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楚宇;陆兴安;唐举玉;李波;刘俊;谢松林;刘鸣江
目的研究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测定在鉴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分别测定76例ITP患者、41例SLE患者及50名正常人血清中的AECA水平. 结果 SLE组、ITP组患者的血清AEC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LE组患者的血清AECA水平显著高于ITP组(P<0.01). 结论 AECA的测定对鉴别ITP和SLE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作者:庄茜;庞爱明;赵益明;阮长耿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对643例小儿病毒性肝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原检测,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HBVDNA和尿巨细胞病毒(CMV)DNA.结果:门诊383例HAV、HBV分别为 68.1%、19.6%;住院260例分别为8.1%、59.2%.提示小儿病毒性肝炎主要致病原为HAV和HBV,门诊以HAV为主,住院以HBV为主,且4~6岁组感染比例高.
作者:尤海章;陆重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采用床旁调查和住院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住院患者756例,查出院内感染52例58例次,现患率6.9%,例次率7.7%.感染部位前三位依次为下呼吸道、泌尿道和伤口.
作者:吴旭琴;刘月秀;吴影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痔脱垂经事器直肠下端粘膜不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逐步得到推广应用[1,2].
作者:谢于;赵宏;李德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克隆大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全长基因,构建真核细胞表达质粒.方法从孕17 d大鼠胚胎脑组织中提取RNA,参照分子克隆指南,合成cDNA第1、2链,加入引物PCR扩增目的基因,与 pcDNA3质粒连接,构建表达质粒.结果提取的总RNA经纯化后电泳出现18 s和28 s两条带,PCR扩增的目的基因为630 bp大小的条带,测序结果为633 bp.结论正确地克隆了大鼠GDNF基因全序列,为进一步获得重组活性的GDNF蛋白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运良;张志琳;包仕尧;石向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分析1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特点、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其中17例行保守治疗,1例手术治疗无效后继续保守治疗,结果均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0.9 d.提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病机制以肠道功能障碍为主,多发生于术后1~2周,宜采用保守治疗.
作者:陈彦;汪良;朱兴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一种常见的神经介导性晕厥.发病时,血管扩张、心率骤降,导致心输出量明显降低,血压下降,可突然发生晕厥或晕厥前状态.本文报道1例VVS患者经药物治疗无效,进行双腔起搏治疗.
作者:陈文;蒋廷波;刘志华;蒋文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用Wolter钢板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17例,其中新鲜脱位14例,陈旧性脱位3例.所有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周开始活动肩关节,6周内绝大部分达正常范围.随访6~12个月,按Karlsson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达92.9%.表明用Wolter钢板治疗Ⅲ型肩销关节脱位,固定牢靠,安全,方便,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圣兵;姜为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肿瘤凋亡调控基因Fas/APO-1、bcl-2在胆囊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28例胆囊癌及其癌旁组织、20例胆囊息肉和腺瘤组织检测基因Fas/APO-1、bc1-2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胆囊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结果胆囊癌组织中bc1-2表达率与癌旁组织、息肉和腺瘤组织相比显著增高,而Fas/APO-1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bc1-2蛋白表达率在高、中分化组中明显低于低、未分化组,NevinⅠ、Ⅱ、Ⅲ期低于Ⅳ、Ⅴ期,而Fas/APO-1蛋白表达则相反(均P<0.05).结论 bc1-2为胆囊癌细胞凋亡抑制基因,而Fas/APO-1则为促进基因,两者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颜鸣;吴晓阳;李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对临床综合诊断为肺栓塞的11例患者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发现右心负荷过重改变9例,肺动脉高压10例,未发现右房、右室和肺动脉主干内血栓.表明超声心动图可提供右心负荷过重、肺动脉高压等间接征象,对肺栓塞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赵彩明;杨俊华;杨向军;宋建平;蒋廷波;惠杰;王育林;徐苏丹;王惠芬;周炳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提高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对胸腰椎骨折的复位固定效果,简化操作,使其更符合脊柱生物力学原理. 方法采用7具成人胸腰椎脊柱固定标本,造成椎体骨折,用自行研制的火炬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加以固定,应用应力分析方法与其他椎弓根内固定器械作对比.结果自行研制的火炬(Torch)椎弓根内固定器械与SF在强度、刚度、稳定性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比Dick明显优越(P<0.05),在实验中显示其操作简便性.结论火炬椎弓根内固定器械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生物力学性能优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蒋定华;许立;王以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索JAK/STAT途径活化与细胞增殖和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表达内源性GM-CSF受体的TF-1细胞,观察细胞增殖与凋亡;建立免疫沉淀和Western blot印迹方法,检测经GM-CSF 100 ng/ml瞬时诱导的TF-1细胞信号蛋白JAK2和STAT3酪氨酸磷酸化情况.结果经过GM-CSF刺激,细胞不但免于凋亡,TF-1细胞还呈现剂量与时间信赖性的增殖反应.当耗竭细胞因子6~12 h后,倒置显微镜下TF-1细胞呈现折光性改变,细胞开始凋亡,呈现凋亡特征性形态改变和出现DNA梯形条带,而加入0.1 ng/ml的GM-CSF,TF-1细胞即开始进入增殖状态,提示GM-CSF对细胞具有凋亡保护作用.经过100 ng/ml GM-CSF的瞬时诱导,在分子量130 kd区域见到JAK2蛋白条带,显示GM-CSF可诱导TF-1细胞磷酸化JAK2表达;而在分子量90 kd区域未见到STAT3蛋白条带,显示无磷酸化STAT3表达;而未经GM-CSF诱导的TF-1细胞,既无磷酸化JAK2也无磷酸化STAT3表达.结论 GM-CSF为TF-1细胞增殖诱导和凋亡保护所必需;GM-CSF诱导的TF-1细胞生物学效应涉及到胞浆信号分子JAK2磷酸化而非STAT3磷酸化.
作者:谌登兵;张日;夏学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D-二聚体(DD)的变化,了解它们在糖尿病血管病变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3名正常人血浆NO、vWF和DD水平.结果糖尿病(无并发症)患者血浆NO水平( 47.64±18.38 μmol/L)明显低于正常人(75.49±15.66 μmol/L,P<0.01), vWF水平[(49.46±7.93)%]明显高于正常人[(23.69±3.63)%,P<0.01],DD水平(1.03±0.09 mg/L)明显高于正常人(0.25 ±0.36 mg/L );糖尿病并发肾病患者血浆vWF水平[(109.46±12.93)%]明显高于糖尿病无并发症者[(49.46±7.93)%,P<0.01].结论血浆NO、vWF及DD水平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在糖尿病的临床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血浆vWF水平有可能是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的早期预测指标.
作者:沈文红;沈蕾;胡晓慧;阮长耿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三磷酸腺苷敏感性K+通道开放剂(PCOs)Pinacidil 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在改良Langendorff 模型上,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St.Thomas 液(对照组)及经10 μmol/L Pinacidil 强化的St. Thomas液(Pinacidil组)两种停跳液进行低温缺血/再灌注大鼠离体心脏实验.离体心脏缺血90 min,再灌注15 min后观察缺血前、后心率(HR)、左室收缩高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大压力变化速率(±dp/dtmax)的变化,用RT-PCR方法检测心肌组织eNOS-mRNA和iNOS-mRNA的表达变化,通过凝胶图象分析系统对RT-PCR产物电泳条带进行密度分析.结果 Pinacidil组心功能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eNOS明显升高(P<0.01),iNOS下降(P<0.05).结论 Pinacidil作为新的有效的停跳液成分可增强St. Thomas 液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许一鸣;章臣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将24例髋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2例.A组采用自体血回收机回收术野出血,经过滤、离心、净化、清洗后,以洗涤红细胞的形式回输; B组完全输注库存血补充失血.记录回输血量及库存血输血量.结果:A组平均每例回收浓缩红细胞600 ml,除1例髋关节置换翻修患者因术中失血较多,输入400 ml血浆外,其余患者均未输库存血; B组平均每例输库存血550 ml.两组比较,A组共节约用血6000 ml.表明术中自体血回输是髋关节手术安全有效的补充失血的方法,对减少输库存血的机会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吴学东;赵建华;方志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采用761块腹部任意型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SVNF),移位修复手、前臂及上臂皮肤软组织缺损712例.断蒂时间为术后10~21 d.结果761块皮瓣完好存活749块,部分坏死9块,完全坏死3块.523例患者540块SVNF 获随访2个月~7年,肤色满意,质地柔软,滑动性良好,保护性感觉恢复.提示腹部SVNF具有设计随意、操作简单、断蒂早、感觉恢复快、供区隐蔽等优点,是修复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简单而较为理想的皮瓣.
作者:贺楚宇;陆兴安;唐举玉;李波;刘俊;谢松林;刘鸣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分析17例20个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干骺端纤维性缺损(MFD)的X线表现.结果表明典型的MFD表现为干骺端纵向生长的局限性骨皮质缺损,境界清晰,可有骨嵴及硬化边缘.该病有自愈倾向,亦可长期存在.
作者:吴林全;邢伟;俞胜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将74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苯那普利治疗组(36例)和苯那普利合用缬沙坦组(38例),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测定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浆AngⅡ、ALD和NE水平,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1)苯那普利治疗后血浆NE水平明显降低,LVEF明显增高(均P<0.01);而血浆AngⅡ、ALD水平改变不大;(2)苯那普利加缬沙坦治疗后血浆NE、ALD水平明显降低,LVEF明显增高(均P<0.01),而血浆AngⅡ水平改变不大;(3)组间对比发现,苯那普利合用缬沙坦能更有效地降低血中NE、ALD的水平(均P<0.01),提高LVEF,且AngⅡ水平亦较单用苯那普利组明显下降(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都能提高CHF患者的LVEF,改善心功能;联合用药组在降低NE、AngⅡ和ALD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单用苯那普利组.
作者:金恒;华守明;刘志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松果体钟基因Clock表达是否存在内源性昼夜节律.方法持续黑暗(DD)光制下饲养SD大鼠8周后,在一昼夜内每隔4 h采集松果体组织,提取总RNA,进行竞争性定量RT-PCR,测定不同昼夜时点(CT)样品中Clock mRNA的相对表达量,用余弦函数获取节律参数,并经振幅检验分析是否存在昼夜节律.结果松果体Clock基因mRNA的表达呈现内源性节律振荡变化(P<0.05),峰值和谷值分别位于CT17和CT5,峰值相位-253.03±15.51,振幅0.30±0.10,中值0.87±0.09.结论 Clock基因在大鼠松果体中存在明显的内源性昼夜节律表达.
作者:王国卿;杜玉珍;童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外伤性颅内血肿急诊开颅术中、术后发生迟发性后颅窝血肿,由于病情隐匿,发展迅速,故致死致残率高.近8年来,我们加强了对脑外伤患者的病情观察,在急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中、术后发现非手术区迟发性血肿46例,其中发生在后颅窝9例.
作者:刘玉泉;朱小平;马越捷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