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黄翼然;薛蔚;陈勇辉
目的 探讨经腹超声测量孕囊壁厚度在预测孕早期胚胎存活能力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80例早孕产妇的孕囊壁厚度进行测量并分组分析.结果 正常组(Ⅰ组)和存活胚胎组(Ⅱ组)孕囊壁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Ⅲ组、Ⅱ组和Ⅲ组孕囊壁厚度的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经腹超声测量孕囊壁厚度来预测孕早期胚胎的存活能力,安全、简单、可行,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袁志宏;陆秋萍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慢速程序化法与玻璃化法冷冻小鼠8-细胞胚胎的效果.方法 将小鼠卵母细胞行体外受精后培养至8-细胞,分别采用慢速程序化法与玻璃化法进行冷冻,解冻后比较两组胚胎存活率及囊胚形成率.结果 慢速程序化冷冻法解冻后的胚胎存活率为79.6%,囊胚形成率为70.7%;玻璃化冷冻法解冻后的胚胎存活率为94.9%,囊胚形成率为89.9%,胚胎存活率与囊胚形成率均显著高于前者(均P<0.01).结论 在进行小鼠8-细胞胚胎冷冻时,玻璃化法冷冻效果较慢速程序化法效果好.
作者:华月琴;吴志南;陈瑞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中枢内源性乙酰胆碱(ACh)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CSR)的作用.方法 SD大鼠麻醉后孤离其双侧颈动脉窦区,将不同窦内压(ISP)与其对应的平均动脉压(MAP)值进行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求得ISP-MAP关系曲线及其反射特征参数,观察侧脑室注射不同剂量的拟胆碱药毒扁豆碱(PHY)对CSR的影响.结果 侧脑室分别注射低(1.8 mmol/L)、中(3.6 mmol/L)、高(5.4 mmol/L)剂量的PHY可导致ISP-MAP关系曲线在ISP 120~280 mmHg区间明显依次上移(P<0.05),ISP-增益关系曲线中部明显依次下移(P<0.05),反射参数中调定点、阈压、饱和压和大增益时的窦内压值明显增大(P<0.05),MAP反射变动范围及反射大增益明显减小(P<0.05).结论 PHY引起中枢内源性ACh增多,对CSR具有抑制性重调定作用,且这种效应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作者:郁美香;赵红芬;刘丹丹;王国卿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羊水过多与胎儿性别的关系.方法 对照羊水过多孕妇100例和单胎羊水正常孕妇200名,分析新生儿性别与羊水过多的关系.结果 女婴所占比例羊水过多组显著高于单胎羊水正常组(P<0.01).结论 妊娠期羊水过多者胎儿性别以女性占优势,胎儿性别与羊水过多有一定的联系.
作者:赵丽;肖丽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近年,小肾癌及偶发癌病例增加,且当发现这类病变时患者对侧肾多正常,于是人们对此类患者采取保留肾单位的肾癌手术(nephron-sparing surgery for renal cell carcinoma,NSS)产生了兴趣,并称为NSS的可选择性适应证[1].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从2003年1月至2004年7月采用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治疗11例肾癌,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蔡政;黄翼然;薛蔚;陈勇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非手术治疗修复难愈性创面的方法.方法 选取35例40处难愈性创面,控制全身性疾病,局部清创,外用抗生素药物,防止感染或感染继续扩散,并合理使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或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期间辅以氦氖激光照射治疗.结果 40处创面均痊愈,痊愈时间为1~2个月,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感染加重甚至侵袭性感染等情况.结论 对于难愈性创面,通过积极处理创面,辅以正确的创面用药及适当理疗,可以达到较理想的创面愈合.
作者:武彬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川崎病(KD)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 32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以年龄匹配的30名儿童作为对照组(其中15例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热患儿为非KD发热组,15名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组),KD患儿分别于静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和静注IVIG治疗后热退2~3 d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测CD4+CD25+调节性T细胞,并用RT-PCR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急性期KD患儿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而IVIG治疗后热退2~3 d,其比例显著升高,接近于正常水平,而外周血PBMC FOXP3mRNA表达水平也出现同样的改变.结论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参与了KD的发病机制.
作者:周万平;严文华;吕海涛;邵雪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医源性因素对椎体后凸成形术(KP)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同种型号单球囊双侧扩张KP治疗骨质疏松性单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38例.分为标准手术组(23例)和非标准手术组(15例).术前MRI显示骨折椎体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STIR序列呈高信号.排除非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疗效采用VAS评分、椎体高度的恢复和Cobb角的矫正度进行评估,同时比较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或消失.标准手术组:VAS评分由术前的(8.8 ±0.9)分降至术后的(2.6±1.3)分;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平均为(54.8 ±32.6)%,椎体中部高度的恢复平均为(61.2±22.4)%;手术前后X线侧位片显示Cobb角平均矫正14.9°(0°~37°);椎体骨水泥灌注量平均为(4.65±1.32)(1.8~8)ml,骨水泥渗漏率为8.7%,主要渗漏至椎体血管内.非标准手术组:VAS评分由术前的(8.6±0.6)分降至术后的(3.3±1.5)分;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平均为(46.5±31.9)%,椎体中部高度的恢复平均为(60.1±27.6)%;手术前后X线侧位片显示Cobb's角平均矫正7.6°(0°~27°);椎体骨水泥灌注量平均为(5.45±1.53)(1.5~8.5)ml,骨水泥渗漏率为33.3%,主要渗漏至椎体周围、椎间隙和血管内等.以上两组相比,除VAS评分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外,其他各项评价数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手术穿刺技术和骨水泥灌注技术对KP的疗效有明显的影响;遵循操作技术标准和参加技术培训对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手术疗效非常重要.
作者:孟斌;杨惠林;张洪涛;施勤;梅昕;唐天驷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1H-MRS)在脑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7例均采用点分辨波谱序列定位技术,获得单体素波谱,并将NAA/Cr、Cho/Cr及NAA/Cho等指标按病理类型分组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均以对侧相应部位的正常脑组织作为自身对照.结果 脑肿瘤的1H-MRS表现与正常脑组织有明显不同(P<0.05),表现为Cho/Cr比值升高,NAA/Cr和NAA/Cho比值下降,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脑肿瘤之间也存在着差异.结论 1H-MRS可提供组织生化和代谢方面的信息,为脑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作者:杨振贤;高亚枫;徐正昌;腾金宝;陈剑华;谢道海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比较碳酸氢钠溶液、氟化钠溶液及碳酸氢钠与氟化钠混合液对人牙釉质抗酸性的影响.方法 取制备好的釉质标本随机分为4组,经碳酸氢钠溶液、氟化钠溶液、碳酸氢钠与氟化钠混合液及对照组双蒸水预处理后进行抗酸实验,比较实验后各组釉质标本表面形态差异.结果 抗酸实验后,对照组釉质表面见明显酸蚀孔隙,经矿化液预处理的3组实验组釉质表面显示脱矿凹陷少或浅,有不同程度矿物质覆盖,其中混合矿化液处理组釉质表面脱矿程度轻.结论 碳酸氢钠溶液可增加釉质抗酸性,且能协同氟化物增强其抗酸能力.
作者:金燕;葛自力;黄希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LRTI)不同病原与喘息、特应质之间的关系.方法 LRTI患儿入院后立即吸取鼻咽分泌物,进行多病原联合检测,明确RSV、hMPV、MP、CP感染.部分患儿同时血清筛查食物及吸入过敏原.结果 喘息率RSV感染组高,MP感染组低,分别为71.8%和25.2%.喘息性和非喘息性LRTI患儿过敏原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喘息性LRTI患儿以吸入过敏原阳性多见,非喘息性LRTI患儿食物过敏原阳性较多.无论喘息或非喘息性LRTI患儿过敏原阳性率都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3岁的喘息患儿过敏原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喘息组(P<0.05).不同病原感染伴有喘息的患儿与机体特应质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小儿喘息与感染病原关系密切,尤其是RSV感染;吸入过敏原阳性是小儿喘息的重要危险因素;不同病原引起的喘息与患儿过敏体质无关.
作者:孙诗炜;苏小慰;陈正荣;季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营养风险及营养受损状况的变化,分析化疗后营养风险变化与年龄和肿瘤发生部位的关系.方法 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调查100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和化疗后的营养风险,并将研究对象按年龄(是否>60岁)、发生部位(是否为消化道)进行分组,比较各组在化疗前后营养风险和营养受损情况的变化.结果 研究对象总体及各组化疗后的营养风险评分均明显高于化疗前(均P<0.05),其中老年组和非消化道组的营养风险率化疗后较化疗前提高较大;患者化疗前后,在营养受损状况的变化中,除中青年组和消化道组近期体质量下降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营养风险较之化疗前明显增加;化疗期间营养受损情况恶化显著;老年患者和消化道患者存在较高的营养风险,但化疗后以老年和非消化道患者营养风险率上升幅度较大.
作者:周莉;杨晶;徐秀娟;陶敏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KP)治疗椎管内骨块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 采用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16例(16个椎体)无神经症状的椎管内骨块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术中采用骨水泥分次灌注及C臂机动态观察技术.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并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骨折椎体前缘高度、中部高度、Cobb's角及椎管骨块占位率.结果 1例患者少量骨水泥渗漏但无症状性并发症.患者术后疼痛迅速缓解,VAS评分由术前的(8.1±1.2)分降为术后的(2.7±0.6)分(P<0.05),末次随访时维持在(2.9±0.8)分.ODI评分术前为66.3±6.7,术后为35.8±2.9,末次随访时为37.1±3.2.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为(63.5±11.6)%,术后纠正为(86.3±12.6)%(P<0.05);中部高度由(74.1±17.3)%纠正为术后的(84.3±7.5)%(P<0.05).Cobb's角术前为22.7°±6.8°,术后纠正为8.5°±6.8°.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及Cobb's角未见明显丢失.椎管内骨块占位率手术前是(15.1±3.1)%,术后为(14.8±2.3)%(P>0.05),末次随访时为(14.4±3.1)%.结论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管内骨块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是可行的,其疗效是满意的.
作者:干旻峰;杨惠林;邹俊;王根林;梅昕;周峰;陈亮;姜为民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短中期疗效.方法 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12例(13个节段)患者随访术后假体的位置、有无异位骨化、置换节段的运动范围变化,并用JOA评分及术后Odom评级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3一12个月(平均6.5个月),患者的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8.35±1.10上升至术后末次随访时的15.88±0.73(P<0.05);Odom评级优良率达到91.7%.置换节段的运动范围变化:过屈过伸活动度由术前的8.09°±0.63°上升到术后12个月的8.95°±0.64°(P<0.05);左侧屈曲活动度术前为6.11°±0.53°,术后12个月为6.25°±0.54°;右侧屈曲活动度术前为6.10°±0.52°,术后12个月为6.13°±0.51°.手术前后两侧屈曲活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假体松动或下沉及异位骨化.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短中期疗效是令人满意的.
作者:钱忠来;杨惠林;姜为民;李喜功;李雪峰;唐天驷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单侧额颞开颅治疗双额叶挫裂伤的诊治经验与教训.方法 对22例双额叶挫裂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伤后3个月按GOS分级标准,恢复良好18例,中残2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 部分双额叶挫裂伤患者单侧额颞开颅同样能有效清除双额叶挫裂伤,并有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医源性损伤等优点.
作者:冯鸣;周幽心;孙春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外涂芦荟凝胶原汁在太湖猪Ⅱ°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取太湖猪5头,利用自制烫伤仪在太湖猪背部两侧垂直于皮肤表面进行烫伤,烫伤时间分别为10、15 s,造成浅Ⅱ°、深Ⅱ°烫伤模型.把所制备的烫伤面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天1次外涂芦荟,并用无菌纱布包扎,对照组直接用无菌纱布包扎.之后观察记录,并选取适当时机取切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其恢复状况.结果 25 d后所有浅Ⅱ°烫伤实验组创面的皮肤均恢复良好,且没有留下任何疤痕;对照组28 d后创面恢复,且没有留下疤痕.34 d后深Ⅱ°烫伤实验组创面痂皮大部分脱落.截止38 d,所有深Ⅱ°烫伤实验组痂片完全脱落,皮肤表面留下明显疤痕,此时对照组有3个烫伤创面的痂片未完全脱落.45 d后所有实验组的肤色恢复至接近正常,瘢痕变淡,但不会消失.对照组烫伤处的半透明皮屑脱落,白色瘢痕凹凸不平.结论 芦荟可以起到良好的杀菌消毒作用,并能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各种皮肤结构的修复,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修复效果较对照组好,遗留疤痕较对照组不明显.
作者:周慧英;沈艳华;李宝明;牛小霞;李新寅;柳运猛;殷音;薛智谋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99mTc-MIBI(甲氧异腈)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在川崎病心肌缺血及疗效评价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41例川崎病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发热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3组.对照组8例系怀疑川崎病患儿,后经实验室检查排除川崎病和其他心肌疾病者.两组病例均行99mTc-MIBI静息心肌灌注显像,阳性者于治疗后6~12个月随访复查,并与其临床转归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未见异常.41例川崎病患儿静息心肌灌注显像阳性率为39.02%(16/41).其中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患儿的阳性率分别为36.84%(7/19)、41.67%(5/12)和40%(4/10).10例显像阳性者经治疗后6~12个月行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复查,缺血明显改善5例,恢复正常4例,1例仍见明显心肌缺血.结论 99mTc-MIBI静息心肌灌注显像能无创、直接、客观地评价川崎病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对川崎病心肌缺血的诊断和随访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郁春景;王耀明;杜晓庆;万卫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骨质疏松症患者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不同类型内固定疗效.方法 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94例,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DHS组,21例)、股骨近段髓内钉(PFN-α组,53例)和Gamma 3(Gamma 3组,20例)治疗.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暴露次数、术中并发症、术后引流量及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功能恢复程度来比较各内固定组的疗效.结果 上述所有项目PFN-α组和Gamma 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DHS组相比,PFN-α组和Gamma 3组术中出血较少、术后引流液较少、临床愈合所需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后髋关节功能较好.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例数方面,DHS组与PFN-α组和Gamma 3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用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同定(如PFN-α、Gamma 3)的总体疗效优于髓外钉板固定(如DHS).但髓内固定同样存在一系列的并发症,术中操作宜轻柔,术后适当推迟患肢负重时间,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管华清;杨惠林;徐耀增;杨同其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胼胝体变性(MBD)的MRI表现,评价MRI对MB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经临床诊治的8例MBD,全部行MR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分析病灶累及胼胝体各部和各系列的MRI信号特征.结果 所有患者胼胝体不同部位受累,病变呈带状,主要累及胼胝体中央层,呈对称性分布,表现为稍长T1、长T2信号,其中急性型5例,胼胝体肿胀,以膝部明显;亚急性型1例,胼胝体略为肿胀,病变表现为中心夹层状,两型病变胼胝体DWI呈高信号、较高信号;慢性型2例,整个胼胝体萎缩、变薄,胼胝体DWI呈等信号、稍低信号.结论 原发性胼胝体变性具有较为特征的MRI表现,MRI多方位、多序列扫描的综合应用对其具有较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可有效地评估各型临床表现的MBD病灶的分期.
作者:翁小琳;许建铭;张继斌;范觉昕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由于解剖学和生物力学上的特异性,不稳定锁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至今仍存在争议.我科自2005年3月至2009年1月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其中随访资料完整者36例,现对其疗效分析如下.
作者:计小东;费文勇 刊期: 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