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食道覆膜支架治疗食道良恶性病变术后食管瘘(附9例报告)

李绍钦;倪才方;金泳海;邹建伟;马海涛;秦涌

关键词:覆膜支架, 食道吻合口瘘
摘要:目的 总结和探讨食道覆膜支架在食道良恶性病变术后食管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例食道瘘患者均在x线下行覆膜支架置入,其中2例行临时覆膜支架置入,分别于4周及6周后取出.4例胸腔脓肿者同时行闭式引流.结果 所有病例内支架均一次性置入成功,无术中并发症;8例瘘口立刻完全封闭,1例支架置入1周后再次出现吻合口胸腔瘘,经导管瘘口内注入ZT胶和蛋白胶各2 ml,瘘口闭合;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饮食,感染得以控制.结论 食道覆膜支架封堵食道术后各种食道瘘,安全有效、成功率高、无严重并发症,是治疗食道术后食管瘘的有效方法.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食道覆膜支架治疗食道良恶性病变术后食管瘘(附9例报告)

    目的 总结和探讨食道覆膜支架在食道良恶性病变术后食管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例食道瘘患者均在x线下行覆膜支架置入,其中2例行临时覆膜支架置入,分别于4周及6周后取出.4例胸腔脓肿者同时行闭式引流.结果 所有病例内支架均一次性置入成功,无术中并发症;8例瘘口立刻完全封闭,1例支架置入1周后再次出现吻合口胸腔瘘,经导管瘘口内注入ZT胶和蛋白胶各2 ml,瘘口闭合;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饮食,感染得以控制.结论 食道覆膜支架封堵食道术后各种食道瘘,安全有效、成功率高、无严重并发症,是治疗食道术后食管瘘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绍钦;倪才方;金泳海;邹建伟;马海涛;秦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消脱止-M联合手术治疗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消脱止-M联合手术治疗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 采用开放、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术后连续服用消脱止-M 90 d,3片欣,3次/d,并常规穿弹力袜.对照组术后不服用消脱止-M,但常规穿弹力袜.观察术前、术后10 d、20 d、40d、60 d的临床症状(包括患肢肿胀、疼痛、色素沉着和溃疡等).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术后20 d、40 d、60 d的临床统计结果显示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 消脱止-M可作为治疗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术后有效的消肿药物.

    作者:钱爱民;李晓强;段鹏飞;朱礼炜;戎建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可吸收螺钉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目的 探讨可吸收螺钉在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对14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术后随访7~24月,平均随访时间15月.根据主观标准(患者的主观症状描述)和客观标准(抽屉试验,X线检查)进行评价.结果 膝关节功能的主观标准评价满意率为93%,客观标准评价满意率为100%.结论 可吸收螺钉在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中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无需第二次手术将其取出,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健;董启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诊治与预防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 对16例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吻合口瘘发生于术后3~4 d者2例,术后6~8 d者12例,术后9~11 d者2例.有14例全身症状不明显,局部感染不重,经保守治疗后愈合.有2例全身中毒症状和急性腹膜炎体征者,行回肠造口术.结论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原因与术前肠道准备,术前个人营养状况,术中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吻合口张力有关;术前良好的肠道准备,术后营养支持和保持骶前引流通畅至关重要.发生了吻合口瘘的患者以保守治疗为主,大多能自愈.注意术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一些技术细节,能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作者:杨月明;张再洋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42例报道

    目的 探讨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手术要点.方法 总结342例三孔法LC临床资料,对其手术操作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顺利完成三孔法LC 304例,36例改常规四孔法LC,2例中转开腹.全组全部治愈,并发肝下少量积液6例.结论 三孔法LC较四孔法LC减少了创伤,也增加了手术难度.在熟练掌握常规四孔法LC的基础上结合术者的操作方法,选择适当的病例,行三孔法LC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陈正中;王建;姚卫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24例临床分析

    目的 将24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水平.方法 参考日本厚生省1998年第二次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对24例DPB病例的临床资料、主要的辅助检查资料和治疗效果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 经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后91.6%的患者咳嗽、咳痰、气促和肺部干啰音均在3 d内明显减轻;87.5%的病例治疗后影像学明显改善.24例患者7例完全治愈,其余17例不同程度的好转.合并细菌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多(10/24,41.6%),其次为副流感嗜血杆菌(4/24,16.6%),第三位是肺炎克雷自杆菌(3/24,12.5%).75%的患者初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79.2%的病例被误诊为支气管扩张症.结论 DPB在中国并非少见,尤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支气管扩张的患者中可能隐藏着部分为DPB患者.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是提高DPB诊断和发现率的关键.及时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作者:李惠萍;黄建安;李霞;余慧;赵兰;何国钧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早期红细胞压积、血糖变化对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识别的临床价值

    目的 评估红细胞压积(HCT)、血糖变化对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识别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急性胰腺炎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48例入院24小时内红细胞压积(HCT)、血糖数值,比较轻症胰腺炎(MAP,n=33例)和重症胰腺炎(SAP,n=15例)两组HCT、血糖的变化,并评估HCT、血糖与老年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SAP组HCT、血糖均较MAP组明显升高(P<0.001),AP病情严重程度与HCT、血糖变化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糖(χ=157.79,P=0.000,OR=1.462,95%CI:1.342~1.593)和HCT(χ2=4.23,P=0.038,OR=4.008,95%CI:0.162~9.017)是SAP独立的危险性因素.结论 早期HCT、血糖检测有助于早期识别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对判断老年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具有肯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郭健政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I)时体表心电图改变与罪犯血管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1)STⅡ/Ⅲ比值<1预测右冠状动脉(RCA)为罪犯血管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93%.(2)STⅡ/Ⅲ比值=1预测罪犯血管为左回旋支(LCX)的敏感性为88%,特异性为90%.(3)I导联ST段位于等电位线预测病变血管为LCX的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76%.(4)I导联ST段压低预测RCA病变的敏感性为76%,特异性为93%.(5)STⅡ/Ⅲ=1并V6导联ST抬高预测LCX病变的敏感性为40%,特异性为100%.(6)STⅡ/Ⅲ<1并V6导联ST段下降预测RCA病变的敏感性为29%,特异性为100%.结论 STⅡ/m≥1,I导联ST段位于等电位线及V6导联ST段抬高有助于预测LCX病变;而STⅡ/Ⅲ<1,I导联ST段压低及V6导联ST断压低有助于预测RCA病变.

    作者:刘新叶;李勋;杨向军;宋建平;蒋廷波;刘志华;惠杰;杨俊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微波和电离辐射对小鼠联合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微波对电离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微波+电离辐射组(第1组),电离辐射+微波组(第2组),单独电离辐射组(第3组).将第1组暴露于频率为900 MHz,能量密度为150 μW/cm2的微波辐射,每天1 h,连续12 d,第13天给予3组60Co-γ射线一次性外照射10 Gy,照射10 mln之后,再给予第2组频率为900 MHz,能量密度为150μW/cm2的微波辐射,每天1 h,直至动物死亡.观察不同时期微波辐射对电离辐射致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体重、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单独电离辐射组小鼠电离辐射后比电离辐射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下降(P<0.01).与单独电离辐射组相比,微波+电离辐射组小鼠在电离辐射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P<0.05),存活率提高(P<0.01),但体重影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独电离辐射组相比,电离辐射+微波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也升高(P<0.05),但对体重、存活率的影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先或者之后给予微波照射对电离辐射所致小鼠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孟谦谦;周智钿;童建;曹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Hyal1基因的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Hyall基因的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取40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样本,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Hyal1 mRNA在新鲜组织样本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癌组织Hyal1基因的mRNA表达与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无明显相关(P>0.05).40例样本中18例(45%)癌组织的Hyal1基因的mPNA的表达量升高,22例(55%)癌组织的表达量降低.结论 Hyal1基因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的异常下调可能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机制有关.

    作者:刘霞;赵军;郑世营;尤伟明;许林燕;刘泽毅;张洪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CRP和胆红素水平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及胆红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2例,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和斑块组,将斑块组按回声强弱分为强回声组、弱回声组及混合回声组,比较各组间的CRP及胆红素.结果 颈动脉粥样斑块随着回声增强,血清CRP水平增高,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斑块组间也有显著差异(P<0.05);斑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无斑块组,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有显著差异(P<0.05),但斑块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CRP水平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可能与低血清胆红素有关.

    作者:周果;陈建昌;洪小苏;高岚;焦阳;顾海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患儿T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有喘息表现和无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23例有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和14例无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 有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与无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无明显差异(P>0.05),CD4+/CD8+比值喘息组明显高于非喘息组(P<0.03).结论 有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存在与哮喘相似的T细胞亚群变化的免疫功能紊乱,提示两者存在相类似的发病机制.

    作者:蒋菲;季伟;严永东;张学兰;陈正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STV3/STⅢ对判断冠脉病变部位的意义

    目的 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对判断心肌梗死相关动脉和闭塞位置的作用.方法 对8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冠脉造影(CAG)及心电图分析.结果 罪犯血管(IRA)为右冠状动脉者,48例近中端病变中有40例(83%)的心电图为STV3压低/STⅢ抬高<0.5;而左回旋支病变25例中18例(72%)的心电图为STV3压低/STⅢ抬高>1.2.结论 V3导联ST下移与Ⅲ导联ST抬高数值的比值对判断下壁心梗的IRA和闭塞部位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高枫;刘志华;何志松;赵欣;陈弹;蒋廷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解剖型钢板治疗Pilon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段Pilon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1年3月至2005年12月应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34例.根据AO原则分型:B型19例(56%),C型15例(44%).开放性骨折12例,闭合性骨折22例,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 按Hdfet评分标准优良率达85.3%.并发症:骨折不愈合1例,内翻畸形1例,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踝关节活动3例.结论 掌握适应症,采用解剖型钢板可紧密贴和胫骨下段骨骼形态,使胫骨远端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早期踝关节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是目前治疗胫骨远端Pilon骨折的理想手段之一.

    作者:张振东;徐又佳;周晓中;王向利;董启榕;郑祖根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硬化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通过无创测量上臂-脚踝间的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WV,BAPWV)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大动脉硬化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一种自动无创的测量系统测量BAPWV作为反映大动脉硬化的参数.对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BAPWV测定,并取空腹静脉血测定尿酸值.结果 年龄、脉压、平均动脉压、血尿酸与BAPWV呈显著正相关[年龄r=0.631,P<0.01;脉压(PP)r=0.564,P<0.01;平均动脉压(MAP)r=0.493,P<0.01;尿酸(UA)r=0.328,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导致大动脉硬化,动脉弹性下降,年龄、脉压、平均动脉压和血尿酸与大动脉硬化密切相关.

    作者:陈芳;洪小苏;陈建昌;高岚;江建良;焦阳;邵春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胰腺癌裸鼠皮下瘤模型建立的比较研究

    目的 对胰腺癌裸鼠皮下瘤模型的两种建立方式进行比较.方法 通过瘤块皮下移植法和直接皮下细胞注射法建立裸鼠胰腺癌皮下瘤模型,观察二者的接种阳性率、肿块生长速度、肿块可观察时间、肿块可供实验用时间、瘤体大小(以长径为标准)、肿瘤转移、浸润等情况.结果 二者接种阳性率分别是100%、80%,可观察到肿瘤时间及可供实验(长径≥0.4 cm)时间分别是8 d、16 d及29 d、41 d;生长速度前者快于后者;瘤体4周长径分别是平均约(0.42±0.06)cm、(0.28±0.06)cm;6周分别是平均约(0.75±0.07)cm、(0.52±0.27)cm;均无转移瘤发生,皮肤浸润不明显.结论 两种方法中前者生长速度前者快于后者,形成瘤体大小较一致,有利于后续实验.

    作者:王凤力;李德春;张子祥;谢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同种异体大鼠肾移植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大鼠异体肾移植模型,为开展器官移植的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SD大鼠分别作为供者和受者,采用原位低温灌洗,移植肾放置左侧,血管直接吻合,输尿管带膀胱瓣与膀胱吻合.结果 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率为90%.结论 此模型较容易掌握,可以在条件比较简单的实验室开展,除常规显微外科器械外不需要特殊的器械或设备.

    作者:潘浩;温端改;欧阳骏;平季根;刘忠国;王祖峰;孙鹤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49例斜视手术眼心反射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眼肌手术中牵拉眼外肌引起的眼心反射.方法 观察49例斜视手术患者的心率、心电图表现,对比全麻与局麻、不同眼外肌、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发生眼心反射的区别.结果 全麻与局麻的眼心反射阳性率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眼外肌眼心反射阳性率不同,以内直肌、下斜肌为敏感;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本组病例以11~20岁阳性率较高.结论 49例斜视手术中,眼心反射阳性率为64.29%,多为一过性,停止手术可消失,一般勿需处理.建议眼科手术应在心电监测下完成,以防眼心反射致心脏骤停的意外发生.

    作者:姚静艳;姚菊英;李龙标;柴玉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149例右侧房室旁道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分析

    目的 分析右侧房室旁道电生理特性及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操作要点,试图总结实用有效的常规消融方法.方法 心内电生理检查与射频消融同时进行,利用RFCA技术阻断右侧房室旁道参与的折返性心动过速149例,其中显性旁道97例,隐匿性52例.结果 149例患者中经射频消融治疗首次消融成功140例(93.9%),终成功145例(97.3%).其中1例出现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Ⅲ°AVB),1例出现一过性Ⅱ°Ⅰ型AVB,2例出现-过性Ⅰ°AVB,其余未见其他并发症.随访2个月~9年,5例(3.4%)复发,经再次RFCA均消融成功.结论 准确的旁道定位及消融导管与靶组织的稳定接触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洪恩;蒋廷波;刘志华;杨向军;宋建平;惠杰;李勋;杨俊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肘关节外翻稳定性的解剖与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探讨影响肘关节外翻稳定性的相关解剖学因素.方法 成人上肢尸体标本8侧,解剖观察屈曲-旋前肌群、尺侧副韧带后束、尺侧副韧带前束和桡骨小头解剖特点;另用12侧上肢标本,随机分成两组,两组按不同顺序切断有关的结构,通过特制的生物力学装置,测量两种不同情况下肘关节的外翻稳定性.结果 逐级切断各组内侧结构,其外翻角度增加无显著意义(P>0.05).同时切除桡骨小头,外翻角度达到大,外翻角度增加有显著意义(P<0.05).在止点切断尺侧副韧带前束,外翻角度达到大.桡骨小头切除的同时切断内侧结构尤其是切断尺侧副韧带前束,外翻角度显著增加(P<0.05).结论 肘关节外翻稳定结构主要由桡骨小头和尺侧副韧带来维持,肘关节内侧前臂肌起协同作用.

    作者:孙焕建;徐达强;夏春林;朱文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