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小东;费文勇
目的 总结中老年妇女子宫、阴道脱垂(膀胱、直肠膨出)行阴式子宫切除术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36例子宫及阴道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36例均行阴式子宫切除术和阴道前后壁修补术.结果 36例患者术中经过顺利,无并发症及麻醉意外,术后切口甲级愈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阴式子宫切除同时行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是治疗中老年女性子宫脱垂伴(或)阴道前后壁脱垂的理想方法,其具有体表不留疤、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基层医院易于开展等优势.
作者:吴虹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现场急救能力现状,探索普及大学生现场急救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 现场急救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估对象为541位在校大学生;实验组为选修<现场急救>公选课的大学生,共282人;对照组为选修其他公选课的大学生,共259人.学习内容为<现场急救>教材.自编问卷,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处理.结果 经现场急救健康教育前后相比较,正确回答率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 采用公选课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现场急救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邹晓平;顾雪坤;徐亚清;钱丽新;钱卫忠;姚月华;秦红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羊水过多与胎儿性别的关系.方法 对照羊水过多孕妇100例和单胎羊水正常孕妇200名,分析新生儿性别与羊水过多的关系.结果 女婴所占比例羊水过多组显著高于单胎羊水正常组(P<0.01).结论 妊娠期羊水过多者胎儿性别以女性占优势,胎儿性别与羊水过多有一定的联系.
作者:赵丽;肖丽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骨质疏松症患者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不同类型内固定疗效.方法 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94例,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DHS组,21例)、股骨近段髓内钉(PFN-α组,53例)和Gamma 3(Gamma 3组,20例)治疗.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暴露次数、术中并发症、术后引流量及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功能恢复程度来比较各内固定组的疗效.结果 上述所有项目PFN-α组和Gamma 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DHS组相比,PFN-α组和Gamma 3组术中出血较少、术后引流液较少、临床愈合所需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后髋关节功能较好.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例数方面,DHS组与PFN-α组和Gamma 3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用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同定(如PFN-α、Gamma 3)的总体疗效优于髓外钉板固定(如DHS).但髓内固定同样存在一系列的并发症,术中操作宜轻柔,术后适当推迟患肢负重时间,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管华清;杨惠林;徐耀增;杨同其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曲古抑菌素A(TSA)对人胃癌细胞的增殖、凋亡及bcl-2、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MTT法检测不同浓度TSA作用不同时间后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TSA作用48 h后的细胞凋亡情况;RT-PCR检测胃癌细胞中bcl-2、caspase-3 mRNA表达情况.结果 不同浓度TSA作用不同时间后,随着时间延长及浓度增高,细胞的增殖抑制明显,呈现明显时间-效应关系及剂量效应关系;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随着TSA浓度的增加,胃癌细胞SGC-7901的早期凋亡率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胃癌细胞中bcl-2 mRNA随TSA浓度的增高,表达逐渐下调,而caaspase-3mRNA随TSA浓度的增高表达逐渐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A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具有明显生长抑制作用,呈时间与剂量依赖性;能诱导人胃癌细胞SGC-7901发生早期凋亡能诱导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发生早期凋亡;TSA抑制人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与诱导凋亡作用可能与bcl-2 mRNA表达下调、caspase-3mRNA表达上调有关.
作者:过兆基;曹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对比分析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0例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安装双腔起搏器,并分为RVOTS组和RVA组,进行起搏参数、术后心电图及12个月后超声下心功能测定、血浆BNP检测对比.结果 手术时两组患者电极均能到位,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VOTS比RVA更符合生理性起搏.
作者:郑永宏;黄强;车惠娟;陈志刚;徐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PGL)的内镜和病理特征,以减少误诊、漏诊,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68例PGL的临床、内镜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等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患者平均58.9岁,男女比例1:1.2,临床症状无特殊性.内镜下肿瘤多位于胃窦部和(或)胃体下部,占73.5%;手术切除标本侵犯全层者占56.9%;区域淋巴结转移占25.9%;免疫组织化学证实94.1%为B细胞淋巴瘤.病理类型低度恶性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23例(39.7%),高度恶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9例(50.0%),其中11例伴有MALT成分;该组病例内镜确诊率达30.9%,内镜病理诊断正确率达51.2%,术后病理确诊率达100%.结论 内镜下充分、准确的活检,结合以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对PGL的确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洪明;钱建忠;孙荣超;周志毅;杨树东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近年,小肾癌及偶发癌病例增加,且当发现这类病变时患者对侧肾多正常,于是人们对此类患者采取保留肾单位的肾癌手术(nephron-sparing surgery for renal cell carcinoma,NSS)产生了兴趣,并称为NSS的可选择性适应证[1].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从2003年1月至2004年7月采用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治疗11例肾癌,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蔡政;黄翼然;薛蔚;陈勇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颈侧进路喉外单侧杓状软骨次全切除术应用于双侧外展性声带麻痹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分析双侧外展性声带麻痹患者3例,其中甲状腺术后2例,不明原因1例.术中行喉外单侧杓状软骨次全切除,向外拉开声带,在支撑喉镜下观察到单侧声带外移,声门裂约5 mm.结果 手术过程均顺利,2例患者术后2个月拔管,1例患者术后18 d拔管,随访6~32个月,声门裂仍约为5 mm,呼吸和发音满意.结论 该手术术后喉功能恢复快而满意,是治疗双侧外展性声带麻痹的较好术式.
作者:凌红阳;吴文璎;肖根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LRTI)不同病原与喘息、特应质之间的关系.方法 LRTI患儿入院后立即吸取鼻咽分泌物,进行多病原联合检测,明确RSV、hMPV、MP、CP感染.部分患儿同时血清筛查食物及吸入过敏原.结果 喘息率RSV感染组高,MP感染组低,分别为71.8%和25.2%.喘息性和非喘息性LRTI患儿过敏原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喘息性LRTI患儿以吸入过敏原阳性多见,非喘息性LRTI患儿食物过敏原阳性较多.无论喘息或非喘息性LRTI患儿过敏原阳性率都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3岁的喘息患儿过敏原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喘息组(P<0.05).不同病原感染伴有喘息的患儿与机体特应质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小儿喘息与感染病原关系密切,尤其是RSV感染;吸入过敏原阳性是小儿喘息的重要危险因素;不同病原引起的喘息与患儿过敏体质无关.
作者:孙诗炜;苏小慰;陈正荣;季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喉返神经(RLN)显露在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RNG)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分析183例主动显露RLN和32例未显露RLN的RNG再次手术病例的术前准备、手术方式和术后随访资料,比较显露组和未显露组RLN损伤的差异.结果 显露组患者均施行甲状腺一侧全切除+对侧全或近全切除术,术中成功显露双侧RLN,术后出现RLN永久性损伤1例,暂时性损伤2例,损伤率为1.64%.未显露组均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或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术后出现RLN暂时性损伤3例,损伤率为9.38%.两组喉返神经损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再次手术时应常规显露喉返神经,以减少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作者:王国瑞;杨莉萍;程剑峰;吕国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治方法.方法 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5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B超提示或可疑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肿块实性不均匀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伴有微小钙化;血流分布以内部丰富血流为主)共41例;对B超提示和可疑病例均行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病理检查,确诊31例;所有病例均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确诊57例;58例行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同时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结论 高分辨率超声、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病理检查及术中冰冻切片联合应用可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率;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具有低侵袭性,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同时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可行的.
作者:翟晓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苦黄注射液为苦参、大黄、大青叶、茵陈制成的灭菌水溶液,经大白鼠利胆实验表明,具有促进胆汁分泌和增加胆红素排量的作用,对小鼠机体的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该品具有清热利湿、疏胆退黄的作用,临床上经静脉给药主要用于湿热内蕴、胆汁外溢、黄疸胁痛、乏力、纳差等症及黄疸型病毒性肝炎见上述证候者.现行药品标准[1]规定苦黄注射液采用家兔法进行热原检查.本研究采用动态比浊法鲎试验建立苦黄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查法,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技术保障.
作者:王群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石榴皮乙醇提取物及其两种萃取物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取雄性ICR小鼠9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免疫低下模型组、石榴皮乙醇提取物组、石榴皮乙酸乙酯萃取物组、石榴皮正丁醇萃取物组和阳性对照螺旋藻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应用环磷酰胺复制建立免疫低下模型,同时灌胃相应的受试物10 d,于第11天处死小鼠,测定各组小鼠抗体分泌细胞功能[抗体吸光度(A)值]和血清溶血素(HC50)的水平.结果 石榴皮乙醇提取物及其两种萃取物和螺旋藻对环磷酰胺引起的免疫力低下小鼠的抗体A值和HC50均具有明显的提高作用(P<0.05或<0.01),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效果好.结论 石榴皮乙醇提取物及其两种萃取物对环磷酰胺导致的免疫低下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作者:周萍;钦建伟;杜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痛泻要方对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番泻叶加束缚应激刺激制备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予痛泻要方灌胃治疗(西药匹维溴铵对照).观察大鼠结肠黏膜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情况;检测血标本中5-羟色胺(5-HT)、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结果 模型对照组大鼠结肠黏膜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显著增加;西药组和中药组大鼠5-HT、SP含量显著下降,CGRP含量显著增加,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 痛泻要方可能通过减少肥大细胞脱颗粒,降低模型大鼠血清5-HT、血浆SP含量,增加血浆CGRP含量,从而改善胃肠动力并降低内脏敏感性,发挥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效应.
作者:钱锋;卜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不同靶控浓度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所致的应激反应抑制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的合适浓度.方法 ASA Ⅰ~Ⅱ级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Ⅰ、Ⅱ、Ⅲ组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浓度分别为3、5、7 ng/ml,3组丙泊酚靶控输注浓度均为4μg/ml.麻醉维持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靶控输注浓度与诱导时相同,术中均给予阿曲库胺0.1 mg/kg维持肌松.观察和测定麻醉前10 min(T1)、插管后1 min(T2)、气腹后20 min(T3)、术毕解除气腹后20 min(T4)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糖,记录术毕停药后患者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气腹时间.结果 3组MAP在T2同T1比较,均显著下降(均P<0.01).3组HR在T2、T3同T1比较,均显著下降(P<0.01).血糖在T4时,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糖均较T1时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 对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靶控输注5~7 ng/ml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可以更有效地抑制CO2气腹所致的应激反应,且以瑞芬太尼5 ng/ml复合丙泊酚4μg/ml更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作者:谢阳;方志源;赵建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外涂芦荟凝胶原汁在太湖猪Ⅱ°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取太湖猪5头,利用自制烫伤仪在太湖猪背部两侧垂直于皮肤表面进行烫伤,烫伤时间分别为10、15 s,造成浅Ⅱ°、深Ⅱ°烫伤模型.把所制备的烫伤面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天1次外涂芦荟,并用无菌纱布包扎,对照组直接用无菌纱布包扎.之后观察记录,并选取适当时机取切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其恢复状况.结果 25 d后所有浅Ⅱ°烫伤实验组创面的皮肤均恢复良好,且没有留下任何疤痕;对照组28 d后创面恢复,且没有留下疤痕.34 d后深Ⅱ°烫伤实验组创面痂皮大部分脱落.截止38 d,所有深Ⅱ°烫伤实验组痂片完全脱落,皮肤表面留下明显疤痕,此时对照组有3个烫伤创面的痂片未完全脱落.45 d后所有实验组的肤色恢复至接近正常,瘢痕变淡,但不会消失.对照组烫伤处的半透明皮屑脱落,白色瘢痕凹凸不平.结论 芦荟可以起到良好的杀菌消毒作用,并能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各种皮肤结构的修复,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修复效果较对照组好,遗留疤痕较对照组不明显.
作者:周慧英;沈艳华;李宝明;牛小霞;李新寅;柳运猛;殷音;薛智谋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纳米晶羟基磷灰石和胶原的复合材料(NHAC)结合自体骨膜一期修复儿童颅骨缺损.方法 实验组17例患儿术中去骨瓣减压后,颅骨缺损区接受NHAC移植治疗.对照组为11例同期行去骨瓣减压而未植入NHAC的患儿.定期CT检查并比较两组患儿颅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除1例术后接受放疗颅骨再生失败,其他骨缺损区达到基本愈合;对照组仅3例达到基本愈合,实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NHAC一期修补颅骨既可达到减压目的,又可避免再次颅骨修补,是治疗儿童颅骨缺损的理想方法.
作者:陈民;王杭州;黄志见;王科文;张锡庆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川崎病(KD)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 32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以年龄匹配的30名儿童作为对照组(其中15例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热患儿为非KD发热组,15名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组),KD患儿分别于静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和静注IVIG治疗后热退2~3 d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测CD4+CD25+调节性T细胞,并用RT-PCR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急性期KD患儿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而IVIG治疗后热退2~3 d,其比例显著升高,接近于正常水平,而外周血PBMC FOXP3mRNA表达水平也出现同样的改变.结论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参与了KD的发病机制.
作者:周万平;严文华;吕海涛;邵雪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构建人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样蛋白3G(APOBEC3G)真核表达载体,并探讨其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作用.方法 采用RT-PCR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克隆APOBEC3G基因编码区片段,构建pcDNA3.1-A3G真核表达载体,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3.1-A3G转染HepG2.2.15细胞,分别于转染后第24、48、72 h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总蛋白,Western blot检测HBx蛋白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表达情况.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pcDNA3.1-A3G真核表达载体中APOBEC3G编码区序列存在1处碱基同义突变;HepG2.2.15细胞经APOBEC3G蛋白干扰后,HBx、HBsAg和HBeAg表达量逐渐降低,于72h表达量显著降低.结论 成功构建了APOBEC3G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A3G;APOBEC3G在体外可以抑制HBV复制,为深入研究APOBEC3G作为抗HBV药物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汤仁仙;甘宜敏;孔凡运;尤红娟;史震;胡丽娜;郑葵阳 刊期: 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