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智超;温燕华;李美娟;梁穗;魏壹;郑文芝
目的 建立反相高效液相法同时测定蒙药塔日奴中岩大戟内酯B和狼毒乙素含量.方法 采用90%的乙醇溶液回流提取制备供试品.分析色谱柱为CenturySIL C18BDS(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水(B)梯度洗脱(0~60 min;98%~0%B;2%~100%A),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27 nm.结果 蒙药塔日奴中岩大戟内酯B及狼毒乙素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依次为Y=458411X+1704565 (r=0.9999),Y=127938X-168409(r =0.9998),在1.871 ~9.355 μg,0.1856~0.928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5%和95.5%,RSD分别为3.2%和1.0%.结论 所建立的HPLC含量测定法快捷、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蒙药塔日奴中岩大戟内酯B和狼毒乙素的含量测定.
作者:许良;包勿兰;李桂花;王曦烨;刘景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骨痹方治疗KO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骨痹方与双氯芬酸钠联合用药的增效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90例KOA患者分为对照组(双氯芬酸钠组)、试验组(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与骨痹方联合用药组)各45例,疗程均为8周.治疗第2、4、8周分别记录2组患者WOMAC评分、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改变,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2、4、8周试验组有效率较高(P <0.05或P<0.01),治疗4、8周后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骨痹方治疗KOA疗效确切,且起效时间短,安全性高,与双氯芬酸钠联合治疗KOA有协同作用.
作者:李楠;林昌松;杨织杼;刘敏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人的不同年龄阶段,生理机能和气血盈亏不同,其病理变化特点各异,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适应能力、病理转归、强弱寿夭等方面的区别.文章在分析归纳小儿、青壮年、老年人不同年龄段生理机能与病理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治未病”思想在防治不同年龄段疾病总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中医“治未病”的内涵及理论体系.
作者:李晓屏;钟周;胡志希;周鸿图;陈四红;周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瘀热机元是由瘀和热两种机素紧密结合而成,是脑出血急性期的中心病理环节和中医复方干预取效的关键病机单元.瘀热机元是热机元和瘀机元的相互搏结和化合而产生的新机元.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实验研究显示“热”机素主要与炎症反应有关,“瘀”机素与凝血功能紊乱有关,炎症反应和凝血功能紊乱可以相互作用和转化,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瘀热搏结”的理论基础.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与手段,将急性脑出血瘀热机元的微观物质基础与宏观辨证理论相结合,有可能实现急性脑出血瘀热机元测量的定量化与客观化,甚至标准化.从而更加客观动态地揭示其病机本质,更好地为急性脑出血瘀热机元的识别、诊断和疗效机制的揭示研究打下基础.
作者:田婷;李国春;过伟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通过文献学、本草学方法探究乳香与熏陆香的关系,并确定《回回药方》中两种乳香的植物来源.结论认为乳香即熏陆香,《回回药方》中的“捆都而”即橄榄科植物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 Birdw.的树脂,药材名为乳香.《回回药方》中的“麻思他其”即为漆树科植物黄连木属乳香Pistacia lentisus L.的树脂,药材名为洋乳香.
作者:何婷;杨丽娟;杨森;高如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栗锦迁降糖方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降糖颗粒方.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实验室检查及DSQL量表评分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HbA1c、FBG、2hPG均有所下降,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但组间差值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SQL评分比较,经t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显著降低DSQL量表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经统计学检验(各项比较P均<0.01),有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经t检验,治疗组在对DSQL量表总评分及生理功能、心理/精神维度的改善程度上较对照组更明显,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栗锦迁降糖方能够减轻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韩阳;苏明;关怿;徐金珠;栗锦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明代著名外科学家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一书在肛肠疾患的病因、辨证和治疗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学术成果,反映了明代以前中医对肛肠疾患的治疗水平.文章就《外科正宗》中有关痔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内外治疗方法加以归类总结、详述分析以及探讨,其中详细介绍陈氏外治法中关于枯痔和药线结扎疗法的经验,重点分析临床疗效较好的“枯痔散”和“三品一条枪”,希望能服务于临床,对后世中医外科肛肠专业的临床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者:刘明欣;王荣;谷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在对意象思维过程与层次结构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将其在中医辨证论治中的作用及层次进行系统的梳理,尤其强调思维之前的“前建”过程和思维之后“载”的过程,以对中医的辨证论治进行意象层次分析,重在明确意象思维在辨证论治中的作用和地位,促进辨证论治理论性的研究和发展.
作者:徐胤聪;王小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芦荟大黄素(AE)单用或联用顺铂(CP)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Caspase-3和端粒酶表达的影响.方法 AE单用和联用CP处理细胞后,用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酶活变化;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hTERT和c-myc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AE单用,Caspase-3蛋白表达量和酶活增强,Caspase-3基因表达增强,而hTERT和c-myc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均受抑制.AE与CP联用则强化了这种趋势.结论 芦荟大黄素抑制MDA-MB231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酶的激活和端粒酶的抑制有关.
作者:何敏;陶毅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寻找灵香草乙酸乙酯部分中的主要抗菌组分及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生长速率法,测定灵香草乙酸乙酯部分中各极性组分对10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采用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利用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灵香草乙酸乙酯部位中,30%乙酸乙酯-石油醚组分的抑菌效果好,同时从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为4-羟基-3,5-二甲氧基苯乙酮(1),对香豆酸(2),香草酸(3),对羟基苯甲酸(4),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结论 灵香草乙酸乙酯部位的酚酸类化合物可能是其主要抗植物病原真菌成分之一.
作者:郑娜;李远;徐伟锋;周德雄;梁艳;杨瑞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析中药处方规律.方法 检索Medline、CBM、CNKI、VIP、万方数据库中关于中医药治疗FSGS的临床研究期刊论著,评价其中RCTs研究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 5.2软件Meta分析;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探寻纳入研究的中药处方规律.结果 共纳入7项RCTs行Meta分析,共356名患者,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减少FSGS患者24h尿蛋白定量,升高血清白蛋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对肾功能无影响;纳入14篇文献进行用药规律分析,结果提示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为常用,聚类分析显示补虚、活血药常与固涩药联用,清热解毒药与泻下药常同时运用.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减少FSGS蛋白尿、升高血清白蛋白、减少不良反应方面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作者:韩世盛;卢嫣;王怡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桂枝发汗作用(抗炎)弱,而解肌祛痛作用强,是解表的基本药物;麻黄发汗作用强(抗炎),而解肌祛痛作用很弱.二药各司其职,配伍互补见长.故对解表而言,桂枝汤为基础方,适合表邪不重之证;病邪重,如伤寒、严重风湿等则需加麻黄,尤其是伴有消化系统症状时,不可轻易去芍药.张仲景使用桂枝汤、麻黄汤有规律可寻,值得发掘提高.
作者:吴中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为观察冠心病“血瘀证”和非“血瘀证”患者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前后其凝血指标和血小板的变化情况,了解丹参多酚酸盐对患者血小板和凝血指标可能产生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全国20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中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年龄在18~ 80岁,纳入有中医诊断患者(1088例)为研究对象,从该人群中分别提取用药前后有两次测量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7项理化指标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为冠心病“血瘀证”和非“血瘀证”将患者分为2组,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2组用药前后七个指标的变化率.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凝血酶时间和血小板比积的变化率在统计学上有明显差异(P<0.05),平衡61个混杂因素后,2组PCT、PLT、PDW三个血小板个指标的Logistic回归显示用药前后无明显差异.本研究未发现冠心病“血瘀证”和非“血瘀证”患者用药后三个血小板指标和凝血指标的变化率有显著差异.
作者:李园;谢雁鸣;霍剑;张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中医肿瘤本科教学成功经验和欠缺之处,提出促进教学发展、适应就业、切合临床需求的教改对策.方法 收集10年来中医肿瘤学生的反馈,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83.2%学生学习中医肿瘤热情较高;94.9%学生认为中医肿瘤学习有助于临床;97.5%学生认可中医药诊治肿瘤的作用;44.7%毕业生就职于三甲医院;毕业生就职科室与其学习时间、态度呈正相关(r=0.26,P<0.01;r =0.23,P<0.05),毕业生单位级别和科室与教学对其临床的帮助呈正相关(r =0.27,P<0.01;r =0.39,P<0.01),学生学习时间、态度与其对网络教学的观点呈正相关(r=0.29,P<0.01;r=0.44,P<0.01).结论 中医肿瘤教学应与临床紧密结合,设置多元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肿瘤教学的经验值得进一步完善、推广.
作者:王雄文;林龙;贺凡;李佩华;叶存思;凌舒艺;沈晓曼;郑丹如;宋小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调研了自噬的相关文献,分析其在胃癌方面的研究概况.结果表明自噬可能是胃癌治疗的下一个重要途径,但目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自噬机制尚不明确;自噬与凋亡的关系复杂,如何联合应用;自噬途径治疗胃癌,没有真正走向临床.进一步提出:自噬可能是中医药抗肿瘤研究的一个重要契机.
作者:滕钰浩;朱超林;薛维伟;邹玺;王瑞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小柴胡汤加减而成的柴胡生血方促进骨髓抑制小鼠造血相关指标改善的实验研究,探讨“少阳春生之气”理论对化生气血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 制造小鼠骨髓抑制模型后分别用复方阿胶浆和柴胡生血方灌胃给药,测定给药各组对小鼠WBC、RBC、IL-6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 柴胡生血方汤组对WBC、RBC、IL-6含量的回升显示出了作用.结论 以小柴胡汤加减的柴胡生血方有促进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恢复的作用,说明李东垣“少阳春生之气”理论对治疗白血病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徐薇;刘秀华;陈钢;朱蔓佳;彭晋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埃博拉出血热作为一种传染性极强、危害性极大的疾病,目前现代医学对其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案,但中医学对其却有独到的见解.基于仲景学术思想,埃博拉出血热可从少阴病和疫毒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阐述相应的传变规律、预后转归特点,总结相应的防治原则与具体方药措施,为日后类似疾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张翔;喻嵘;曾婧;郝盼盼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中指微络放血法在头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2年8月至2014年9月68例头痛患者设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取中指微络放血治疗,对照组患者常规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头痛综合评分结果,同时对典型案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头痛评分为(2.97±1.3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7.11±4.35)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为64.7%,组间比较观察组显著较高(P≤0.05).结论 中指微络放血治疗通过放出瘀血,起到涤痰祛瘀、清热利湿、祛寒排毒的作用,可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组.
作者:李颖文;廖钦贤;左常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野生黄芩种质资源间的遗传距离及亲缘关系.方法 应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山西10个不同产地的野生黄芩种质进行了分析,应用SPSS 19.0软件对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 7条引物扩增出54条片段,其中多态性条带52条,多态率为96.30%,10个野生种的遗传距离在0~0.818之间,可聚为五类.结论 10个不同产地的山西野生黄芩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为山西野生黄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为优良黄芩种质的选育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刘晓伶;郝建平;付琳;王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离并筛选生姜抗化疗呕吐的有效部位,并对其抗化疗呕吐的作用机制作初步研究.方法 以经典的化学提取分离方法分离生姜的不同提取部位,以小鼠胃排空模型及大鼠异食癖模型对生姜挥发油组分、生姜水提醇沉上清液部分、生姜水提醇沉沉淀部分及二次分离生姜水提醇沉上清液部分得到的生姜脂溶性部位和水溶性部位进行研究分析,确定生姜抗化疗呕吐的有效部位;采用离体豚鼠回肠实验,观察生姜有效部位提取物对5-HT引起的豚鼠回肠收缩的影响.结果 生姜脂溶性部位能够显著的延缓顺铂引起的小鼠胃排空(P<0.05),并且减少顺铂引起的大鼠摄食高岭土的量(P<0.05);生姜脂溶性部位能够拮抗5-HT引起的离体豚鼠回肠收缩(P<0.05).结论 生姜脂溶性部位是其抗化疗呕吐的有效部位,其抗化疗呕吐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够拮抗5-HT受体有关.
作者:胡许欣;张科卫;楚玉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