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斌
报告5例闭孔疝,均为老年女性,瘦弱体型,以不完全肠梗阻为首发症状.腹部平片均提示肠梗阻,B超检查未能提示梗阻原因,2例腹部CT检查示闭孔内幽闭的肠管从而确诊,余均经剖腹探查后确诊.术后并发症较多,治愈4例,死亡1例.认为闭孔疝术前诊断率极低,病死率较高,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腹部CT检查是闭孔疝重要的诊断手段,对老年患者不明原因肠梗阻,常规行急诊CT检查,将显著提高闭孔疝的术前诊断率,有效降低病死率.
作者:李国强;邢春根;纪建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采用761块腹部任意型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SVNF),移位修复手、前臂及上臂皮肤软组织缺损712例.断蒂时间为术后10~21 d.结果761块皮瓣完好存活749块,部分坏死9块,完全坏死3块.523例患者540块SVNF 获随访2个月~7年,肤色满意,质地柔软,滑动性良好,保护性感觉恢复.提示腹部SVNF具有设计随意、操作简单、断蒂早、感觉恢复快、供区隐蔽等优点,是修复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简单而较为理想的皮瓣.
作者:贺楚宇;陆兴安;唐举玉;李波;刘俊;谢松林;刘鸣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院1999~2002年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干开放性骨折36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子红;王建伟;周锦年;缪伟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对58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RSV组)及20名正常儿童(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的比例,ELISA方法及多标记免疫分析系统检测血清IL-4和INF-γ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RSV组与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和CD8无明显差异(P>0.1),CD4/CD8比值RSV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血清IFN-γ两组无明显差异(P>0.1);IL-4和IL-4/IFN-γ RSV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P<0.05和P<0.02).表明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存在T细胞亚群变化(CD4/CD8比值增高);以IL-4为代表的Th2类细胞因子表达和释放增多,导致Th1/Th2免疫反应失衡.这与支气管哮喘有相似变化,提示两者的发病机制存在一定的联系.
作者:黄莉;季伟;周卫芳;朱灿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对临床综合诊断为肺栓塞的11例患者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发现右心负荷过重改变9例,肺动脉高压10例,未发现右房、右室和肺动脉主干内血栓.表明超声心动图可提供右心负荷过重、肺动脉高压等间接征象,对肺栓塞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赵彩明;杨俊华;杨向军;宋建平;蒋廷波;惠杰;王育林;徐苏丹;王惠芬;周炳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提高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对胸腰椎骨折的复位固定效果,简化操作,使其更符合脊柱生物力学原理. 方法采用7具成人胸腰椎脊柱固定标本,造成椎体骨折,用自行研制的火炬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加以固定,应用应力分析方法与其他椎弓根内固定器械作对比.结果自行研制的火炬(Torch)椎弓根内固定器械与SF在强度、刚度、稳定性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比Dick明显优越(P<0.05),在实验中显示其操作简便性.结论火炬椎弓根内固定器械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生物力学性能优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蒋定华;许立;王以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院自2000年3月至今,采用经电视胸腔镜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行肺叶切除45例,现将麻醉处理总结如下.
作者:仇正平;谢红;李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松果体钟基因Clock表达是否存在内源性昼夜节律.方法持续黑暗(DD)光制下饲养SD大鼠8周后,在一昼夜内每隔4 h采集松果体组织,提取总RNA,进行竞争性定量RT-PCR,测定不同昼夜时点(CT)样品中Clock mRNA的相对表达量,用余弦函数获取节律参数,并经振幅检验分析是否存在昼夜节律.结果松果体Clock基因mRNA的表达呈现内源性节律振荡变化(P<0.05),峰值和谷值分别位于CT17和CT5,峰值相位-253.03±15.51,振幅0.30±0.10,中值0.87±0.09.结论 Clock基因在大鼠松果体中存在明显的内源性昼夜节律表达.
作者:王国卿;杜玉珍;童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回顾性分析30例老年无痛性心肌梗死(A组)和75例老年有痛性心肌梗死(B组) 的临床资料.结果:A组和B组中>80岁者分别占80%和24%;A组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者分别占70%、36.67%,B组分别占48%、 8.0%;两组病死率分别为23.33%、10.67%(均P<0.01).提示老年无痛性心肌梗死平均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较多,病死率较高.
作者:葛正中;陆锦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与传统的压陷式眼压计--Schiotz眼压计相比,非接触式眼压计因其方便、元污染、安全等优越性已在我科临床工作中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
作者:钟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分析30例肩关节疼痛患者的MRI检查资料,所有病例MRI检查均作SE/T1WI、TSE/T2WI及STIR扫描.比较STIR序列与SE/T1WI、TSE/T2WI序列在肩袖损伤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诊断肩袖完全撕裂6例,部分撕裂14例,肩袖结构完整10例.提示MRI各序列检查对肩袖损伤的诊断价值高,能很好地显示病变部位和组织成分变化;相对SE或TSE序列而言,STIR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肩袖损伤检出的敏感性.
作者:朱建兵;黄文才;杨晓春;沈钧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索建立原位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以用于检测ppGalNAcT-2在细胞株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原位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ppGalNAcT-2的表达.结果胃癌细胞株 SGC-7901中ppGalNAcT-2表达有差异,在细胞株中约有30%的细胞表达.结论原位逆转录PCR技术用于探索 ppGalNAcT-2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是可行的,它有助于对ppGalNAcT-2功能的进一步了解.
作者:胡笳;徐爱华;莫建华;周迎会;吴士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枕颈融合内固定方法.方法 17例患者(齿状突骨折1例,C1、C2肿瘤16例)经颈椎椎弓根内固定行枕颈融合,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17例患者平均随访2年3个月,均固定良好.结论经颈椎椎弓根内固定行枕颈融合只要术前、术中精确定位,仔细操作,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志明;杨惠林;袁锋;唐天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测定在鉴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分别测定76例ITP患者、41例SLE患者及50名正常人血清中的AECA水平. 结果 SLE组、ITP组患者的血清AEC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LE组患者的血清AECA水平显著高于ITP组(P<0.01). 结论 AECA的测定对鉴别ITP和SLE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作者:庄茜;庞爱明;赵益明;阮长耿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再生丝素膜对鼠胚真皮层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静置贴壁培养法在再生丝素膜上体外培养鼠胚真皮层成纤维细胞,并用活细胞计数法及MTT比色法观察再生丝素膜对细胞的形态、功能和生长的影响.结果再生丝素膜对鼠胚真皮层成纤维细胞的贴壁能力和形态及其代谢功能未见明显改变,也未见明显毒性,并能支持细胞正常生长,呈现正常的生长繁殖曲线.结论再生丝素膜对鼠胚真皮层成纤维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作者:谢宇锋;盛伟华;龚爱华;缪竞诚;杨吉成;李明忠;卢神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P-、L-选择素在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规律,探讨P-、L-选择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72只雄性SD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缺血2 h再灌注2 h、3 h、4 h、6 h、12 h、24 h、48h组,采用尼龙线栓塞法建立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P-、L-选择素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未见P-、L-选择素的表达.P-选择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3 h出现少量表达,12 h达高峰,48 h仍有表达;L-选择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2 h出现少量表达,6 h达高峰,24 h仍有表达.结论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P-、L-选择素表达明显上调,提示两者介导了白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
作者:张世明;孙雪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D-二聚体(DD)的变化,了解它们在糖尿病血管病变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3名正常人血浆NO、vWF和DD水平.结果糖尿病(无并发症)患者血浆NO水平( 47.64±18.38 μmol/L)明显低于正常人(75.49±15.66 μmol/L,P<0.01), vWF水平[(49.46±7.93)%]明显高于正常人[(23.69±3.63)%,P<0.01],DD水平(1.03±0.09 mg/L)明显高于正常人(0.25 ±0.36 mg/L );糖尿病并发肾病患者血浆vWF水平[(109.46±12.93)%]明显高于糖尿病无并发症者[(49.46±7.93)%,P<0.01].结论血浆NO、vWF及DD水平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在糖尿病的临床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血浆vWF水平有可能是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的早期预测指标.
作者:沈文红;沈蕾;胡晓慧;阮长耿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对643例小儿病毒性肝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原检测,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HBVDNA和尿巨细胞病毒(CMV)DNA.结果:门诊383例HAV、HBV分别为 68.1%、19.6%;住院260例分别为8.1%、59.2%.提示小儿病毒性肝炎主要致病原为HAV和HBV,门诊以HAV为主,住院以HBV为主,且4~6岁组感染比例高.
作者:尤海章;陆重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分析16例垂体卒中的X线、CT、MRI表现,对比它们诊断垂体卒中的特点.其中行X线检查4例;CT平扫+增强14例,2例仅做平扫;MR平扫+增强10例,6例仅做平扫.结果X线检查呈蝶鞍扩大3例,双鞍底1例.CT检查中,1例平扫表现为偏心性斑片状高密度影,增强后余部均匀强化;3例平扫呈斑片状高密度影,增强后无强化区面积大于平扫所见高密度区;10例呈均匀密度,增强后呈环形强化;2例未做增强者,1例见局限性低密度区,1例见一液平.MRI检查中,1例T1WI等信号环绕中央高信号,T2WI低信号;7例T1WI、T2WI均高信号;5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1例见1个有液平的囊性病灶;2例高低混杂信号.临床表现有2例无突发史.提示MR可明确辨别瘤体的占位情况,估计亚急性出血的新旧程度,MR增强并无补充诊断意义.
作者:侯刚;郭亮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分析18例多发伤引起MODS的相关因素.18例中死亡12例,病死率66.7%.认为把治疗重点放在原发病的处理上,严格控制第2次打击,保护胃粘膜屏障,是控制多发性创伤引起MODS发生的关键环节.
作者:沈敏慎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