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24例临床分析

李惠萍;黄建安;李霞;余慧;赵兰;何国钧

关键词: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 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将24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水平.方法 参考日本厚生省1998年第二次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对24例DPB病例的临床资料、主要的辅助检查资料和治疗效果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 经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后91.6%的患者咳嗽、咳痰、气促和肺部干啰音均在3 d内明显减轻;87.5%的病例治疗后影像学明显改善.24例患者7例完全治愈,其余17例不同程度的好转.合并细菌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多(10/24,41.6%),其次为副流感嗜血杆菌(4/24,16.6%),第三位是肺炎克雷自杆菌(3/24,12.5%).75%的患者初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79.2%的病例被误诊为支气管扩张症.结论 DPB在中国并非少见,尤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支气管扩张的患者中可能隐藏着部分为DPB患者.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是提高DPB诊断和发现率的关键.及时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Castleman病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 报告Castleman病(CD)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9例患者其中胸部5例均行X线及CT检查,颈部2例行CT检查,后腹膜2例中1例行CT检查,另1例行MRI检查.结果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透明血管型7例,浆细胞型2例,7例透明血管型CD在动态增强CT或MRI上均表现为肿块均匀显著强化,并与主动脉同步,密度或信号亦接近主动脉.2例浆细胞型CD均呈中度强化,其中1例表现为纵隔多组淋巴结受累.结论 透明血管型CD增强表现具有特征性,对诊断有帮助.而浆细胞型CD影像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很困难.

    作者:王东;胡春洪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手术治疗缩窄性心包炎1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提高手术治疗缩窄性心包炎的经验.方法 对16例缩窄性心包炎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6例术后1个月心功能Ⅰ级(12例),心功能Ⅱ(4例),术后症状改善明显.结论 手术治疗缩窄性心包炎是有效的方法,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

    作者:郭世强;沈振亚;虞桂平;朱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兔外周血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体外扩增研究

    目的 探讨从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富集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并在体外诱导培养和扩增的方法,试图证实外周血是获得血管内皮祖细胞理想来源之一.方法 密度梯度法分离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S),采用专用的EGM-2-MV完全培养基对单个核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培养,动态观察细胞生长过程,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细胞荧光化学法分别鉴定培养细胞的内皮细胞表面标记和生物学功能.结果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专用培养基体外诱导后,4 d左右可见多数细胞贴壁生长,9 d后可见位于中间的细胞聚集成团,4周后呈铺路石样内皮细胞形态.培养12 d细胞能表达的内皮细胞表面抗原,包括Ⅷ因子(VW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和钙粘素(VE-cadherin)等;并能特异性吸附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UEA-1),能内吞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具备内皮细胞的功能.结论 兔外周血中存在具有增殖分化潜能的EPCs,经过特定的体外诱导培养可以收集和扩增.

    作者:吕海涛;杨向军;程铖;李红霞;韩莲花;周亚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49例斜视手术眼心反射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眼肌手术中牵拉眼外肌引起的眼心反射.方法 观察49例斜视手术患者的心率、心电图表现,对比全麻与局麻、不同眼外肌、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发生眼心反射的区别.结果 全麻与局麻的眼心反射阳性率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眼外肌眼心反射阳性率不同,以内直肌、下斜肌为敏感;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本组病例以11~20岁阳性率较高.结论 49例斜视手术中,眼心反射阳性率为64.29%,多为一过性,停止手术可消失,一般勿需处理.建议眼科手术应在心电监测下完成,以防眼心反射致心脏骤停的意外发生.

    作者:姚静艳;姚菊英;李龙标;柴玉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奥沙利铂对胃癌细胞XIAP表达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奥沙利铂对人MGC-803胃癌细胞株中XIAP表达及凋亡的影响,探讨其诱导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XIAP表达及凋亡的情况.结果 奥沙利铂对XIAP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 <0.05),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奥沙利铂具有抑制MGC-803胃癌细胞株中XLAP表达,诱导胃癌细胞凋亡作用,其机制与抗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减弱有关.

    作者:赵珂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大仓鼠携带汉坦病毒全S、部分M核苷酸序列特征分析

    目的 测定从仓鼠亚科宿主动物大仓鼠肺中分离到的汉坦病毒的全S、部分M基因片段的核酸序列,明确其型别.方法 RT-PCR方法扩增,连接入PMD-18T载体,转化至JM109宿主菌.阳性质粒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YU62株S基因全长1701nt,有一个完整的ORF,起始位置为37 nt,终止于1326 nt,编码N蛋白429个氨基酸.与HTN-A16株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高分别为99.1%,99.3%.M片段克隆出1272 bp,核苷酸与HTNSN7有85.6%的同源性.从S片段种系发生树分析来看,YU62归于HTN型H4亚型.从M片段(265-624 bp)种系发生树分析来看YU62株属于HTN的一个新亚型.结论 仓鼠携带的汉坦病毒S、M片段进化不平行,YU62可能是在大仓鼠体内发生重排的HTN的新亚型.

    作者:张明霞;张永振;李琦;孙亦晖;许铮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149例右侧房室旁道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分析

    目的 分析右侧房室旁道电生理特性及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操作要点,试图总结实用有效的常规消融方法.方法 心内电生理检查与射频消融同时进行,利用RFCA技术阻断右侧房室旁道参与的折返性心动过速149例,其中显性旁道97例,隐匿性52例.结果 149例患者中经射频消融治疗首次消融成功140例(93.9%),终成功145例(97.3%).其中1例出现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Ⅲ°AVB),1例出现一过性Ⅱ°Ⅰ型AVB,2例出现-过性Ⅰ°AVB,其余未见其他并发症.随访2个月~9年,5例(3.4%)复发,经再次RFCA均消融成功.结论 准确的旁道定位及消融导管与靶组织的稳定接触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洪恩;蒋廷波;刘志华;杨向军;宋建平;惠杰;李勋;杨俊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24例临床分析

    目的 将24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水平.方法 参考日本厚生省1998年第二次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对24例DPB病例的临床资料、主要的辅助检查资料和治疗效果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 经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后91.6%的患者咳嗽、咳痰、气促和肺部干啰音均在3 d内明显减轻;87.5%的病例治疗后影像学明显改善.24例患者7例完全治愈,其余17例不同程度的好转.合并细菌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多(10/24,41.6%),其次为副流感嗜血杆菌(4/24,16.6%),第三位是肺炎克雷自杆菌(3/24,12.5%).75%的患者初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79.2%的病例被误诊为支气管扩张症.结论 DPB在中国并非少见,尤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支气管扩张的患者中可能隐藏着部分为DPB患者.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是提高DPB诊断和发现率的关键.及时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作者:李惠萍;黄建安;李霞;余慧;赵兰;何国钧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hBDNF)基因在CHO细胞的稳定表达及功能研究

    目的 将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hBDNF)基因转染CHO细胞后,建立稳定表达体系,并检测培养上清中所表达的hBDNF的生物学活性.方法 采用脂质体介导的真核细胞转染,运用RT-PCR,Western blot及MTT法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转染hBDNF基因的CHO细胞可表达hBDNF mRNA,上清中可检出hBDNF蛋白的存在,且此上清具有促进PC12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功能.结论 成功地建立了hBDNF在CHO细胞中的稳定表达体系,转染hBDNF基因的CHO细胞所分泌的hBDNF蛋白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为进一步研究BDNF的生物学功能和开展生物治疗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赵耀东;杨吉成;谢宇峰;盛伟华;张海峰;苗莉;缪竞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老年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意识消失时半数有效血浆浓度分析

    目的 通过测定不同年龄段老年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意识消失时半数有效血浆浓度(EC50).方法 40例拟行全麻气管插管的老年患者,ASAⅠ~Ⅲ级,依年龄分为两组:Ⅰ组60~69岁,Ⅱ组70~79岁.试验采用Dixon改良序贯法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靶浓度梯度为0.5ug/ml,第一例患者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设为2.5μg/ml,下一例患者的靶浓度依据上一例患者的反应而增减;第二步靶浓度梯度减小为0.2μg/ml.通过计算各组第二步阳性、阴性反应交替中点的均值来获得EC50,并计算出相应的95%可信区间(CI).结果 两组意识消失分别为11例患者,所有意识消失患者MAP在T2比t1时的值显著降低(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HR在T2较T1时值有所减慢,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的EC50及其95%CI分别为2.2(2.06~2.34)μg/ml和1.8(1.71~1.89)μg/m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0~79岁年龄段的老年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意识消失时EC50随着年龄增加有下降趋势.

    作者:赵丽艳;谢红;王琛;李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外侧小切口全髋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随着人工关节材料、工艺的改进和提高以及人工关节置换理念的更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作者:徐奎;钟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42例报道

    目的 探讨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手术要点.方法 总结342例三孔法LC临床资料,对其手术操作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顺利完成三孔法LC 304例,36例改常规四孔法LC,2例中转开腹.全组全部治愈,并发肝下少量积液6例.结论 三孔法LC较四孔法LC减少了创伤,也增加了手术难度.在熟练掌握常规四孔法LC的基础上结合术者的操作方法,选择适当的病例,行三孔法LC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陈正中;王建;姚卫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患儿T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有喘息表现和无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23例有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和14例无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 有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与无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无明显差异(P>0.05),CD4+/CD8+比值喘息组明显高于非喘息组(P<0.03).结论 有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存在与哮喘相似的T细胞亚群变化的免疫功能紊乱,提示两者存在相类似的发病机制.

    作者:蒋菲;季伟;严永东;张学兰;陈正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钬激光碎石术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采用钬激光碎石术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I,)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80例,其中结石直径≥1 cm 36例(36侧),<1 cm者44例(44侧).采用ESWL治疗82例(85侧),其中结石直径≥1 cm者40例(40侧),<1 cm者42例(45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结石排净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对直径≥1 cm和<1 cm的输尿管结石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56.0±2.3)min和(39.0±1.8)min,与FSWL组的平均手术时间[(73.0±4.5)min和(54.0±2.1)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钬激光碎石术对直径≥1 cm的输尿管结石1个月结石排净率为89.5%,高于ESWL的65%,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对直径<1 cm的输尿管结石钬激光碎石术和ESWL的1个月结石排净率分别为92.9%和83.3%,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钬激光碎石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5%(3/80),ESWL组元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对直径≥1 cm的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明显优于ESW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直径<1 cm的结石二者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对直径≥1 cm及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宜首选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而对直径<1 cm及输尿管上段结石宜首选ESWL.

    作者:范敏;严春寅;钟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腹腔持续灌洗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持续灌洗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观察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重症胰腺炎79例,其中24例行综合治疗加腹腔持续灌洗,55例行综合治疗比较两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患者死亡人数、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肺部感染,两者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低血钾、高血糖,两者比较差别元显著意义(P>0.05).结论 腹腔持续灌洗,可有效地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作者:马银萍;陶桂珍;龚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食道覆膜支架治疗食道良恶性病变术后食管瘘(附9例报告)

    目的 总结和探讨食道覆膜支架在食道良恶性病变术后食管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例食道瘘患者均在x线下行覆膜支架置入,其中2例行临时覆膜支架置入,分别于4周及6周后取出.4例胸腔脓肿者同时行闭式引流.结果 所有病例内支架均一次性置入成功,无术中并发症;8例瘘口立刻完全封闭,1例支架置入1周后再次出现吻合口胸腔瘘,经导管瘘口内注入ZT胶和蛋白胶各2 ml,瘘口闭合;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饮食,感染得以控制.结论 食道覆膜支架封堵食道术后各种食道瘘,安全有效、成功率高、无严重并发症,是治疗食道术后食管瘘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绍钦;倪才方;金泳海;邹建伟;马海涛;秦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STV3/STⅢ对判断冠脉病变部位的意义

    目的 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对判断心肌梗死相关动脉和闭塞位置的作用.方法 对8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冠脉造影(CAG)及心电图分析.结果 罪犯血管(IRA)为右冠状动脉者,48例近中端病变中有40例(83%)的心电图为STV3压低/STⅢ抬高<0.5;而左回旋支病变25例中18例(72%)的心电图为STV3压低/STⅢ抬高>1.2.结论 V3导联ST下移与Ⅲ导联ST抬高数值的比值对判断下壁心梗的IRA和闭塞部位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高枫;刘志华;何志松;赵欣;陈弹;蒋廷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肘关节外翻稳定性的解剖与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探讨影响肘关节外翻稳定性的相关解剖学因素.方法 成人上肢尸体标本8侧,解剖观察屈曲-旋前肌群、尺侧副韧带后束、尺侧副韧带前束和桡骨小头解剖特点;另用12侧上肢标本,随机分成两组,两组按不同顺序切断有关的结构,通过特制的生物力学装置,测量两种不同情况下肘关节的外翻稳定性.结果 逐级切断各组内侧结构,其外翻角度增加无显著意义(P>0.05).同时切除桡骨小头,外翻角度达到大,外翻角度增加有显著意义(P<0.05).在止点切断尺侧副韧带前束,外翻角度达到大.桡骨小头切除的同时切断内侧结构尤其是切断尺侧副韧带前束,外翻角度显著增加(P<0.05).结论 肘关节外翻稳定结构主要由桡骨小头和尺侧副韧带来维持,肘关节内侧前臂肌起协同作用.

    作者:孙焕建;徐达强;夏春林;朱文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FLT3突变,FLT3表达水平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意义

    目的 研究FLT3基因长度突变(FLT3-LM)及FLT3受体在初诊AML患者中骨髓单个核细胞(MNC)的表达水平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95例初诊AML患者FLT3-LM,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分析其中68例FLT3的表达水平.结果 初诊AML患者中FLT3-LM阳性率为15.8%;FLT3-LM+存在于AML-M1(3/18),M2(4/24),M3(2/17),M5(5/25),M6(1/4)亚型中(P>0.05);22例ALL和10例正常对照中均未检测到FLT3-LM阳性;FLT3-LM在正常染色体核型组和伴t(15;17)核型异常患者中突变率分别为23.0%(10/52例)和16.7%(2/12例),较其他核型组突变率4.3%(1/23例)高,但无统计学差异;FLT3-LM组与非突变组在年龄,性别,诱导缓解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FLT3-LM阳性患者外周血白细胞高,骨髓原始细胞高(P<0.05).AML患者FLT3表达水平为(11.48%±14.87%),高于10例正常对照组水平(1.10%±0.31%)(P<0.05);FLT3表达水平在12例FLT3-LM+组为(5.86%±6.85%),低于56例非突变组(14.14%±16.25%)(P<0.05);临床资料显示,诱导治疗后缓解组的FLT3表达水平为(5.52%±2.67%),低于非缓解组FLT3表达水平(25.53%±22.60%)(P<0.05).结论 FLT3长度突变是AML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一类突变;突变患者临床特征表现为外周血高白细胞,骨髓高原始细胞;FLT3受体在AML患者单个核细胞中呈高水平表达;FLT3受体高表达与低诱导缓解率有关.FLT3突变与FLT3受水平检测可能有助于白血病诊断,预后判断和靶向治疗.

    作者:杨莉;吴小津;吴德沛;梁建英;常伟荣;朱子玲;冯宇锋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胰腺癌裸鼠皮下瘤模型建立的比较研究

    目的 对胰腺癌裸鼠皮下瘤模型的两种建立方式进行比较.方法 通过瘤块皮下移植法和直接皮下细胞注射法建立裸鼠胰腺癌皮下瘤模型,观察二者的接种阳性率、肿块生长速度、肿块可观察时间、肿块可供实验用时间、瘤体大小(以长径为标准)、肿瘤转移、浸润等情况.结果 二者接种阳性率分别是100%、80%,可观察到肿瘤时间及可供实验(长径≥0.4 cm)时间分别是8 d、16 d及29 d、41 d;生长速度前者快于后者;瘤体4周长径分别是平均约(0.42±0.06)cm、(0.28±0.06)cm;6周分别是平均约(0.75±0.07)cm、(0.52±0.27)cm;均无转移瘤发生,皮肤浸润不明显.结论 两种方法中前者生长速度前者快于后者,形成瘤体大小较一致,有利于后续实验.

    作者:王凤力;李德春;张子祥;谢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