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快通道麻醉管理

王桂龙;张兴梅;吴硕雄;姚冰薇;王雁娟;胡毅平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麻醉, 快通道
摘要: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快通道麻醉的围术期管理.方法 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0例,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眯达唑仑+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麻醉诱导,瑞米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异氟醚麻醉维持,根据脑电图双频谱指数(BIS)监测维持恰当麻醉深度.所有病例常规监测心电图(ECG)、心率(HR)、动脉血压(ABP)、中心静脉压(CVP)、心输出量指数(CI).术中使用硝酸甘油、艾司洛尔、去氧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调控血流动力学指标,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手术成功,手术时间105~165 min,麻醉时间145~200 min.所有病例麻醉过程平稳,无麻醉意外和麻醉并发症.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快通道麻醉的关键在于维持血流动力性平稳和达到恰当的麻醉深度,避免加重心肌缺血,维持并改善心肌的氧供氧耗的平衡,使用短效的阿片类药物有利于兼顾到恰当的麻醉深度、维持血流动力性平稳和术后较早拔管和恢复.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食管鳞癌组织中hPOT1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检测食管鳞癌组织、切缘组织及痛旁组织中hPOT1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及鳞癌组织中hPOT1的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上述组织中hPOT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82例鳞癌组织、切缘组织中,hPOT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05%(64/82)、73.17%(60/82)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1例癌旁组织中hPOT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0.98%(26/51),与鳞癌组织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hPOTI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没有相关性(P>0.05),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OT1蛋白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检测hPOT1蛋白的表达对判断食管鳞癌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孙瑞清;冯一中;成静;殷瑞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染料木素对去卵巢大鼠基底前脑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影响的体内研究

    目的 研究染料木素对去卵巢大鼠基底前腩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对雌性大鼠双侧卵巢切除2周后行Genistein和雌激素替代治疗4周.用免疫荧光染色、RT-PCR和Westem blot方法 对nNOS神经元数量、nNOS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 去卵巢6周后.基底前脑内侧隔核(MS)和斜角带核垂直支(VDB)部位的nNOS神经元数量、nNOS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激素和Genistein替代治疗后能显著增加去卵巢大鼠该部位的nNOS神经元数量、nNOS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这意义(P<0.05).结论 Genistein对去卵巢大鼠基底前脑nNOS神经元具有类似雌激素样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董玉林;张志军;郁晓燕;何志贤;胡燕;杨学峰;倪衡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目的 探讨跗骨窦有限切口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手术和疗效,评估该方法 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30例30足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术后及随访的X线及CT影像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切口长4~6 cm,平均随访13个月,运用美国足外科协会评分系统(AOFAS)进行统计,分值为92~99分,平均为96分,该方法 治疗跟骨骨折优良率为100%.手术后无1例患者发牛明显的骨折再移位、切口边缘皮肤坏死、血肿、深部感染、腓骨肌腱炎、神经炎等并发症.结论 跗骨窦有限切口路治疗跟骨骨折,不仅手术切口小,软组织损伤小,暴露范围较充分,利于手术操作,而且术后愈合良好,并发症较少.

    作者:徐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他唑仙致速发型超敏反应的急救与分析1例报告

    他唑仙是复方制剂,其成分为:哌拉西林钠和他唑巴坦钠(8:1).他唑仙常见的不良反应有:(1)皮肤反应;(2)消化道反应;(3)过敏反应.

    作者:王静芬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大肠癌中上皮性钙黏附蛋白和α-连接蛋白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目的 研究上皮性钙黏附蛋白(E-cad)和α-连接蛋白(α-Cat)的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62例大肠癌及15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E-cad和α-Cat的表达.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E-cad和α-Cat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8%和50.0%,均明显低于正常大肠黏膜组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E-cad和α-Cat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且两者表达成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E-cad和α-Cat的检测可以作为临床判断大肠癌的恶性程度和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丰宇芳;严俊;徐璐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伴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无菌性脑膜炎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伴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无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血清Mp-IgM阳性的无菌性脑膜炎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均有发热、颅高压及脑膜刺激征.除综合治疗外,予阿奇霉素及适量激素治疗效果较好.除1例未满疗程自动出院,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 伴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无菌性脑膜炎可 能是肺外感染的重要并发症,早期给予阿奇霉素和激素治疗可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作者:张利亚;汤继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PCR-SSP法和基因测序检测人胰腺癌细胞株Patu 8988 K-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点突变及其方式

    目的 检测人胰腺癌细胞株Patu 8988 K-ras基因点突变及其突变方式,明确基因治疗靶点的碱基序列.方法 针对K-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点突变方式(CGT、GIT、GAT)设计顺序特异性引物(SSP),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atu 8988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产物经12%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判断该细胞株有无K-ras基因点突变及其突变方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人胰腺癌细胞株Patu 8988 K-ras基因,扩增产物直接进行基因序列测定.结果 PCR-SSP法检测人胰腺癌细胞株Patu 8988存在K-ras基因点突变,突变方式为GGT→GTT,其结果 与基因序列测定完全相符.结论 明确了人胰腺癌细胞株Patu 8988 K-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点突变方式(GGT→GTT),为胰腺癌的下一步基因治疗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CR-SSP方法 检测K-ras基因点突变简便、快速、经济且特异性高,有望在临床上成为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胰腺癌的实用检测方法.

    作者:宋妙丽;杨晓春;申咏梅;张梅花;孙亦晖;沈钧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近视眼患者中心视野检测分析

    目的 探讨近视眼患者中心视野的改变情况.方法 对眼底相对正常的近视眼患者53例105眼进行中心视野(OCTOPUS 101视野计32检测程序)检查并对视野指标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近视眼平均敏感度(MS)低于正常,而平均缺损(MD)及丢失方差(LV)超出正常水准.近视程度与视力及MS成中高度负相关、与MD成中度正相关,均P<0.01),与LV无相关关系.54眼中51.43%的近视眼出现了视野损害,视野损害率随近视程度的增加而上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视野损害类型可归纳为中心暗点及类青光眼损害.结论 近视眼患者存在中心视野损害,且在中度近视这种损害已很常见,视野损害完全可发生在眼底正常的近视眼.建议如同对青光眼一样对近视患者进行定期的视野检查以指导其早期诊断和干预.

    作者:沈伟;丁洁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创伤灶周围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rhEPO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改进的Feeney氏法制作脑创伤模型,而后实验组立即腹腔注射5 000 u/kg rhEPO,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注射生理盐水.于伤后12 h、48 h、120 h处死动物,制作脑切片后行HE染色、TUNEL染色.结果 rhEPO干预组与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各时间点rhEPO治疗组创伤灶周围TUNEL阳性细胞数比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hEPO可以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徐峰;周永志;张世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102例临床分析

    近年来,随着米非司酮在妇产科领域的普遍使用,应用指征日渐广泛,与米索前列醇合用终止妊娠安全、方便、有效,并可将手术创伤及痛苦降至低[1].我院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11~14周妊娠102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储丽萍;王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p14ARF和p16INF4a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p14ARFF和p16INF4a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PTC、21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和40例甲状腺腺瘤中p14ARF和p16INK4a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p14ARF和p16INK4a蛋白在PTC组的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腺瘤组及PTM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和<0.05).p16INK4a慨蛋白在PTMC组的阳性率明显低于腺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组中,p14ARF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成负相关;p16INK4a蛋白表达与肿瘤复发成负相关,与临床分期成正相关.结论 p14ARF和p16INK4a可能参与了PTC的发生和发展,可作为临床判定其生物学行为的辅助指标.

    作者:齐晓薇;冯一中;吴玉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他汀类药物引起老年人横纹肌溶解症1例报告

    近年来他汀类药物被有效应用于高脂血症,冠心病的一级、二级预防.随着此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引起横纹肌溶解的不良反应也表现出来.现将我院近遇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翁小红;王健康;姚立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对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生长的支持作用

    目的 探讨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PMSCs)对脐血单个核细胞(MNCs)体外生长的支持作用.方法 将人胎盘组织经胶原酶消化、贴壁培养获得人PMSCs,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MNCs和传代后的PMSCs进行共培养,通过细胞计数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 从人胎盘组织中成功分离和培养PMSCs,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型为CD29+、CD44+、CD105+、CD106+、CD166+、CD34-、CD45-、HLA-DR-.人PMSCs+脐血MNCs共培养组的细胞总数和CD45+细胞数在各培养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培养第7天,CD45+、CD14+及CD19+细胞数共培养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人PMSCs可以作为滋养层细胞有效支持脐血MNCs的体外生长.

    作者:袁雅红;王泳;翁震;李毅平;许云云;张学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青刺果多糖对糖尿病小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青刺果多糖对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心肌组织病变的影响.方法 腹腔一次性注射四氧嘧啶复制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实验动物分为模型组和青刺果多糖治疗组(300 mg/kg),另设正常组.实验小鼠分别于给药2周末和4周末测定空腹12 h血糖,然后随机处死,取心固定于锄多聚甲醛溶液中,制作病理切片,经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结果 青刺果多糖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血糖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模型组小鼠心肌纤维纵横纹模糊,心肌细胞有颗粒变性、脂肪变性,部分区域心肌纤维互相融合,可见呈灶性分布的嗜酸性变的心肌纤维,并伴有坏死、纵横纹消失、间质内纤维母细胞增生,严重者可见心肌纤维化形成的瘢痕.经青刺果多糖治疗后,心肌纤维纵横纹清晰,排列整齐,呈性分布的嗜酸性变的心肌纤维减少,可见少量的纤维细胞增生.结论 青刺果多糖对糖尿病小鼠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贾仁勇;陈瑞;殷中琼;黎晓敏;廖兰;郑艳;喻印;邹如义;江林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苏州地区呼吸道感染儿童中呼吸道7种病毒的流行病学监测

    目的 对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苏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章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7种病毒进行流行病学监测.方法 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17715份鼻咽分泌物标本进行RSV等7种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1)7年中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以RSV为发病首位,7年平均年阳性检出率为23.42%.流行高峰季节在每年的11月份至次年3月份,5月份至9月份是低谷期;流感病毒(IV)平均年检出率为6.17%,以流感病毒A型OVA)优势流行.但每年3月份流感病毒B型(IVB)检出率有所上升;副流感病毒(PIV 1~3型)平均年检出率为3.84%,PIV流行呈常年性.检出率由高至低依次为PIV3、PIV1、PIV2;腺病毒(ADV)平均年检出率为1.32%,以春、夏两季相对较高.(2)RSV感染以1岁以内婴幼儿(尤为男性)多见(P<0.01);IV与ADV感染以3岁以上儿童多见(P<0.01);PIV3感染以2岁以内婴幼儿多处(P<0.01).结论 RSV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1岁以内婴幼儿是其主要感染源;IV与ADV以冬春、夏季检出率较高,偏向3岁以上儿童;PIV流行无明显季节性,各亚型检出率及年龄分布不同.

    作者:张学兰;季正华;季伟;丁云芳;朱宏;严永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外源性一氧化氮对新生大鼠神经干细胞/前体细胞分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外源性一氧化氮(NO)对培养状态下的新生大鼠神经干细胞,前体细胞(NSCs/NPs)分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 分离新生大鼠脑室下带(SVZ)组织,进行NSCs/NPs体外培养.用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聚合 物(DETA/NO)作为外源性NO供体培养NSCs/NPs.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检测NSCs/NPs标记巢蛋白(nestin)、神经元 标记神经元特异性微管相关蛋A(Tuj-1)和星型胶质细胞标记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同时用Greiss还原法检测培养液中总NO的浓度.结果 原代或次代培养的神经球均为nestin阳性;DETM/ NO对体外培养的NSCs/NPs作用5 d后,40μmol/L、50/xmol/L、60 μmol/L DETA/NO实验组分别释放出(62.0±6.4)μmol/L、(64.8±15.7)μmol/L、(68.5±11.6)μmol/L的NO,相应实验组分化的神经元数分别为(53.1±4.7)%、(54.1±6.9)%、(63.8±9.5)%,较对照组[(38.8±7.2)%],显著增加,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50μmol/L、60 μmol/L DETAfNO实验组分化的星型胶质细胞数分别为(38.2±6.7)%、(41±10.5)%,较对照组[(32.8±5.5)%],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源性NO主要促进体外培养的NSCs,NP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作者:萨喆燕;蒋星红;单立冬;龚珊;高虹;郭试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霍奇金淋巴瘤中IκBα表达异常的研究

    目的 观察霍奇金淋巴瘤(HRS)中IκBα蛋白、mRNA的表达特征并探讨其分子病理学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22例HRS中IκBα蛋白的表达;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IκBα的mRNA表达.应用RT-PCR和 直接测序法了解HRS细胞株IA28、HDLM2的IκBα基因突变情况,并用Western blot测定IKBa蛋白的表达.结果 (1)IκBα蛋白表达主要定位于胞质,阳性率为36.3%.所有HRS细胞IκBα蛋白表达的阳性强度较背景反应性淋巴细胞弱.(2)HRS中HRS细胞IκBα mRNA呈胞质阳性信号.阳性率为77%,杂交信号的强度高于背景反应性淋巴细胞.(3)两株HRS细胞株中,L428存在IκBα基因突变,突变位于第五外显子(C-T,DNA pos2846,cDNA pos893),形成终止密码;Westem blot显示,该突变造成IκBα蛋白质羧基端截短改变.结论 HRS IκBa蛋白可能存在降解水平的异常升高或结构异常.HRS来源的细胞株L428 IκBα的基因存在突变,IκBα基因突变可导致其蛋白结构异常,可能造成功能异常.

    作者:刘晓健;扬文涛;周晓燕;陆洪芬;施达仁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免疫接种次数对牛血清及乳汁中特异性抗体效价的影响

    目的 研究免疫接种次数对牛血清及乳汁中特异性抗体效价的影响.方法 以9株人肠道病原菌制备的 混合抗原对孕牛进行系统免疫,其中对照组免疫接种4次,实验组免疫接种6次,分娩后收集血清及乳汁,检测其中特异性抗体的效价.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娩14 d后血清及常乳中特异性抗体效价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血清效价平均为28~210,实验组血清效价平均为210~212.对照组乳汁效价平均为25~26,实验组乳汁效价平均为26~27,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越来越显著.结论 多次免疫接种,能使牛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效价在长时间内保持较高水平,这也保证了免疫乳中特异性抗体效价在长时间内保持较高水平.

    作者:徐茜;代红燕;莎丽塔娜提·贺纳亚提;许晏;陆东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乳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心理分析

    目的 分析乳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患者心理状态,以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 选择78例女性乳腺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78例非肿瘤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情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评定.结果 研究组患者恐惧、焦虑、抑郁因子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恐惧、焦虑、抑郁为乳腺癌围手术期患者主要的不良心理状态.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患者存在一定不良心理状态,需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

    作者:孙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双侧髂内动脉TACE对宫颈癌组织survivin蛋白表达、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检测宫颈癌综合治疗前后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表达率和表达量及细胞凋亡情况,分析其预后因素,对比研究双侧髂内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宫颈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60例临床分期为Ⅰ b~Ⅱb期宫颈鳞癌,应用TACE、放疗、放化疗3种方法 治疗,TACE组:DDP+E-ADM+5-Fu;放疗组:腔内后装A点和外照射;放化疗组:DDP+5Fu静脉化疗,同步腔内后装A点照射.治疗后10~14 d内手术治疗.应用,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图像分析系统检测治疗前后各组细胞凋亡指数(AI)、survivin蛋白表达率和表达量,分析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率、脉管浸润率、间质浸润率、宫旁浸润率及阴道浸润率等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结果 (1)宫颈癌3种治疗方法 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55.00%和55.00%,FACE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块型(>4 cm)宫颈癌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3.34%、53.85%和58.33%TACE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2)3种方法 治疗后宫颈癌组织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量均明显下降,提高了细胞AI,TACE组与其他两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ACE降低了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宫旁浸润率、脉管浸润率、深肌层浸润率和阴道浸润率的比例.结论 双侧髂内动脉TACE降低了宫颈鳞癌组织survivin蛋白表达,提高了细胞AI,缩小了肿瘤体积,降低了预后因素的比例,提高了临床手术切除率.

    作者:杨凯;倪才方;谢其根;刘一之;浦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