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孕妇血浆Amelogenin基因6bp差异检测对产前胎儿性别的鉴定价值

鹿亚超;朱斌;姜海燕;王丽娟;高锦声

关键词:性别鉴定, Amelogenin基因, 产前诊断, 血浆DNA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可靠性强的非创伤性鉴别胎儿性别的方法.方法根据Amelogenin基因第3内含子在X-Y染色体上6bp的差异,采用PCR技术扩增孕妇血浆游离DNA,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鉴定其基因型,从而判断胎儿性别.结果32例孕妇血浆DNA标本中,19例被诊断为男性,13例被诊断为女性,所得结果与产后胎儿实际性别相比较,符合率为96.88%.结论通过检测孕妇血浆DNA Amelogenin基因6bp差异产前诊断胎儿性别方法可行,结果可靠.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MRI在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膝关节损伤患者148例,经临床证实101例为多发韧带损伤,47例为单发韧带损伤或无韧带损伤.对所有病例均采用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扫描.结果:148例中,MRI诊断与临床诊断完全符合135例,其中阳性94例,阴性41例;MRI检查为阳性而为临床所否定的有6例,另有7例临床证实为多发韧带损伤,而MRI仅提示为单发或出现漏诊,其中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漏诊4例,侧副韧带损伤漏诊3例,无后交叉韧带(PCL)损伤漏诊.该组病例MRI诊断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3%、87.2%,准确率达92.6%.结果表明:MRI能安全、快捷地对各种韧带损伤作出全面而准确的诊断,并可为临床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MRI亦可作为韧带修复以及术后评估的重要依据.但是MRI仍存在局限性,只有与X线检查以及物理检查相结合才能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顾军;董启榕;汪益;沈钧康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复方甘草甜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对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随机配对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复方甘草甜素治疗,对照组采用甘草酸二铵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总胆红素(TBil)、ALT、AST、HA(透明质酸酶)、LN(层粘连蛋白)、Ⅳ-C(Ⅳ型胶原)的改善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e抗原血清转换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可致HBV-DNA一定程度的降低.结果表明,复方甘草甜素可应用于保护肝细胞,预防肝纤维化,对乙肝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江;甘建和;赵卫峰;罗二平;庞中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经腹腔镜手术治疗非寄生虫性肝囊肿13例

    对非寄生虫性肝囊肿13例采用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全组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41个月,症状均有减轻或治愈,无复发.提示在腹腔镜下行肝囊肿开窗术有创伤小、手术快、出血少、效果佳等优点.

    作者:范仁根;田力平;谭友文;林茂松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腹膜后纤维化致肾积水的诊断和治疗(附5例报告)

    回顾分析5例腹膜后纤维化致肾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术前均行静脉尿路造影(IVU)、逆行造影(RP)和CT检查.手术时将输尿管移位于腹腔内4例,另外1例行肾切除.5例随访6~24个月,肾功能均正常,肾积水明显好转.认为IVU、RP、CT或MRI是诊断腹膜后纤维化致肾积水的主要手段,将输尿管移位于腹腔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周守军;侯建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疗效分析

    对12例膝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采用关节镜下骨-骸腱-骨(B-PT-B)重建ACL,挤压螺钉固定.术后获随访3~~48个月,平均23.17个月.结果:术后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转阴.膝关节功能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评定,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关节镜下B-PT-B重建ACL疗效显著.

    作者:张爱国;董启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DR抗原的表达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免疫状态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21例均符合MODS诊断标准,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时段单核细胞CD14+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的百分比.结果MODS患者cD14+单核细胞HLA-DR含量均低于30%,死亡组入院后CD14+单核细胞HLA-DR呈进行性降低,与存活组相比有显著意义(P<0.05),且入院后1 hCD14+单核细胞HLA-DR<10%的患者均死亡.结论MODS患者的免疫状态低下,动态监测CD14+单核细胞HLA-DR的变化对患者的预后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作者:曹一飞;吴允孚;钱毓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KiSS-1基因对卵巢癌细胞HO8910生物学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对卵巢癌细胞株HO8910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含有人KiSS-1基因全长cDNA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KiSS-1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后,转染卵巢上皮癌细胞侏HO8910,观察其KiSS-1 mRNA表达、细胞生长及增殖能力和细胞侵袭力的变化.结果pcDNA3-KiSS-1成功转染HO8910细胞,KiSS-1mRNA表达阳性,而亲本HO8910细胞为阴性.转染目的基因后细胞生长曲线、软琼脂克隆形成率等与未转染之细胞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细胞侵袭能力明显下降(P<0.01),穿透Matrigel膜细胞数较未转染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KiSS-1基因对卵巢上皮癌细胞HO8910的生长、增殖能力无影响,但可抑制其侵袭能力.

    作者:张弘;林其德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医舌诊计算机化舌下络脉特征撷取及分析

    舌下络脉诊断为中医断症之重要依据,舌下络脉诊断焦点集中于舌背部位,因此舌下络脉诊断自动化系统首先必须从患者下半脸部影像中撷取舌背部位,藉由分析舌背边缘和嘴唇、脸部皮肤、牙齿、口腔等不同部位彩色分量间的相对值差异,得到一强化对比影像以区隔不同部位,将强化后数值对应到灰阶范围0至255之间,增加其动态范围,即可增强舌背边缘和嘴唇、皮肤之间的对比,再以边界检测法寻找舌背边界,接着同样利用彩色分量间相对值差异并辅以色调与亮度特性,将舌下络脉分离出来,并撷取舌下络脉长度、宽度、色泽及络脉分支等特征;后运用模糊理论以Fuzzy C-Means Clustering算法,将各项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针对血瘀症计算病症程度深浅,作为中医师断症时之参考依据.

    作者:郑舜仁;蒋依吾;陈建仲;林宏任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糖尿病肾病与炎症因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对20例2型糖尿病患者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Ⅰ-1)),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起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用放射免疫法、苦味酸法分别测定反映肾功能的标志物α1-微球蛋白(α1-MG)、肌酐(Cr),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2型糖尿病患者PAi-1、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01),且α1-M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Cr水平患者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相关性分析显示:PAI-1与α1-MG呈显著正相关(r=0.730,P<0.001),而与Cr值无明显相关性(r=0.052,P>0.05);hsCRP与α1-MG呈显著正相关(r=0.586,P<0.01),而与Cr值无明显相关性(r=0.019,P>0.05).此外,PAI-1与hsCRP又呈显著正相关(r=0.776,P<0.001).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高凝、低纤溶及炎症反应状态,有进一步合并糖尿病肾病的危险性;PAI-1、hsCRP均与肾脏损害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诊断DN的敏感指标,并可监测DN的发展,两者互为关联,共同介导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作者:郑焱;王进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IL-10对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和CD95作用的初步探讨

    目的检查急性脊髓损伤(SCI)后细胞凋亡及CD95的表达,初步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对大鼠SCI后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方法将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损伤组(n=30)、治疗组(n=12).使用改良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分别手术后4 h、8 h、24 h、72 h及7 d处死并取材(每时间点n=6).治疗组损伤后30 min给予IL-10.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及凋亡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对损伤脊髓组织进行检测.结果损伤后4 h,损伤段灰质可见CD95及TUNEL阳性细胞.CD95阳性细胞表达于8 h达高峰;TUNEL阳性细胞于24~72 h达高峰.TUNEL阳性细胞主要见于神经元及胶质细胞,以胶质细胞为主.IL-10治疗组的TUNEL阳性细胞数在8 h、72 h明显减少;免疫组化检测CD95表达降低.正常组未见CD95及TUNEL阳性细胞表达.结论SCI后CD95的表达可能在SCl后诱导细胞凋亡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早期应用IL-10能干预SCI后的细胞凋亡,但不减少CD95的表达.

    作者:周华;刘华;黄坚;吴思荣;肖接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载脂蛋白M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肝内载脂蛋白M(apo M)mRNA及血浆apoM的表达.方法将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对照组)进腹后仅分离十二指肠韧带,不阻断血流;IR1组灌注0.5 h;IR2组缺血60 min后再灌注1.0 h;IR3组缺血60 min后再灌注2.0 h、IR4缺血60 min后再灌注3.0 h.在各时间点活杀大鼠,检测血浆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肝组织病理变化、血浆apoM蛋白及肝组织apoM mRNA.结果血浆ALT的水平随着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肝组织损伤随着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肝组织apoMmRNA的表达则先有一过性下降(IR1组),此后随着灌注时间的延长其表达明显增强.血浆apoM蛋白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其表达的上升有相应的滞后(IR2组).结论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肝脏apoM mRNA的表达和血浆蛋白水平有迅速、明显的变化,提示apoM可能具有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特性.

    作者:许贤林;叶启发;何小舟;张晓膺;罗光华;朱江;NING Xu;巢志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胎儿窘迫产妇血清褪黑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选择120例阴道分娩产妇,其中60例产程分娩中有胎儿窘迫(胎窘组),60例无胎儿窘迫(正常组).每组根据新生儿出生时间分为两个亚组:日间组(9:00~21:00)和夜间组(21:00~9:00),各30例.两组产妇均在分娩时抽取静脉血3 ml,提取血清1 ml,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褪黑激素(melatonin,MT)浓度.结果:胎窘组和正常组的MT值均呈现昼低夜高的现象(两组均P<0.01),胎窘组的日间组MT值较正常组的日间组MT值高(P<0.05),而胎窘组的夜间组MT升高较正常组的更明显(P<0.01).结果表明:正常分娩和胎窘分娩的产妇MT均呈现昼低夜高的分泌规律.胎窘时MT分泌增加,尤其夜间分娩者.这种变化可能与产妇的应激性提高,产生MT,以增强胎儿抗缺氧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有关.

    作者:史明;钱志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和p1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yclinD1和p16在50例胃癌和24例慢性胃炎中的表达.结果:50例胃癌中,cyclinDl的阳性表达率为64%(32/50),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44%(22/50).24例慢性胃炎中,cyclinD1的表达率为0,p16的表达率为100%.高分化腺癌中cyclinD1的过表达率为38.5%(5/13),低分化腺癌中为90.9%(20/22),两者差异显著(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的cyclinD1过表达率为73.1%(19/26),无淋巴结转移组为54.1%(13/24),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分化腺癌中p16的表达率为76.9%(10/13),低分化腺癌为27.3%(6/22),两者差异显著(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的p16的表达率为30.8%(8/26),无淋巴结转移组的为58.3%(14/24),两者有差异(P<0.05).认为cyclinD1的过表达和p16的缺失两者可能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cyclinD1和p16作为反映胃癌病理学特点的参考指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顾凤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孕妇血浆Amelogenin基因6bp差异检测对产前胎儿性别的鉴定价值

    目的建立一种可靠性强的非创伤性鉴别胎儿性别的方法.方法根据Amelogenin基因第3内含子在X-Y染色体上6bp的差异,采用PCR技术扩增孕妇血浆游离DNA,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鉴定其基因型,从而判断胎儿性别.结果32例孕妇血浆DNA标本中,19例被诊断为男性,13例被诊断为女性,所得结果与产后胎儿实际性别相比较,符合率为96.88%.结论通过检测孕妇血浆DNA Amelogenin基因6bp差异产前诊断胎儿性别方法可行,结果可靠.

    作者:鹿亚超;朱斌;姜海燕;王丽娟;高锦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β-catenin、c-myc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大肠癌中β-catenin蛋白与癌基因蛋白c-myc的相互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0例正常大肠黏膜、15例大肠腺瘤、43例大肠癌组织中β-catenin、c-my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β-catenin在正常大肠黏膜为胞膜表达,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组织中β-catenin呈胞质/核异位表达,c-myc为胞核阳性;β-catenin和c-myc在大肠癌中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腺瘤(P<0.05);大肠癌中c-myc的表达与β-catenin正相关.结论β-catenin从胞膜转移到胞质/核可能是大肠癌发生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大肠癌中c-myc的表达依赖于β-catenin的异位表达,β-catenin在大肠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曹益;陈同钰;陈元栋;冯一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NF-κB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测定大鼠胰腺炎腺泡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的含量,探讨NF-κB对TNF-α的调控作用及其在胰腺炎病情变脂中的作用.方法将63只SD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轻型胰腺炎症组和PTCD药物干预组,用改进的AHO法复制胰腺炎模型.分别于术后6h、12h、24h用HE病理观察胰腺病变程度、免疫组化测定胰腺组织NF-κB、放免法测定血清TNF-α.结果重症胰腺炎组可见腺泡坏死、出血,轻型组和干预组仅见组织水肿,无明显出血及坏死.重症组各时间段NF-κB、TNF-α的检测结果较其他各组显著增高(P<0.05),PTCD可有效抑制NF-κB的激活,从而减轻胰腺炎病变程度.结论NF-κB有诱导产生TNF-α的作用,在胰腺炎病变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通过抑制NF-kB的活化可显著减轻胰腺炎的病变程度.

    作者:吴宝强;秦锡虎;江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15d-PGJ2抑制LPS对巨噬细胞的毒性作用

    目的探讨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PGJ2)作用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巨噬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加入LPS(终浓度为10 μg/ml)的同时加入终浓度为2μg/ml的15d-PGJ2,用MTT法检测巨噬细胞活力;用硝酸还原酶法测一氧化氮(NO)的浓度.结果巨噬细胞经LPS(10μg/ml)处理后,于24 h开始MTT值明显下降,与对照组、15d-PGJ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LPS+15d-PGJ2组与其他3组相比,MTT值在48 h后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LPS组NO在前24 h内释放明显增多,高于对照组、15 d-PGJ2组和LPS+15d-PGJ2组(P<0.05),24h后NO释放减少.LPS+15d-PGJ2组NO的释放在24h后均高于对照组和15d-PGJ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5d-PGJ2能部分拮抗10μg/ml LPS对巨噬细胞的毒性作用,可能与NO的产生有关.提示15d-PGJ2可作为维持巨噬细胞活性药物,以防止内毒素诱导的免疫损伤.

    作者:马志敏;董吉祥;汪寅;谢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影响胃癌临床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回顾分析18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等因素与生存率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本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3.6%、41.2%,手术死亡率为4.8%.肿瘤直径大于4 cm者、年龄小于40岁者、浸润超过粘膜下肌层者、远处淋巴结转移者、未分化型者、术前血清白蛋白小于30g/L者,其3年、5年生存率均较低.结果表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周江;徐峰;张海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重组人sCD40L功能性片段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目的克隆sCD40L功能性片段(E107-L261)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体系进行表达.方法从CD40L胞外段全长基因通过PCR方法扩增出sCD40L功能性片段(E107-L261)的基因,并在其N端融合6个组氨酸(His);经PCR、酶以及DNA测序证实;将融合得到的sCD40L基因插入pET30a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体系进行诱导表达.结果构建了pET30a-sCD40L原核表达载体;将转化菌BL21(DE3)诱导表达后经SDS-PAGE电泳以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显示在18kd处有sCD40L功能性片段(E107-L261)的高效表达.结论sCD40L功能性片段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为进一步研制其同源三聚体形式的功能性重组蛋白奠定了基础.

    作者:周璇;黄勇;郑璐;庄羽美;周桓;张学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踝部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48例诊治分析

    为进一步提高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部骨折的诊治水平,结合近年踝部解剖、生物力学的进展对48例患者的诊治过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按照Lauge-Hansen分类,手术治疗38例,随访10月~16个月,按照weber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3.3%.认为对伴下胫腓分离的踝部骨折脱位应早期治疗,强调外踝和腓骨的复位、恢复腓骨长度、防止旋转、及时处理后踝复位稳定、正确地修复下胫腓联合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

    作者:寇玉相;唐天驷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