细胞中bcl-2 mRNA随TSA浓度的增高,表达逐渐下调,而caaspase-3mRNA随TSA浓度的增高表达逐渐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A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具有明显生长抑制作用,呈时间与剂量依赖性;能诱导人胃癌细胞SGC-7901发生早期凋亡能诱导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发生早期凋亡;TSA抑制人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与诱导凋亡作用可能与bcl-2 mRNA表达下调、caspase-3mRNA表达上调有关.

    作者:过兆基;曹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颈侧进路喉外单侧杓状软骨次全切除术治疗双侧外展性声带麻痹(附3例报告)

    目的 探讨颈侧进路喉外单侧杓状软骨次全切除术应用于双侧外展性声带麻痹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分析双侧外展性声带麻痹患者3例,其中甲状腺术后2例,不明原因1例.术中行喉外单侧杓状软骨次全切除,向外拉开声带,在支撑喉镜下观察到单侧声带外移,声门裂约5 mm.结果 手术过程均顺利,2例患者术后2个月拔管,1例患者术后18 d拔管,随访6~32个月,声门裂仍约为5 mm,呼吸和发音满意.结论 该手术术后喉功能恢复快而满意,是治疗双侧外展性声带麻痹的较好术式.

    作者:凌红阳;吴文璎;肖根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血浆NT-proBNP水平对重度及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重度及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 67例COPD患者根据肺功能分成中度组(35例)与重度及以上组(32例).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ECLIA)检测血浆中的NT-proBNP水平.两组数据间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用ROC曲线进行诊断价值的判定.结果 两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FEV1及FEV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T-proBNP与FEV1%间存在负相关.NT-proBNP的诊断界点为1 105 pg/ml,敏感度0.906,特异度0.943,曲线下面积0.934.结论 血浆NT-proBNP水平可作为预测COPD患者肺功能程度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钱文霞;朱敏锋;徐春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不同病原与喘息及特应质的关系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LRTI)不同病原与喘息、特应质之间的关系.方法 LRTI患儿入院后立即吸取鼻咽分泌物,进行多病原联合检测,明确RSV、hMPV、MP、CP感染.部分患儿同时血清筛查食物及吸入过敏原.结果 喘息率RSV感染组高,MP感染组低,分别为71.8%和25.2%.喘息性和非喘息性LRTI患儿过敏原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喘息性LRTI患儿以吸入过敏原阳性多见,非喘息性LRTI患儿食物过敏原阳性较多.无论喘息或非喘息性LRTI患儿过敏原阳性率都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3岁的喘息患儿过敏原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喘息组(P<0.05).不同病原感染伴有喘息的患儿与机体特应质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小儿喘息与感染病原关系密切,尤其是RSV感染;吸入过敏原阳性是小儿喘息的重要危险因素;不同病原引起的喘息与患儿过敏体质无关.

    作者:孙诗炜;苏小慰;陈正荣;季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癌11例报告

    近年,小肾癌及偶发癌病例增加,且当发现这类病变时患者对侧肾多正常,于是人们对此类患者采取保留肾单位的肾癌手术(nephron-sparing surgery for renal cell carcinoma,NSS)产生了兴趣,并称为NSS的可选择性适应证[1].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从2003年1月至2004年7月采用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治疗11例肾癌,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蔡政;黄翼然;薛蔚;陈勇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人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H1-V289)的原核表达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目的 获得重组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的N端片段(1-289氨基酸),进一步研究其在血栓与止血过程中的生物功能.方法 利用质粒pCMV3(编码GPIbαH1-V289)设计引物,构建pQE30-GPIbα(H1-V289)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M15,IPTG诱导表达蛋白.用Ni-NTA琼脂糖层析柱不同pH值梯度淋洗法纯化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纯化产品纯度和免疫学活性,并观察重组蛋白对瑞斯托霉素和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 成功获得纯度较高的重组GPIbα(H1-V289)蛋白,浓度为0.6 mg/ml.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抗GPIbα单抗SZ2能在34 kd区域显示条带.而且纯品能有效抑制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对ADP诱导的反应无抑制作用.结论 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生物活性,并可以大量获得,为开发抗血栓药物奠定了基础.

    作者:马珍妮;董宁征;白霞;杨剑峰;谢丽倩;阮长耿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创伤性主支气管断裂10例诊治分析

    目的 讨论创伤性主支气管断裂的诊治经验.方法 分析10例创伤性主支气管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均行手术治疗,1例合并胸主动脉破裂床边开胸抢救无效死亡,2例合并轻度支气管狭窄,1例术后肺复张不良,反复纤支镜吸痰灌洗后痊愈出院,1例术后并发左侧胸腔包裹性积液无症状出院,其余5例恢复顺利.结论 提高对创伤性主支气管断裂的认识有助于该损伤的早期诊断;纤支镜是实用、准确的诊断方法,确诊后应尽早手术,重建气道完整性.

    作者:单月宏;邵冲;彭勇;谢永明;臧蔚;阮坚丽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趋化细胞因子MIP-2在急性胰腺炎大鼠胰外脏器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探索趋化细胞因子MIP-2在急性胰腺炎(AP)大鼠胰腺病变和胰外脏器损伤中的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S-P法)观察和分析制模后3、6 h胰腺、肺和肝组织中MIP-2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制模后3、6 h时,MIP-2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模型组制模后6 h时MIP-2在胰腺、肺和肝脏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制模后3 h时的MIP-2表达(均P<0.05).结论 大鼠AP并发肺损伤时,血清中的MIP-2可能来源于胰腺组织;AP时MIP-2在大鼠肝脏高表达,在肝脏损伤中起重要的上调作用;AP时MIP-2在肺的表达明显增加,趋化中性粒细胞,造成肺部的损害.

    作者:王磬;李军成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原发性胼胝体变性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胼胝体变性(MBD)的MRI表现,评价MRI对MB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经临床诊治的8例MBD,全部行MR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分析病灶累及胼胝体各部和各系列的MRI信号特征.结果 所有患者胼胝体不同部位受累,病变呈带状,主要累及胼胝体中央层,呈对称性分布,表现为稍长T1、长T2信号,其中急性型5例,胼胝体肿胀,以膝部明显;亚急性型1例,胼胝体略为肿胀,病变表现为中心夹层状,两型病变胼胝体DWI呈高信号、较高信号;慢性型2例,整个胼胝体萎缩、变薄,胼胝体DWI呈等信号、稍低信号.结论 原发性胼胝体变性具有较为特征的MRI表现,MRI多方位、多序列扫描的综合应用对其具有较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可有效地评估各型临床表现的MBD病灶的分期.

    作者:翁小琳;许建铭;张继斌;范觉昕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经支气管针吸术在肺癌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 总结经支气管针吸术(TBNA)在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61例支气管镜TBN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常规胸部CT检查提示有纵隔淋巴结肿大55例,支气管外压性狭窄6例.结果 61例中,确诊肺癌43例,结节病7例,结核3例,感染性淋巴结肿大8例.43例经TBNA获取标本病理确诊为肺癌36例(36/43,83.7%).36例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穿刺62例次,穿刺成功50例次(50/62,80.6%);气管右前、隆突前、右主支气管前淋巴结共穿刺49次(49/62,78%).其中20例周围型肺癌TBNA诊断阳性率70%(14/20),活检诊断阳性率14.3%(2/14),刷检诊断阳性率25%(5/20),肺泡灌洗诊断阳性率25%(2/8).TBNA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诊断方法(P<0.01).结论 对于周围型肺癌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及支气管外压性狭窄的患者,TBNA为更好的诊断方法.

    作者:蒋军红;衡伟;穆传勇;郭凌川;詹升华;顾冬梅;黄建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单切口双钢板固定治疗远端胫腓骨骨折21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前外侧单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远端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1例胫腓骨远端AO-43A、C型骨折患者采用单切口延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并随访15~34个月(平均17个月),参照Baird等的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定.结果 优5例,良14例,可2例,优良率为90%.术后发生足背外侧皮肤麻木感1例,皮肤浅表坏死1例,无深部感染和骨髓炎发生.结论 前外侧单切口可以同时进行胫骨和腓骨骨折的钢板固定,关节暴露清晰,对骨折处的软组织特别是小腿内侧软组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钱久荣;徐厚高;简争光;陶卫建;孙雪峰;陈金;陈栋;崔巍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抗H:z66抗体诱导z66+伤寒沙门菌鞭毛相变换特点的探讨

    目的 探讨抗H:z66抗体诱导z66+伤寒沙门菌鞭毛相变换的特点.方法 利用含抗H∶z66抗体的半固体培养基诱导z66+伤寒沙门菌鞭毛发生相变换,通过提取z66+伤寒沙门菌和其相变株的线性质粒,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和核酸内切酶分析比较z66+伤寒沙门菌鞭毛相变换前后线性质粒的结构,后通过测定相变株的线性质粒全序列和Southern blot进一步揭示抗H:z66抗体诱导z66+伤寒沙门菌鞭毛相变换的特点.结果 z66+伤寒沙门菌在抗H:z66抗体的诱导下成功发生了鞭毛的单向相变换;这种单向相变换是由于伤寒沙门菌在抗体诱导下线性质粒缺失了含fljBA的2.6 kb末端区域所致,同时首次发现在鞭毛相变换后线性质粒结构反而变大,提示线性质粒可能形成了非共价结合的二聚体.结论 该研究揭示了z66+伤寒沙门菌鞭毛的相变换特点,为更深入地研究z66+伤寒沙门菌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海方;黄新祥;张晓磊;倪斌;生秀梅;徐顺高;许化溪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鼻内镜下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 对24例门诊病理诊断为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2年,24例患者3例复发.结论 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一种较好方法,尤其是Krouse Ⅰ~Ⅱ级患者.其具有视野清晰、出血少、无面部切口、复发率低等优点.

    作者:金建平;田士忠;陈红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P选择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测定在川崎病诊疗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外周血P选择素(CD62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的变化,评价其在KD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以36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17例非KD发热儿童为非KD发热组,17名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进行研究.同时KD患儿根据心脏彩超评定标准分为冠状动脉扩张组(6例)和冠状动脉未扩张组(30例).KD患儿在应用阿斯匹林和大剂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及治疗后5~7 d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62P,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VEGF.结果 KD患儿治疗前后的CD62P水平均较非KD发热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分别P<0.05和<0.01),VEGF水平显著高于非KD发热组和健康对照组(均P<0.01).VEGF和CD62P在冠状动脉扩张组与未扩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川崎病治疗前VEGF和CD62P成正相关(r=0.49,P<0.01).结论 CD62P和VEGF参与了KD的发病过程,可作为疾病诊断的参考指标.KD患儿中CD62P和VEGF成正相关,它们共同参与了KD的炎症反应.

    作者:曹磊;严文华;吕海涛;孙凌;张建敏;黄洁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