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23例临床分析

戴海文;严静;虞意华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预防, 治疗, 院内感染
摘要:对该院1997年11月~2002年6月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为39.4%,123例VAP患者中痰中细菌检出率为93.5%,其中革兰阳性(G+)菌17.2%,革兰阴性(G-)菌72.0%,霉菌10.7%;病死率为26.0%.认为VAP是机械通气患者病死率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持续性声门下分泌物引流、尽量不使用抗酸剂以及胃肠促动力药物应用可预防VAP的发生.选择合理抗生素、争取早日脱机,避免多重耐药菌株生长是减少VAP病死率的有效措施.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iNOS、p53在头颈部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p53蛋白在头颈部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50例不同病理分化程度、临床分期的头颈部癌组织、癌旁组织及10例喉乳头状瘤、2例甲状腺腺瘤、7例正常头颈部粘膜中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的表达.采用SABC 法测定组织中p53的表达.结果头颈部癌组织iNOS mRNA阳性表达率为82.00%,较对照组癌旁组织(20.00%)、良性肿瘤组(41.67%)、正常人组(0/7)明显增高(P<0.0001, P<0.005,P<0.0001),有淋巴结转移组(21/22)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71.43%)(P<0.05);喉癌组、其他头颈肿瘤组阳性率分别为85.00%、70.00%,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iNOS mRNA阳性表达与T分级呈正相关(T1~T2为70.83%,T3~T4为92.31%,P<0.05);与细胞分化程度呈负相关(G1 66.7%, G2 91.67%, G3 90.00%,P<0.05);与生存率呈负相关(P<0.05).p53的阳性率为55.00%,且与iNOS mRNA表达呈正相关.结论头颈部癌组织中存在iNOS,iNOS mRNA表达与p53表达呈正相关.它可能通过合成一氧化氮(NO)在分子水平参与了头颈部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舒畅;杜晓东;王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海藻硫酸多糖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目的建立一套从褐藻中提取海藻硫酸多糖(SP)简单可行的工艺流程.方法采用乙醇分级提取和Sevage去除蛋白的方法分离、纯化SP,并用Molish反应、Fehling反应、茚三酮法和硫酸基法等鉴定SP产品,用苯酚硫酸法测定SP产品中的糖含量,硫酸基法测定SP产品中的硫酸基含量.结果从褐藻中得到了SP产品,其得率为3%,SP产品的总糖含量高达85.4%,硫酸基含量为5.3%.结论我们建立的SP制备工艺流程简单可行,所得产品确系硫酸酯化的海藻多糖.

    作者:强亦忠;王崇道;邵源;吴可;丛建波;孙存普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与血压、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WHR)及血脂、血尿酸等因素的关系.方法测定68例高血压患者及48名正常人的血清瘦素浓度、血压、人体测量变量值及生化指标.血清瘦素用ELISA法测定.结果 (1)两组血清瘦素浓度无显著性差别(P>0.05),肥胖者血清瘦素浓度显著于非肥胖者(P<0.001),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01);(2)高血压组血清瘦素与BMI、血尿酸(URIC)、总胆固醇(TC)、腰围、臀围、WHR显著正相关;经多元回归分析,血清瘦素浓度的影响因素为性别、BMI、URIC、WHR.结论血清瘦素浓度与血压、年龄无关,而与BMI、腰围、臀围、WHT、URIC显著相关.

    作者:徐文新;卢国元;李声宏;柴华旗;侯宝元;钱永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能力比对试验对不同仪器测定结果的相关校正

    用同一份新鲜混合血清在3台仪器上分别测定电解质(K+、Na+ 、CL-)和总二氧化碳(TCO2)浓度并计算3台仪器的精密度,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台仪器的精密度均良好(CV<2.5%);3台仪器测定的Na+、Cl-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K+和TCO2无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以常规生化仪的测定结果为标准对其他两台仪器进行相关校正,消除基质效应是可行的.

    作者:张萍;宋红蕾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阿米卡星治疗粒细胞减少伴发热33例疗效观察

    随机分组观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阿米卡星对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疗效,结果发现,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组72 h体温恢复正常的比率(54.5%)高于头孢噻肟组(25.8%),提示在严重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治疗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阿米卡星有良好疗效.

    作者:谭洁;李汉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188Re近距离辐射正常食管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特点

    目的观察188Re食管支架腔内近距离辐射动物食管组织学形态变化,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用约克白猪,分222 MBq、444 MBq和对照支架分别置入食管照射.于照射后1、3周取食管组织标本作DNA含量分析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222 MBq支架动物7 d食管标本DNA分析亚二倍体含量为4.23%,21 d为3.61%.444 MBq、7 d食管组织亚二倍体含量为9.74%,21 d为6.54%,与对照组(2.46%、2.23%)差异显著(P<0.01).病理组织形态观察,222 MBq、7 d食管黏膜炎性改变点状坏死,21 d炎症变化较轻,见组织修复、少量纤维增生.444 MBq、7 d食管黏膜严重炎症,广泛灶状坏死,并且有肌肉层损伤,21 d仍可见黏膜片状坏死性损伤及组织修复性纤维化增生.结论 188Re β源放射性食管支架对食管表浅组织具有明显的电离辐射效应.单次辐射(吸收)剂量小于444 MBq可减轻食管肌层组织的放射反应.

    作者:王震吾;楚建军;赵涤非;章国芬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丽科伟治疗急性疱疹病毒性脑炎45例效果观察

    对45例急性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应用丽科伟治疗,结果38例治愈,4例好转,3例无变化,好转率为84.4%.未发现明显副作用.认为丽科伟是一种高效、副作用少的治疗急性疱疹病毒性脑炎的药物.

    作者:孙惠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CT表现

    收集CT复查证实的外伤迟发性颅内血肿57例,分析其首次CT检查及复查CT的CT影像特点.结果:首次CT检查主要异常表现包括:(1)局限性脑实质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不清27例;(2)蛛网膜下腔出血41例;(3)局部轻度占位效应20例;(4)颅底骨折6例;(5)气颅5例.提示脑外伤后首次CT检查,出现局部脑实质密度减低、灰白质界面分界不清、蛛网膜下腔出血、占位效应、颅底骨折、颅内积气,则此损伤可能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应及时复查CT.

    作者:胡蓓西;吉芸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63例无颅神经征鼻咽癌的CT表现分析

    分析1999年~2002年间该院收治的63例无颅神经征表现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和CT影像学资料.结果:63例鼻咽癌中,9例(14.3%)有颅底侵犯,4例(6.3%)出现茎突后间隙侵犯,无1例发现海绵窦侵犯.认为鼻咽癌患者临床上若无颅神经征表现,预示着海绵窦或茎突后区侵犯的可能性较小.

    作者:王翠红;陆雪官;钱铭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胃手术后胃无力症的心理治疗

    胃术后胃无力症为各种胃手术后出现的一种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临床少见.本院自1995年以来发生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葛建明;张志荣;陈革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骨肉瘤VEGF和PCNA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新生在骨肉瘤生长、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52例骨肉瘤组织标本的研究,采用抗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Vascular Endothlial Growth Factor)单克隆抗体、抗人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ro1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单克隆抗体,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代表血管新生的肿瘤VEGF表达、微血管密度(Microvessle Density)及代表肿瘤细胞增殖的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VEGF表达和MVD与瘤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和肿瘤细胞分型无关(P>0.05);PCNA表达与骨肉瘤转移有关(P<0.05).结论骨肉瘤体内血管新生不仅为肿瘤生长提供条件,也是其转移的基础.PCNA可作为术后肿瘤转移的预测因子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作者:杨曙光;杨惠林;梅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后肝功能的变化

    对3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和术后48h肝功能进行检测,结果,术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腹腔镜胆囊切除对肝功能可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术后2周大多可恢复正常.

    作者:缪云翔;谷春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机械通气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预后因素分析

    机械通气支持治疗46例合并呼吸衰竭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分为存活组(22例)与非存活组(24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病死率为52.2%;存活组APACHEⅢ评分及APS评分均明显低于非存活组(P<0.05);存活组机械通气时间长于非存活组(P<0.05);两组患者年龄及合并慢性器官功能不全和全身性感染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个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为10%(1/10),3个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为43%(9/21),4个及以上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为87%(13/15).MODS患者下呼吸道细菌分布:共分离出47株细菌,其中G-杆菌24株,G+球菌13株,真菌10株.患者下呼吸道细菌阳性者可同时感染2~6种菌.结果表明,衰竭器官数目、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APACHEⅢ评分及APS评分、机械通气的合理应用、控制感染及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措施与预后有关.了解上述影响预后的因素,将有助于防止MODS,以降低其病死率.

    作者:余世全;刘励军;沈斌;吴曙华;华晨;邱菁华;徐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40例临床特点分析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80例抑郁症进行评定.结果:以躯体症状为主诉的抑郁症患者常见的症状为心慌、胸闷、四肢乏力;在文化程度、性格、求医方式上与无躯体症状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上多需合并用药,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是否伴有躯体症状的抑郁症存在某些方面的差异,临床医师应重视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

    作者:唐英;郑瑞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嗜酸性肉芽肿16例放射治疗疗效观察

    分析16例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接受了手术和放疗,11例行单纯放疗.结果5年生存率为100%,至末次随访时有3例治疗失败,占18.8%.提示嗜酸性肉芽肿行手术加放疗或单纯放疗后的疗效较满意.

    作者:陆雪官;胡超苏;冯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甲亢患者药物治疗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收集260例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复发率与年龄、性别、血清T3、T4、促甲状腺激素(TSH)及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GM)、甲状腺肿大、疗程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药物治疗后复发率为42.3%(110/260);随着疗程的延长,复发率逐渐降低;疗程大于1.5年者,复发率为19.1%;随着年龄的增大,复发率逐渐降低;随着甲状腺肿大程度的增加,复发率逐渐升高;停药时,TSH水平低,TMA、TGA活性高者,复发率高.结果表明,影响甲亢患者药物治疗复发的因素是年龄、疗程、甲状腺肿大程度及血清TGM、TGA、TSH水平.

    作者:刘保群;张建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斯奇康及派特灵联合治疗尖锐湿疣35例疗效观察

    尖锐湿疣(Condylomata Acuminata,CA)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易复发.笔者自2000~2002年用卡介菌多糖核酸(商品名斯奇康,湖南斯奇生物制药公司生产)肌肉注射的同时局部外用派特灵液(北京派特博恩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涂抹共治疗3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魏聆;胡燕;张均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一期手术修复前臂屈肌腱切割伤方法探讨

    总结142例前臂区屈肌腱切割伤病人,按受伤时腕指的位置、术中腱组织损伤的部位和程度进行临床分型,根据不同的类型来选择相应合理的治疗方法.随访3个月~3年,平均9个月,用TAM系统评定法作为评定标准,结果优良率为94.4%.认为根据不同类型的特点来选择相应合理的方法一期手术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孙焕建;蔡卫华;蔡悦桂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江门市卫生学校入校学生HBsAg携带情况及疫苗接种效果观察

    对江门市卫生学校1996~2000级入校生的乙肝病毒携带情况进行普查,并对疫苗接种效果进行了观察及统计学分析.结果:该校1996~2000年入学新生乙肝病毒总携带率为12.72%.男生乙肝病毒总携带率为19.68%,女生乙肝病毒总携带率为11.47%,男生高于女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2000年对入学时检测HBsAg为阴性并注射了乙肝疫苗的685人进行HBsAb检测,检出HBsAb阳性436人,抗体阳性率为63.64%.另对抗原、抗体均呈阴性的同学进行加强免疫,1年后作表面抗体追踪调查.共随访214人,抗体阳转率为92.05%(197/214).结果表明,注射乙肝疫苗可提高学生的免疫能力;反复加强免疫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有效途径.

    作者:丁玎;黄送榜;蔡丽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63例急性颅脑损伤的心电图分析

    对63例急性颅脑损伤的心电图改变进行分析.结果:正常21例(33.3%),窦性心动过缓12例(19.0%),窦性心动过速21例(33.3%),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4.8%),急性心肌损伤型改变2例(3.2%),心肌缺血型改变6例(9.5%),Q-T间期延长4例(6.3%);轻型、中型、重型颅脑损伤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分别为35.7%、73.2%和87.5%.提示,颅脑损伤可引起心电图改变,病情越重,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越高.

    作者:沈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