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忠来;杨惠林;姜为民;李喜功;李雪峰;唐天驷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胼胝体变性(MBD)的MRI表现,评价MRI对MB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经临床诊治的8例MBD,全部行MR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分析病灶累及胼胝体各部和各系列的MRI信号特征.结果 所有患者胼胝体不同部位受累,病变呈带状,主要累及胼胝体中央层,呈对称性分布,表现为稍长T1、长T2信号,其中急性型5例,胼胝体肿胀,以膝部明显;亚急性型1例,胼胝体略为肿胀,病变表现为中心夹层状,两型病变胼胝体DWI呈高信号、较高信号;慢性型2例,整个胼胝体萎缩、变薄,胼胝体DWI呈等信号、稍低信号.结论 原发性胼胝体变性具有较为特征的MRI表现,MRI多方位、多序列扫描的综合应用对其具有较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可有效地评估各型临床表现的MBD病灶的分期.
作者:翁小琳;许建铭;张继斌;范觉昕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外周血P选择素(CD62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的变化,评价其在KD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以36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17例非KD发热儿童为非KD发热组,17名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进行研究.同时KD患儿根据心脏彩超评定标准分为冠状动脉扩张组(6例)和冠状动脉未扩张组(30例).KD患儿在应用阿斯匹林和大剂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及治疗后5~7 d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62P,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VEGF.结果 KD患儿治疗前后的CD62P水平均较非KD发热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分别P<0.05和<0.01),VEGF水平显著高于非KD发热组和健康对照组(均P<0.01).VEGF和CD62P在冠状动脉扩张组与未扩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川崎病治疗前VEGF和CD62P成正相关(r=0.49,P<0.01).结论 CD62P和VEGF参与了KD的发病过程,可作为疾病诊断的参考指标.KD患儿中CD62P和VEGF成正相关,它们共同参与了KD的炎症反应.
作者:曹磊;严文华;吕海涛;孙凌;张建敏;黄洁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纳米晶羟基磷灰石和胶原的复合材料(NHAC)结合自体骨膜一期修复儿童颅骨缺损.方法 实验组17例患儿术中去骨瓣减压后,颅骨缺损区接受NHAC移植治疗.对照组为11例同期行去骨瓣减压而未植入NHAC的患儿.定期CT检查并比较两组患儿颅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除1例术后接受放疗颅骨再生失败,其他骨缺损区达到基本愈合;对照组仅3例达到基本愈合,实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NHAC一期修补颅骨既可达到减压目的,又可避免再次颅骨修补,是治疗儿童颅骨缺损的理想方法.
作者:陈民;王杭州;黄志见;王科文;张锡庆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对比分析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0例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安装双腔起搏器,并分为RVOTS组和RVA组,进行起搏参数、术后心电图及12个月后超声下心功能测定、血浆BNP检测对比.结果 手术时两组患者电极均能到位,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VOTS比RVA更符合生理性起搏.
作者:郑永宏;黄强;车惠娟;陈志刚;徐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症与老年骨折的相关性,为预防老年骨折提供依据.方法 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所有60岁以上的骨折患者进行分析,发现脊柱和髋部骨折排名前两位,从中筛选出165例患者接受双能量骨密度仪测定,同时另选取165例60岁以上非骨折人群作为对照,对照组也均行双能量骨密度仪测定.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骨折组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骨折组(P<0.05).结论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骨折的高危因素,应重视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以降低老年骨折的发病率.
作者:田一星;杨惠林;姜为民;孟斌;王根林;顾勇;李雪峰;汪李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慢速程序化法与玻璃化法冷冻小鼠8-细胞胚胎的效果.方法 将小鼠卵母细胞行体外受精后培养至8-细胞,分别采用慢速程序化法与玻璃化法进行冷冻,解冻后比较两组胚胎存活率及囊胚形成率.结果 慢速程序化冷冻法解冻后的胚胎存活率为79.6%,囊胚形成率为70.7%;玻璃化冷冻法解冻后的胚胎存活率为94.9%,囊胚形成率为89.9%,胚胎存活率与囊胚形成率均显著高于前者(均P<0.01).结论 在进行小鼠8-细胞胚胎冷冻时,玻璃化法冷冻效果较慢速程序化法效果好.
作者:华月琴;吴志南;陈瑞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中央型大肝癌手术切除极易引起致命性出血和空气栓塞,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我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30例中央型大肝癌行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严广;黄志华;杨树成;张成阳;夏存寿;葛新国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骶骨脊索瘤术中骶神经部分保留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骶骨脊索瘤患者行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术中保留部分骶神经.记录各例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并观察患者两便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0例患者肿瘤均被顺利切除,术中平均出血量1200 ml,平均输血量1080 ml,平均随访44.6个月,死亡2例(6.7%).9例患者术后膀胱排尿功能及肛门排便功能基本正常,其余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膀胱排尿功能及肛门排便功能障碍.1例第3次手术者接受结肠造瘘及输尿管造瘘手术.结论 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骶骨脊索瘤可增加肿瘤切除率和彻底切除的可能性,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即使是肿瘤较大的患者,切除范围要达到S1或S2水平,后方入路仍能完成手术.尽可能保留S1~S3神经根者,术后疗效满意率高.
作者:季一鸣;朱立帆;陈康武;杨惠林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动态变化及微创血肿清除术对两者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放免法和ELISA法检测4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微创术组和内科组)出血后第1天及治疗后第2、7、14天血清TNF-α和IL-6含量,并测定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4天中国中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结果 治疗前两组TNF-α、IL-6含量及C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时微创术组的TNF-α、IL-6水平和CSS分值明显低于内科组(P<0.05).结论 微创血肿清除术可抑制或减轻急性脑出血患者TNF-α、IL-6的急剧增加,对改善脑损伤程度、减少炎症及免疫反应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周汝娟;何龙锦;徐武;杨峰;丁春琴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浆中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及T、B淋巴细胞和血小板上CD40L的变化,探讨CD40分子在ITP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浆中sCD40L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细胞上CD40L的表达水平.结果 ITP患者血浆中的sCD40L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血小板计数对血浆中sCD40L浓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r=0.58,P<0.05);ITP患者T淋巴细胞上CD40L的表达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ITP患者血浆及T细胞上CD40L升高,淋巴细胞表面的CD40-CD40L相互作用可能与ITP的发病有关.
作者:戴兰;王兆钺;张日;朱明清;沈文红;何杨;阮长耿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米诺环素对甲醛致痛大鼠的行为学和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米诺环素组,每组8只.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生理盐水组和米诺环素组在右足底注射5%甲醛前30 min分别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0μl、米诺环素50μg.记录足底注射甲醛后1 h内每5 min的舔爪和缩腿时间,然后免疫组化观察脊髓背角c-fos的表达.结果 米诺环素鞘内注射明显减少甲醛诱导的缩腿和舔爪时间,显著减少注射侧脊髓背角c-fos的表达(P<0.05或<0.01).结论 米诺环素鞘内注射能减少甲醛诱导的疼痛反应和脊髓背角c-fos的表达.
作者:成浩;王擒云;杨建平;张惠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鼻咽癌患者自体树突状细胞(DCs)疫苗治疗前后对患者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探讨热休克的鼻咽癌细胞抗原负载的鼻咽癌自体DCs疫苗激发机体免疫应答的能力与趋势.方法 2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放疗,治疗组在常规放疗后给予1个疗程的DCs免疫治疗(4次皮内注射).治疗过程中动态检测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NK)细胞、Th1类细胞因子(IL-2、IL-12、TNF-α、IFN-γ)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DCs治疗前与治疗后外周血CD3+、CD3+CD4+、CD4+/CD8+、NK细胞比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治疗组细胞因子IL-2、IL-12、TNF-α和IFN-γ的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 鼻咽癌自体DCs疫苗免疫治疗可明显提升鼻咽癌患者Th1类细胞因子水平,激发Th1型免疫应答,增强机体抗瘤能力.
作者:王明智;吴伟;张晓军;王震吾;范强;陆晓;史央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时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6名正常足月新生儿(正常足月儿组)、14例单纯早产儿(单纯早产儿组)及21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败血症组)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的水平.结果 正常足月儿组与单纯早产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败血症组与正常足月儿组、单纯早产儿组比较均显著升高(均P<0.01).结论 外周血中Treg细胞的相对增加可能在新生儿败血症发生后淋巴细胞应答无能及免疫抑制中发挥作用.
作者:俞生林;汪健;王三南;管欣娴;程秀芳;潘江;季正华;肖志辉;冯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经支气管针吸术(TBNA)在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61例支气管镜TBN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常规胸部CT检查提示有纵隔淋巴结肿大55例,支气管外压性狭窄6例.结果 61例中,确诊肺癌43例,结节病7例,结核3例,感染性淋巴结肿大8例.43例经TBNA获取标本病理确诊为肺癌36例(36/43,83.7%).36例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穿刺62例次,穿刺成功50例次(50/62,80.6%);气管右前、隆突前、右主支气管前淋巴结共穿刺49次(49/62,78%).其中20例周围型肺癌TBNA诊断阳性率70%(14/20),活检诊断阳性率14.3%(2/14),刷检诊断阳性率25%(5/20),肺泡灌洗诊断阳性率25%(2/8).TBNA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诊断方法(P<0.01).结论 对于周围型肺癌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及支气管外压性狭窄的患者,TBNA为更好的诊断方法.
作者:蒋军红;衡伟;穆传勇;郭凌川;詹升华;顾冬梅;黄建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高脂饲料喂养的大鼠心脏组织中src抑制的C激酶底物(SSeCKS)的表达变化,探讨高脂血症对SSeCKS表达的影响.方法 高脂饮食组(n=8)和正常饮食组(n=8)SD大鼠分别经高脂饲料和普通饲料喂养16周后,测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用HE染色观察心脏病理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SeCKS在心脏的表达;用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SSeCKS在心脏中的细胞定位.结果 高脂饮食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较正常饮食组明显升高(P<0.05);病理学观察发现高脂饮食组形成高脂性心脏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高脂饮食组中SSeCKS表达主要分布在心内膜、心间质;免疫荧光双标发现SSeCKS与心脏组织内皮细胞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部分共定位.结论 高脂饲料喂养能使大鼠形成高脂血症,并引起心脏SSeCKS表达升高,SSeCKS可能参与了心脏结构重塑及细胞凋亡,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发展.
作者:朱顺星;刘海鸥;刘春;王旭;黄晓冬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痛泻要方对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番泻叶加束缚应激刺激制备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予痛泻要方灌胃治疗(西药匹维溴铵对照).观察大鼠结肠黏膜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情况;检测血标本中5-羟色胺(5-HT)、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结果 模型对照组大鼠结肠黏膜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显著增加;西药组和中药组大鼠5-HT、SP含量显著下降,CGRP含量显著增加,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 痛泻要方可能通过减少肥大细胞脱颗粒,降低模型大鼠血清5-HT、血浆SP含量,增加血浆CGRP含量,从而改善胃肠动力并降低内脏敏感性,发挥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效应.
作者:钱锋;卜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苦黄注射液为苦参、大黄、大青叶、茵陈制成的灭菌水溶液,经大白鼠利胆实验表明,具有促进胆汁分泌和增加胆红素排量的作用,对小鼠机体的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该品具有清热利湿、疏胆退黄的作用,临床上经静脉给药主要用于湿热内蕴、胆汁外溢、黄疸胁痛、乏力、纳差等症及黄疸型病毒性肝炎见上述证候者.现行药品标准[1]规定苦黄注射液采用家兔法进行热原检查.本研究采用动态比浊法鲎试验建立苦黄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查法,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技术保障.
作者:王群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颈侧进路喉外单侧杓状软骨次全切除术应用于双侧外展性声带麻痹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分析双侧外展性声带麻痹患者3例,其中甲状腺术后2例,不明原因1例.术中行喉外单侧杓状软骨次全切除,向外拉开声带,在支撑喉镜下观察到单侧声带外移,声门裂约5 mm.结果 手术过程均顺利,2例患者术后2个月拔管,1例患者术后18 d拔管,随访6~32个月,声门裂仍约为5 mm,呼吸和发音满意.结论 该手术术后喉功能恢复快而满意,是治疗双侧外展性声带麻痹的较好术式.
作者:凌红阳;吴文璎;肖根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获得重组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的N端片段(1-289氨基酸),进一步研究其在血栓与止血过程中的生物功能.方法 利用质粒pCMV3(编码GPIbαH1-V289)设计引物,构建pQE30-GPIbα(H1-V289)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M15,IPTG诱导表达蛋白.用Ni-NTA琼脂糖层析柱不同pH值梯度淋洗法纯化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纯化产品纯度和免疫学活性,并观察重组蛋白对瑞斯托霉素和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 成功获得纯度较高的重组GPIbα(H1-V289)蛋白,浓度为0.6 mg/ml.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抗GPIbα单抗SZ2能在34 kd区域显示条带.而且纯品能有效抑制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对ADP诱导的反应无抑制作用.结论 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生物活性,并可以大量获得,为开发抗血栓药物奠定了基础.
作者:马珍妮;董宁征;白霞;杨剑峰;谢丽倩;阮长耿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营养风险及营养受损状况的变化,分析化疗后营养风险变化与年龄和肿瘤发生部位的关系.方法 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调查100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和化疗后的营养风险,并将研究对象按年龄(是否>60岁)、发生部位(是否为消化道)进行分组,比较各组在化疗前后营养风险和营养受损情况的变化.结果 研究对象总体及各组化疗后的营养风险评分均明显高于化疗前(均P<0.05),其中老年组和非消化道组的营养风险率化疗后较化疗前提高较大;患者化疗前后,在营养受损状况的变化中,除中青年组和消化道组近期体质量下降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营养风险较之化疗前明显增加;化疗期间营养受损情况恶化显著;老年患者和消化道患者存在较高的营养风险,但化疗后以老年和非消化道患者营养风险率上升幅度较大.
作者:周莉;杨晶;徐秀娟;陶敏 刊期: 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